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

牡丹花

毛莨科芍藥屬落葉小灌木
牡丹花别稱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藥、百雨金,又有洛陽花、富貴花和“花中之王”之稱。原産地中國。牡丹為毛莨科芍藥屬落葉小灌木,有三十多種。牡丹不僅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還有相當重要的藥用價值。牡丹五彩缤紛,雍容華貴,被譽為國色天香,是花中之王。曆史上有不少詩人為它作詩贊美。如唐詩贊它:“佳名喚作百花王”。又宋詞“愛蓮說”中寫有:“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中國人民把牡丹看作是人類和平、幸福、繁華與富足的象征。李時珍指出:牡丹隻取紅、白兩色的單瓣者入藥,其他品種皆人工培育而成“氣味不純,不可用”紅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補。牡丹花适用于面部黃褐斑,皮膚衰老。常飲可使氣血充沛,容顔紅潤,精神飽滿。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五桠果亞綱(Dilleniidae) 超目: 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系分類的APG,分類法不承認五桠果目,将芍藥科列在虎耳草目之下。 亞目: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将五桠果目列在五桠果亞綱中,包括2科五桠果科和芍藥科。 科:芍藥科(Paeoniaceae),也有資料歸毛茛科(Ranunculaceae) 亞科: 族: 亞族: 屬:芍藥屬(Paeonia L.) 亞屬: 組: 亞組: 種:牡丹P. suffruticosa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牡丹 中文别名: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藥、百雨金、花王、洛陽王、富貴花 英文名:SubshrubbyPeony、TreePeony 二名法:Paeonia suffruticosa

形态特征

株型

因品種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叢有獨、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異。一般來說,按其形狀或分為五個類型:直立型、疏散型、開張型、矮生型、獨幹型。花期5月,果期6月。

1、直立型

枝條直立挺拔而較高,分布緊湊,展開角度小,枝知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30o以内。節間較長,新生枝年生長量在10~15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厘米,高者達1米以上。如“首案紅”、“紫二喬”、“姚黃”等。

2、疏散型

枝條多疏散彎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于株高,形成低矮展開的株形,枝條展開時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45o以上,新枝長,較軟。如“趙粉”、“守重紅”、“山花爛漫”、“青龍卧墨池”等。

3、開張型

枝條生長健壯挺拔,向四周斜伸開張,角度在上述兩者之間,株形圓滿端正,高矮适中,新枝年生長量6~8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厘米。如“狀元紅”、“銀紅巧對”、“金玉交章”等。

4、矮生型

枝條生長緩慢,節間短而葉密,枝條分布緊湊短小,年新枝生長量為2~4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15高厘米左右。如“美紅”、“羅漢紅”、“海雲紫”等為代表。

5、獨幹型

多為人工培植的藝術造型,具有明顯的主幹,主幹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厘米。主幹上部分生數枝,構成樹冠(有的無樹冠),形态古雅,酷似盆景,生長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号”等。

上述每一植株類型中,因品種不同,直立程度、高矮、斜伸角度等亦有不同;同時,枝條的粗壯、細弱、硬挺、直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矮生類型中“羅漢紅”即屬于粗壯矮生型,而“出梗奪翠”則屬于細弱矮生型;又如直立型中的“首案紅”屬粗壯直立型,“姚黃”則屬于細硬直立型。

牡丹根系發達,具有多數深根形的肉質主根和側根。初生根始為白色,漸變為黃色至褐色,肉質白色,個别紅色,肉質中心木質化,俗稱“木心”。肉質部儲有大量養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長。一般來說,根深的植株枝葉茂盛,植株較高,根淺則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種不同,其根型、數量也不一緻,但大體上可分為三類:直根型、坡根型、中間型。

1、直根型

此類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但根條稀疏,沒有明顯的主根,僅有幾十條粗細均勻的粗“面條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極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後稱“丹皮”)産量高,質量好。如“鳳丹”、“趙粉”、“二喬”、“墨魁”等。這類牡丹多為藥用兼觀賞兩用品種。

2、坡根型

此類根條粗細長短不一,分生側根較多,交叉生長,俗稱“雞爪根”,多數入土較淺,斜坡角度大。如“青山貫雪”、“白玉”、“黃花葵”等品種,此類牡丹産丹皮質量、産量低于直根型,不适于藥用栽培。

3、中間型

此類根條稀密适中,無明顯主根,生有多數粗細均稱、根皮光滑的“面條根”,平均入土深度在70~80厘米,如“種生黑”、“姚黃”等,既可觀賞,又可藥用。

牡丹的芽外由6~8枚鱗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稱“鱗芽”。牡丹以鱗芽越冬。

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為花芽、葉芽、潛伏芽和不定芽四種。

1、花芽

牡丹的花芽為混合芽,能抽枝、長葉、開花。着生在枝條頂端的稱為“頂生花芽”,開過一次花的枝條,花莖便自行幹枯回縮一段。着生在幹枯花莖下部的葉腋間的花芽稱為“腋生花芽”或“側生花芽”。花芽一般都比較肥大飽滿,剝除鱗片,可見“花胎”(即鱗芽内部的幼小花蕾)。

2、葉芽

葉芽隻抽枝長葉,多數着生在花芽下部的葉腋間,也有着生在枝條頂端的,較花芽瘦小,萌發後發育成枝條。

3、潛伏芽

潛伏芽着生在新枝的最下部,形狀癟小,如粟粒,俗稱“狗鼈”。平時不萌發,在花芽、葉芽或枝條受傷後才能萌發,其壽命較長,可維持10~15年之久。

4、不定芽

着生在根莖處的芽叫做“不定芽”。出土後抽生為萌蘖枝,俗稱“土芽”。不定芽萌發力特強,是接穗、更新老枝(股)和增加新股的主要來源。不定芽當年不開花,生長旺盛者,在頂部當年可發育分化形成花芽,翌年開花。

牡丹在芽因品種不同在形狀、顔色等方面均有差異,形态百出,各有特征。大體上有圓錐型、珍珠型、扁圓型、長錐型、鷹咀型等;各形狀之間又有大小、鱗片的多少、芽質癟瘦虛實等差别;顔色也有青綠、黃綠、土紅、土黃、銀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紅等色;另外還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種的主要依據。因此,單靠芽的形狀、顔色等很難識别牡丹的品種,需靠長期耐心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種鱗芽的特性。

分枝

因當年生效枝上節間長短不同,着生芽數及新枝萌發力強弱也不同,分枝的習性也有明顯差異但分枝大體上有以下兩種類型:單枝型、稠枝型。

1、單枝型

當年生新枝節間長,着生芽較少,僅在基部1~2節部位或第1~3節部位上生芽,并且這些新芽中,當年僅有一芽萌發成為當年生新枝,該類型一般株高枝稀,如“姚黃”等。

2、稠枝型

當年生新枝節間短,着生新芽較多,一般3~5個,新芽發枝力強,每個新芽在當年都能抽出形成短枝,枝多較稠、叢生。這類品種的植株一般較矮,分枝密。如“瑛珞寶珠”、“丹爐焰”、“脂紅”等。

牡丹葉互生,由葉片、葉柄組成。葉形、大小、色澤、質地等因品種而異可分為以下幾類:大形圓葉型、大形長葉型、小葉圓葉型、小形長葉型、中形葉型、牡丹的葉柄。

1、大形圓葉型

全葉大而圓,長40厘米以上,寬25厘米以上,小葉寬大,圓純而肥厚,呈廣卵形或卵形;側小葉邊緣缺少;葉面多平展。如“王紅”、“大胡紅”、“墨魁”、“首案紅”等。

2、大形長葉型

全葉大小同前,但小葉較狹長,呈長橢圓形,質較薄,邊緣缺刻少而尖,葉較稀而平展或下垂,如“銀粉金鱗”、“冰淩罩紅石”等。

3、小葉圓葉型

全葉較小,長約20~30厘米,小葉短而厚,邊緣缺刻少而圓純。如“葛巾紫”、“藍田玉”、“美人紅”等。

4、小形長葉型

全葉大小同上,但小葉較狹,邊緣缺刻尖而上卷。如“脂紅”、“煙龍紫”等。

5、中形葉型

全葉中等大小,長約30~40厘米,小葉長橢圓形,邊緣缺刻多且較尖又上卷,葉多斜伸。如“假葛巾紫”、“狀元紅”、“大棕紫”等。

中外,還有特殊的葉形。如“三奇集盛”,每個葉柄上隻生三枚不規律的圓形葉片,比一般品種少三分之二,為二回一出複葉;又如“肉芙蓉”、“大棕紫”,每一葉柄上着生三組葉片,分為頂五後六共十一枚小葉,比一般品種多二片。

牡丹葉的顔色以綠色、黃綠色為主,個别品種的葉有深淺不同程度的紫暈;有的葉面上還綴有紫色或黃色的斑點;葉背面多為灰綠色和淺灰色,個别的品種(如“鶴白”)茸毛特别多。

葉柄

牡丹的葉柄也有粗細、硬軟、長短之分,長者可達40厘米,短者不過10厘米;葉柄凹處多為暗紫、紫紅、灰褐、黃綠等不同顔色。

葉柄的長短,特别是葉柄和枝條夾角的大小因品種不同差異較大,同時對花的觀賞價值影響也較大,葉柄與枝夾角大,葉面平展或下垂,葉也較稀,如“墨魁”,花朵均着生在葉叢之上,形成花美葉秀,相得益彰的觀賞價值;相反,葉柄較短,葉柄與枝條夾角較小,因枝葉緊密,花朵常藏在葉叢中,造成“葉裡藏花”現象,大大降低了觀賞價值。

牡丹花大色豔,品種繁多。有的品種花器齊全,萼片,雄蕊、雌蕊發育正常,如“似荷蓮”、“鳳丹白”等;但有的品種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缤紛的花朵。

根據花瓣層次的多少,傳統上将花分為:單瓣(層)類、重瓣(層)類、千瓣(層)類。在這三大類中,又視花朵的形态特征分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繡球型(傳統上把皇冠型和繡球型稱為起樓)六種花型。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直觀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種變化形态。

近幾年來,有關牡丹專家學者與産區的科研人員一起,結合傳統的分類方法,經多年實地觀察研究及對牡丹花的解剖觀察,摸清了花型及花朵構成的演化規律後,提出了新的花型分類,即把牡丹花型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千層台閣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繡球型、樓子台閣型。

1、單瓣

花瓣2-3輪,10-15片,寬大平展,雄蕊200-300個,雌蕊4-6枚,雄、雌蕊發育正常,結實能力強。此類花型以“鴉片紫”、“石榴紅”、“賽珠盤”、“鳳丹白”等品種為代表。

2、荷花型

花瓣4-5輪,20-25片,花瓣寬大,形狀大小近似,排列清晰,雌蕊發育基本正常,結實能力較強,但個别品種偶有雄蕊或雌蕊柱頭瓣化現象。此類花型以“似荷蓮”、“錦雲紅”、“雪蓮”、“玉闆白”等品種為代表。

3、菊花型

花瓣6輪以上,花瓣形狀相似,排列整齊,層次分明,自外向内逐漸變小,雄蕊正常或減少變小,并偶有瓣化,雌蕊5~11枚,正常生長或退化變小。有些品種柱頭有瓣化現象,結實力較差,此類花型以“玫瑰紅”、“叢中笑”、“銀紅巧對”、“錦袍紅”等品種為代表。

4、薔薇型

花瓣多輪,花瓣由外向内逐漸變小,雄蕊部分瓣化成正常花瓣,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結實力差。此類花型以“紫二喬”、“烏花耀輝”、“紅霞争輝”等品種為代表。

5、托桂型

外花瓣2~5輪,寬大整齊,部分雄蕊瓣化成細長花瓣,瓣瑞常殘留有花藥或花藥痕迹,瓣間雜有正常雄蕊,排列不規則而稀疏,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具有結實力。此類花型以“淑女裝”、“嬌紅”、“仙娥”、“三變賽玉”等品種為代表。

6、金環型

外花瓣2~3輪,寬大平展,花朵中心有部分雄蕊瓣化成狹長直立大花瓣,中心花瓣與外輪花瓣之間有一圈正常雄蕊呈金環狀,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結實力差。此類花型極少,以“白天鵝”、“俊顔紅”品種為代表。

7、皇冠型

外花瓣2~5輪,寬大平展,排列規則,雄蕊大部或全部瓣化成細碎或曲皺花瓣,瓣群稠密聳起,形似皇冠。内花瓣排列不規則,瓣間常雜有正常雄蕊或退化中的雄蕊,瓣端也常殘留有花藥;雌蕊退化或瓣化,偶有結實。此類花型以“藍田玉”、“胡紅”、“姚黃”、“首案紅”等品種為代表。

8、繡球型

雄蕊充分瓣化,内外瓣形狀大小近似,擁擠隆起呈球形或橢圓形;雌蕊基本或全部退化或瓣化,無結實能力。此類花型似“豆綠”、“綠香球”、“雪映朝霞”等品種為代表。

9、千層台閣型

下方花瓣4輪以上,花瓣排列較整齊,形狀近似,瓣間不雜有雄蕊和退化的雄蕊。雄蕊正常而量小,或偶有瓣化,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上方花瓣量少,平展或直立,雄蕊量少而變小,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此類花型以“菱花湛露”、“脂紅”、“壽星紅“等品種為代表。

10、樓子台閣型

下方花雄蕊瓣化較充分,與正常花瓣形狀相似,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上方花花瓣略大,數量較大,雄蕊基本全部瓣化或退化;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有的品種退化消失。

此類花型以“赤龍煥彩”、“盛丹爐”、“玉樓點翠”、“紫重樓”等品種為代表。牡丹的花型在演進程中,有些品種同株、同枝常開2-3花型或更多種花型。如“趙粉”、“青香白”、“白鶴卧雪”、“山花爛熳”等,同株可開“皇冠”、“托桂”、“單瓣型”等花型。所以在确定某一品種的花型時,應以該品種演化達到最高的花型為标準。

八、果實種籽

單瓣花結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外果皮始為綠色,有毛,成熟時為蟹黃色,種籽為黃綠色,過熟時果角開裂,種籽為黑褐色,每公斤可稱幹種2400-3000粒。重瓣花一般結果1-5角,但種籽僅有部分成實,或完全不實;千瓣花類不結果和籽。

花系

紅色花系:如“繡桃花”、“平頂紅”、“錦紅緞”、“木橫紅”、“群英會”、“展宏圖”等。

綠色花系:如“綠幕”、“綠玉”、“綠香球”、“荷花綠”、“春水綠波”等。

藍色花系:如“鶴望藍”、“水晶藍”、“垂頭藍”、“群峰”、“紫藍魁”等。

紫色花系:如“紫紅玲”、“藤花紫”、“棒盛子”、“稀葉紫”、“紫繡球”等。

粉色花系:如“百園争彩”、“桃花遇霜”、“仙娥”、“粉喬”、“玉芙蓉”、“瑤池春”等。

白色花系:如“玉闆白”、“紫斑白”、“天鵝絨”、“香玉”、“白鵝”等。

黑色花系:如“黑花魁”、“黑撒金”、“瑤池硯墨”、“墨樓争輝”、“冠世墨玉”等。

黃色花系:如“姚黃”、“古銅顔”、“黃鶴翎”、“種生黃”、“金玉磐”等。

複色花系:如“二喬”、“大葉蝴蝶”、“藍線界玉”、“天香湛露”、“小葉花蝴蝶”等。

品種

從花上鑒别

花是鑒定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牡丹與其它花卉一樣,其主要特征集中于花冠上,欲分辯品種先要看花冠。

從花型上分

牡丹分類三類十二型。即單瓣類、重瓣類、重台類。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繡球型、菊花台閣型、薔薇台閣型、皇冠台閣型、繡球台閣型。最後四型可以概括為台閣型:由兩朵重瓣單花重疊而成。分為“菊花疊”、“薔薇疊”、“皇冠疊”、“繡球疊”。如“火煉金丹”、“昆山夜光”、“大魏紫”、“紫重樓”等。

從花色上分

牡丹系以九大色著稱,如白色的“夜光白”、藍色的“藍田玉”、紅色的“火煉金丹”、墨紫色的“種生黑”、紫色的“首案紅”、綠色的“豆綠”、粉色的“趙粉”、黃色的“姚黃”。還有花色奇特的“二喬”、“嬌容三變”等等,另外在同一色中,深淺濃淡也各不相同。

從香型上分

一般白色牡丹多香,紫色具烈香,黃粉具清香,隻要“嗅其香便知其花”了。

從葉上鑒别

牡丹葉為3出2回複葉。因品種的不同,葉子所呈出現來的形狀、寬窄、厚薄、顔色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大胡紅”葉大、圓而肥厚,葉面多平展。如“墨灑金”葉形大而長,但小葉較狹長,質地薄,較稀疏開展或下垂。如“狀元紅”全葉中等大小,小葉長橢圓型,邊緣缺多且較尖、上卷,葉多斜伸。如“豆綠”葉背有一層白絨毛。如“大棕紫”葉色發紫紅等。

從枝幹上辨别

這一方法是通過株形和分枝方式來區别品種。牡丹為叢生灌木,因不同的品種,其株形和分枝方式也不相同。

直立型:枝條開張角度小,直立向上,節間長,長勢強,株叢高大,如“洛陽紅”、““桃李增豔”等。

開展型:枝條開張角度大,向四周延伸,株形低矮。如“一品朱衣”、“趙粉”等。

半開展型:介于上述兩型之間,如“脂紅”、“藍田玉”等。

分枝方式又分單枝型和叢枝型。

單枝型:當年生枝間較長,着新生芽少,此芽翌年早春抽發成枝,株高,枝稀疏,如“姚黃”、“粉二喬”等。

叢枝型:當年生枝間較短,新生芽多且發枝力強。當年即可形成叢生狀短枝,株矮枝密。如“葛巾紫”、“瑛王名寶珠”等。

從芽上識别

牡丹不同的品種,其芽形與芽色也不盡相同。“洛陽春”的芽尖而圓;“朱砂壘”的芽呈狹尖型;“青龍卧墨池”的芽尖而帶鈎,好似鷹嘴。至于芽色就更為豐富:“百花妒”的芽為黃綠色;“脂紅”的芽為綠色;“墨魁”的芽為暗紫色等。芽色與花色有一定的相關性,芽色深者,花色也深;芽色淺者,花色也淺。

從果實上識别

一般結實力強,心皮呈開張輪狀輻射排列的品種,多為單瓣和半重瓣品種,如“似金蓮”、“鳳丹”等。結實率低,果實成簇生狀,多為重瓣起樓品種,如“二喬”、“朱砂壘”等。

從根上分辯

牡丹的根部也作為區别其品種的輔助手段。一些品種根系中毛細根少,根的粗細較均勻,如“葛巾紫”。另一些品種有較多毛細根,呈蓬狀,如“瑛王名寶珠”大多數品種根為白、黃白、紅白色等,而“首案紅”根呈紫紅色,為識别此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

栽培簡史

隋朝以前

在1972年甘肅武威市柏樹鄉考古發現的東漢早期圹墓醫簡中,有用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是迄今已有的資料中有關牡丹的最早文字記載。《神家本草經》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此書是兩漢以來,有關藥物的經驗彙編。

牡丹觀賞品種的出現,最早的記載見于隋代。隋炀帝時“辟地周二百裡為西苑……诏天下境内所有鳥獸草木驿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省易縣)進二十箱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顔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鳳嬌’等名”(唐·韓屋《隋炀帝海山記》)。不久隋亡,唐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牡丹逐漸興盛起來。

唐宋時期

唐代栽培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已選育出重瓣品種,且以“左紫”弛名。唐玄宗時,李白為牡丹填寫新詞,賦清平樂3首,極寫純白、紅紫、淺紅等三色牡丹的豐姿秀色,以牡丹之美,贊譽楊貴妃之美貌(宋·樂史《楊妃外傳》)。“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由之牡丹之名大噪。唐敬宗時,李正封詠牡丹詩雲:“國色朝酣灑,天香夜染衣。”牡丹遂有“國色天香”的譽稱,更加身價百倍。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東北牡丹江一帶建有渤海國,與唐交往甚密,遍植牡丹芍藥。該地牡丹随渤海的滅亡而絕迹。

到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移至洛陽,洛陽牡丹名冠天下。洛陽人特别推祟牡丹,養花、賞花成為風尚。“洛陽花甚多種,而獨名牡丹曰花。”(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當時育種技術有很大提高,運用嫁接法固定新變異和繁殖苗木,新品種不斷湧現,所以歐陽修當年曾驚呼:“四十年間花百變!”

在此基礎上,牡丹專著先後問世。像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洛陽牡丹圖詩》,周詩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均列舉了大量的牡丹品種。後因北宋末年戰亂頻繁,賦稅沉重,洛陽牡丹日趨衰敗。當時,陳州(今河南淮甯)、成都也栽植了大量牡丹,皆由北方引進。

到了南宋,天彭(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天彭牡丹始于唐代,杜甫曾有詩《天彭看牡丹阻水》。陸遊《天彭牡丹譜》雲:“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崇甯宣和年間,州民多從洛陽購回新花,從此天彭牡丹名冠兩川。

其時,江南牡丹亦有所發展,宋室南渡後洛陽花事衰抽,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廳品種,如“重台九心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明清時期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

明代,牡丹栽培中心移到了亳州(安徽省亳縣)、曹州(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并多延續至清代及至民國時期。

曹州與亳州皆于明代嘉靖年間引入牡丹(曹州引種牡丹可能比亳州更早),也同于萬曆年間達到繁盛。隻是當時亳州新種較多,名聲較大,故成為明代中國牡丹栽培中心。

明謝在杭曾任東平府(山東東平)太守,他回憶路過曹州看牡丹的情景:“餘過濮州、曹南一路,百裡之中香風送鼻,蓋家家畦園之中俱植之,若蔬菜然”(《五雜俎》)。又在一秀才家賞牡丹,“園可五十畝,花遍其中,亭榭之外,幾無尺寸隙地,一望雲錦,五彩奪目”(《五雜俎》)。到清初就有“曹南牡丹甲天下”之譽稱。曹州牡丹盛于明清兩代,持續時間很長。

北京自遼、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除宮室官署外,城外還有梁家園、清華園、惠安園3大名園栽培牡丹。從明朝時,牡丹被尊為國花。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杭州、蘇州一帶也有不少種植。清代五口通商以後上海牡丹也曾名噪一時。

到了清代,皇宮内鮮花四季不斷,牡丹成為科令擺設。北京花家一般從曹州購進牡丹,一部分盆栽作促成栽培供春節用,一部分植于圃地,出售苗木。

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複和發展。山東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餘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牡丹栽培的曆史,形成以黃河中、下遊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叠,牡丹栽培中心随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于黃河中、下遊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

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盆栽技術

1、盆栽前的準備工作

牡丹盆裁前主要做好培養土的配制和備齊花盆。牡丹為深根肉質名貴花木,須根少個作為盆栽,盆的容積有,這就造成根部營養面積相對減少,容易使地下與地上部分營養失調,從而影響盆栽牡丹的正常生長發育。所以要使盆裁成活又能開出鮮絕的花朵,不僅栽培管理技術較為嚴格,而且對培養土要求科學的配制。

培養土要在盆栽前一個月開始配制。待其腐熟後才可使用。根據牡丹的生長特性。培養土應疏松、肥沃、腐殖質含量高、肥效持久而又易于排水為宜。比較理想的培養土配方是把腐殖質土、馬糞、園土、粗沙子或爐渣按2:1:2:1的比例配好混合均勻。并用人糞尿封奸腐熟一舟後備用。初栽時花盆可選用小些的,口徑30厘米、深25厘米的瓦盆即可;開花時可再換成口徑35厘米;深30厘米的大瓦盆。

2、盆栽時間和方法

牡丹盆栽的适宜時間和大田分栽一緻,菏澤、洛陽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宜,過早栽植易于“秋發”;過晚根部生長緩慢,植株生長不旺,甚至來年花後容易枯死。牡丹盆栽之前,先将苗木挖出晾曬1-2天,使根失水變軟,便于修剪和栽植;栽植前,格花盆放在水池中吸足水分;栽植時,先在盆底排水孔墊一片瓦片,防止漏土;再鋪上2—5厘米厚的小石子或廢棕繩等物,易于排水。

栽植前還要對牡丹苗木進行整形修剪,使地上地下部分均衡;造型美觀大方;又便于栽培管理。首先剪去枯枝敗葉和過長的根,并用1%的硫酸銅液将根部進行5-10分鐘的消毒,然後把苗木放在盆中央進行填土栽植,邊填土邊用手壓實、至距盆上沿3—5厘米時不再填土。

盆栽之後,盆面可配上太湖石、英石、筍石與牡丹株相依為伴,不僅增加盆栽牡丹的美觀,使盆面碧翠一片,生機盎然,還可起到保濕隔溫作用。

3、澆水

盆栽因其容量較小,裝土少,持水量有限,必須及時澆水,方能保持社丹的正常需水量,裁好後應馬上澆透水一次,以後挽土壤于濕每隔3—4天澆水一次,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宜。若澆水量。土壤過濕。易使枝葉徒長,長時間過濕或積水還會爛根。尤其夏秋季節,更應控制盆土的濕度.作到不幹不澆。夏季幹時,應在清晨或夜間燒水,秋季隻要不是太幹就不必澆水。過濕芽旺秋發,來春不開花。

4、施肥

盆中養分有限,隻有适時追肥,才能保證牡丹正常生長發育。追肥可從第二年春季開始,用芝麻、花生、豆餅水泡經發酵後使用。施用時要兌水,生長期每周施肥水1—2次;開花前和花期澆放水可每天一次;花謝後宜養花并略施輕肥或進行葉面噴肥,冬季休眠期可不追肥。

5、夏季與排水

牡丹忌久雨過濕和炎熱酷暑,遇到長時間的高溫多濕天氣.會使葉片桔焦、爛根。盛夏酷暑時期,可将盆裁牡丹移至苗棚下遮蔭,也可集中埋入土中防暑降溫,并保持排水通風良好.無雨時每天進行枝葉及周圍噴水、增加空氣濕度,保征牡丹花芽分化時期的水分供應,雨季要注意排水,陰雨天要把花盆頓倒,防止盆中積水。

開花後,每隔10—15天噴一次150倍波爾多液或800—l000倍托布津藥液防治時部病害。牡丹根甜,易遭螞蟻或其蛴螬危害,可用1000倍敵敵畏溶液代水澆灌殺死。

6、修剪和越冬

為改善牡丹的通風透光條件,使養分集中,秋、冬季落葉後,也要進行整形倍剪。剪去過密的枝條,如并生枝、交叉技、内向技及病蟲害技等,使植株保持美麗的造型。秋末冬初,可将盆裁社丹埋入土中,枝條露在地上土外,上邊用草或壅土加以保護越冬。也有的将花盆直接放入地窖中越冬,第二年開春去掉覆蓋物,搬出窯外,放置透風向陽處,加強肥水管理;令其自然開花。也有的放在溫室或塑料大棚内根據節日需要促使提前開花。

為了在裝飾造型上使盆栽牡丹更為優美、古樸高雅;可在花行将開放時,再将彩陶、瓷盆套在原瓦盆外邊;放在寬敞明亮的大廳或正堂中的精制盆架或案幾上,更能體現出牡丹的直容華貴。

7、放置場所

牡丹喜光,喜高燥,宜放在向陽通風、光照充足之處。夏季高溫多雨,應置于涼棚下,防止葉面灼傷。冬季可移入室内或連盆埋于向陽地方,表面覆以鋸木屑,以使安全越冬。次年3~4月份,天氣轉暖,再移至光照充足處。

常見病害

褐斑病、紅斑病和鏽病等;

常見害蟲有線蟲、蛴螬和地老虎等。

(1)葉斑病:也稱紅斑病,此病為多毛孢屬的真菌傳染。病菌主要浸染葉片,也浸染新枝。發病初期一般在花後15天左右,7月中旬随溫度的升高日趨嚴重。初期葉背面有谷粒大小褐色斑點,邊緣色略深,形成外濃中淡、不規則的圓心環紋枯斑,相互融連,以緻葉片枯焦凋落。葉柄受害産生墨綠色絨毛層;莖、柄部染病産生隆起的病斑;病菌在病株莖葉和土壤中越冬。

防治方法:①11月上旬(立冬)前後,将地裡的于葉掃淨,集中燒掉,以消滅病原菌;②發病前(5月份)噴灑1:1:160倍的波爾多液,10一15天噴一次,直至7月底;③發病初期,噴灑5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多菌靈,7-10天噴一次,連續3-4次。

(2)紫紋羽病:為真菌病害。由土壤傳播。發病在根頸處及根部,以根頸處較為多見。受害處有紫色或白色棉絮狀菌絲,初呈黃褐色,後為黑褐色,俗稱"黑疙瘩頭"。輕者形成點片狀斑塊,不生新根,枝條枯細,葉片發黃,鱗芽癟小;重者整個根頸和很系腐爛,植株死亡。此病多在6-8月高溫多雨季節發生,9月以後,随氣溫的降低和雨水的減少,病斑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①選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栽植;②雨季及時中耕,降低土壤濕度;③4-5年輪作一次;④選育抗病品種;⑤分栽時用500倍五氯硝基苯藥液塗于患處再栽植,也可用5%代森铵1000倍液澆其根部;⑥受害病株周圍用石灰或硫磺消毒。

(3)茵核病。又名莖腐病。病原為核盤菌。發病時在近地面莖上發生水漬狀斑,逐漸擴展腐爛,出現白色棉狀物。也可能浸染葉片及花蕾。

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栽植;發現病株及時挖掉并進行土壤消毒;4-5年輪作一次。

經常見的還有炭疽病、鏽病。炭疽病在葉面上發生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凹陷病斑,擴展後邊緣為紫褐色;鏽病在葉背着生黃色孢子堆,引起葉片退綠,後期病葉上生柱狀毛發物。防治方法同葉斑病。

資源分布

中國牡丹資源特别豐富,因牡丹原産中國,有悠久的栽培史,南北朝時代(420—589年),南朝詩人謝康樂就有“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之說。根據全國牡丹争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中國滇、黔、川、藏、新、青、甘、甯、陝、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内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種植,大體分野生種、半野生種及園藝栽培種幾種類型。如今栽培面積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澤、洛陽、北京、臨夏、天彭縣、銅陵縣等。

價值

藥用價值

牡丹自古以來皆用其根皮入藥,名曰“丹皮”。《神農本草經》将其列為中品。李時珍撰《本草綱目》曰:“牡丹以色丹者為佳”。丹皮用量很大,中國年需要量在250萬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約為50萬公斤。曹州牡丹為藥用觀賞兩用品種,所産“曹丹”皮厚粉足質量好,為全國丹皮四大産區之一。

牡丹根皮外層為木栓層,由多列木栓細胞組成細胞壁,呈淺紅色;内層為皮層,由數列切向延長的薄皮細胞組成,皮層内韌皮部,占根的絕大部分,中心為木質部及髓。牡丹根的韌皮部及皮層薄壁細胞和細胞間隙中,聚集有較多的草酸晶簇,并含有很多澱粉。

鮮皮中含有牡丹酚原甙(PaeonolideC20H28O12)約5-6%,但易受自身存在的酶水解,成為牡丹酚(C15H20O8)及一份子L阿拉伯糖。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PaeonolC9H10O3),為帶有光澤的針狀結晶,可溶于水及一般溶劑,還含有芍藥甙(Paeonorin)、苯甲酸,揮發油0.15-0.4%及植物甾醇等。

牡丹酚為主要藥用成份,具有抗菌作用,體外試驗丹皮對傷寒杆菌、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鍊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白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丹皮水剪湯劑還有降血壓作用。丹皮呈圓筒狀、半圓筒狀或破碎的片狀,有縱向裂隙,兩面向内卷曲,外皮粉白色或微紅,内層棕色或土黃色,有細順紋,質而脆,容易折斷,斷面呈粉性白色,具有特異香氣為了便于運輸和貯藏,加工後的根皮通常截成6-15cm長的小段,裝在木箱或竹簍、條筐裡,放在幹燥通風避雨的地方。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無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血,活血散瘀的功能。主治斑疹吐血,血滞經閉,經前發勢,癰腫瘡毒,損傷瘀血,陰虛發勢,無汗骨蒸。臨床上主要用于清肝火和涼血散瘀(消炎、降壓),如因肝郁火而緻的發熱、盜汗、自汗、頭痛目澀、月經不調,常配栀子、柴胡等,方如“丹栀逍遙散”。

取其熱散瘀作用,治部急性闌尾炎常配大黃、金銀花等,方如“大黃牡丹湯”加減。因高血壓和動脈化而瘘有肝郁積熱症者,可配野菊花、石決明等降壓。如陰虛發熱,可配“青蒿鼈甲煎湯”。熱症出血,可助犀角、生地涼血止血;因甩胸腥部挫傷後有瘀血作痛者,方劑中加丹皮、赤艾以涼血去瘀。

因此,丹皮是治部血中伏火,除煩熱,祛血瘀或瘕積聚的常用藥物。丹皮不但可以配伍其它藥物水煎湯劑用于治療一般急性疾病,還可制成吸收緩慢、藥力持久且服用、攜帶、貯存方便的丸劑和片劑。

食用價值

牡丹花的食用從宋代就開始了。明代有書載:“牡丹新落瓣亦可煮食。”明代《二如亭群芳譜》亦有記載:“煎牡丹花,煎法與玉蘭同,可食,可蜜餞”,“花瓣擇,洗淨,拖面,麻油煮食,至美。”清代《養小錄》中記載:“牡丹花瓣、湯焯可,蜜浸可,肉汁燴亦可。”

牡丹花瓣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澱粉和糖類,此外還含鈣、磷、鐵等礦物質及維生素A、B、C、E。特别是所含的多種遊離氨基酸,更易為人體所吸收。

花語

牡丹:富貴,圓滿、濃情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

象征意義

牡丹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幹花制作

采集鮮花

牡丹的自然花期是每年春末夏初,花期較短,采集應抓緊時間。一般選用初開或中開的牡丹花為佳,因她生機勃勃,儀态萬千。而盛開未衰的牡丹花瓣易脫落,制作時比較困難。采剪花的時間,應在清晨進行。最好待露水散盡時進行較為理想。

幹燥處理

對花型較大的牡丹花,一般不采用自然幹燥法,而使用矽膠幹燥法和液體幹燥法。

矽膠幹燥法

将鮮花埋在矽膠中,待矽膠吸去花卉中的水分後,具有鮮花本色的幹燥花就産生了。

先在選好的容器裡鋪上2—3厘米厚的矽膠粒,将牡丹放入,花朵或水平,或朝上,在花的四周,加入矽膠,直到埋住整個花朵,再用塑料袋密閉,時間約一個星期。

甘油幹燥法

在防鏽的容器中,倒人1份甘油和2倍的熱水,充分混合,直到澄清混合物為止。然後将花或枝葉放入熱混合劑中,時間以花枝的厚薄而定。待取出後,放在于燥通風、溫暖、無直射光的地方,一般4—6天就可以幹燥。

着色與定形

牡丹花在于燥的過程中,顔色在不同程度上,出現變化,或退色、或變色。這時,要在花瓣或枝葉上進行着色,色料以油彩為好,其着色後的效果,應保持原花型、花色的特點和鮮度(豔度)。着色後的幹花,可單插或簇插于各類器皿中,也可用熨鬥燙平(注意溫度)後,裝入鏡框,制成裝飾畫、裝飾匾。有條件的話,可将幹花進行消毒處理,這樣可以長時不會出現黴變。然後,用家庭中常用的“發膠”進行定形。

洛陽花會

牡丹花會一般從4月1日起延續到“五一”長假結束,其間洛陽市會在各大花園、各大公園以及廣場公共綠地上點綴牡丹花。洛陽牡丹花會,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誕生的、在全國起步較早、規模較大、堅持較好的品牌節會,是全國著名的地方節會之一。

洛陽市舉辦牡丹花會,是以花為媒,發揮曆史文化、牡丹文化、旅遊資源、工業、科技等綜合優勢,促進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創新性舉措;是充分發揮洛陽曆史文化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并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和旅遊經濟優勢的成功實踐。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豐富完善,洛陽牡丹花會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和知名度,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豐碩成果,并從單純的賞花觀燈活動發展成為融賞花觀燈、旅遊觀光、經濟貿易、文化體育為一體的全省性大型綜合節會活動。

洛陽牡丹花會已經成為洛陽乃至河南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已經成為全省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節日,已經成為洛陽發展經濟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陽走向世界的橋梁和世界了解洛陽的名片;同時,業已成為企業展示實力、樹立形象、宣傳揚名的極佳平台和廣闊舞台。

作為全國四大名會之一,至2008年洛陽牡丹花會成功舉辦了26屆。

文化

名家畫

在繪畫上,最早的記載是南北朝時楊子華畫牡丹。此後,唐代邊鸾畫牡丹、五代徐熙畫《牡丹圖》、明代徐渭用潑墨法畫牡丹、清代恽壽平畫牡丹。

到了近代,著名畫家王雪濤曾畫了大量的牡丹畫。繪畫大師齊白石畫的牡丹畫,用筆簡練,常是聊聊數筆,卻生機盎然。大畫家關山月說:“中國一因作畫之前要求全面掌握對象的内在規律,如畫牡丹,要把牡丹與芍藥不同的地方找出來,分辨出它特有的特征來。要對它的生長規律、組織結構等自然屬性有充分的了解。這就是通常所謂的要懂“畫理”。

傳說

“荷包牡丹”的傳說

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裡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裡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繡着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裡過門的大姐們代繡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

鎮上住着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繡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繡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這麼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鐘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

可惜,小夥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繡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劉師閣”的傳說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裡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于書香門弟,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随後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随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後,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時,少女将原來家院裡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教、潔身自好之意。

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衆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之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天彭、山東菏澤等地,芳香遠播。

“萬卷書”的傳說

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又名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終日抄書習文不止。

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隻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闆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隻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于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内,取秋筆硯,将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裡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寺廟

白馬寺牡丹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老城東12.5公裡,為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佛教寺院,約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寺院内的牡丹始于唐代,據有關文獻記載:寺院各殿前後、兩側皆有用磚石砌起的花台,内植許多牡丹,枝幹高大如樹,春日枝頭皆花,可惜明末被毀。如今得到了恢複發展,新老品種逾百,株數過千,姚黃、魏紫、洛陽紅等名貴品種應有盡有,花開時節,人流不絕,真可謂“鮮花與古寺共輝。”

雙塔永祚寺牡丹

雙塔永祚寺位于山西太原市郊郝莊村南。建于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又稱雙塔寺。該寺在在仿木結構磚刻建築(大雄殿、觀音閣等)上有許多牡丹花、葉圖案。寺内現存明代牡丹“紫霞仙”十餘株,至今已有300餘年。寺内有一聯雲:“古寺獨享牡丹花、雙塔同攬嬌媚月”。現又新辟牡丹觀賞園多處,品種百餘個,數量500株,以碑廊前的最盛。

萬年寺牡丹

萬年寺位于中國峨嵋山。該寺建于晉代,最初名叫普賢寺,至明代萬曆年間,又改名為萬年寺。寺院内有兩池牡丹,近百株,其中較為著名的品種有“七蕊牡丹”等,在正殿右側有一檔牡丹樹,株高2.40米、冠幅1.60米,花粉紅色,重瓣平頭,花期為4月上中旬。“寒牡丹”的花期在11月份。

龍華寺牡丹

龍華寺位于上海市龍華風景區,始建于三國吳時,在後院有植于清朝鹹豐年間的牡丹,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為上海花木之最。

卧佛寺牡丹

卧佛寺位于北京西山北部的壽安山,始建于公元7世紀的唐貞觀年間,因有卧佛造像,俗稱卧佛寺。寺内除古老的娑羅樹和較多的櫻桃樹外,還辟有牡丹園,占地百餘畝,順自然山勢,經人工裝飾,綴石築台種植各色牡丹200多種,登高憑欄俯視,盡是牡丹。

永樂宮牡丹

永樂宮位于山西芮城縣境内,是13世紀中葉中國蒙古族崛起後興建的道教宮殿。以明代壁畫聞名天下。寺内有清末牡丹數株,困其枝幹蒼老,皮色墨灰,故被稱為“墨幹牡丹”,4月下旬放花,色彩鮮豔,清香溢人。

大拱北清真寺牡丹

大拱北清真寺位于甘肅省臨夏市内,寺内有牡丹百餘株,品種有“拱北粉團”、“綠蝴蝶”等20餘個品種。其特點是花瓣基部均有美麗的紫紅粉,花半革質狀,色純香濃,枝幹高大,觀幹觀花均可。

金華寺牡丹

金華寺位于四川彭縣丹景山。始建于唐代據《天彭縣志》記載,唐代金頭陀禅師,在丹景山永甯院廣植牡丹。寺内山崖上确有一方碑,上刻“牡丹台”,據說南宋時所立。明代著名詩人楊升奄有“牡丹坪上跳丹霞”詩句,号稱畫壇怪傑的陳子莊發現這裡牡丹的獨特之處,他說:“懸崖斷壁皆生牡丹,蒼幹古藤,天矯尋丈,倒葉垂花,絢爛山谷。”這裡牡丹以“彭州紫”、“丹景紅”、“劉氏閣”為最佳。

六、牡丹與冠名

由于牡丹備受寵愛,曆史上遺留下來許多與“牡丹”相同的地名、人名、物名。中國的山東省菏澤市有一個牡丹區,牡丹辦事處,是著名的牡丹之鄉。在中國楚文化的發祥地湖北境内,也人一個“牡丹”地名。即湖北省來鳳土家族自治縣“牡丹”鄉。在中國寶島台灣省東部的屏東縣境内,有個小鎮,名叫“牡丹”。此地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還有以牡丹命名的企業,如北京牡丹賓館等,産品如牡丹卡等。

花朵之最

最早記載牡丹的著作是《神農本草經》(公元2世紀)

最早栽種牡丹的皇家園林是洛陽“西苑”(公元6世紀)

最早的牡丹專著是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北宋)

最早的牡丹專家是宋單父(唐)

花瓣最多的牡丹是“魏紫”(約六七百片)

花徑早小的牡丹是“野生黃牡丹”(直徑3-5厘米)

最綠的牡丹是“豆綠”

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

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

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

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

最黃的牡丹是“野黃牡丹”

最奇特的牡丹是“嬌容三變”(花色可變化)

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一朵花上兩種顔色)

現存最古老的牡丹品種是“枯枝牡丹”(宋代栽種至今)

最大的商品牡丹基地是山東菏澤(面積、數量、銷售量均居中國首位)

最大的觀賞牡丹勝地是河南洛陽

最大的山間牡丹觀賞地是四川彭縣丹景山

最大的牡丹銷售地是廣東

最早研究中國牡丹的外國人是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中論述了中國牡丹)

賦牡丹詩最多的古代詩人是韓琦(30餘首)

最早畫牡丹的人是楊子華(北齊人)

中國最北的牡丹是哈爾濱牡丹

中國最南的牡丹是台灣牡丹

中國最東的牡丹是牡丹江牡丹

中國最西的牡丹烏魯木齊牡丹

海拔最高的牡丹是西藏大花黃牡丹(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海拔最低的牡丹是福建霞浦牡丹(平均海拔在100-200米)

最耐澇的牡丹是甯國南極牡丹(在洪水中浸泡月餘而安然無恙)

産藥量最高的牡丹是“鳳丹”

植株最高的牡丹是峨嵋山萬年寺内的一株牡丹(高3.1米)

冠幅最大的牡丹是隴西縣印刷廠的一株牡丹(冠幅4米有餘)

最大的牡丹籽是大花黃牡丹的籽(最大直徑達1厘米,比一般牡丹籽大3-5倍)

葉最窄的牡丹是四川窄葉牡丹

最大的牡丹園是曹州牡丹園(占地千畝)

中國牡丹外銷最多的國家是日本

中國牡丹外銷最遠的國家是英國

中國牡丹外傳的第一個國家是波斯

名人相關

一、隋炀帝與牡丹

公元604年,隋炀帝楊廣繼位,于東都洛陽天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炀帝辟地二百裡為西苑,诏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顔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二、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内開始重視牡丹,并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骊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衆宮女遊賞花間,如醉如癡。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即牡丹)數本,植于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三、武則天與牡丹

據舒元輿《牡丹賦序》說:“天後之鄉,西河也,有衆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後(武則天)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據載,武則天在洛陽建立武周神都時,将長安的一些牡丹帶到洛陽。

四、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将洛陽牡丹的曆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五、周師厚與牡丹

周師厚,字敦夫,鄞(今浙江省鄞縣)人。宋皇祜進士,官至荊湖南路轉運判官。周師厚于神宗熙甯三年三月路過洛陽,“精欄名圃,賞及牡丹”。元豐四年,又一次來到洛陽時,他看到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記》、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等花譜,按照這些文字記載,在洛陽各處尋讨不同的花品,元豐五年二月寫成《洛陽牡丹記》。

六、陸遊與牡丹

陸遊,字務觀,号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宋代傑出的詩人、史學家、書法家、愛國将領、民族英雄。陸遊在四川作官時,曾多次春遊四川彭縣的丹景山及當地民間,稱“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詳其所自出”,“大抵花品近百種”。後來,陸遊著了一本《天彭牡丹譜》。

七、劉禹錫與牡丹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祖籍中山(河北定縣),曾任洛陽太子賓客,又稱劉賓客,唐代著名的詩人。在劉禹錫衆多的詩中,有許多是贊美牡丹的,如《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八、卞氏大參公與牡丹

卞氏大參公,号濟之,蘇州楓橋人,宋代官陝西參知政事。據《鹽城縣志》、《卞氏家譜》記載:“卞氏始祖向取二色牡丹之意,而在植花明志,取紅者,以示報國赤誠忠心;取其白者,以示為官清正廉潔。”

九、宋單父與牡丹

宋單父,字仲儒,洛陽人。據史料記載:唐開元時,嘗植牡丹千種,紅白鬥色。被皇上召至骊山,植牡丹萬株,其品種名不相同。皇上賜金千兩,宮遷人皆稱他為花師。

十、達爾文與牡丹

達爾文,英國的博物學家,進化論者,他曾對中國牡丹的演化過程作了認真的研究,并把中國以人工培育牡丹的例證寫入他的巨著《物種起源》裡,作為生物進化論學說的論據。

十一、慈禧與牡丹

慈禧,清代皇後。慈禧太後在故宮禦花園和其他園林園中種了許多牡丹,曾将牡丹定為國花,并于頤和園修築國花台。

十二、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在《聊齋志異》一書中,有以牡丹為題材的兩篇小說《葛巾》和《香玉》。

十三、周家琪與牡丹

周家琪,中國當代牡丹專家,北京林學院花卉教研組主任,畢生緻力于牡丹的研究工作,他所主持的“牡丹芍藥花型研究”課題獲林業部科成果二等獎。他1986年逝世後,由北京林學院園林系牡丹研究小組劉淑敏、王蓮英、吳滌新、秦魁傑等同志,将其生前研究成果整理出書,書名《牡丹》。

十四、喻衡與牡丹

喻衡,中國當代牡丹專家,現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緻力于中國牡丹(主要是菏澤牡丹與洛陽牡丹)研究工作,并親自考察過江浙一帶。著有《曹州牡丹》、《菏澤牡丹》、《牡丹花》等專著。

十五、翟樹勳與牡丹

翟樹勳,河南園藝家,牡丹專家,荥陽人,曾任洛陽市政協委員,河南省園藝學會事理,洛陽市牡丹公園工程師。他一生從事牡丹的栽培和研究工作,被同行譽為“當代的活牡丹譜”。

十六、毛澤東與牡丹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争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裡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裡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十七、周恩來與牡丹

1959年秋,周恩來到洛陽視察工作,詢問牡丹栽培情況并說:“牡丹是中國的名花,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征。”1973年,周恩來陪加拿大總理上洛陽訪問,洛陽領導人用洛陽地方名菜水席招待客人,水席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水席的頭道燕菜裡有雞蛋餅做的一朵牡丹花,周恩來看了高興的說:“洛陽牡丹甲天下,沒想到菜裡也有牡丹花”,從此,為了紀念周總理,菜名根據周恩來的提示改為“牡丹燕菜”。

上一篇:韓牛

下一篇:紅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