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大鼋

瓯江大鼋

鼈科鼋屬爬行動物
瓯江大鼋是生活在瓯江的珍稀淡水生物——鼋,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介紹,鼋極馴良,以魚、蝦、螺、蚬為食。鼋體橢圓、縱扁、頭寬、前端呈環形、喙短、頸粗、頭可縮回殼内、背甲呈暗綠色。鼋喜栖水質澄清,水流緩慢的深水江河中或及山澗深潭、水庫。
    中文名:瓯江大鼋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綱: 目:龜鼈目 亞目: 科:鼈科Trionychidae 亞科: 族: 屬:鼋屬Pelochelys 亞屬: 種:瓯江大鼋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食物:魚、蝦、螺、蚬等

生長環境

瓯江,古稱“鞭蓉江”從浙閩交界的慶元縣百山祖發端,直至溫州樂清灣的岐頭入海,流長386公裡,系浙江第二大江,不僅秀麗多姿、嬌媚如仙而且人傑地靈、物産豐饒。據調查,僅魚類就有111種,尤其是生栖着珍稀淡水生物——鼋,它與大熊貓、金絲猴等一樣,屬一級“國寶”。

曆史淵源

鼋,系脊索動物門爬行綱龜鼈目鼈科。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甲蟲惟鼋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西遊記》一書曾描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路過通天河,被八百裡河水阻隔,正犯難時,一隻大鼋浮水作舟,馱着大師徒四人和白馬過河。家住永嘉清水埠的一位白胡子老人說,鼋背殼略凹的花紋,便是唐僧等人的足迹所緻。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血戰鄱陽湖,朱敗被追,陷入絕境時,也幸得大鼋馭江脫險。朱稱帝後,即封為“大将軍”,或許鼋其貌不揚,頭部常散生疣狀突起,故被溫州戲稱之“癞頭鼋”,《紅樓夢》中寶二爺也曾說過“明兒掉到池子裡,叫個癞頭鼋吃了去”之語。且又有“團魚精”之俗稱。

形态特征

鼋又叫沙鼈、藍團魚、綠團魚等,是淡水龜鼈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厘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過100千克。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鼈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闆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與中華鼈有很多區别,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吻部極短,不象中華鼈那樣長而尖。

它的頭部較鈍、寬而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較短,不突出。身體扁平,呈圓形,扁而薄,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闆圓形。頸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較為光滑,後部有瘤狀的突起。背部呈褐黃色或褐綠色,頭部、腹部為黃灰色,尾巴和後肢為黃灰色,後肢的腹面有鏽黃色的斑塊。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間的蹼較大。肛門呈灰黑色。

習性與繁殖

習性

鼋白天很少活動,夏秋時,遇天氣悶熱常浮水面,以肺呼吸,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長達半年為冬眠期。但生長較快,250克的幼鼋經一年生長體重可達2公斤,成年鼋一般體重30公斤~50公斤,體長可達1.2米。

繁殖

每年5月~9月間為繁殖期。交配後的雌鼋,常趁夜幕來臨或拂曉之前,悄然爬上砂灘,在向陽、幹燥處用後肢扒沙,挖一深穴,将卵産入後即扒沙覆蓋,并緊縮四肢,以身軀抹平壓實後離去。通常每次産卵十多個至幾十個,最多可達100個,可謂“英雄母親”。卵圓色白,直徑40毫米,靠日光輻射進行孵化,一般約需一個月左右。幼體出殼之後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淺水地帶活動和覓食,體重達到1.5千克時再遊到深潭中,俗稱“沉潭”。大約長到體重為15千克左右時達到性成熟。

奇怪的是,當到鼋浮遊水面,肯定近日的氣象會起變化,或台風、或燥熱、或暴雨。如果鼋頭朝潮上遊方向翹頭,可預測三天内即有暴雨洪水。準确、靈驗、成為“晴雨表”。

地理分布

鼋在國外見于越南緬甸等地。在中國分布于廣東廣西海南江蘇浙江(青田、桐鄉)、福建雲南等地,安徽的鼋則可能于19世紀末期絕滅。江蘇太湖以産鼋而著稱,《太湖備考》中曾有“古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無錫還有因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鼋頭而得名的風景名勝“鼋頭渚”,可以在此遠眺和觀賞湖中美麗的風光。

營養價值

鼋全身是寶,肉性溫、營養價值高,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炙鼋甲泡黃灑,可治瘰疠、惡瘡、痔瘘、風頑疥瘡及殺蟲,驅風之效”;内髒用于殺百蟲、解丹毒、續筋骨、治婦人血熱;脂可治麻風;膽性寒有毒、化生姜薄荷葉,可作催吐劑,亦可治喉痛,富于腹汁的鼋裙與熊掌并列,為最名貴佳肴,難怪《左傳》中有鄭靈公和公子宋為争食鼋肉,染指于鼎的記載。

種群現狀

鼋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在自然界裡已生存了1.75億年,可與大熊貓、白鳍豚、金絲猴相提并論,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數量比大熊貓還要少,有“活化石”、“水中大熊貓”之譽。由于環境惡化和長期的濫捕,緻使鼋的數量急劇減少,瀕臨絕境。目前,除了瓯江還有少量鼋殘存外,其他地區已十分罕見。

瓯江魚蝦豐盛,捕撈曆史悠久。據《永嘉縣志》載,宋紹興年間,瓯江專設捕魚公所,負責調理漁事。民國時期,瓯江兩岸重點漁村年捕魚量數百擔。1949年,瓯江捕撈總量約2400噸,其中包括大鼋。文革期間,瓯江上出現了滾釣捕鼋人,幾乎使大鼋遭受滅頂之災。同時,日益繁忙的瓯江航運業以及日趨嚴重的水質污染,給大鼋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另外,因建築需要而大量采挖沙石,使大鼋的産卵場所遭受嚴重的破壞。

2000年估計,中國鼋的數量不到100隻,瓯江大鼋不足80隻,主要分栖在青田的石門潭、芝溪潭、沙灣潭、十裡潭等處。瓯江流域的水生野生動物,除了大鼋遭殃外,還有其他物種受到傷害,原有111種魚類,現在隻剩下30多種了。

2002年12月,浙江省政府在青田縣境内瓯江段建立了省級鼋自然保護區,加大了對瓯江鼋的保護力度。浙江省青田鼋保護區分為核心區、實驗區及緩沖區三塊,青田縣鶴城鎮湖邊村段在鼋保護的核心區内。為了給母鼋産卵創造一片安靜的、沙質好的沙灘環境,在核心區内又專門劃出一塊鼋産卵區。核心區的規定十分嚴格,江中不能行船,兩岸不能跑車,禁止挖沙、建築施工等一切不利于大鼋生長繁殖的活動。産卵區嚴禁放牧和人員進入。

然而,問題并沒有因此解決,水電站、大型水庫、高速公路在瓯江流域相繼上馬;機船采沙、江水污染、江中捕撈難以有效地遏制;甚至在保護區、實驗區和緩沖區内,加油站、垃圾場、火鍋大排檔不斷湧現,瓯江大鼋的命運依然岌岌可危。

上一篇:老鼠

下一篇:長島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