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普洱茶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
普洱茶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大喬木,高達16米,嫩枝有微毛,頂芽有白柔毛。葉薄革質,橢圓形。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圓形,外面無毛。花瓣6-7片,倒卵形,無毛。雄蕊長8-10毫米,離生,無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長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種子每室1個,近圓形,直徑1厘米。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可清飲,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 中文名:普洱茶
  • 拉丁學名:
  • 别名:
  • 界:
  • 亞界:
  • 總門:
  • 門:
  • 亞門:
  • 綱:
  • 亞綱:
  • 超目:
  • 目:
  • 亞目:
  • 科:
  • 亞科:
  • 族:
  • 亞族:
  • 屬:
  • 亞屬:
  • 組:
  • 亞組:
  • 種: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又名:滇青茶
  • 茶葉類别:普洱類
  • 制法:亞發酵青茶制法
  • 産地:雲南
  • 成品分類:散茶、緊壓茶

物種簡史

名稱定義

以地理标志保護範圍内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護範圍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征,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産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于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曆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西藏、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栽種曆史

周朝

普洱茶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隻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唐朝

曆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曆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诏“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内,已盛産茶葉。

宋元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曆史的認知,茶興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于此。

明清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種茶。

新中國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機構,到1958年止,全省茶園面積達到了46.6萬畝,産茶18萬擔,但大躍進時期茶樹大受摧殘。

1966年,雲南茶有19萬擔。

1984年,現代普洱創始人吳啟英通過普洱茶接種技術科學的方式,在保證普洱茶質量的情況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發酵轉化。這是現代普洱熟茶的開端,為普洱熟茶批量生産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1998年産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彙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

發展階段

普洱茶的曆史發展分成好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唐宋時期)中原已經進入團餅茶階段,雲南普洱茶則處于散收、無采造法的自由發展期。

第二階段(元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産卻因主要消費群為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發展。随着普洱茶因入貢受到清朝廷寵愛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為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

第三階段(清末以來)即現代普洱茶階段。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萌芽,出現了多茶類生産的社會格局。清末以來傳統曆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退出曆史舞台,其原因,一是清末以來普洱逐漸失去茶葉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區劃的變更使得原普洱茶區分解為思茅、勐臘、勐海、景洪茶區,茶葉不再以普洱标注;二是原普洱茶區的茶葉随着加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炒青等多樣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漸次衰落,為新興茶區所取代。

形态特征

大喬木,高達16米,胸徑90厘米,嫩枝有微毛,頂芽有白柔毛。

葉薄革質,橢圓形,長8-14厘米,寬3.5-7.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上面幹後褐綠色,略有光澤,下面淺綠色,中肋上有柔毛,其餘被短柔毛,老葉變秃;側脈8-9對,在上面明顯,在下面突起,網脈在上下兩面均能見,邊緣有細鋸齒,葉柄5-7毫米,被柔毛。

花腋生,直徑2.5-3厘米,花柄長6-8毫米,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圓形,長3-4毫米,外面無毛。花瓣6-7片,倒卵形,長1-1.8厘米,無毛。雄蕊長8-10毫米,離生,無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長8毫米,先端3裂。

蒴果扁三角球形,直徑約2厘米,3爿裂開,果爿厚1-1.5毫米。種子每室1個,近圓形,直徑1厘米。

産地分布

普洱茶主要産于雲南勐海、勐臘、普洱市、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永德。雲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臨滄市等11個州部分現轄行政區域為普洱茶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範圍。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1000米至2100米、坡度≤25°的山地;土壤為磚紅壤、磚紅性紅壤、山地紅壤和山地黃壤等;土壤有機質含量≥1%。

品種類别

茶樹種類

以茶種分類:阿薩姆種(普洱茶種)、非阿薩姆種(非普洱茶種)

“阿薩姆”是拉丁名“assamica"的中文直譯,并不代表該種的原産地在印度阿薩姆。1981年張宏達教授将var.assamica的中文名改為“普洱茶”,被中國學界接受,但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該種仍延用“阿薩姆”這個中文名,在學術交流中,則以拉丁文名通用。也有中國植物學家認為:var.assamica“由于用了“普洱”這一名字,造成了種名(普洱茶種)、地名(普洱縣)、茶類名(普洱茶)和品種名(普洱大葉種)的重疊,這就是人們對‘普洱茶’定義不清楚的原因。”所以,在石昆牧的體系裡,在表述var.assamica這一茶種時,會使用“阿薩姆種”這一中文名。

植物學家對阿薩姆種(普洱茶種)的形态描述為:“生長在熱帶、南亞熱帶的喬木、小喬木樹型、葉大質軟,花小瓣薄,子房多毛,花柱3裂的茶樹”。它的主要自然分布區域,在我國的西南部、南部及中南半島北部。包含了大葉品種與中、小葉品種。

依官方定義所規定或普洱茶界約定俗成認定的“普洱茶”成品中,以原料茶種劃分,有阿薩姆種(普洱茶種)和非阿薩姆種(非普洱茶種)之分。

以茶樹進化類型分類:野生型、栽培型、過渡型

野生型:是茶樹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後保留下來的茶樹類型。

栽培型:是野生型茶樹在人工栽培馴化的過程,不斷累積基因變化,經過很長時間以後,遺傳特征發生明顯變化的茶樹類型。

過渡型:基因變化處于野生型和向栽培型過渡的程中,遺傳特征兼有野生型和栽培型的特點。

以茶樹種植管理方式分類:野生茶、茶園茶(野放茶、台地茶)

野生茶:是生長在野外無人工管理,完全自然生長和發展的。

茶園茶:人工種植、有人工管理的。.

台地茶:原意是指那些外觀整齊、高度相仿的茶園茶。“台地”一詞,源于地理學,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鄰近低地、頂面基本平坦似台狀的地貌。”無需更多解釋,“台地茶”原是用來描述茶園外觀的,而形成這種“台地”樣外觀的必然條件,是人工管理修整。

以市場自然分類:古樹茶、野放茶、台地茶(狹義).

古樹茶:禁采範圍之外,茶樹齡在百年以上古茶園或古茶樹。無論是否人工種植,都是長期無人工管理。

野放茶:它的形成有其曆史原因,茶樹齡通常在50年至百年之間。人工種植,無人工管理。

台地茶:通常指狹義台地茶,絕大多數為1985年以後推廣種植,茶樹齡在二十年左右。多為人工培育無性繁殖灌木型,密植,高度人工管理。

以中國茶的茶樹品種劃分

依照中國茶的茶樹品種劃分,首先會依茶樹的繁殖方式分為有性系品種和無性系品種兩大類。

1985年之前,中國國營廠所生産普洱茶成品的主要原料是有性繁殖的群體種。群體種,是阿薩姆種人工種植有性系品種的總稱。1985年後漸被淘汰。1985年後推廣種植的良種茶,均為無性系品種。

其它一些分類

雲南大葉種:不是茶種,也不是茶樹品種。将此說法用于界定普洱茶原料,很容易将一直作為普洱茶原料的阿薩姆種中、小葉茶排除在外。

老樹茶與大樹茶:與古樹茶一樣,是市場上逐漸形成的對于樹齡的表述。它們與古樹茶之間的區分與古樹茶、野放茶的區分相仿。

茶葉品類

“普洱茶”在制作上,分為普洱散茶和普洱緊茶兩大類。普洱散茶,傳統品類為毛尖、粗葉,今已發展為普洱綠茶、普洱青茶、普洱紅茶、普洱黑茶、普洱黃茶、普洱白茶6個品類。

普洱緊茶t

傳統品類為芽茶、女兒茶制成的團茶、餅茶、茶磚,今發展為由6類散茶制成的普洱沱茶(含大、小沱茶)、普洱餅茶(含青餅、熟餅、方餅、圓餅、異型餅)、普洱茶磚3個品類;其制作方法,就是将散茶經過蒸(炒)後,裝入各種品類模具并經特定工藝壓制成型。普洱緊茶,按照後發酵方法,有“生普洱”(即制成曬青并進而制成緊壓茶後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緩慢發酵陳化者,如“青餅”)和“熟普洱”(即将曬青以高溫、高濕加速發酵者,如“熟餅”)之分,其品味以“生普洱”為佳。

普洱綠茶

普洱綠茶的品質特點為清湯綠葉,其制法經過殺青、揉撚、幹燥三道工序。殺青的目的,主要是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的酸性并便于揉撚;殺青的方法。揉撚的目的,是為了卷緊茶葉條索,适當破壞葉組織,使茶質容易泡出。其幹燥方法有炒幹、烘幹、曬幹三種。幹燥的目的,是蒸發水分、緊結條索,透發香氣,增進色澤。精制後的綠茶,經過再加工後,一是窨制成普洱花茶,二是制成普洱沱茶、普洱茶磚(青)、普洱餅茶(青)。

普洱紅茶t

其制作經過萎凋、揉撚、發酵、幹燥四道工序。通過萎凋強酶的活性,使其在揉撚和發酵中茶多酚得到充分的氧化,形成特有的色、香、味,再經高溫幹燥破壞酶的活性,使其形成的特有品質得以固定。其品質特征是紅湯紅葉,從其外形與品質分,有小種紅茶、紅碎茶和功夫紅茶3種。

普洱青茶

為輕發酵茶,其制作經過萎凋、做青、炒青、揉撚、幹燥五道工序,其特點在于做青,通過做青而達到青茶“綠葉紅鑲邊”的特征。這是介于紅茶和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既有綠茶的甜爽,又具紅茶的色、香,卻無綠茶的微苦和紅茶的澀味,香氣清純、湯色清亮、喉韻清爽。

普洱黃茶t

為輕發酵茶,其基本工藝近似綠茶。制作經過殺青、揉撚、悶黃、幹燥四道工序。其悶黃工序,是黃茶制作的主要特點,通過揉後溫坯悶黃以改變茶葉的品質,其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

普洱黑茶t

為後發酵茶,采收一芽五、六葉的“普洱茶”鮮葉,經過殺青、揉撚、渥堆、幹燥四個工序制作而成。制作特點是渥堆,在殺青和揉撚之後渥堆24天,使葉色變為油黑。其品質特點是葉色油黑、湯色橙黃主要用以制作緊壓茶(熟)。

普洱白茶

為輕微發酵茶,其品質特點是茶的外表披上白色茸毛,色白隐綠。其制作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也不促進氧化作用,不炒、不揉,順其自然。将鮮葉經過萎凋後,采取風幹的方法進行幹燥後即後。選用鮮葉,一般為一芽二葉,白茶的特征是色白如銀,香氣清純、湯色淡黃,滋味甜爽。

繁殖方式

種子

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成本低,後代适應性強。但是,茶樹是異花授粉植物,種子後代具有複雜的遺傳性,容易産生變異,不易保持良種的優良性狀。

茶籽采收茶籽的采收茶果采收應按成熟标志及時采收。茶果成熟的标志是:果殼呈綠色,微現裂縫;種殼硬脆,呈棕褐色;剝開種南甯,籽業飽滿。呈乳白色。一般茶區以霜降前後采收茶果較為适宜。 采收茶果,要及時、分批進行,做到行熟先收,盡熟遲收,以保證茶籽質量。蟲蛀的茶果,不要采收。不同品種的茶果,要分别采收。 采回的茶果,應攤放在幹燥和蔭涼通風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曬和雨淋。攤放厚度不宜超過10厘米,每天翻動一、兩次。三、五天後,茶果開始裂開,可輕輕揉壓,使果殼與種子脫離,然後用篩子蜊篩出茶籽。脫殼的茶籽,再适當攤晾,使茶籽含水量降至30%左右。脫殼攤晾的茶籽,去掉夾雜物及蟲蛀、劣變者,然後過篩(篩孔直徑12毫米)分級,就可以播種。

播種播種時期最好冬播。冬播比春播發芽率高,出土早,可節省茶籽貯藏的費用和人工。.

浸種催芽,先将茶籽用25-30℃溫水浸4-5天(每天換水兩次,浮在水面的茶籽撈出淘汰),然後攤于高在室内的砂畦上(鋪砂厚5-6厘米),厚7-10厘米,上面蓋一層5-6厘米厚的細砂,砂上再蓋以稻草。室溫保持在25℃左右,每天灑水一次。催芽室空氣要适當流通。當50%的茶籽露出胚根時,即可播種。

播種方法,可采取穴播和單粒條播,單粒條播行距20厘米,料距3-4厘米。穴播行距2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播茶籽4-5粒。播種後随即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冬播覆土稍厚,春播覆土宜淺。

扡插

扡插發根的生理基礎茶樹營養器官,具有生理上的自然再生作用。即一部分器官喪失或殘缺,在适當條件下,可以生長妯喪失或殘缺的部分,而使其本身恢複原來完整的狀态。茶樹扡插,是利用茶樹營養器官自然再生作用和極性現象,剪取茶樹半木質化枝條上的莖葉段,将下端插入苗床,經過培育,則能生根抽枝,形成獨立的新茶苗。

插穗插入苗床,插穗上下切口處附近的細胞,很快産生薄膜,封閉上下切口。在薄膜之下形成愈傷木栓,覆被切口。愈傷木栓具有防止水分散失和微生物侵入等保護作用。這時下端切口在知宜的溫度、濕度下,經過一定時間,則由形成層和韌皮薄壁組織細胞分裂而産生愈傷組織。同時,從中心柱内鞘,或從髓射線和形成層交叉點發出新根。這就是扡插發根的過程。

插穗中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和糖的含量,與根的形成有密切關系。通常認為,碳水化合物與闌尾炎素化合物的比率(C/N),是生根據的重要因素。碳氮比率大,則有利于發根長苗。實驗證明,枝葉變成紅棕色,達到半木質化、葉片成熟定型時,碳氮經大,扡插成活率高,發根好,苗木健壯。

扡插發根的生理進程,與插穗所處的濕度、溫度、空氣、光照和土壤理化狀況有密切關系,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有聯系。在扡插育過程中,應妥善協調各生态因子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插穗發根的生理特性。

栽培技術

開墾

茶園開墾坡度15°以下平緩坡地直接開墾。翻墾深度50厘米。坡度15°以上坡地,以等高水平線築梯坎,梯面寬應大于1.5米,然後翻墾。屬塾地的,經過深耕平整就可劃行種植;生荒地分初,複墾兩次。

初墾深度達50厘米,深耕後不必整碎土塊,以利蓄水。墾翻時注意不要把草皮翻入底層,以便複墾時清出園外,初墾完畢,就可以進行複墾,複墾深度為25-30厘米。複墾要求敲碎土塊,除淨柴草根。切忌把生長密結的草皮塊翻入下層,免得雜草腐爛後形成孔洞,影響茶苗根系水肥吸收。

定植

要利用地下部活動的生長時期進行定植,有利于根系的伸長和發育,也有利于吸收土壤養分供地上部的開始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高山地區的茶苗定植時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份(春節前後)進行。

在完成開墾的茶園定植溝内用定植農具挖穴10-12厘米深,穴徑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種于穴内,填滿土,并壓緊壓實,或用農具夯實苗莖部三方土層,再培上細土1-2厘米,澆透水分,苗木定植時要比正常深1-2厘米。如果能選擇在下雨之前定植最為理想。茶苗定植要采用“雙行單株”的方式,株距30厘米,株與株之間呈三角形。在定植溝茶行中鋪放3-5厘米厚的稻草或其它草類植物進行覆蓋,有利于保溫保濕,又達到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

修剪

修剪時期應掌握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10月中旬秋茶結束後為宜。 修剪方法如下:

定型修剪:其目的是茶樹在幼齡階段中培養合理的樹體骨架及豐産樹冠。一般進行4次,每次定剪的新梢刀口處必須要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第一次修剪結合定植在離地15-18厘米處定剪;第二、三、四次定剪要求在前一次定剪刀口向上提高15厘米處定剪。經過四次的定型修剪樹高已達到60厘米,有2-3級的分枝結構,初步形成合理的采摘樹冠,即可投入生産。

輕修剪:輕修剪的目的在于調整樹冠,培養良好的采摘面。每年進行一次,輕修剪的程度,以剪去蓬面上3―5厘米的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上的小樁頭、無用新梢等。

深修剪:經過多年的采摘和輕修剪的樹,應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樹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層枝葉,使茶樹重新抽發新枝,提高茶樹發芽能力,延長茶樹高産穩産的年限。

重修剪:對半衰老和未老先衰茶樹,一般以剪去原樹高的1/2為宜,結合整理(抽剪),重新培養健壯枝幹和采摘樹冠。

台刈:對十分衰老的茶樹,宜在離地面約10-15厘米高處鋸(或剪)掉全部枝幹,重新培養樹體骨架結構和采摘樹冠。

施肥

種植前的定植溝和投産後的每年冬季均要施放有機肥料,如農家肥,餅肥、商品有機肥等。以商品有機肥料為主,每畝施放200-300千克。分别在3月上旬、5月中下旬、8月中旬三次結合淺耕作業時進行。以N、P、K複合肥料為主,畝施40-60千克。在樹冠緣下開條溝深15-20厘米(下基肥時深20-25厘米),将肥料均勻施于溝内,施後蓋土。

鋤草

生産茶園每年在非采摘季節進行2-3次10-15厘米的淺耕和去除雜草,10月中旬深耕20-25厘米進行松土。

病蟲防治

害蟲種類:對茶樹影響較大的害蟲主要是小綠葉蟬、螨類、蚜蟲、黑刺粉虱和尺蠖類等。

防治措施:對這些害蟲必須以農業防治為主,農藥防治為輔。

農業防治:一是經常進行茶園松土除草,清除害蟲的滋生場所;二是做好冬季修剪清園,清除陰、弱、病枝、枯枝落葉,并深埋作肥;三是及時采摘,帶走芽梢中的蟲卵,減少下一代的蟲口密度。

藥物防治:要抓适時噴藥,對小綠葉蟬和蚜蟲一般每輪茶新梢開始發芽生長後10-20天開始噴藥,7-10天再噴一次,可用2.5%溴氰菊酯1000-1500倍液、40%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等均勻噴于葉背面。對尺蠖類必須在三齡幼蟲前噴藥,黑刺粉虱須在卵盛孵期噴藥,特别要根治第一代,可采用2.5%溴氰菊酯1000-1500倍液等藥劑噴射。防治螨類,可用80%代森鋅1000倍液、75%克螨特4000倍夜噴射;冬季不采茶期可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噴射。

價值功能

保健

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膽固醇。

降脂、減肥降壓、抗動脈硬化。長期飲用普洱茶能使膽固醇及甘油脂減少,所以長期飲用普洱茶有治療肥胖症的功用。飲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張、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腦部血流量減少等生理效應,對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患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養胃、護胃。在适宜的濃度下,飲用平和的普洱茶對腸胃不産生刺激作用,黏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進入人體腸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層,對胃産生有益的保護層,長期飲用可起到養胃、護胃作用。

消炎、殺菌、治痢。醫藥界研究及臨床實驗證明,雲南普洱茶有抑菌作用,濃茶汁日服10次,可以治療細菌性痢疾,這與雲南大葉種茶内含豐富的茶多酚直接相關。

抗衰老。茶葉中的兒茶素類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雲南大葉種茶所含兒茶素,總量高于其他茶樹品種,抗衰老作用優于其他茶類,豐富的茶多酚幫助肌膚抵抗衰老。

普洱茶可以生津止渴、消暑、解毒、通便。普洱茶能夠調節腸胃,使腸胃恢複正常功能,解決因便秘引起的痘痘以及口臭問題。

其它

普洱茶本身含有脂肪分解的脂肪酶,這種脂肪酶對于脂肪的分解具有良好的效果,對于很多正在減肚子的人們可以起到脂肪的消化和消耗作用,而且,普洱茶還可以養顔護胃。

制作工序

原料

普洱茶制作選用的原料不同其品質也不同,價格更加懸殊。其制茶原料分為“人工種植型原料”、“原生态喬木大樹型原料”。

普洱茶茶青的采收從每年2月下旬至11月中旬都可進行,思、普地區種植的大葉種茶樹,一年可發5~6輪,生長期在300天以上。由于雲南當地的氣候特點。按照傳統的劃分方法,清明至谷雨所采的茶葉稱為“春尖”,芒種至大暑所采的茶葉稱為“二水”,白露至霜降所采的茶葉稱為“谷花”。一般說來,“春尖”及“谷花”兩個時期的茶品質最好。

茶葉采摘時,葉和芽同時采,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一葉一芽的采一芽、二葉一芽的采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采二葉一芽,合理留葉。分級時,級别高的芽多,級别低的葉多梗多。手工采摘要提手采;機采要保證鮮葉質量,保證無害化,防止污染。

鮮葉分級指标

特級:一芽一葉占70%以上,一芽二葉占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30%以下

二級:一芽二、三葉占6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40%以下

三級:一芽二、三葉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50%以下

四級:一芽三、四葉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30%以下

五級:一芽三、四葉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50%以下

人工種植型原料。人工種植型,茶農稱“台地茶”,是從人工栽培的梯地茶園裡采取茶青原料,經加工制成的普洱茶。台地茶發芽期長而蔭芽周期短,茶質沒有适當的積累期,芽葉外表肥壯而質薄,且茶樹沒有合理的休養期,對茶樹的生長和來年的茶質都有較大影響。台地茶由于養分不足,内質較差,隻能依靠拼配提升滋味,還有耕種施肥行為,隻能體現出清香,所以“台地茶”普遍價格低廉。

原生态喬木大樹型原料。原生态喬木大樹型原料,又稱“古樹茶”純料。一般以300年為限才可嚴格的成為“古樹茶”,且都生長在深山老林中,普洱茶樹經過時間的沉澱,其内質的表現力不同。古樹茶獲取土壤深層的礦物質成分,能以内質豐富的最佳狀态将各山頭的獨特性體現出來。此類原料制成的普洱茶為“飲茶發燒友”追捧,較之人工種植型原料的高産,古樹茶原料有限,市面上價格較高。但其獨特内質更能體現普洱茶的“茶文化”。

制法

原料加工

鮮葉攤放:鮮葉分級攤放至含水量70%左右進行殺青。

殺青:殺青要殺透、殺勻,無青草氣味和煙氣味。殺青葉及時揉撚成條。

揉撚:揉撚加壓不宜過重,時間為30分至40分。

解塊:解散結塊茶。

日光幹燥:必須以日光曬幹,其間可再揉撚一次以使茶條緊結,曬青茶含水量≤10%。

成品加工

蒸壓成型:把曬幹的茶葉用蒸汽蒸濕,放在不同模具裡壓成形,形成壓制成型有别于散茶的獨特香味。蒸壓前須測定每批預制茶含水率并計算确定稱茶量。

幹燥:幹燥溫度≤60℃,至茶葉含水量≤12.5%。

發酵

生茶: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産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撚、日光幹燥、蒸壓成型等工藝制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緊壓茶。其品質特征為: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生茶是新鮮的茶葉采摘後以自然的方式陳放,未經過渥堆發酵處理。生茶茶性較烈,刺激。新制或陳放不久的生茶有強烈的苦味,色味湯色較淺或黃綠。生茶儲藏時間越久香味越醇厚。

熟茶: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産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采用渥堆工藝,經後發酵(人為加水提溫促進細菌繁殖,加速茶葉熟化去除生茶苦澀以達到入口純和湯色紅濃之獨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品質特征為: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均勻。熟茶是經過渥堆發酵使茶性趨向溫和,熟普具有溫和的茶性,茶水絲滑柔順,醇香濃郁,更适合日常飲用。熟普的香味會随着陳化的時間而變得越來越柔順,濃郁。熟普以1973年為分界點,1973年之前沒有熟茶。

壓制

餅茶: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淨重357克,每七個為一提,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餅

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淨重100克、250克,迷你小沱茶每個淨重2克—5克

磚茶: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于運送

金瓜貢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克到數百斤均有

香菇緊茶:壓制成香菇狀的普洱茶,重量約為250克

柱茶:壓制成長柱狀的普洱茶,再用竹片或荀殼包紮在外面,重量小至100克,大至千克以上

七子餅:圓形的茶餅通常七餅包裝成一提,所以稱為七子餅,重量小至25克,大至3公斤

小金沱:圓形的沱茶,重量2克

老茶頭:老茶頭,也叫自然沱,是曬青毛茶中比較肥嫩的芽葉,由于嫩度高,果膠含量高,在熟茶的渥堆發酵過程中,自然卷曲或糾結成塊,形成了茶頭。陳年茶頭緊結,發酵充分,非常耐泡,為熟茶中精華,口感湯色極佳;

等級

初制毛茶分為春、夏、秋三個規格。春茶又分春尖、春中、春尾三個等級;夏茶又稱二水;秋茶稱為谷花茶。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品質最佳。

鑒别方法

普洱茶并非年代越久遠越好,隻有質量合格的産品在合适的儲存條件下,在一定時間範圍内茶品的品質會朝“好“的方向轉化。一款茶品如果起初質量未能達标,或者是後期儲存不當,那麼不論放上多長時間,茶葉品質都不會好,而且普洱茶市場上一些不法商販造假做舊的很多。造假手段主要就是以濕倉加快生茶的陳化速度,制造出所謂的“陳年老茶”。或者把茶的包裝做舊,以表現出陳舊感。鑒定陳年普洱茶的真假和優劣鑒定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有極大的困難。

茶葉外觀

新普洱茶外觀顔色較新鮮,多為黃綠色,帶有白毫,且味道濃烈;陳茶由于經過長時間的氧化作用後,茶葉外觀會呈棗紅色,白毫也轉成黃褐色。

包裝紙顔色

通常陳年普洱茶,其包裝的白紙已随時間變得陳舊,紙質略黃,因此可以從紙質手工布紋及印色的老化程度判斷普洱茶的年份。但這隻能作為參考,非絕對依據,因為可能有些不法商人會利用這種心理,以陳黃的包裝紙包裝次級品。

貯藏方式

物理條件

流通的空氣。流通的空氣中有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葉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葉變化,但不能将普洱茶挂置在陽台上。要有适度流通的空氣,但不能放于風口。另外,周圍環境不宜有異味,否則茶葉會變味。因此,不可以擺放于廚房中或其他有生活異味或工業異味的環境裡。

恒定的溫度。普洱茶放置的溫度不可太高或太低,溫度應以當地環境為主,不需刻意地人為創造溫度,正常的室内溫度即可,最佳是長年保持在攝氏20~30度之間,太高的溫度會使茶葉加速發酵變酸。相對來說,春、夏、秋三季普洱茶的變化會比冬天變化快,無論何時,普洱茶都不可被太陽照射,在陰涼處為好。

适度的濕度。好的普洱茶都講究要幹倉存放,幹倉就是指在幹爽的環境中存放,忌濕。太幹燥的環境會令普洱茶的陳化變得緩慢,所以要有一定的濕氣。在較為幹燥的環境裡,可以在存放茶葉的旁邊擺放一小杯水,令空氣中濕度稍微增大。但是太過潮濕的環境會導緻普洱茶的快速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黴變”,令茶葉不可飲用。濕度應人為相應控制,年平均濕度不要高于75%,由于沿海一帶溫暖的海洋性氣侯,濕度在梅雨季節會高于75%,所以更應注意及時開窗通風,散發水份。

存儲方式

必須在幹倉陳化。幹倉不會發黴,轉化較為緩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幹倉指茶葉在濕度、溫度适中、通風透氣的環境中後發酵存放;濕倉是指茶商,把茶葉放在通風不暢、濕度較高的環境加速陳化,在市場上當老茶高價售出謀取利潤。

溫度不可驟然變化。倉内溫度如果過高,溫差變化太突然,将會影響茶湯水性給予口感的活潑性。

避免雜味感染。茶葉是最會吸收雜氣異味,灑一把幹燥茶葉,會吸清空氣中的異味,應力求貯放環境清潔無雜味。

避免日曬風吹。在陽光下,酚類物質,葉綠素更容易氧化,從而使茶葉變色,變質。升高的溫度亦會使茶葉加速發酵變酸。空氣上,流通的空氣有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葉中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葉變化,但不能将茶挂置在風口,否則茶氣會被吹走、茶味吹散,飲用起來便淡然無味。

利用竹箬包裝。這種傳統包裝的質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後發酵時,過濾雜味以确保清純的功效。

注意茶齡壽命。普洱茶年代壽命,到底是六十年,或一百年,或數百年,沒有定論資料,往往隻靠品茗者直覺研判其陳化的程度。如福元昌、同慶老号普洱圓茶陳化感已到了最高點,必須加以密封貯存,以免繼續快速後發酵,造成茶性逐漸消失,品味衰退敗壞。故宮的金瓜貢茶,陳期已一兩百年,其品味是:“湯有色,但茶味陳化、淡薄。”

濕度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于幹燥。濕度過高,容易讓茶葉變質、長黴;過于幹燥,茶葉轉化又會太慢。

品茗指南

沖泡方法

投茶量:沖泡普洱茶時,投茶量的大小與飲茶習慣、沖泡方法、茶葉的個性有着密切的關系,富于變化。就雲南人的飲茶習慣而言,采用留根悶泡法時,沖泡品質正常的茶葉,投茶量與水的質量比一般1:40或1:45。如果采用“功夫”泡法,投茶量可适當增加,通過控制沖泡節奏的快慢來調節茶湯的濃度。就茶性而言,投茶量的多少也有變化。例如熟茶、陳茶可适當增加,生茶、新茶适當減少等等。

沖泡普洱茶:普洱茶沖泡需先沖一次熱水,稱為“洗茶”。“洗茶”概念出現于明代,《茶譜》(明朝)載“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塵垢、冷氣,烹之則美。”對于普洱茶,“洗茶”這一過程必不可少。因為大多數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數年後飲用的。“洗茶”時注意掌握節奏,杜絕多次“洗茶”或高溫長時間“洗茶”,減少茶味流失。普洱茶沖泡宜選腹大的壺,因為普洱茶的濃度高,用腹大的壺可避免茶湯過濃,材質宜選陶壺、紫砂壺。而第二次以後濃淡的選擇就可依照個人喜好來決定。普洱茶也可冷飲。

泡茶水溫:水溫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溫有利于發散香味,有利于茶味的快速浸出。但高溫也容易沖出苦澀味,容易燙傷一部分高檔茶。水溫的高低因茶而異。例如,用料較粗的餅磚茶、緊茶和陳茶等适宜沸水沖泡;用料較嫩的高檔芽茶(如較新的宮廷普洱)、高檔青餅适宜适當降溫沖泡。避免高溫将細嫩茶燙熟成為“菜茶”。在沖泡部分高檔新青茶時,除直接降溫外,還可通過不加壺蓋或沸水高沖來降低水溫,避免因茶葉燙熟而産生“水悶氣”。

沖泡時間:沖泡時間長短的控制,目的是為了讓茶葉的香氣、滋味展現充分準确。由于雲南普洱茶的制作工藝和原料選擇的特殊性,決定了沖泡的方式方法和沖泡時間的長短。陳茶、粗茶沖泡時間長,新茶、細嫩茶沖泡時間短;手工揉撚茶沖泡時間長,機械揉撚茶沖泡時間短;緊壓茶沖泡時間長,散茶沖泡時間短。

飄逸杯沖泡法:一個飄逸杯分為外杯、内杯和杯蓋組成。外杯是玻璃的,内杯是一個帶閥門的高溫塑料小杯,内杯帶有濾網和閥門開關,隻有打開閥門時,内杯中的茶湯才會通過濾網從内杯下方流到外杯中。

撬茶:用茶刀從各種普洱緊壓茶(餅、磚、沱等)撬下适量(5-10克)普洱茶;

投茶:将撬下的茶葉投入内杯中;

準備沖泡:将裝有茶葉的内杯放入外杯中;

第一泡:将沸水沖入杯中,由于閥門是關閉的,茶湯隻能在内杯中浸泡茶葉,這第一泡也叫洗茶,和功夫泡法原理相同;

打開閥門:迅速按動開關打開内杯閥門,讓茶湯流到外杯中;

洗杯:用第一泡茶湯涮洗外杯然後倒掉,有助于提高普洱茶的醇厚味道;

第二泡:再次沖入沸水泡茶,這一泡開始可以飲用;

出湯:按動開關打開内杯閥門,讓茶湯流到外杯中,若湯量不夠還可再次沖泡,多次出湯;

品飲技巧

普洱茶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清飲指不加任何輔料來沖泡,多見于漢族;混飲是指于在茶中添加輔料,多見于香港、台灣,如香港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參等養生食料。

品飲普洱茶必須趁熱聞香,舉杯鼻前,此時即可感受陳味芳香如泉湧般撲鼻而來,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蘭清菊之下。普洱茶需用心品茗,啜飲入口,始能得其真韻,雖茶湯入口略感苦澀,但待茶湯于喉舌間略作停留時,即可感受茶湯穿透牙縫、沁滲齒龈,并由舌根産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時滿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氣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韻”。

飲茶禁忌

普洱茶随泡随飲,不宜茶水浸泡過久再飲,忌飲隔夜普洱茶。隔夜茶中茶多酚的浸出量會較多,不管茶湯的新鮮度,滋味的好喝程度,保健功效上,還是衛生角度來看,都不宜飲用。

飲普洱茶分體質。飲用普洱茶後會出現有點脹氣、嗳氣,還有便秘的迹象,屬于體質不适宜喝普洱類型。

忌飯前後大量飲普洱茶。普洱茶在飯後半小時飲用最佳,若飲食過少,普洱也不宜多喝。

剛生産的普洱茶不宜多喝。

普洱茶宜溫飲,不宜燙飲、冷飲;宜長飲,不宜間斷;宜兼飲,不宜偏飲;宜淡飲,不宜濃飲。

忌飲劣質茶或變質茶,忌飲沖泡次數過多的普洱茶,生茶慎用烹煮法,熟茶可适當煮飲。

沖泡誤區

沖泡普洱茶的水溫在90℃以上,茶的香氣和滋味才會更明顯。但水不可反複燒開,反複燒開的水中會有大量鹽類析出,析出的鹽類會懸浮在水中,形成白色的浮渣。燒水過程中水不斷蒸發,每燒開一次,鹽類的濃度就增加一次。這些不溶解的鹽類本身就口感極差,有些甚至會與茶葉成分發生反應,影響茶湯口味。有些金屬元素,比如銅、鐵,在多次燒開的水中濃度增加,它們與茶葉的有效成分——茶多酚發生反應,破壞香味。而且,反複燒開的水含有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生成緻癌的亞硝酸胺。

适宜人群

普洱茶對于幼兒能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身體生長。茶葉中的氟可以防止齲齒等,且普洱茶能調節神經系統,讓兒童提高注意力。而青少年貪食、偏食會使某些營養元素缺乏。如缺鋅可能導緻個子矮小,缺錳會影響骨骼的生長而導緻畸形。茶湯中富含對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所必需的礦物質。适量飲用普洱茶有益緩和腸道緊張度,加強小腸運動,提高膽汁、腸液的分泌。普洱茶是大衆飲料,一般人群皆适合喝普洱茶。

上一篇:白鹇

下一篇:越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