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過程

生産過程

工業企業資金循環的流程
生産過程是工業企業資金循環的第二階段。在生産過程中,工人借助于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制成勞動産品。因此,生産過程既是産品制造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和活勞動的消耗過程。機械産品的生産過程是指從原材料(或半成品)開始直到制造成為産品之間的各個相互聯系的全部勞動過程的總和。[1]
    中文名:生産過程 外文名: 适用領域:勞動生産 所屬學科:制造業 英文名:The production process 含義:工業企業資金循環的第二階段

内容

人們在一定的生産關系下生産物質資料的過程。物質資料的生産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要生存,就必須有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物質生活資料,而要獲得這些生活資料,就要進行生産。任何社會,如果不從事生産活動,人類就無法生活下去,更談不上進行政治、文化、教育、科學、藝術和其他社會活動。

物質資料的生産過程包括必需的原材料的儲備階段,勞動者使用生産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的勞動過程,以及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獨立發揮作用的過程(如釀酒的發酵)等。

生産過程,不但是物質資料的生産過程,而且是生産關系的生産和再生産過程。因為,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生産時,不僅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人們之間也必然要以一定的方式結成相互關系,而絕不可能脫離社會,孤立地、同别人毫無聯系地進行生産。這種在生産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就是狹義的生産關系。

K.馬克思說:“社會生産過程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生産過程,又是一個在曆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産關系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産和再生産着這些生産關系本身,因而生産和再生産着這個過程的承擔者、他們的物質生存條件和他們的互相關系即他們的一定的社會經濟形式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頁)。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社會形态中,生産過程是物質資料生産過程和生産關系生産過程的統一。

不管生産過程的社會形式如何,每一個生産過程,從連續的角度看,都是再生産過程。再生産過程,或稱社會生産總過程,包括生産、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産這個環節,就是直接生産物質資料的過程。在再生産過程中,生産處于首要地位,是決定性的環節。一定的生産決定一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這是因為,交換、分配、消費這三個環節的物質内容都是産品,必須從直接生産過程中生産出來;同時,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性質也是由人們在直接生産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關系決定的。但反過來,交換、分配、消費對于生産也發生重大的反作用。

生産過程在不同的生産關系下,具有不同的性質。在以生産者自己占有生産資料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簡單商品生産條件下,生産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條件下,生産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決定了資本主義的生産過程是資本家追逐和占有剩餘價值的過程。

結構

按照生産過程組織的構成要素,可以将生産過程分為物流過程、信息流過程和資金流過程。

1)物流過程:采購過程、加工過程或服務過程、運輸(搬運)過程、倉儲過程等一系列過程既是物料的轉換過程和增值過程,也是一個物流過程。

2)信息流過程:生産過程中的信息流是指在生産活動中,将其有關的原始記錄和數據,按照需要加以收集、處理并使之朝一定方向流動的數據集合。

3)資金流過程:生産過程的資金流是以在制品和各種原材料、輔助材料、動力、燃料設備等實物形勢出現的,分為固定資金與流動資金。資金的加速流轉和節約是提高生産過程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分類

企業的生産根據各部分在生産過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劃分為以下三部分:

1.基本生産過程。基本生産過程是指構成産品實體的勞動對象直接進行工藝加工的過程。如機械企業中的鑄造、鍛造、機械加工和裝配等過程;紡織企業中的紡紗、織布和印染等過程。基本生産過程是企業的主要生産活動。

2.輔助生産過程。輔助生産過程是指為保證基本生産過程的正常進行而從事的各種輔助性生産活動的過程。如為基本生産提供動力、工具和維修工作等等。

3.生産服務過程。生産服務過程是指為保證生産活動順利進行而提供的各種服務性工作。如供應工作、運輸工作、技術檢驗工作等等。

上述三部分彼此結合在一起,構成企業的整個生産過程。其中,基本生産過程是主導部分,其餘各部分都是圍繞着基本生産過程進行的。

組成

狹義的生産過程指産品生産過程,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使之轉化為成品的一系列生産活動運行過程。

廣義生産過程是指企業生産過程或社會生産過程。

企業生産過程包含基本生産、輔助生産、生産技術準備和生産服務等企業範圍内全部生産活動協調配合的運行過程。

産品生産過程由一系列生産環節所組成,一般包含加工制造過程、檢驗過程、運輸過程和停歇過程等。有一些産品生産過程中還包含自然過程。

原則

生産管理的對象是生産過程。組織好生産過程是企業能否有效地利用生産資源、以合理的消耗水平為社會提供優質産品,并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基礎。

企業生産過程的組織原則是要滿足生産過程運行的連續性、平行性和節奏性(均衡性)、生産過程構成的比例性及其對生産對象(産品)變化的适應性。以上這五個特征是反映生産過程組織的先進性、合理性的主要标志,也是合理組織生産過程所追求的目标。

1.生産過程的連續性

生産過程的連續性應包括生産過程在空間上的連續性和在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上的連續性是要求生産過程的各個環節在空間布置上合理緊湊,使加工對象所經曆的生産流程路線短,沒有迂回往返的現象。時間上的連續性是指生産對象在加工過程各工序的安排上緊密銜接,消除生産中斷和不應有的停頓、等待現象。

2.生産過程的平行性

生産過程的平行性是指加工對象在生産過程中實現并行交叉作業。提高生産過程的平行性可以縮短整個産品或整批産品的生産周期。

3.生産過程的比例性

生産過程的比例性是指生産過程各環節的生産能力要保持适當比例,使其與承擔生産任務所需求的能力相匹配。

4.生産過程的均衡性(節奏性)

生産過程的均衡性是指企業的生産任務從投料到最後完工能夠按預定計劃均衡地完成。所謂“均衡”是要求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内完成大體相等的生産工作量。均衡性一般取月均衡、旬均衡、日均衡,而節奏性則以小時和分、秒計。所以“節奏性”一般用于大量生産。

5.生産過程的适應性

生産過程的适應性是指當企業産品進行更新換代或品種組成發生變化時,能夠由生産一種産品迅速轉到生産另一種産品的應變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