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

蝗蟲

直翅目蝗科動物的統稱
蝗蟲,俗稱“螞蚱”,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Tetrigoidea)、蜢總科(Eumastacoidea)、蝗總科(Locustoidea)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于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在我國飛蝗有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亞洲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innaeus))和西藏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itensis Chen)3種,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危害最嚴重,是造成我國蝗災的最主要飛蝗種類,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1]
  • 中文名:蝗蟲
  • 别名:蚱蜢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有颚亞門
  • 綱:昆蟲綱,舊稱“六足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直翅目
  • 亞目:蝗亞目
  • 科:蝗科(劍角蝗、蚱蜢)
  • 種:蝗蟲

主要種類簡介

土蝗

土蝗是指除飛蝗以外的其他蝗類,其種類多,分布廣,食性雜。由于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其群落結果和發生危害特點有所不同。如中華稻蝗、短額負蝗等。

蝗蟲食物範圍廣,可取食小麥、水稻、谷子、玉米、豆類、煙草、蘆葦、蔬菜、果樹、林木及雜草的葉子、嫩莖、花蕾和嫩果等,将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發生時可将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淨,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稻蝗

生态習性:本種是平地與低海拔地區草叢間極常見的蝗蟲。成蟲除了冬季外,幾乎随處可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葉片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蟲。

生活環境:平地地區、低海拔地區(800米以下)。

生活小環境:草叢環境。

食性:植食性昆蟲,包括植物各部位與腐果。

活動時間:晝行性昆蟲。

飛蝗

東亞飛蝗的發生地在我國分布區域極廣,從北緯42°以南直至南海和雲南,西起甘肅南部和四川,東至渤海、黃海沿岸和台灣等地。其中,長江以北的華北平原,即淮河流域、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中下遊的低窪地區,主要包括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安徽等五省與天津市及其所屬縣是其主要發生地。

飛蝗食性很雜,主要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最嗜食蘆葦,稗草和紅草(荻)等雜草。栽培作物中的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粟、甘蔗等也喜食。大發生缺乏食物時,也能危害棉花、大豆和蔬菜等農作物。飛蝗以成蟲和若蟲(蝗蝻)咬食植物的葉片、嫩莖和幼穗等植物地上的所有綠色部分。

形态特征

蝗蟲是不完全變态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

以東亞飛蝗為例:

成蟲:雄成蟲體長35.5~41.5毫米,雌成蟲39.5~51.2毫米。體通常為綠色或黃褐色,常因環境因素影響有所變異。顔面垂直,觸角淡黃色。前胸背闆中隆線發達,從側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兩側常有暗色縱條紋。前翅狹長,常超過後足胫節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紋,群居型較深。後翅無色透明。群居型後足腿節上側有時有2個不明顯的暗色條紋,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顯。後足胫節通常橘紅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緣通常具刺10~11個。 

(1)頭部:

頭部——感覺和攝食中心:頭部的主要結構有觸角、眼和口器。

觸角:1對,絲狀、分節,是感覺器官,有觸覺和嗅覺作用。

眼:蝗蟲具有1對複眼和3隻單眼。

複眼:位于頭部上部,左右兩側各1隻,較大,是由很多小眼組成,是主要的視覺器官。

單眼:位于複眼和觸角中間各1隻,還有1隻位于頭部前方中央偏上,與另兩隻單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單眼僅能感光。

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由5部分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堅硬,适于咀嚼,是切斷、嚼碎植物莖葉的主要結構。

(2)胸部:

胸部——運動中心:分為前胸、中胸和後胸。

在蝗蟲的前、中、後胸各生有1對足,分别稱為前足、中足、後足。足是分節的,後足發達,适于跳躍,叫跳躍足。

在蝗蟲的中胸和後胸上各生有1對翅:前翅和後翅。前翅狹長、革質,覆蓋于後翅上,起保護作用;後翅寬大、膜質、柔軟,常折疊在前翅之下,飛行時展開,是适于飛翔的器官。

(3)腹部:

腹部:蝗蟲的腹部由11個體節構成。

①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各有1個半月形的薄膜,這是蝗蟲的聽覺器官。

②在蝗蟲中胸、後胸和腹部第一節到第八節兩側相對應的位置上各有1個小孔,這小孔叫氣門,共有10對。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氣體交換是通過氣管與組織細胞完成的。

卵塊及卵:卵塊黃褐色,長筒形,長45~61毫米,中間略彎,上部略細,上部1/5部分為海綿狀膠質,不含卵粒,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間有膠質黏附。每塊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呈斜排列,四行。卵粒呈圓錐形,稍彎曲,長6.5毫米,寬1.6毫米。

若蟲(蝗蝻):共5齡。5齡蝗蝻體長26~46毫米。觸角24~25節。前胸背闆後緣向後延伸蓋住中、後胸背面,前翅芽長達腹部第4、5節,前翅芽狹長并為後翅芽所掩蓋,翅尖指向後方。

生活史及習性

年生活史

蝗蟲一般屬于兼性滞育昆蟲,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僅諸如日本黃脊蝗、短腳斑腿蝗等少數種類以成蟲越冬。在1年中發生的世代數,取決于該物種的生物學特性與不同地區的年有效積溫、食物、光照及其各蟲期生長發育情況。例如亞洲飛蝗在我國分布區1年發生1代。東亞飛蝗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北分布地區為2代,而江、淮河流域的高溫幹旱年份則為3代或不完整3代;華南地區4~5代。中華稻蝗在長江及其以北地區1代,江南則為2代。

習性

食性和取食危害方式

成蟲與蝗蝻的食性相同,均為植食性,而且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約占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将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有些種類為寡食性害蟲,如東亞飛蝗,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種類為多食性,如大墊尖翅蝗等。當季節幹旱時,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洩出體外,以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危害程度。 

活動習性

成蟲與蝗蝻都是夜伏晝出,無明顯趨光性。

當飛蝗蝻密度大時,由于相互感覺而形成條件反射,加劇活動,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靜伏、擁擠,然後向某一方向跳躍群遷。

産卵習性

成蟲産卵前期較長,一般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産卵。雌成蟲将卵聚産在土下。

種群分布

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已知有10亞種,其分布遍及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洲。我國有3個亞種:東亞飛蝗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幹旱半幹旱草原區、西藏飛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區的許多河谷與湖泊沿岸地帶。

危害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蟲。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680萬平方千米,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全世界發生危害最嚴重的蝗蟲為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其中最大擴散面積可達2800萬平方千米,包括66個國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區,約占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受災人口約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我國于1971年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的樟木地區曾采到散居型沙漠蝗蟲。

我國已知蝗蟲在10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餘種。對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較大危害的蝗蟲主要有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稻蝗、蔗蝗Hieroglyphusspp. 和尖翅蝗Epacromiusspp.等。危害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的種類有短星翅蝗、苯蝗、負蝗Aractomorphaspp.等。棉蝗和負蝗可危害棉花。竹蝗Ceracrisspp.可嚴重危害竹林。在廣大牧區,危害牧草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亞蝗、戟紋蝗Dociostaurusspp.、小車蝗Oedaleus spp.、牧草蝗Omocestus spp.、雛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 以及意大利蝗等,大發生時可嚴重危害牧草和農作物并直接影響農牧業的發展。根據我國幾千年來史籍的記載,造成農業上毀滅性災害的蝗蟲,主要就是飛蝗,并認為幹旱與飛蝗同年發生的機遇率或相關性最大,其次為前一年幹旱以及先澇後旱,螞蚱成片;蝗蟲災害與水、旱災害常此起彼伏,交替發生,一直是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産、影響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災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全球異常氣候變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興建不當以及農業生态與環境突變的影響,東亞飛蝗在黃淮海地區和海南島西南部頻繁發生,每年發生面積約100~150萬公頃,涉及9省的100多個縣,農業生産受到嚴重威脅。1985~1996年的12年間,東亞飛蝗在黃河灘、海南島、天津等蝗區連年大發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東亞飛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萬畝葦葉和幾百畝玉米穗葉吃光後,于9月20日中午起飛南遷,蝗群東西約寬30餘公裡,降落到河北省的滄縣、黃骅、海興、鹽山和孟村5個縣和中捷大港兩個農場,波及面積達250萬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群居型東亞飛蝗第一次跨省遷飛。

1998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發生在80萬公頃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發生80萬公頃以上。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餘隻/平方米,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雖然已經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須加強掃殲并監測夏季殘餘成蟲的産卵區域,準确了解并掌握秋蝗發生和水、旱發展趨勢與氣象動态,并及時做好秋蝗和三代飛蝗的防治工作,以減少飛蝗發生的面積與數量。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陝、甘、晉、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與濱湖地帶。新疆的塔城地區1983~1984年和1986年均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46群,平均密度1000~2000頭/平方米,發生面積約5.15萬公頃。新疆蝗蟲受災面積達3005萬畝,在塔城阿勒泰地區密度達每平方米上萬隻。

西藏飛蝗在西藏于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并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蕩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飛蝗先後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薩、林周和達孜等地暴發危害,嚴重影響了農牧業的生産。1988年6月19日,米林縣強那區發生群居型西藏飛蝗1000多畝,并飛越雅魯藏布江危害青稞。1999年,在拉薩、日喀則等地部分地區也發生了高密度的飛蝗蝗群。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10多省部分稻區發生稻蝗460多萬平方百米。竹蝗對南方竹林危害達300萬平方百米以上。至于我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各季草場的蝗蟲,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密度大、最大發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可達2000多萬平方百米。近十幾年來,常年受災面積約460多萬平方百米,實際防治面積約100萬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我國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以及内蒙古自治區草原均發生了高密度蝗群,發生面積達數百萬公頃以上。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昌吉、巴裡坤等地區上報的蝗蟲發生面積約4000萬畝,發生蝗蟲種類主要為意大利蝗、戟紋蝗、西伯利亞蝗、黑條小車蝗等,發生密度600~8000頭/平方米,個别地區可高達10000頭/平方米。各蝗區已經分别采取超低量制劑、微孢子蟲、招引紛紅椋鳥和牧雞治蝗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治理。

此外,1984年,在澳大利亞僅由澳大利亞災蝗的大發生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并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裡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

防治方法

應強調前期提前預防,壓制為主,後期滅殺為輔,實施飛蝗的可持續治理。即積極發展和改善檢測預警技術水平,使信息能夠快速、準确傳遞,改造治理蝗蟲的發生基地,創造不利于飛蝗發生的生态環境,從根本上控制蝗害,必要時用藥防治,抑制群居型蝗蟲種群的形成。

改造蝗區生态環境

(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2)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栖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3)保護利用天敵。充分利用好當地優勢天敵,發揮其自然控制蝗蟲種群的能力。

(4)農林牧漁綜合開發。對重點内澇蝗區可采用“上糧下魚”的農業綜合開發措施,抑制飛蝗種群密度。對較穩定的蝗區,可通過飛播牧草、定期放牧、加強草場管理等措施,提高植被的覆蓋度。

化學防治

防治适期:一般将嚴重發生的蝗蟲防治适期定為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齡前。防治指标:東亞飛蝗的防治指标為夏蝗0.3頭/平方米,試行0.45頭/平方米。

(1)噴霧或噴粉。馬拉硫磷+二線油、銳勁特超低量噴霧劑等用于飛機超低量噴霧。卡死克、馬拉硫磷原油、來福靈等用于地面超低量噴霧。

(2)毒餌誘殺。當藥械不足或植被稀疏時,用毒餌誘殺防治效果好。

生物防治

(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價值

研究價值

蝗蟲(Locust)是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它們危害的特點在于周期性的種群大爆發,并能長距離遷飛。多年研究表明,蝗蟲從散居個體轉變成喜歡群體生活的個體,是飛蝗形成大規模群體、長距離遷飛和成災的生物學基礎。

近些年來,有關蝗蟲型變機制的認識,在不斷加深。尤其是在飛蝗型變的分子調控機制方面,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研究組從2004年利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飛蝗型變中行為調控的分子機理,勾勒出調控蝗蟲型變的分子調控網絡。

理解蝗蟲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間轉變的機制,有助于蝗災可持續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開發。

食療價值

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在香港等地具有“飛蝦”的美稱,是各國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國還舉行“昆蟲宴”招待貴賓,其中就有蝗蟲。随之而來的有些國家和地區都相應的興起昆蟲食品。用昆蟲做菜,或制成罐頭、餅幹、雪糕等食品,十分暢銷。

蝗科昆蟲中華稻蝗、飛蝗等的蟲體。又稱為蚱蜢。分布于中國華北、華東、中南和四川、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區。獲得後去翅、足,洗淨,用沸水燙死後食用,含有高蛋白,是理想的食品。

[性能]味甘、辛,性溫。能健脾消食,息風止痙,止咳平喘,通絡。

[參考]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鈣、磷、鐵、銅、錳、維生素A、B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虛少食或營養不良;急慢驚風,抽搐痙攣;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喘咳氣急。

[用法]煎湯,炒食,或研末。

[附方]

1、茴香炒飛蝗:蝗蟲30克,小茴香6克。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時加食鹽少許炒勻。

本方用蝗蟲健脾消食,小茴香理氣健胃。用于脾虛氣滞,脘腹滿悶脹痛,飲食減少等。

2、蚱蜢散:蝗蟲焙燥,研末。每次服3克,一日3次。

《救生苦海》用酒送服該品,治療破傷風;《本草綱目拾遺》用砂糖和服,治小兒驚風。皆取該品止痙攣,息内風。但均屬治标(緩解症狀)之法,宜與治本對因的藥物配用。

3、蚱蜢鈎藤湯:蝗蟲10隻,鈎藤15克、薄荷葉10克。加水煎服。

源于《百草鏡》。本方取蝗蟲、鈎藤息風止痙,薄荷葉疏散風熱。用于驚風發熱,抽搐痙攣。

4、蚱蜢湯:蝗蟲30隻,加水煎湯,分3次服。

源于《本草綱目拾遺》。本方專取蝗蟲止咳降逆,平喘。用于百日咳,咳嗽氣急,連連不已。亦可用于支氣管哮喘等。

5、烤螞蚱:少數民族地區可以把螞蚱進行燒烤使用,香脆,營養價值豐富。

相關事件

據日本NHK新聞網2014年8月18日報道,日本發現了一隻通體粉紅的蝗蟲。據昆蟲專家介紹,這隻蝗蟲可能發生了基因突變,因此非常罕見。據報道,這隻蝗蟲身長約2厘米,是小翅雛蝗的幼蟲。茂木立志在附近的草叢中發現了這隻粉色的蝗蟲。昆蟲研究員介紹說,小翅雛蝗一般呈褐色或灰色,蝗蟲之所以呈現粉色,可能是由于身體發生了突變。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蝗蟲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47 千卡

蛋白質

26.3 g

脂肪

1.4 g

膽固醇

77 mg

脂肪酸

1 g

飽和脂肪酸

0.1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3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1 g

水分

34 g

碳水化合物

32.3 g

灰分

6.3 g

葉酸

54 μg

αE

2.8 mg

(βγ)E

0.2 mg

1900 mg

32 mg

180 mg

260 mg

28 mg

1.21 mg

4.7 mg

0.77 mg

3.2 m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6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1 mg

煙酸(煙酰胺)

1.7 mg

泛酸

0.43 mg

維生素B6

0.12 mg

維生素B12

0.1 μg

維生素D

0.3 μg

維生素E

3 mg

維生素K

7 μg

上一篇:金合歡

下一篇:白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