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湯

中醫方劑名
當歸補血湯,中醫方劑名。為補益劑,具有補血之功效。主治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産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愈合者。臨床常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血瘀阻者;婦人經期、産後發熱等血虛陽浮者;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血虛有熱者。當歸補血湯是一首補氣生血的經典方劑,當歸是一種補血益氣的草本中藥,它的味甘而重,能補血、行血,由于它對婦女的經、帶、胎、産各種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也有了“女科之聖藥”的美稱。黃芪可治療因氣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黃、神衰疲憊等症狀,常與當歸配伍,稱當歸補血湯。[1]由黃芪和當歸兩味藥以5:1比分組成的,中醫臨床多将之用于血虛證,因其療效确切,自問世以來廣為使用。近年來對當歸補血湯配伍比例及其有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許多學者正緻力于探索不同配比與其物質基礎及效用之間的内在聯系方面的實驗研究。随着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滲入,發現其具有促進造血、調節免疫功能、保護心腦血管等作用,為當歸補血湯用于多種原因所緻之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系統及其腫瘤等疾病提供了科學的實驗依據。
  • 功能:補氣生血
  • 分類:補益劑-補血劑
  • 主治:血虛陽浮發熱證
  • 出處:《内外傷辨惑論》

歌訣

當歸補血君黃芪,芪歸用量五比一,補氣生血代表劑,血虛發熱此方宜。

組成

黃芪、當歸。

用量

黃芪30g,當歸6g。

用法

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用

補氣生血。

主治

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産後血虛發熱頭痛、氣血不足型的臉色萎黃、疲倦乏力及由此引起的各種月經不調;或瘡瘍潰後,久不愈合者。

方義

本證多由勞倦内傷,血虛氣弱,陽氣浮越所緻,治療以補氣生血為主。血虛氣弱,陰不維陽,故肌熱面赤、煩渴引飲,此種煩渴,常時煩時止,渴喜熱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是血虛氣弱,陽氣浮越之象。方中重用黃芪,其用量五倍于當歸,用意有二:一是滋陰補血固裡不及,陽氣外亡,故重用黃芪補氣而專固肌表;一是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配以少量當歸養血和營,則浮陽秘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虛熱自退。至于婦人經期、産後血虛發熱頭痛,取其益氣養血而退熱。瘡瘍潰後,久不愈合,用本方補氣養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配伍特點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應當急固,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補氣生血,故黃芪用量倍于當歸(黃芪與當歸用量5:1);黃芪大補肺脾之氣,以滋生化之源;當歸養血合營。

運用

本方用于血虛陽虛發熱證,臨床應用以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婦女經期,或産後感冒發熱頭痛者,加蔥白、豆豉、生姜、大棗以疏風解表;若瘡瘍久潰不愈,氣血兩虛而又餘毒未盡者,可加金銀花、甘草以清熱解毒;若血虛氣弱出血不止者,可加煅龍骨、阿膠、山茱萸以固澀止血。

禁忌

陰虛内熱證禁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吳昆《醫方考》卷3:“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饑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令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此證純象傷寒白虎湯之證,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可辨爾。《内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當歸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養血;而黃芪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芪多于當歸數倍,而曰補血湯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内經》曰:‘陽生陰長’,是之謂爾。”

2、《内外傷辨惑論》卷中:“治肌熱,燥熱,口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内經》曰脈虛血虛,又雲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于饑困勞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