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白茅根

禾本科白茅屬植物
白茅根為禾本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白茅的根莖。春、秋二季采挖,洗淨,曬幹,除去須根及膜質葉鞘,捆成小把。[1]别名:茅根、地管、茹根、藍根。主治: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用于吐血,尿血,熱淋,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熱病煩渴,胃熱嘔哕,咳嗽。内服,煎湯10-15g(鮮者加倍),搗汁或研末。體虛者用量宜适當。貯藏:置幹燥通風處。
    中文名: 拉丁學名:Imperata cylindrica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亞門: 綱:百合綱 Liliopsida 亞綱:鴨跖草亞綱 Commelinidae 超目: 目:莎草目 Cyperales 亞目: 科:禾本科 Gramineae 亞科:黍亞科 SubFam. Panicoideae 族:高粱族 Trib. Andropogoneae 亞族: 屬:白茅屬 Imperata 亞屬: 組: 亞組: 種:白茅根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亞;中國遼甯、河北、山西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白茅根 中文别名:茅針、茅根、白茅 命名者:(Linn.) Beauv.

形态特征

白茅(學名:Imperata cylindrica)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幹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

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餘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内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别名

茅根、蘭根、茹根(《神農本草經》),地菅、地筋(《名醫别錄》),白花茅根(《日華子本草》),地節根(《青海藥材》),茅草根(《江蘇植藥志》),甜草根(《河北藥材》),絲毛草根(《中藥志》)。

來源

白茅根,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茅根。全國各地均有産,但以華北地區較多。

1.《本草經集注》。

2.《本草圖經》: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3.《綱目》:茅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雲,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亞、高加索及地中海區域。模式标本采自法國南部。産于中國河南、遼甯、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新疆、四川等地區;生于低山帶平原河岸草地、沙質草甸、荒漠與海濱。

形态

白茅(《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志》),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幹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

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餘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内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肺熱喘急,胃熱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疸。

①《本經》:“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②《别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③《日華子本草》:“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⑤《綱目》:“止吐衄諸血,傷寒哕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⑥《本經逢原》:“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幹紫不起。”

⑦《動植物民間藥》:“治腳氣。”

8、《本草經疏》:勞傷虛赢,必内熱,茅根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熱,故主勞傷虛赢。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緻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則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哕逆也。

9、《本草求原》:白茅根,和上下之陽,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為熱血妄行上下諸失血之要藥。

10、《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茅根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後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勝幹者。

11、《本草正義》: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幹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洩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于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洩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洩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洩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龈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

利尿作用

白茅根煎劑和水浸劑灌服,對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給藥5-10天,利尿作用最為明顯,20天左右即不明顯。但所用劑量特别是動物進水量均不清楚,又無對照組,尚需進一步研究。也有人認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與其所含的豐富鉀鹽有關。

止血作用

白茅根粉能明顯縮短兔血漿的複鈣時間。但白茅根含鈣較多,可能幹擾實驗結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動脈出血處,壓迫1-2分鐘,有止血作用。臨床用白茅根治療鼻衄。

治療急性腎炎

有較好效果,可以縮短病程。據數十例的觀察,服藥後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顯著增多,每日可達1500~3000毫升左右。随之水腫即漸消失,高血壓及尿檢變化亦漸好轉而趨正常。據部分病例統計,水腫消失時間平均約4~5天或1周左右;血壓恢複正常時間在5~20天,平均7~9天;尿檢變化平均消失時間,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于慢性腎炎亦有利尿消腫及一定的降壓作用。但對肝髒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緻的水腫,則無利尿消腫作用或作用不顯著。因此有人推測,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從而使腎血流量及腎濾過率增加而産生利尿效果;同時腎缺血改善,腎素産生減少,使血壓恢複正常。故對急性腎炎療效良好,慢性腎炎療效較差,而對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腫幾不奏效。服藥期間除個别有輕微頭暈或惡心外,未見不良反應。

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幹品)半斤,洗淨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連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薊、小薊、生地或麻黃組成複方治療。服藥同時,須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鹽的攝入,保暖。必要時可适當加用其它藥物控制并發症及感染病竈等。

治療肝炎

用白茅根(幹品)2兩,水煎,每日兩次分服。治療28例,結果臨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恢複正常)21例,好轉(臨床症狀好轉,45天内各項肝功能的數值下降超過半數,或45天後完全恢複正常)7例。治療後,主要症狀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腫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轉氨酶經45天後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黃疸指數平均20.15天全轉正常。未見副作用。

抗菌作用

白茅根煎劑在試管内對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志賀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卻無作用。

對心肌86Rb攝取量的影響

白茅根水醇綜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對86Rb的攝取量增加。

藥毒理學

家兔灌服煎劑25g/kg,36小時後活動受抑制,運動遲緩,呼吸增快,但很快恢複。靜脈注射10-15g/kg,則出現呼吸增快,運動受抑制。1小時後逐漸恢複,劑量增加至25g/kg,6小時後死亡。

其他作用

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對骨骼肌的收縮及代謝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鎮靜、解熱鎮痛、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水腫、黃疸等作用。

白茅根曾用于治療高血壓病,配合仙鶴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茅根飲子(《外台秘要》)治胞絡中虛熱,時小便如血色:茅根32克,茯苓10克,人參、幹地黃各6克。水煎,分2次服。方中茅根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為君藥。

如神湯(《太平聖惠方》)治喘:茅根1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2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方中茅根,清熱解毒,為臣藥。

茅蘆根煎(《藥物與方劑》)治熱病嘔吐,胃腸出血,尿血或水腫尿少:茅根、蘆根等分。水煎服。方中茅根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為君藥。

化學鑒定

化學成分

根莖含蘆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薏苡素(coixol),羊齒烯醇(fernenol),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異山柑子萜醇(isoarborinol),白頭翁素(anemonin);還含甾醇類: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糖類,多量蔗糖(sucros),葡萄糖(glucose)及少量果糖(fructose),木糖(sylose);簡單酸類:枸橼酸(citt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及蘋果酸(malic acid)。

理化鑒别

1.取該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熱回流1h,濾過。取濾液1ml蒸幹,殘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濃硫酸1-2滴,顯紅色,漸變成紫色、藍紫,最後呈污綠色。

(2)取該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濾過。濾液濃縮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試液1ml,置水浴中加熱,發生棕紅色沉澱。

性味歸經

性味

甘、寒。

①《本經》:味甘,寒。

②《别錄》:無毒。

③《本草正》:甘,涼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無毒。

歸經

入肺、胃、小腸經。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腸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陰,兼入足太陰、陽明經。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各家論述

本草圖經

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綱目

茅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雲,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菅也。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本經》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幹之,夜視有光。菅茅隻生山上,似白茅而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荻花,結實尖黑,長分許,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而微甘,亦可入藥,功不及白茅,《爾雅》所謂白華野菅是也。黃茅似菅茅,而莖上開葉,莖下有白粉,根頭有黃毛,根亦短而細硬,無節,秋深開花穗如菅,可為索綯,古名黃菅,《别錄》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可以包藉及縮酒。芭茅叢生,葉如大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

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緻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止吐衄諸血,傷寒哕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白茅,解白薯莨、南椰等中毒,用根煎水飲,亦為清涼利尿劑。

本經

主勞傷虛赢,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别錄

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日華子本草

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滇南本草

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本經逢原

白茅根,《本經》主治勞傷虛赢者,以甘寒能滋虛熱,而無傷犯胃氣之虞也。言補中益氣,胃熱去而中氣複,是指客邪入傷中州,漸成虛赢而言,非勞傷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幹紫不起。

動植物民間藥

治腳氣。

本草經疏

勞傷虛羸,必内熱,茅根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熱,故主勞傷虛羸。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緻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則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哕逆也。

本草求原

白茅根,和上下之陽,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為熱血妄行上下諸失血之要藥。

醫學衷中參西錄

白茅根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後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勝幹者。

本草正義

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幹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洩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汁液,雖降逆而異于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洩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洩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洩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龈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

用藥禁忌

1.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2.《本草經疏》:因寒發哕,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并不得服。

3.《本草從新》:吐血因于虛寒者,非所宜也。

植物栽培

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鱗片狀的葉鞘,洗淨,鮮用或紮把曬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耐旱,宜選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

栽培技術:用根莖繁殖。春季,挖取白茅地下根莖,按行株距30cm×30cm栽種。

炮制方法

1.幹茅根:揀淨雜質,洗淨,微潤,切段,曬幹,簸淨碎屑。

2.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鍋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幹。

3.取原藥,揀除雜質,洗淨,切斷,曬幹。

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根莖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長30~60cm,直徑2-4m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光澤,具縱皺紋,環節明顯,節上殘留灰棕色鱗葉及細根,節間長1-3cm。體輕,質韌,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多具放射狀裂隙,有時中心可見一小孔。氣微,味微甜。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顯微鑒别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小細胞,有的含矽質塊。皮層較寬,最外為1-4列纖維,壁厚,木化;葉迹維管不10餘個,環列,有限外韌型,具束鞘纖維,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層細胞内壁增厚,有的有矽質塊。中柱内散有多數維管束,有限外韌型,近中柱鞘的維管束小而密,由纖維相連成環。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特征

黃白色

①表皮細胞平行排列,每縱行列多為1個長細胞與2個短細胞(1個木栓細胞及1個矽細胞)相間排列,偶見1個短細胞介于2個長細胞之間。

②内皮層細胞長方形,一側壁甚薄,另一側壁增厚,層紋及孔溝明顯,壁上有矽質塊。

③中柱鞘厚壁細胞類長方形;根莖莖節處中柱鞘細胞呈石細胞狀。

白茅根茶

④下皮纖維常具橫隔,此外,有木纖維。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檸檬酸、草酸、蘋果酸等:尚含澱粉、從白茅的根莖中分離出蘆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 lindrin)、羊齒醇(Fernenol)、似砂醇(Simiarenol)、白頭翁素(Anemonin)等。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白茅根水浸劑給正常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再服藥5~10天時最明顯.其利尿作用可能與白茅根中所含豐富鉀鹽有關。

2、抗菌作用:煎劑在試管内對福氏、宋内痢疾杆菌有明顯的抑菌作用,但對志賀痢疾杆菌則無作用。

3、止血作用:研究表明,白茅根可加速凝血過程的第二階段,即促進凝血酶原的形成,因而有止血作用.有人認為,白茅根的止血作用在于能縮短出血及凝血時間。

4、其他作用: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治療附方

特殊功效

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功效。

1.刀傷出血:白茅花适量,幹敷傷口。輕輕加壓後包紮即可。

2.跌打内傷出血:白茅根60克,馬蘭根30克,白糖15克。将前2味藥水煎,加白糖調服。

3.肺結核咳血:鮮白茅根60克,藕節炭15克,栀子炭15克,仙鶴根15克,側柏葉炭20克。

水煎服

4.鼻衄:白茅花15克,豬鼻1個。将豬鼻切碎,與白茅花同炖1小時,飯後服。每日服1次,連服3~5次。

5.肺熱咯血:鮮白茅根90克,仙鶴草15克。水煎服。

6.血尿:鮮血茅根60克,小薊30克,車前草30克。水煎服。

7.經行吐衄,血色深紅,口幹心煩:

①白茅花适量,鮮藕适量。将白茅花烘幹研細末,瓶貯備用。每次15克,藕汁1杯調服。

②白茅根100克,搗汁與藕汁1杯調服

8.乳糜尿:鮮白茅根250克,荠菜30克,馬鞭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劑。

9.急性腎炎:鮮白茅根40克,一枝黃花30克,葫蘆殼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10.小便熱淋:鮮白茅根90克,車前草30克。水煎服。

11.肝硬化腹水:鮮白茅根300克。水煎,分2次服,每天1劑。

12.病毒性肝炎:白茅根6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天1劑。

13.腎小球腎炎:白茅根幹品250克。加水8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14.麻疹疹透後身身熱不退:鮮白茅根50克。水煎代茶飲。

15.反胃,酒醉嘔吐,暑日口渴少津:鮮白茅根80克,鮮蘆根60克。共切碎,加水煎成500毫升,頓服。每日1劑,連服3~5天。

16.高熱後,口渴多飲:鮮白茅根100克,葛根30克。水煎當茶飲。

17.黃汗:鮮白茅根200克,豬瘦肉200克。将白茅根切細,與豬肉共炖爛,分次食肉喝湯。

18.曼陀羅中毒:鮮白茅根50克,甘蔗500克,椰子1個。将白茅根、甘蔗搗爛、榨取自然汁,加入椰子水煎服。

19.産後風濕痛:老白茅草葉、石菖蒲、陳艾各适量。水煎外洗患部。

20.熱喘:鮮白茅根、桑白皮各30克。水煎,分2次服。

食用宜忌

【别名】茅草跟、甜草根、寒草根、地節根。

【性味】性寒,味甘。

【歸經】歸肺、胃、小腸經。

【功效】清熱,利尿,涼血,止血。

宜:急性腎炎,急性腎盂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感染者宜食;咯血,鼻出血,小便出血者宜食;高血壓病人宜食;急性發熱性病人煩熱口渴者宜食;急性傳染性黃疸肝炎者宜食;小兒麻疹者宜食。

忌:茅根性寒,故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忌食。

護膚品領域出色應用

白茅根

:從白茅根的藥理看來,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萃取自根部,白茅素、蘆竹素、5-羟色胺、鉀、鈣等。清血涼血,消腫抑菌,所以用于護膚品上的原理也是清血涼血之類的功效,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清除皮膚中的毒素,安撫燥熱不安的肌膚,平衡油脂分泌,促進肌膚氺油平衡,使青春痘暗瘡難以滋生,幫助肌膚恢複健康淨白,使肌膚剔透光澤。非常适合痘痘和易發痘痘的肌膚使用,目前來說,白茅根在護膚領域上的應用上還是比較少見的,據網絡數據來分析,目前市場上隻有一款叫做白茅根保濕精華水的護膚産品,據了解,這款産品的提煉制造過程是加入了一種凝聚力超強的保濕劑——

N.M.F(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

:它是一種強而有效的保濕劑,可以吸收超過本身重量400倍的水分。參與角質層中起保持水分作用的物質,鎖住肌膚水分,這種強而有力的保濕機能,是保持肌膚水嫩的關鍵。從而成就的一款間于水和固态的一護膚産品。這款護膚品主要功效來自白茅根,所以集合了白茅根藥理的功效作用,所以非常适合痘痘和易發痘痘的肌膚使用特别是對年輕肌膚來說。護膚行業可以從白茅根的清血涼血,消腫抑菌的特殊藥理上加以好好提煉,為護膚行業多做貢獻。将大自然的饋贈發揮到最佳狀态,造福人類!

營養知識

白茅根知識介紹:白茅根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白茅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向陽幹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鱗片狀的葉鞘,洗淨,鮮用或紮把曬幹。

白茅根根莖呈長圓柱形,直徑2至4毫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皺紋,環節明顯,節間長1至3厘米。體輕,質韌,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多具放射狀裂隙,有時中心可見一小孔。氣微,味微甜。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

白茅根補充信息: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白茅根、茅根炭,炮制後貯幹燥容器内,置陰涼幹燥處。

白茅根适合人群: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禁服。

白茅根食療作用:白茅根味甘,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性緩入血,降而有升。

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血熱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紫癜,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瀝澀痛,水腫,黃疸。

白茅根做法指導:

1.白茅根忌犯鐵器。切制白茅根忌用水浸泡,以免鉀鹽丢失。

2.臨床可單用該品,或與小薊、栀子、側柏葉、牡丹皮等配伍,以增清熱涼血止血之效。

3.熱病津傷口渴,輕者可單用鮮品煎湯代茶飲,重者可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等,以增強清熱生津止渴之功。

4.熱結膀胱,小便淋瀝澀痛者,可與生石韋、冬葵子、滑石等配伍。

日常食用方法

藥食同源,除了直接入藥,白茅根還可以做成美味的佳肴,在享受美味的同時,起到保健治療的作用。比如下面的食用方法,不妨一試。

白茅根瘦肉湯

材料:豬肉(瘦)250克,白茅根60克,鹽3克

制作過程

1.将白茅根洗淨,切段;

2.豬瘦肉洗淨,切塊;

3.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一小時,調味即可。

小帖士

1.清熱生津、利濕退黃;

2.急性黃疸型肝炎屬淡熱者,症見面目俱黃,色澤鮮明,小便不利,色如濃茶飲食減少,亦可用于泌尿系感染而屬濕熱下注者;

3.白茅根如用鮮品,效力更佳;

4.鮮品的用量以90-120克為宜,脾胃虛寒者不宜飲用本湯;

胡蘿蔔竹蔗茅根瘦肉湯

制作材料:胡蘿蔔250克,甘蔗150克,白茅根120克,豬肉(瘦)120克:鹽3克

制作過程

1.胡蘿蔔去皮、蒂,切厚件,用水洗淨。

2.竹蔗(甘蔗)去皮,斬段,劈開。

3.茅根,瘦豬肉用水洗幹淨。

4.将以上全部材料,放入已經煲滾了的水中。

5.用中火煲3小時。

6.以少許細鹽調味,即可以飲用了。

小帖士

1.胡蘿蔔解毒,透疹,竹蔗又可以清熱,潤燥,茅根清熱,涼血,利尿,加上營養豐富的瘦豬肉,此湯具有清熱利尿,潤燥解毒的作用。

2.出水痘的小孩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也可用此湯給小孩子飲用作食療。

玉米須豬小肚湯

制作材料:豬小肚500克,白茅根60克,玉米須60克,紅棗10個。

特色:

清熱去濕,利水消腫。水腫(陽水),症見頭面四肢浮腫,小便短少,體重而困倦;或濕熱黃疸,身目黃色鮮明,小便黃短,口渴身重等。現多用于急性腎炎、血管神經性水腫、柯興氏綜合症及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藥物中毒性黃疸,高血壓病等屬于濕熱内盛見有上症者。

制作過程

(1)豬小肚去淨肥脂,切開,用鹽、生粉拌擦,用水沖洗,放入開水鍋煮15分鐘,取出在冷水中沖洗,白茅根、玉米須、紅棗(去核)洗淨。

(2)把全部材料放入開水鍋内,武火煮沸後,文火煲3小時,調味供用。

鮮白茅根竹蔗煲豬肺

養生上應注意理肺潤燥,補氣血和脾胃,并适當減少苦味食物,增加甘、酸之品,同時因今年特别幹燥,在這周特别推薦一款鮮白茅根竹蔗煲豬肺。

制作材料:鮮白茅根80克、竹蔗120克、馬蹄10個、豬肺1個、生姜3片。

特色:

以上食材,除白茅根外,竹蔗還是禾本科草本甘蔗的一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功能清熱瀉火,潤燥解毒,因而在廣東民間常用以各類清熱瀉火祛濕毒、潤肺養脾生津的湯飲。馬蹄又名荸荠,同樣是性寒味甘,入胃、大腸經,有清熱、涼血、消食、化痰、生津、解毒的作用。現代營養學分析它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灰分等有抗菌作用的成分。中醫認為豬肺性味甘平,能治肺虛咳嗽、咯血,因而廣東民間常以它做“秋養肺”的主要食材。各湯料合而為湯,清潤甘甜可口,能潤肺生津、清肝和胃、養心益脾,為幹燥秋日的養生湯飲。

烹制過程

鮮白茅根洗淨;竹蔗洗淨切對半;馬蹄去皮,切對半;豬肺從喉部灌入清水,反複揉擦幹淨,擠幹水,切塊置镬中,不下油、鹽微火稍炒片刻,然後與其他湯料及生姜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約兩個小時,調入适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4-5人用。

上一篇:紅纨雪菊

下一篇:紫皮石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