皖西學院

皖西學院

省屬綜合性本科院校
皖西學院(West Anhui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是200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省屬綜合性本科院校,由原皖西聯合大學、六安師範專科學校和六安師範學校三校合并組建。辦學曆史可以追溯到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蘊山先生1918年創辦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2009年,入選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1]該校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截止2021年4月,校園占地1816畝,總建築面積逾47萬平方米。圖書館紙質館藏123.08萬冊,電子圖書166.98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2億元。設有15個二級學院,69個本科專業,人文地理學為省級重點學科,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0772人,在職教職工1156人,專任教師 959人,副高職稱以上人員325人(其中正高86人),碩、博士教師801人,省級高層次人才25人。學校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立項建設單位。2015年7月成為“大别山革命老區高校聯盟”主要成員學校。
    中文名:皖西學院 校訓:厚德尚能、博學創新 創建時間:1918年 類别:公立大學 現任校長:劉學忠 學生人數:15655人(2009年) 教師人數:1060人(2009年) 所屬地區:中國,安徽省西部城市--六安市 主要院系:數理系、化學與生命科學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機械與電子工程系、城市建設與環境系、政法系、中文系、外語系、藝術系、經濟與管理科學系、教育學院、體育系 學校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雲露橋西月亮島 黨委書記:王新華

曆史發展

學校前身

六安師範學校

1918年,沈子修、桂月峰、朱蘊山等在六安開辦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簡稱“六安三農”,校址初在原赓飏書院,後遷縣城北外,即後來的六安師範。

1935年,因大刀會進城,六安三農停課,翌年恢複,改稱省立第三職業學校,至1940年停辦。

1949年初,為了培養小學教師的後備力量,在六安中學設師範班。1951年,六安中學師範班單設,即六安師範。六安師範原為省重點師範,直屬地區。“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六安縣。1974年,六安師範被改為師範班并入第四中學,1975年恢複。1983年恢複為省重點學校,仍由地區管理   。

六安師範專科學校

1958年8月在原六安師範基礎上創辦六安師專,校址設在六安市淠河西岸桃花塢,分中文、數學兩科,學制二年,招生200人,由皖西著名教育家韋上伊先生任副校長,主持工作,抽調了李家訓、何榮廷、江龍、胡天人、方家方等一批優秀教師任教。

1961年發展為中文、數學、物理、生化四科,招生144人。

1962年,安慶、淮南兩師專的中文科和數學科學生112人并入,在校專科生和進修生達419人。

1963年在校專科生260人,全部畢業。同年9月,該校改為六安中學教師進修學校。

1970年至1975年先後改為六安地區師資訓練班、皖西師範。

1977年恢複高校統一招生制度,該校改名為安徽師範大學六安教學點,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14人。

1979年元月,經國務院批準,恢複六安師範專科學校建制,設中文、數學、物理三個系和中文、數學、物理、化學、美術五個科,在校學生623人,教師92人   。

皖西聯合大學

皖西聯合大學于1985年秋季創辦,位于六安市東七裡站,設會計統計、工業民用建築、淡水養殖等三個專業   。

合并建校

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發文同意在六安師範專科學校、皖西聯合大學、六安師範學校合并基礎上建立皖西學院   。

2004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

2006年12月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09年被确定為省級碩士學位授權規劃立項建設單位和安徽省示範應用型本科高校立項建設單位,進入安徽省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校行列。

2013年4月,首批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試點)   。

2014年學校成功獲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立項建設高校。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5年3月,該校設有皖西學院材料與化工學院、皖西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皖西學院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皖西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皖西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皖西學院體育學院、皖西學院外國語學院、皖西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皖西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皖西學院藝術學院、皖西學院金融與數學學院、皖西學院政法學院、皖西學院環境與旅遊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等教學單位   。

材料與化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光源與照明、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化學、物理學

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車服務工程

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學、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築電氣與智能化

經濟與管理學院:市場營銷、财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資産評估

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動物科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制藥工程和生物工程

外國語學院:英語(師範)、英語(翻譯方向)

體育學院:體育教育

文化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學(師範方向)、新聞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

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方向)

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美術學(師範類)、音樂學(師範類)、播音與主持

金融與數學學院:經濟與金融、金融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師範類)

政法學院:法學、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業管理

環境與旅遊學院   :地理科學、旅遊管理、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9月,學校在職教職工1065人,專任教師691人,副高職稱以上人員276人(其中正高65人),碩、博士教師649人,省級高層次人才27人。  

省級教學團隊:生物工程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團隊  

教學建設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生物工程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通信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新聞學、财務管理、制藥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省級特色專業:英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生物工程、法學

省級精品課程:原子物理學、生物化學、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抽象代數、民間文學、經濟地理學、食物的營養與保健價值、中國古代文學、電路分析及實驗

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動物科學

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植物生物工程技術實踐實訓教育基地

安徽省“振興計劃”—專業改造與新專業建設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光源與照明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化學化工實驗室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該校建有科技創新平台42個,其中植物細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術中心、仿生傳感與檢測技術省級實驗室獲批為省級科技創新平台,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為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省級研究中心:植物細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霍山石斛研究院、安徽省植物生物技術實訓示範中心、校企共建安徽省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浩農元亨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等

非省級科技創新平台:精細化工六安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改性應用技術中心、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太陽能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機電一體化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精密成型工藝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能電網裝備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六安市鹽膚木研發工程中心、六安市動物疫病監測中心、六安市蛋白質分離與純化研究中心、六安市油用牡丹研發工程中心、中藥與天然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質煉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健康養殖與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工程技術中心等

研究所(中心):皖西文化研究所、壽縣楚文化研究中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所等      

建設成果

學校重視科學研究與實踐應用,堅持以應用型研究為科研方向,注重産學研合作,以科研促教學,以科研強教學。2006年以來,在各類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900餘篇,其中被SCI、EI等檢索系統收錄520篇,出版學術專著、編著92部,編寫教材136部。獲得廳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74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1項,省部級項目336項。學術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13項。通過省級成果鑒定31項。獲專利668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46項。現有科技創新平台38個,其中仿生傳感與檢測技術省級重點實驗室、植物細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羽毛及其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中藥材産業技術體系皖西綜合實驗站為省級科技創新平台,安徽省石斛産業化開發協同創新中心為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為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皖西學院學報》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皖西學院圖書館擁有各類圖書資料153萬餘冊,其中紙質圖書約105.9萬冊,電子圖書47.5萬餘冊。擁有中國學術期刊、萬方數字化期刊、Springer、EBSCO等中外文期刊數據庫22種,訂有中外文紙質期刊1113種,報紙104種   。

學術刊物

《皖西學院學報》是由皖西學院主辦、向國内外公開發行的綜合類學術理論刊物。為安徽省高校學報優秀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袁維海

黨委副書記、校長

劉學忠

黨委副書記

盧義忠

黨委委員、副校長

楊成升、孔敏、陳乃富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黃志傳

參考資料來源: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圖案以“山”字為主圖案,即表示學院地處綿延千裡的大别山,又表明我院是皖西革命老區(“山”字又是“皖西”兩字漢語拼音首個字母的變形)唯一一所區域性本科高校;“山”字經分段後形成三個“人”字,寓意學院“以人為本”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人才培養理念,有深刻的導向、積聚與策示意義;“山”字展開構成的森林上空,綴以雲朵和花朵的抽象形狀,并以正圓環繞菱形構成五角星圖案,表示身為“紅色故鄉、将軍搖籃”的皖西學院人繼承大别山革命傳統和精神,弘揚“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衆志成城、自強不息”的校園“映山紅”精神,努力實現對“厚德尚能、博學創新”校訓宗旨的和諧完美追求。

圖案下方的1918字樣,表明該校始于具有“皖西革命搖籃”之稱的安徽省第三甲種農業學校的悠久辦學曆史和深厚的傳統人文脈絡根基。中英文校名和圖案的綠色背景及蘊涵的整體系統構思,既表示作為新升本院校的該校本固根深、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同時又喻示該校“立足皖西、服務安徽、面向全國、胸懷世界”的發展定位。

校訓

厚德尚能·博學創新

“厚德”放在首位,是要求該校教職工既要具備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又要順應時代潮流,按照《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要求,朝着以德治院的方向努力。

“尚能”,是适應新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成為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博學”是适應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需要,要求全院師生與時代發展同步,具備淵博的學識、廣博的見聞,在實踐中按照規律辦事,格物緻知、明理究難、科學嚴謹,成為學習型社會的推動者和構建者。

“創新”,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學校永葆生機和活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動力。

所獲榮譽

2022年,入選2021年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排行榜。

上一篇:特呈島度假村

下一篇: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