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發熱

醫學術語
症狀名,正常人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機體的産熱和散熱過程經常保持動态平衡,當機體在緻熱源作用下或體溫中樞的功能障礙時,使産熱過程增加,而散熱不能相應地随之增加或散熱減少,體溫≥37.3℃稱為發熱。
  • 中醫病名:發熱
  • 外文名:fever
  • 别名:發燒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病因及常見疾病

感染性發熱

包括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真菌、螺旋體及寄生蟲等侵入後引起的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

1.無菌性壞死組織吸收:包括物理、化學因素或機械性損傷,如大面積燒傷、内出血及創傷或大手術後的組織損傷;組織壞死或細胞破壞,如惡性腫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應等。

2.變态反應:如風濕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等。

3.内分泌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時産熱增多,嚴重脫水病人散熱減少,使體溫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膚病:慢性心力衰竭時由于心輸出量降低,尿量減少及皮膚散熱減少,以及水腫組織隔熱作用,使體溫升高。某些皮膚病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等也使皮膚散熱減少,引起發熱。

5.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常見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學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藥中毒;機械性因素,如腦震蕩、顱骨骨折、腦出血及顱内壓升高等。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人體溫度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37.3~38℃是低熱,38.1~39℃是中等度熱,高熱是39.1~41℃,超高熱在41℃以上。

高熱時會燒壞大腦嗎?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發熱本身會導緻神經系統損傷。但發熱可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特别是高熱時,患兒可出現煩躁、谵妄、幻覺等。由于兒童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嬰幼兒期發熱較其他時期容易出現熱性驚厥。有些高熱患兒也可出現神志淡漠、嗜睡等神經系統受抑制的表現。此外,如果發熱伴頸強直、前囟膨隆、意識水平下降、抽搐,甚至驚厥持續狀态,往往提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能會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

體溫越高病情越重嗎?目前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能單純以發熱程度來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發熱為機體針對外來病原或物質的一種病理生理反應,從某種程度上說,發熱對激活機體免疫功能是有益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3月齡的嬰兒體溫≥38℃、3~6月齡嬰兒體溫≥39℃時,嚴重細菌感染危險性增高。機體持續高熱可能引發細胞變性壞死甚至發熱相關的細胞因子風暴而危及生命。

鑒别診斷

稽留熱

是指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小時内體溫波動範圍不超過1℃。常見于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弛張熱

又稱敗血症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内波動範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于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間歇熱

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複交替出現。常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波狀熱

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複多次。常見于布氏杆菌病。

回歸熱

體溫急劇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幹天後規律性交替一次。可見于回歸熱、霍奇金病等。

不規則熱

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于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檢查

1.白細胞(WBC)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明顯增高,提示各種原因引起的化膿性感染。

2.白細胞總數增高或偏低,提示為某些病毒感染或傷寒病。

3.白細胞分類(DC)檢查中發現幼稚細胞,提示可能為白血病。

4.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血小闆(PT)均降低,提示可能為某些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

5.尿常規鏡檢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為泌尿系感染或腎炎、腎結核及腫瘤。

6.血沉增快,提示為急性感染、結核病、腫瘤或結締組織病。

7.肝功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值增高,提示為有肝髒損害,膽紅素值升高,提示為有膽道感染。

8.血肥達反應陽性,提示可能為傷寒病。

9.外斐反應陽性,提示可能為斑疹傷寒。

10.血培養及腦脊液培養如培養出緻病菌,将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治療原則

病因治療

針對發熱的病因進行積極的處理是解決發熱的根本辦法。例如:感染性發熱,根據感染源不同選擇有效藥物進行治療;脫水的患者積極進行補液;發生藥物反應時立即停用藥物并進行抗過敏治療等。

降溫治療

對于感染性發熱而言,發熱本身是機體免疫系統清除感染源的表現之一,除非高熱以及患者嚴重不适、強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熱藥等藥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對于高熱患者必須進行降溫處理。

預防治療

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

發熱時飲食注意

首先要多喝水,保證液體入量。發熱時患兒熱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要多喝白開水,出汗多時還要在水中略加些鹽,以補充丢失的鹽分。其次,發熱會使體内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導緻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疾病本身可增加機體的能量消耗,會出現電解質和熱量攝入不足,因此除了多喝白開水以外還應給予清淡、易消化、富含水分、有一定熱量的食物,如蘋果、菜湯、大米粥、牛奶等,應少食多餐,以每日6~7次為宜。當發熱,但病情不是很嚴重,沒有嚴重嘔吐和腹瀉等情況時,不應過度忌口。母乳喂養兒應少量多次哺喂,以免引起吐瀉等消化不良症狀;人工喂養兒可喂以等量米湯或粥、面條等;幼兒及較大年齡兒童發熱期應給予流食、半流食或軟食,宜清淡,不油膩,忌辛辣、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另外,退熱後飲食不應恢複太快或急于補充高蛋白、高熱量食物,應逐漸恢複到正常飲食,以免導緻消化不良和胃腸不适。

發熱兒童家庭護理

發熱兒童如何做家庭護理?

發現兒童發熱時,家長應盡快測量體溫,建議采用電子體溫計進行腋溫測量。對發熱兒童進行恰當的護理可改善患兒的舒适度,如溫水外敷兒童額頭、溫水浴、減少穿着的衣物、退熱貼、風扇和降低室内溫度等,這些方法均可通過傳導、對流及蒸發作用帶走身體的熱量,使發熱兒童感到舒适。2月齡以上兒童體溫≥38.2℃,伴明顯不适時,可使用解熱鎮痛藥,藥物應嚴格按照說明書建議的劑量口服,口服解熱鎮痛藥後,會大量出汗,應及時更換衣服,使孩子舒适。解熱鎮痛藥使用後多在30~60min體溫開始下降,如果發現患兒持續嗜睡、精神反應差,或出現熱性驚厥,應及時尋求醫師的幫助。

胃口差、出汗、呼吸增快、代謝增快等會導緻入量不足,因此應讓患兒多飲水,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家長應記錄患兒的體溫、飲水量、飲食情況、大小便次數及顔色等,這些信息能幫助判斷患兒的狀态;每天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通風時盡量避免對流風;保證患兒充足的休息以促進身體康複。

兒童發熱可以用物理降溫嗎?物理降溫有哪些方法?

各國指南均不推薦以下物理降溫措施用于退熱治療,包括乙醇擦身、冰水灌腸等方法,因為會明顯增加患兒不适感(寒戰、起雞皮疙瘩、哭鬧)。過度或大面積使用物理方法通過冷卻皮膚降溫,反而會導緻機體通過加強産熱(寒戰)和進一步減少散熱(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立毛肌收縮出現皮膚雞皮疙瘩)來對抗物理降溫的作用。

兒童發熱可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溫水外敷、溫水浴及退熱貼等。采用溫水外敷兒童額頭,或适當時間的溫水浴,或減少穿着的衣物,均可以起到物理降溫的作用。退熱貼、風扇和降低室内溫度等也可通過傳導、對流及蒸發作用帶走身體的熱量,使發熱兒童感到舒适。

新生兒和3月齡以下嬰兒發熱如何處理?

對于新生兒和1~3月齡嬰兒且無明确局部病竈的發熱處理,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首先應正确的測量體溫。腋下溫度在新生兒病房中常作為标準的體溫測定方法,但不一定能夠準确地反映核心體溫(直腸溫度反映了核心體溫),因此在評估1~3月齡嬰兒因感染所緻的發熱時,腋下溫度一般不作為評估發熱的标準。(2)确定新生兒體溫增高是否由于衣服或被子過度包裹所緻,應松解衣服和被子,并在15~30min後再次測定體溫,如此時嬰兒體溫恢複正常,就認為不存在發熱。(3)新生兒和1~3月齡嬰兒發熱時,應減少穿着的衣物、打開包被進行散熱,每15~30min監測體溫;較少使用溫水外敷額頭、退熱貼等方法降溫;2月齡以下不推薦使用退熱藥物,也不推薦用乙醇擦拭;擦拭後的乙醇蒸發可引起快速皮膚降溫,引起寒戰;也存在乙醇經皮膚吸收引起中毒的風險。(4)3個月齡以下,體溫≥38℃的嬰兒、尤其是新生兒,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時臨床表現不典型,推薦住院檢查并進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療。

發熱寒戰時,應持續物理降溫還是保暖?

發熱寒戰時,不适宜采用物理降溫來退熱。發熱體溫上升期患兒會感到發冷或惡寒,出現寒戰、皮膚蒼白等現象,機體産熱增加。此時進行物理降溫,會明顯增加患兒的不适感,加重發抖、寒戰的症狀,引起機體更明顯的産熱反應。

在患兒發熱寒戰時要注意保暖,改善發熱患兒的舒适度,可适當為患兒添加衣物或蓋上被子,注意保暖的同時也不宜将患兒包裹太緊、太厚,可根據其發熱狀态增減衣物。患兒居住的環境溫度也要适宜,調節室内溫度,使患兒感覺溫暖舒适為宜。

發熱時能多穿衣服、多蓋被子捂汗嗎?

不能。在體溫上升期,若患兒出現畏寒、寒戰等症狀,可适當為患兒增添衣物保暖以提高患兒的舒适度。在發熱持續期,由于兒童的體溫調節能力尚不完善,太多、太厚的衣物或被子不易散熱,反而可能導緻患兒體内熱量儲積出現高熱。在嬰兒中,過度保暖或捂悶還可能導緻患兒出現脫水。

對于發熱患兒,應采用退熱措施提高兒童舒适度,物理降溫方法見上一問,不可盲目增加大量衣物。

上一篇:産後便秘

下一篇:臀溝展平和下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