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藥煎

百藥煎

中藥材名稱
百煎藥是中藥的一種。它是由五倍子同茶葉等經發酵制成的塊狀物,主要用于呼吸系統以及消化系統的治療與調理。将五倍子搗碎,研末過篩,每斤加入茶葉末1兩,酵糟4兩,同置容器中拌勻搗爛,攤平,切成約1寸見方的小塊,俟發酵至表面長出白霜時取出,曬幹,貯藏于幹燥處。⑥治腸風髒毒:百藥煎(燒灰存性)、烏梅(同核燒灰存性)、白芷(不見火)等分。⑾治腳肚生瘡,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黃水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百藥煎末,清水調,逐瘡周圍塗之,自外入内。
  • 中文名:百藥煎
  • 外文名:Chinese gall leaven
  • 别名:

百藥煎·版本一

【出處】出自《本草蒙筌》

【拼音名】Bǎi Yào Jiān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倍子同茶葉等經發酵制成的塊狀物。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ss Galla chinesis et camelliae Fermentata

【性狀】為灰褐色之小方塊,表面間有黃白色斑點,微具香氣。

【性味】酸;澀;微甘;平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止血止瀉;解熱生津。主久咳勞嗽;咽痛;口瘡;牙疳;便血;血痢;洩瀉;脫肛;暑熱口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布包;或為丸,噙化;或作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調敷;或煎湯含漱。

【注意】外感咳嗽,濕熱瀉痢及積滞未清者均忌服。

【各家論述】

1、《本草蒙筌》:治肺脹喘咳不休。

2、《醫學入門》:潤肺治嗽,化痰,止渴。療腸風下血;為末糁諸瘡,幹水斂口。

3、《綱目》: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濕消酒。止下血,久痢,脫肛,牙齒宣NI,面鼻疳蝕,口舌糜爛,風濕諸瘡。

4.、《綱目》: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餘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

【摘錄】《中華本草》

百藥煎·版本二

【出處】《本草蒙筌》

【拼音名】Bǎi Yào Jiān

【來源】為五倍子同茶葉等經發酵制成的塊狀物。

【制法】

将五倍子搗碎,研末過篩,每斤加入茶葉末1兩,酵糟4兩,同置容器中拌勻搗爛,攤平,切成約1寸見方的小塊,俟發酵至表面長出白霜時取出,曬幹,貯藏于幹燥處。

1、《本草蒙筌》:一新鮮五倍子十斤,搗爛,細磁缸盛,稻草蓋盦七晝夜,取出複搗,加桔梗、甘草末各二兩,又盦一七,仍搗仍盦。務過七次,捏成餅,曬幹任用。

2、《醫學入門》:用五倍子十斤,烏梅、白礬各一斤,酒曲四兩。将水紅蓼三斤,煎水去渣,入烏梅煎,不可多水,要得其所,卻入五倍子粗末并礬、曲和勻,如作酒曲樣,入磁器内。遮不見風,候生白,取出曬幹聽用。

3、《綱目》:五倍子一斤,生糯米一兩,滾水浸過,細茶一兩同炒,共研末,入罐内封固六月,要一七取開,配合用。又:五倍子一斤研末,酒曲半斤,細茶一把研末,右用小蓼汁調勻,入缽中按緊,上以長稻草封固,另用籮一個,多着稻草,将藥缽坐草中,上以稻草蓋,置淨處,過一七後,看藥上長起長霜,則藥已成矣。或捏作丸,或作餅。曬幹,才可收用。

【性狀】為灰褐色之小方塊,表面間有黃白色斑點,微具香氣。

【性味】

酸甘,平。

1、《醫學入門》:味酸,無毒。

2、《綱目》:酸鹹微甘,無毒。

3、《要藥分劑》:味酸鹹,無毒。

【歸經】

1、《本草求真》:入肺、胃。

2、《要藥分劑》:入心、肺二經。

【功能主治】

潤肺化痰,生津止渴。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脫肛,口瘡,牙疳,癰腫瘡瘍。

1、《本草蒙筌》:治肺脹喘咳不休。

2、《醫學入門》:潤肺治嗽,化痰,止渴。療腸風下血;為末糁諸瘡,幹水斂口。

3、《綱目》: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濕消酒。止下血,久痢,脫肛,牙齒宣匿,面鼻疳蝕,口舌糜爛,風濕諸瘡。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調敷或泡湯含漱。

【注意】外感咳嗽,濕熱瀉痢及積滞未清者均忌服。

【附方】

1、治勞咳:诃子、百藥煎、荊芥穗。上為末,姜、蜜丸。噙化。(《丹溪心法》定嗽劫藥)

2、定嗽化痰:百藥煎、片黃芩、橘紅、甘草各等分。共為細末,蒸餅丸,綠豆大。時時幹嚼數丸佳。(《瀕湖醫案》)

3、治咽痛:百藥煎五錢,硼砂一錢五分,甘草二錢。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食後細細咽之。(《醫學心悟》百藥煎散)

4、消暑止渴:百藥煎,臘茶等分。為末,烏梅肉搗和丸,芡子大。每含一丸。(《歲時廣記》水瓢丸)

5、治大腸便血:百藥煎、荊芥穗(燒存性)等分。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聖惠方》)

6、治腸風髒毒:百藥煎(燒灰存性)、烏梅(同核燒灰存性)、白芷(不見火)等分。為末,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香梅丸)

7、治下痢脫肛:百藥煎一塊,陳白梅三個,木瓜一握。以水一碗,煎半碗,日二服。(《聖濟總錄》)

8、治牙龈疳蝕:百藥煎、五倍子、青鹽(煅)各一錢半,銅綠一錢。為末。日摻二、三次。(《普濟方》)

9、治乳結硬痛:百藥煎末,每服三錢,酒一盞,煎數沸服之。(姚僧坦《經驗方》)

10、治腸癰内痛:大棗(連核燒存性)、百藥煎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服,日一。(《仁齋直指方》)

11、治腳肚生瘡,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黃水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百藥煎末,清水調,逐瘡周圍塗之,自外入内。先以貫仲煎湯洗之,日一次,(《醫林集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