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香爐

被中香爐

中國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爐
被中香爐是中國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爐。它的球形外殼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爐體之間有兩層或三層同心圓環。[1]爐體在徑向兩端各有短軸,支承在内環的兩個徑向孔内,能自由轉動。同樣,内環支承在外環上,外環支承在球形外殼的内壁上。
  • 中文名:被中香爐
  • 外文名:
  • 别名:香熏球、卧褥香爐、熏球
  • 屬 性:工藝品
  • 作 用:古代用于取暖
  • 外 形:球形
  • 特 點:爐口總是保持水平狀态

簡介

在唐代貴族的生活中,已經普遍地使用銀熏球。唐代以前的熏球實物目前還沒有發現。據《西京雜記》卷一記載,由西漢末的丁緩首制。它“為機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其結構是,把香爐置一镂空球内,用兩個機架将其架起,利用相互垂直的轉軸和香爐自重的作用,任憑如何翻動,内中的香爐始終保持平衡狀态,而爐中香料亦不會傾倒。

發展

被中香爐的最早記載為西漢司馬相如的《美人賦》。1963年在西安沙坡村出土的唐代銀質被中香爐,球體外徑50毫米,制作精細、镂刻雅緻。被中香爐不僅是一種藝術珍品,從機構學的觀點看,也是一項重要創造。1987年,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内出土了一大批唐代宮廷稀世珍品,這是我國考古發現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出土的大批金銀器中,有兩件鎏金雙蜂團花紋镂空銀薰球,其中一件直徑128毫米,是國内現存最大的一枚銀薰球。一個銅制的容器,裡頭放入火炭,置于被中,就成了中國古代用于冬天取暖、薰香的"被中香爐"。奇處就在這銅制容器上:不論香爐在被子裡怎麼翻滾,香爐四周的環形支架都能保證香爐呈水平放置,絲毫不用擔心火炭會傾覆。

物理學原理

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要使一個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不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采用支點懸挂。銀薰球就是采用了這種方法,将香盂懸挂在兩邊各有一個軸孔的内持平環中,當内持平環呈水平位置時,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後輕微晃動而不會左右傾斜翻倒。但僅用一個持平環是無法避免香盂向軸向方向傾斜翻倒的。

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在軸向再做一個較大的持平環,将懸挂香盂的内持平環懸挂在外持平環上,并使兩環的軸孔正好垂直,軸心線的夾角為90度。這樣,内持平環能避免香盂前後方向傾斜;外持平環則能防止香盂(包括内持平環)左右傾斜。盂心随重心作用,始終與地面保持平行,無論薰球怎麼轉動,盂内的香料都不會撒出,可置于被中或系于袖中。

銀薰球的這種結構完全符合現代航空航海中使用的陀螺儀原理。羅盤就是懸挂在一種稱為"萬向支架"的持平環裝置上。這樣,無論有多大風浪,船體怎樣擺動,也無論在怎樣複雜的氣流中,飛機如何颠簸,羅盤始終保持水平狀态,确保正常工作。

原理應用

在歐洲,最先提出類似設計的,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大畫家、科學家達·芬奇(1452-1519),已較我國晚了1000多年。但遺憾的是,這項傑出的創造,在我國僅應用于生活用具。16世紀,意大利人希·卡丹諾制造出陀螺平衡儀并應用于航海上,使它産生了巨大的作用。現代的飛機、導彈和輪船不論怎樣急速在空中或海上運動,都能辨認方向,這是由于安裝了陀螺儀的緣故。

西漢末(公元1世紀)巧工丁緩的“被中香爐”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其構造精巧,無論球體香爐如何滾動,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爐體都能始終保持水平狀态。镂空球内有兩個環互相垂直而可靈活轉動,爐體可繞三個互相垂直的軸線轉動。其原理與現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