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

百姓

漢語詞語
百姓,漢語詞彙。拼音是 bǎi xìng。《詩經·雅·天保》“群黎百姓”鄭玄箋:“百姓,官族姓也。”現今指平民、國民、普通人。也稱“老百姓”。①商、周時通指貴族。②戰國後用以通稱平民。 [1]
  • 中文名:百姓
  • 外文名:People
  • 拼音:bǎi xìng
  • 近義詞:平民、布衣

基本解釋

(1) [common people] 普通人——相對于官員、幹部而言。

(2) 古代百姓是百官貴族的統稱。

詳細解釋

1.百官族姓。古時貴族以其所封之地為姓,故稱為「百姓」。

《書經.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n

2.泛指一般平民、國民。

《易經.系辭上》:「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

《儒林外史.第四0回》:「我和你們衆百姓在此痛飲一天,也是緣法。」

百姓解釋

①中國奴隸社會中隻有貴族有姓,因此稱之為百姓。《尚書·堯典》:“平章百姓”。戰國以後泛指平民。

②雜志名。《百姓》是一本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出版的國家一級期刊、是一本為老百姓所想所用而辦的中央級綜合性時政雜志,面向國内外發行。雜志突出對百姓的關愛,以維護百姓權益,為老百姓說話為特色,追求理性、實用、時尚,力圖以平民視角記錄變革中的中國。自2001年創辦以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③姓氏。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一屬黃帝之後;其二,由百裡氏之後省略“裡”而來,百姓發迹之處為湖南南陽,現主要分布于北京、浙江、湖南、四川和重慶等地。

詞彙辨析

古代庶民無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貴族的通稱。在商指奴隸主階級,在周指封建領主階級。有貴賤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為貴。春秋後半期,宗族逐漸破壞,土地個人私有的地主階級代替土地嫡子世襲的領主階級興起,百姓逐漸失去貴族的意義,社會地位與庶民相似。《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曆告爾百姓于朕志。”《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為爾德。”毛傳:“百姓,百官族姓也。”《國語.楚語下》:“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周禮.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緻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其位,王南鄉,三公及州長、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東面。”

15年版辭海的解釋; 書堯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傳;“百姓百官”,鄭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按孔鄭辭有詳略,其義略同,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周語富辰曰;”百姓兆民“,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楚語觀射父曰;”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以鑒其是官,是為百姓“,鄭說所本也。蔡傳;”百姓,幾内民庶也",按閻氏若璩釋地又雲;“百姓義二;有指百官言者,書”百姓“與”黎民“對,禮大傳”百姓“與”庶民“對是也;有指小民言者,不必夏代,亦始自唐虞之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是也。今普通稱人民曰百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