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波老外灘

甯波老外灘

長三角大景觀之一
甯波老外灘坐落于甯波市三江口北岸的江北區,甯波老外灘于1844年開埠地處甯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和馀姚江的三江彙流之地,唐宋以來就是最繁華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對外開埠區,比上海外灘還早20年。是目前國内僅存的幾個具有百年曆史的外灘之一。甯波老外灘于1992年後開發,甯波老外灘已經成為長三角大景觀之一。
  • 中文名:甯波老外灘
  • 外文名:
  • 别名:
  • 開放時間:全天
  • 票價:無需門票
  • 所在地:甯波
  • 地址:浙江省甯波市慈溪市三江口村
  • 類别:文化宗教

簡介

甯波老外灘位于甯波市三江口((甬江、奉化江、姚江))的江北岸,是進入甯波古城的門戶。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1844年,甯波被開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三江口成為了歐美商船雲集之地。中外商家争相在岸邊興建店鋪門面,于是這個地方也被人們稱為外灘,甯波外灘也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外灘,比上海外灘還早20年。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甯波老外灘,通過保存曆史建築和街區風貌,植入新都市文化,将厚重的曆史與發展的願望完美結合在一起。由文物、舊、漸舊、新的建築物構成了不同曆史時期的見證和載體,改造者着意打造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韻味。如今的老外灘骨子裡透出現代意味,是一個集吃、住、玩、休閑、購物、娛樂為一體的時尚消費中心。

曆史

甯波老外灘坐落于甯波三江口北岸的甯波老外灘于1844年開埠,地處甯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和餘姚江的三江口彙流之地,唐宋以來就是最繁華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對外開埠區,比上海外灘還早20年。是目前國内僅存的幾個具有百年曆史的外灘之一。甯波老外灘,通過保存曆史建築和街區風貌,植入新都市文化,将厚重的曆史與發展的願望完美結合在一起。由文物、舊、漸舊、新的建築物構成了不同曆史時期的見證和載體,改造者着意打造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韻味。如今的老外灘骨子裡透出現代意味,是一個集吃、住、玩、休閑、購物、娛樂為一體的時尚消費中心。

1842年鴉片戰争後,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甯波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國商人蜂擁至甯波,英、法等國采用奪取主權,建立據點,霸占海關、控制海口,壟斷航運,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甯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質的港口。1844年正式開埠。不久,江北岸便發展成為英、法、美三國僑民居留區域。是中國最早的“租界”之一,曆史上也稱為“外灘”,其開埠曆史比上海外灘還要早上20年,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外灘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甯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漸削弱。1927年,中國政府收回了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行政管理權江北外灘也在歲月的洗禮中完整地記錄下了近代甯波的曆史變化,體現西方工業文明的器物與各類設施集中在這裡出現,如寬敞的馬路、整潔的街面以及電燈、自鳴鐘、腳踏車、洋房、教堂、醫院、銀行等首先在這裡出現,在客觀上也推動了甯波城市的近代化進程。成為了浙江省唯一現存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灘。

甯波商幫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四大商幫之一(晉、徽、甯紹、潮汕),利用外灘這一通商口岸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及對内、對外的航運貿易優勢,紛紛創辦輪船公司,其中以甯波幫的商人——虞洽卿、朱葆三、李雲書創辦的甯紹輪船公司和三北運輸公司最為出名,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帶修建碼頭,從事甯波至上海等地的運輸,特别是從事對外經濟活動,甯波商幫便以上海、甯波為基地,經商足迹遍及長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鄞縣通志》稱:“至五口通商後,邑人足迹遍履全國、南洋、歐美各地,财富日增。”

從最近一次文物普查情況來看,甯波外灘的54處文物建築中至少有31處與甯波商幫有關,在這些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建築物,反映了豐富多彩的西式和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從建築功能看,既有辦公和宗教活動場所,又有金融、貿易和豪華住宅。為此,外灘曆史文化保護區作為甯波近代曆史标志性地段,被《甯波市城市總體規劃》确定為6片曆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本曆史文化保護區保護範圍為:東濱甬江,南接新江橋,西界人民路,北至輪船碼頭。在目前開發改造範圍内,巡捕房、宏昌源号、朱宅和嚴氏山莊四幢建築被列為市級文保建築。

規模

杭州有新西湖,上海有新天地,甯波有老外灘。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的老外灘面積,卻囊括了個性消費的所有功能,包括城建展館、國際酒店、世界美食、城市公寓、行業會館、生活天地,一舉成為甯波最頂級的社交平台,一個高檔次、多元化的商業街區。

經過百年落寞,2005年1月1日,投資6億元的甯波老外灘重新開埠,将形成新的商業區,和甯波天一廣場成犄角之勢。

沿着江邊,外國領事館、天主教堂、銀行、輪船碼頭一字排開,幾乎記錄了甯波開埠的整段曆史。這些建築,至少有100多年曆史。目前保存下來的文物建築有:英國領事館、巡捕房、侵華日軍水上司令部、浙海關、天主教堂、江北耶稣聖教堂、甯波郵政局、通商銀行等還有一些民房,如老“宏昌源号”、商人私宅“嚴氏山莊”、“朱宅”等建築,這些建築具有濃郁的歐陸風格,代表了英、法、德、荷等多國建築風格。與中國傳統民居形成鮮明對比。

研究價值

歐陸風情的建築長廊

江北外灘一帶的建築有着濃郁的歐陸風格。此外,還有一些民房,如嚴氏山莊、朱宅、老商鋪“宏昌源号”等。這些建築具有中西合璧的風格,與中國傳統民居形成鮮明對比,極具觀賞價值。

甯波近代商幫的起航地

甯波的近代商幫利用外灘這一通商口岸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利用身處當時中國對外開放前沿地帶及對外貿易的先天優勢,紛紛創辦輪船公司,從事甯波至上海等地的運輸,特别是從事當時頗有風險的對外經濟活動,從而大大促進了甯波商幫的近代化進程。據查甯波外灘的54處文物建築中至少有31處與甯波商幫有關。

近代商業文化的展示區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外灘是甯波的商業中心。這是一個圍繞港口而興起的特色商業區。整個外灘區塊可以分為三層,各街區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層是外馬路生産作業區,第二層是中馬路消費區,第三層是後馬路居住區。

新事物、新觀念的實驗場

近代甯波外灘是新觀念、新事物不斷萌芽,新舊觀念不斷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樂等方面都浸潤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點、西洋電影、夜總會、舞廳等進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樓、吃洋菜、點洋燈都成為了時尚。甯波的老百姓正是從外灘這一窗口看到了世界,接觸了西方文明。

富有開創性的教育中心

近代甯波外灘還是一個教育中心。像斐迪(現在的甯波三江中學)、斐德、正始、毓才中學等都是當時最好的學校,教會為了籠絡人心,在外灘一帶相繼辦起了一批公益性的教育機。這些學校不僅吸納了一批外國人充當老師,還把當時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滲透到了日常教學之中,當時許多生動的教育活動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外來宗教的集散地

1844年1月1日,甯波五口通商開埠,指定江北岸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1860年前後,外國領事、商人、教士、外僑僑眷等多數居住在江北岸槐花樹下至桃花渡法國天主堂沿江一帶。甯波外灘附近的宗教基本上是外來的,在這塊區域内,修道院、耶稣堂、天主堂遍布。目前尚存的外來宗教的一個實物标志就是建于1872年的法國哥特式建築———天主教堂,建築面積4380平方米。

2002年,甯波城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出資6億元對老外灘進行了改造。如今的老外灘,經過重建,基本保持了當初十裡洋場的風貌,成為甯波新的時尚風标,成為新的商業區,和天一廣場成犄角之勢。

名稱由來

由于甯波三江口的三條江形似英文字母“Y”,所以開埠之初如今的老外灘地區就被稱之為"Y-Town“,音譯過來即為”外灘“。而後上海外灘則繼用了這一名稱。

商鋪景點将寫入“互動百科”

2013年5月,甯波外灘管委會将與二維碼公司和“互動百科”網站合作,對老外灘景區、星期六·相約老外灘活動及老外灘商家設置唯一雙重的百科詞條和二維碼,并在老外灘主入口設立固定的大型二維碼标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