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

皖北

安徽省北部的簡稱
皖北,包括安徽省的蚌埠,淮南,阜陽,淮北,宿州,亳州六市。原指安徽省長江以北的縣市及跨淮的縣市。現在的皖北地區一般指淮河以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國土面積約占安徽省的1/3,總人口約占安徽省的一半。加快皖北地區崛起發展對加快推進安徽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實現安徽奮力崛起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意義上的皖北地區指通行中原官話的地區,主要有淮河以北的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諸地市,以及淮河南岸地區、江淮分水嶺以北的霍邱、壽縣、金寨(西北部)、長豐(北部)、鳳陽等地。主要的通道是歐亞大陸橋,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帶一路經過地區。[1]
    中文名:皖北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安徽省 地理位置:安徽省淮河以北 面積: 下轄地區:6地級市、1縣級市、17縣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颍州西湖、龍子湖、亳州花戲樓、八公山 機場: 火車站:阜陽站 車牌代碼:阜陽皖k 地區生産總值: 面 積:64154平方公裡 人 口:3100萬 方 言:中原官話 機 場:阜陽西關機場 民 系:中原民系 高 校:安徽理工大學、安徽财經大學

行政區劃

宿州市:埇橋區、砀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

淮北市: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亳州市:谯城區、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

阜陽市:颍州區、颍東區、颍泉區、界首市、臨泉縣、太和縣、阜南縣、颍上縣。

蚌埠市:蚌山區、龍子湖區、禹會區、淮上區、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

淮南市:田家庵區、大通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鳳台縣。

曆史沿革

古鳳陽

今皖北,即古鳳陽地區,明太祖朱元璋更家鄉濠州為鳳陽府,鳳陽府轄境想當今皖北地區,鳳陽府(治今安徽省鳳陽縣)。

直轄縣:鳳陽、臨淮、懷遠、定遠。

皖北道

康熙九年(1670)置廬鳳道,駐鳳陽府(治所在今安徽鳳陽縣),領廬州府、鳳陽府。雍正二年(1724)增領颍州、亳州、泗州、六安州;十二年(1734)增領滁州、和州;十三年(1735)亳州降為散州;鹹豐五年(1855)安慶府來屬。同治四年(1865)安慶府、廬州府、滁州、和州另屬,更名鳳颍六泗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廬州府、滁州、和州來屬,更名皖北道。1913年廢。

皖北道轄鳳陽府、廬州府、颍州府、滁州、和州、泗州和六安州。道尹駐鳳陽府。

蚌埠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遊,京滬、淮南鐵路交點,是安徽省重要工商業城市,皖北最大城市、安徽省第三大城市(次于合肥、蕪湖)、皖北的商貿中心與加工制造業中心、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也是省内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n

蚌埠(bèngbù)位于淮河中下遊,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安徽省第一個建市的地級市,是安徽省經濟命脈,是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其他兩個為合肥、蕪湖)。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經濟腹地十分寬廣,被稱作兩淮重鎮,滬甯咽喉。n

蚌埠(bèngbù)又稱珠城,跨中國南北分界線,擁有千裡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滬高速鐵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時京福高速鐵路也經過蚌埠,原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分局,現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辦事處仍駐蚌埠。n

蚌埠是中國著名的水陸交通樞紐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常住人口36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05萬人,市區建成區面積為104平方公裡。

發展規劃

安徽省十二五規劃對皖北中心城市的解讀,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把壯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級作為現階段推進城鎮化的首要任務。積極推動蚌埠推進強化皖北區域中心城市。

皖北地區發展規劃

第四篇城鎮建設和城鄉統籌

第一章發展壯大中心城市

壯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功能,積極推動蚌埠、阜陽打造成為皖北、皖西北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淮南、淮北等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支持宿州、亳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載力和帶動力。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重要城市為節點,相互串聯、擴散輻射,共同帶動皖北地區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第一節完善提升城市功能

蚌埠。鞏固提升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光伏、生物、精細化工、裝備制造基地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建設成為帶動皖北地區崛起重要增長極,皖北中心城市。

阜陽:強化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打造新興能源和煤化工産業基地、農副産品加工基地、區域商貿物流中心,建設成為帶動皖西北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

淮南。推進合淮同城化,打造全國重要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煤電化和礦山機械制造基地,建設成為依山傍水、生态優美的淮河流域重要現代化大城市。

淮北。打造煤電化、礦山機械裝備制造和農副産品深加工基地,建設山水生态園林式城市。

宿州。打造煤電化産業、輕紡、農副産品深加工産業基地,加快融入淮海經濟圈,建設成為蘇魯豫皖四省交彙區域新興中心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