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

白鹇

雉科鹇屬動物
白鹇(學名:Lophura nycthemera):是雉科鹇屬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厘米,雌鳥58-67厘米。頭頂具冠。嘴粗短而強壯,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鈎;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着。翅稍短圓。尾長。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後趾位置較高于他趾。雌雄異色;雄鳥上體白色而密布以黑紋,頭上具長而厚密、狀如發絲的藍黑色羽冠披于頭後;臉裸露,赤紅色;尾長、白色,兩翅亦為白色。下體藍黑色,腳紅色。雌鳥通體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食昆蟲、植物莖葉、果實和種子等。通常成對或成3-6隻的小群活動,性機警,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繁殖期築巢于灌木叢間的地面凹處。每窩産卵4-6枚,雛鳥早成性,孵出的當日即可離巢随親鳥活動。分布于中國、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1]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鳥綱(Aves)
  •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 目:今颚總目(Neognathae)、雞形目(Galliformes)
  • 亞目:雞亞目(Galli)
  • 科:雉科(Phasianidae)
  • 屬:鹇屬(Lophura)
  • 種:白鹇
  • 中文學名:白鹇

形态特征

雄鳥

頭上羽冠及下體藍黑色;臉裸露,赤紅色。上體和兩翅白色,自後頸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紋;黑紋的多寡,粗細以及顯著與否随亞種而不同。尾甚上,白色,尾的長短、其上有無黑紋、黑紋的多少,亦随亞種而不同,是亞種的另一鑒别特征之一。 雄鳥羽色不同于其他雉類的絢麗華美,而是一身銀裝素裹。它的頭上具有長而厚密,狀如發絲的黑色羽冠,并披于頭後;臉部裸出,呈鮮紅色;整個下體都是烏黑色;上體和身體後面長長的尾羽,都是潔白的襯底上密布着細細的“V”字形黑紋。尤為别緻的是,尾羽上的黑紋越向後越小,逐漸消失。  

雌鳥

上體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臉裸出部小,赤紅色。背羽幹較淡,邊緣較深,飛羽棕褐色,次級飛羽外翈綴有黑色斑點;中央尾羽棕褐色,外側尾羽黑褐色,滿布以白色波狀斑。下體亦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後微綴黑色蟲蠹狀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虹膜橙黃色或紅褐色,嘴角綠色,腳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1515-2000克,♀1150-1300克;體長♂990-1135毫米,♀650-709毫米;嘴峰♂32-35毫米,♀30毫米;翅♂270-290毫米,♀234-253毫米;尾♂530-685毫米,♀280-320毫米;跗蹠♂93-100毫米,♀86-87毫米 (注:♂雄性;♀雌性)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中國雲南高黎貢山地區,則主要栖于海拔1600-2700米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于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内。  

生活習性

白鹇成對或成3-6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17隻。由一隻強壯的雄鳥和若幹成年雌鳥、不太強壯或年齡不大的雄鳥以及幼鳥組成,群體内有嚴格的等級關系。每當春季繁殖期之前,總會有發生激烈的争鬥。黃昏時,它們在林中樹枝上栖息,首先伸長脖頸,四下張望,然後撲動翅膀,飛到樹杈上停穩。有時一個群體栖于同一樹枝上,相互靠攏,排成一條直線,次日清晨再一一飛到下地活動。性機警,膽小怕人,受驚時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通常在亮天後即從夜栖樹上飛到地面活動,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動高潮。活動多在巢域内,每日活動路線、範圍、地點都較固定,多數時間都用于覓食。食飽後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爾也有飛到樹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樹上,一般在天黑時才開始上樹栖息。通常雌先雄後,或雌雄一起一邊發出叫聲,一邊飛上一定高度的樹枝,然後逐步登高,藏于高大喬木密集的樹冠下,距地高度多為6-8米。活動時較為安靜無聲,有時可聽到行走時踩踏的‘沙沙’聲。通常僅在有危險時雄鳥才發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聲。  

白鹇為雜食性,主要以錐栗、懸鈎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葉、幼芽、花、莖、漿果、種子,以及根和苔藓等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亞錐栗的堅果、崖豆 、蕨葉、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針蟲、蝗蟲、螞蟻、蚯蚓、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食物種類已經記錄到的就有66種植物,以及30多種動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于柬埔寨、中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不确定存在:阿根廷。  

中國

分布于貴州、雲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以雄鳥上體和尾羽上的黑紋的寬窄及條數的不同為主要标志,白鹇共分化為16個亞種,有9個亞種分布于中國境内,榕江亞種分布于廣西西北部的融水、南丹、東蘭、環江,四川南部的合川、叙永和貴州的11個縣、市境内;滇西亞種分布于雲南西部的騰沖、潞西、盈江、泸水等地;緬北亞種僅分布于雲南西南部的瀾滄;撣邦亞種分布于雲南西部的15個縣、市境内;滇南亞種分布于雲南南部的11個縣境内;峨眉亞種分布于四川中部和南部的10個縣、市境内;指名亞種分布在湖南西南部的洞口、綏甯、新甯、城步、武岡,廣東北部和中部的始興、乳源、高要、樂昌,雲南東南部的文山、馬關、河口和廣西的23個縣、市境内,此外在貴州東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福建亞種分布于廣東東部的大埔,湖南東南部的炎陵、桂東、甯遠,湖北東南部的陽新、通山、崇陽、通城,以及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南部的廣大地區;海南亞種僅分布于海南的7個縣境内。  

2022年3月,江西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紅外相機拍攝的影像中,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鹇的畫面。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鳥即開始發情,一雄多雌制,雄鳥之間常為争奪配偶而争鬥。雄鳥的求偶炫耀為側面型,通常自雌鳥右後方向前左側繞圈,當行至雌鳥一側和雌鳥并行或接近并行時,雄鳥不斷左右擺尾,動作緩慢而幅度大,然後再繼續向前方走動,繞過雌鳥頭前從右側走開,每繞一圈後便在離雌鳥2-3米外站立不動,1-2分鐘後再重複1次。每次發情炫耀,可重複繞圈6-7次。有時雄鳥還在雌鳥近旁做快速連續不斷的蹲下、站起動作或伸展雙翅作高頻率、小幅度的激烈振翅動作,稱為“打蓬”。同時發出輕微的‘1u,1u,1u’的顫抖叫。  

營巢于林下灌叢間地面凹處或草叢中。巢較簡陋,主要由枯草、樹葉、松針和羽毛構成。巢的大小為外徑32-36厘米,内徑19-24厘米,深9.5-11厘米。每窩産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質斑點,卵的大小為46.7-54.7毫米×36.3×39.5毫米,平均38毫米×50.6毫米,重31.1-41.5克,平均36.48克。通常每隔1日産1枚卵,卵産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雛鳥早成性,孵出的當日即可離巢随親鳥活動。  

亞種分化

白鹇(17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白鹇南越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annamensis

(Ogilvie-Grant, 1906)

2

白鹇滇南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beaulieui

Delacour, 1948

3

白鹇越南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beli

(Oustalet, 1898)

4

白鹇西亞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berliozi

(Delacour & Jabouille, 1928)

5

白鹇緬泰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crawfurdii

(J. E. Gray, 1829)

6

白鹇老撾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engelbachi

Delacour, 1948

7

白鹇福建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

Delacour, 1948

8

白鹇撣邦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jonesi

(Oates, 1903)

9

白鹇柬泰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lewisi

(Delacour & Jabouille, 1928)

10

白鹇印度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lineata

(Vigors, 1831)

11

白鹇指名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

(Linnaeus, 1758)

12

白鹇滇西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occidentalis

Delacour, 1948

13

白鹇峨眉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

Cheng, Chang & Tang, 1964

14

白鹇緬南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ripponi

(Sharpe, 1902)

15

白鹇榕江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rongjiangensis

Tan & Wu, 1981

16

白鹇緬北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rufipes

(Oates, 1898)

17

白鹇海南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

(Ogilvie-Grant, 1899)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種群現狀

白鹇尚有一定數量,不同亞種的情況也有差異,有些亞種在局部地區有較高的密度,如中國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内的指名亞種密度為每公頃0.44隻;海南壩王嶺自然保護區内的海南亞種密度為每公頃0.2隻,整個海南島所産的海南亞種估計有18000隻左右。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分布廣泛且在合适的栖息地很常見。 據估計,2009年,中國的種群規模約為10,000-100,000對繁殖對。

白鹇栖息地在當今人類經濟活動中受到很大的威脅,主要表現為當地居民燒柴、采集中草藥、修建公路、開展森林生态旅遊。保護白鹇栖息地的具體措施有:加強森林防火,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在空間和時間上限制采集中草藥;加強當地居民的技術培訓,加大扶貧力度,發展社區經濟;盡量避免修建林區公路,确保森林的連續性;盡快完善森林生态旅遊的管理體制。  

相關文化

白鹇翎毛華麗、體色潔白,因為啼聲喑啞,所以稱為“啞瑞”;在中國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貴的觀賞鳥。《禽經》記載“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閑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養的五種珍禽中,白鹇即被稱為“閑客”。唐代李白曾作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為為五品官服的圖案。

逸趣

李白喜養禽鳥終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處漂泊之時,也樂此不疲,黃山隐士胡公養有一對白鹇,是由家雞孵化,從小飼養長大的,十分馴服。李白在青城山時曾養過此鳥,但因此鳥野性較強而沒有馴養成功。所以他對胡公的白鹇掩飾不住鐘愛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奪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應奉送雙鹇,但要求“谪仙人”親筆題詩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馬上寫了帶有序文的《贈黃山胡公求白鹇》五言律詩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熱衷此道的心情:“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緻。而胡公辍贈于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在詩中他以白鹇與白壁相提并論,以白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達出自己得到珍禽後的欣喜之情。  

詩詞

朝代

詩名

作者

白鹇

梅堯臣

放白鹇篇

宋之問

贈黃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和盧侍禦通塘曲

送鄭尚書赴廣州

張籍

吉祥符号

中國哈尼族有代表性的吉祥物是白鹇鳥。

白鹇還是清朝五品官員朝服補子的圖案,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文官五品白鹇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官員平時辦公穿的常服圖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鳥類來區别等級高低,明代時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黃鹂,九品鹌鹑。到清代則略變為: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練雀。  

上一篇:蝗蟲

下一篇:普洱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