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

中國古代傳說
牛郎織女是中國漢族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分别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與該傳說相關的節日是七夕節。作為中國人民最早關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裡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缣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
    中文名:牛郎織女傳說 外文名:a metaphor for a couple living separately 來源出處: 别 稱:牛郎織女 起源地:河南南陽,山東沂源、山西和順 相關節日:七夕節 主要人物:牛郎,織女 作品出處:《詩經·小雅》,《古詩十九首》 遺産序号:523 遺産編号:Ⅰ-36

傳說内容

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生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于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着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钗,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隻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隻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發源地區

發源地一:西安鬥門鎮

漢代藝術瑰寶:石婆,石爺。牛郎織女石像的來曆,據史書記載當年漢武帝在首都長安開鑿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河兩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織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也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古詩描述他們的愛情。随着時間的累計,曆代詠頌他們愛情的詩歌越來越多,七夕節也就逐漸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像鑿于漢代,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讨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辦開鑿了用于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别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于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這個塑像就在西安長安區鬥門鎮,那裡老百姓把他們叫做“石婆、石爺像”,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有幾十萬遊客齊集廟宇祈求幸福的愛情。

發源地二:沂源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出在哪裡,卻幾乎無人知道。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考證,發現“牛郎織女”故事出在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

首先,當地有實景。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中國内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并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于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着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鬥拱,建築宏偉。廟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參天,清幽别緻。其中,“沂河”與“銀河”更是諧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并曆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着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第三,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見證。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隻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與牛郎織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聯系。其中有一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詩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的描寫了在天成象、與地成形的意境。還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内劄劄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曆,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内有劄劄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并起牛宮,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再者,據考證,牛郎織女景區内還有織女泉、織女台(天孫台)以及罕見的葉籽銀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

牛郎織女景區内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率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裡,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由于,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山東沂源被專家稱為“牛郎織女故鄉、中國愛情文化源地”。

乞巧節

“七夕”與牛郎織女的傳說,農曆七月七日之夜,稱“七夕”,中國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七夕又稱“乞巧節”。民間傳說,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由于農曆的七月七日正當雨季,常常下雨,人們便說這是牛郎織女的眼淚。農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還會趴在豆角架的下面,據說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美妙動人,所以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以“牛郎織女”來描述夫妻的恩愛。

七夕之夜,婦女們還要向織女乞求智巧。如《荊楚歲時記》所載,南北朝時的乞巧方法是“結彩縷穿七孔針”,婦女們來回用絲線穿針,穿得快的自然就巧了。明清以後,更流行“丢巧針”的遊戲。其方法是在七月七日這天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曬,頃刻之後,水面便産生一層薄膜。此時把平日縫衣或繡花的針投入碗中,若針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過去七夕這天,讀書人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拜魁星。據傳說魁星是七月初七的生日,所以讀書人這一天很早起來,穿上體面的衣服到魁星樓祭拜。

七月七水

傳說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就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一天常常都會下雨,而且這些雨水就是老人們常說的牛郎織女相會時所流下的眼淚,在民間人們就會在這一天,把家裡的能盛雨水的壇子放在院子裡,或者放在露天的陽台外接這些雨水,因為傳說這些雨水能做藥引子;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用一個深一點的瓦或者瓷壇子盛接雨水,然後買一個和這個壇子大小相宜的冬瓜塞到壇子裡面去,然後把壇子口密封起來,然後把壇子存放在屋裡陰涼的地方,等些日子後打開,裡面就成了一壇子七月七冬瓜汁了,相傳這樣的七月七水喝了能去火;夏天小孩身上長痱子,也可以用這些冬瓜水嘗上珍珠末塗抹痱子,療效甚好。

起源發展

“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于《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并沒有什麼關系。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

至于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

随着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于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傳說。一是: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有的說是第九個)孫女,在天河東面織雲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邊看牛,兩人都很勤勉。天帝愛憐他們,讓他們結婚。婚後兩人貪圖享樂,荒廢勞動。天帝發怒,使他們分開,中間隔天河,命烏鴉去告訴他們,七天見面一次。烏鴉卻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見一次面。

二是: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雲彩。牛郎是人間的一個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訴他,織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銀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織女找衣服的時候,再還給她,并要求和她結婚,她一定會答應。牛郎就照樣做了。織女和牛郎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織女捉回去。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兩個小孩,追到天上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發簪,在織女後面一劃,形成一道天河,把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動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會時,由喜鵲為他們架橋。

前一種傳說中的基本情節,和《荊楚歲時記》中的差不多,隻是增添了“烏鴉傳話”的情節。後一種傳說則大大豐富、發展了原來的故事。它從星辰之間的神的愛情,轉化為人神之間的戀愛故事了。至于其他種種傳說,大多數是以此為藍本而加以延伸的。那麼,為什麼在後一個傳說中,要加進老牛這個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因為牛是農家寶,農民熱愛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民容易産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發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民間傳說經常采用的藝術手法之一。

相關記載

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但當時牛郎和織女隻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沒有愛情方面的描述。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描寫“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指昆明池兩邊的牛郎、織女雕像。後“古詩十九首”進一步有描寫,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紮紮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科學解釋

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人們非常遙遠的恒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隻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天文學上,測量恒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鐘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裡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隻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

恒星的“恒”字,隻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恒”;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鐘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裡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鐘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

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麼人們看起來隻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恒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于太陽的60倍,直徑等于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于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亮,而且又遠,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裡,需要16年4個月;光從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影視作品

同名戲曲電影《牛郎織女》

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于1964年聯合拍攝。

編制:陸洪非、金芝、完藝舟、岑範。

導演:岑範;作曲:時白林、方紹墀。

主演:嚴鳳英、王少舫、黃宗毅、王少梅。

旅遊景點

織女洞

沂源縣燕崖鄉牛郎-織女旅遊區。大賢山海拔532m,面積約4.5km2。織女洞的圍岩為寒武紀砂質灰岩,下有古老片麻岩呈整合形式接觸。洞因溶蝕作用形成,高約8m,寬7m,深10m許。洞中有洞,左右相連,西北有一小洞,内有一石鼓,敲之有聲,音韻深沉。左側有石磚砌成的織女梳妝台和寝室,并塑有王母、織女彩色塑像各一尊。洞壁前置有一圓窗,織女憑窗而坐,含情脈脈,與牛郎廟隔河相望。洞内還保存宋、清石碑數塊,碑面返潮,可準确預見三日必雨。

織女洞口南側天然峭壁上,還刻有光緒二十一年、長白錫元手書“鐘靈毓秀”四個大字,高約4m,寬約1m,字體蒼勁有力,古樸大方。利用“織女圓窗”和“織女鏡”看日出,并通過反射原理,将東升的陽光引入洞穴,堪稱一絕。

織女洞是中國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内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山下沂河猶如天河,位于沂河東岸的牛郎廟與織女洞隔河相望。此廟始建成于明萬曆七年(1579年),系二層樓閣式建築,青磚碧瓦,彩繪鬥拱,清幽别緻。廟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現已圯毀為廢墟,隻有10餘塊碑碣尚存。織女洞和牛郎廟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民間傳說型古建築遺址,因此被專家稱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它選擇西高東低,沂河縱穿并把二者分開的自然山水環境,以建廟為形式,形成兩對景,以附會牛郎、織女傳說文化内涵,之奇、之絕、之妙,堪稱世界奇觀。織女洞南有古銀杏樹兩棵,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其中一棵樹杆高16m,胸圍3.35m,尤其稱奇的是有20%的果實結在葉片上,極為罕見,被人們稱為“葉籽銀杏”,在全國隻有這一株,有專家研究認為它是一種植物返祖現象。

織女山風景區

織女山風景區正處在紅色通道的中間部位,景區内有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八年日寇為阻止我抗日軍民修建的炮樓數座。景區東側陳莊,是一九三九年九月賀龍元帥指揮的陳莊戰役,殲滅日軍2400多人,并擊斃敵旅團長水源義重少将,穩定了冀中區局面。并在黨中央的指示下組建的抗大分校。織女山生态風景區内,山清水秀,泉水常年不斷,樹木千姿百态,上百種樹木,應有盡有,加上人為的景點,更是别有洞天。優越的區位,可為景區提供充足的客源保證,并為高質量開發景區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景區包括水域景區、、松林景觀區、雙耳峰覽區、百果園景觀區、王母觀遊覽區、野生動植物種養區、生産保護區等七大景區。包含300多個自然景點。其中,七女峰為景區最高峰(海拔1251.9米)。

織女山生态風景區屬太行山中山段東部的低山地貌,南山腳下有傳說中成仙得道的王母娘娘出生地—王母村。山上有紀念王母娘娘得道升天的王母觀,此山峰海拔1251.9米,傳說王母娘娘在此遇仙人點化升入天庭,嫁給玉帝冊封王母,因此有“王母觀離天二尺半”之說。在景區入口處有兩個村莊,一個牛莊(原名牛郎莊),另一個叫女莊“原名織女莊”。兩村之間有一條河将兩村公開,這就是傳說中的“天河”。王母娘娘金簪劃河将牛郎和織女分開,因金簪上面帶有頭油,現在仍能在河水中見到點點油花,所以當地又稱之為“七油溝”。

上一篇:董永與七仙女

下一篇:女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