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細辛

燈盞細辛

菊科飛蓬屬植物
燈盞細辛又名短葶飛蓬,短葶飛蓬(學名: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 -Mazz.),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具纖維狀根,頸部常被殘葉的基部。頭狀花序單生于莖或分枝的頂端。外圍的雌花舌狀,藍色或粉紫色;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黃色;花藥伸出花冠;瘦果狹長圓形,扁壓;冠毛淡褐色,剛毛狀,外層極短。花期3-10月。短葶飛蓬外形及植株的高低多變異,葉形及毛茸也常有變化。滇俗稱燈盞花或燈盞細辛,亦名地頂草、地朝陽等,貴州俗名細藥、牙陷藥、踏地蓮花菜、野波菜等。主治小兒疳積、小兒麻痹及腦膜炎的後遺症、牙痛、小兒頭瘡等有效。其常見于海拔1200-3500的高山和亞高山開曠山坡,草地或林緣。
    中文名: 拉丁學名:HERBA ERIGERONTIS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菊目 亞目: 科:菊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飛蓬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短葶飛蓬E. breviscapus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燈盞細辛 中文别名:燈盞花、短葶飛蓬 别稱:地頂草、燈盞花、地朝陽、雙葵花、東菊、燈盞草、牙陷藥、罐兒草 二名法:Erigeron breviscapus 采收時間:夏、秋二季 用量:9-15g 毒性:無毒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粗厚或扭成塊狀,斜升或橫走,分枝或不分枝,具纖維狀根,頸部常被殘葉的基部。莖數個或單生,高5-50厘米,基部徑1-1.5毫米,直立,或基部略彎,綠色或稀紫色,具明顯的條紋,不分枝,或有時有少數(2-4個)分枝,被疏或較密的短硬毛,雜有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上部毛較密。葉主要集中于基部,基部葉密集,蓮座狀,花期生存,倒卵狀披針形或寬匙形,長1.5-11厘米,寬0.5-2.5厘米,全緣,頂端鈍或圓形,具小尖頭,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的柄,具3脈,兩面被密或疏,邊緣被較密的短硬毛,雜有不明顯的腺毛,極少近無毛;莖葉少數,2-4個少有無,無柄,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4厘米,寬0.5-1厘米,頂端鈍或稍尖,基部半抱莖,上部葉漸小,線形。

頭狀花序徑2-2.8憧米,單生于莖或分枝的頂端,總苞半球形,長0.5-0.8厘米,寬1-1.5厘米,總苞片3層,線狀披針形,長8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尖,長于花盤或與花盤等長,綠色,或上頂紫紅色,外層較短,背面被密或疏的短硬毛,雜有較密的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内層具狹膜質的邊緣,近無毛。外圍的雌花舌狀,3層,長10-12毫米,寬0.8-1毫米,舌片開展,藍色或粉紫色,平,管部長2-2.5毫米,上部被疏短毛,頂端全緣;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黃色,長3.5-4毫米,管部長約1.5毫米,檐部窄漏鬥形,中部被疏微毛,裂片無毛;花藥伸出花冠;瘦果狹長圓形,長1.5毫米,扁壓,背面常具1肋,被密短毛;冠毛淡褐色,2層,剛毛狀,外層極短,内層長約4毫米。花期3-10月。

變型變種

短葶飛蓬(原變種)var. breviscapus

西藏變種Erigeronbreviscapus(Vant.) Hand. -Mazz. var.tibeticusLing et Y. L. Chen,植株極矮小,莖不超過2厘米,單生,葉全部密集于基部,密被短硬毛和腺毛與原變種不同。

白舌變種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 -Mazz. var. alboradiatus Ling et Y. L. Chen,此變種的舌片白色;總苞片頂端紫色與前面兩個變種都不同。

生長習性

常見于海拔1200-3500的高山和亞高山開曠山坡,草地或林緣。常見于海拔1200-3500的中山和亞高山開曠山坡,草地或林緣。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燈盞花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地勢高燥,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砂土、粘壤土為宜,平壩、山坡的熟地、生荒、二荒地均可種植。但以陽光充足的南坡平坦地最為理想。選好地,在前作收獲後深耕1次,深度為20~25厘米,耕前每畝施入2~3噸廄肥、50~60千克普鈣,整平耙細,理成1.2~1.5米寬、20厘米高的墒、墒間距約30厘米。

繁殖方法

燈盞花的繁殖方法主要是靠種子繁殖、但因種子難繁難收、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快采用組培快速繁殖。種子繁殖可分為直播和育苗移栽。

直播,由于燈盞花的種子細小,幼芽頂土能力弱,因此在粗整的地面上開墒後,還要進一步地淺鋤碎垡,使耕作層土壤疏松才能播種。一般于4月下旬到5月上旬透雨後播種,播時按墒縱向開行距為45~50厘米、深1~2厘米、播幅15厘米的寬幅淺溝。均勻地撒播種子後,用細糞細土各半的肥土蓋種,以見不到種子為度,最多不超過1~2厘米厚,7~10天即可出苗。

育苗移栽

一般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通風透光、距水源較近的菜園地育苗。在整好的苗床上,于3月中、下旬播種。采用苗床撒播,播後用肥土或細沙&細土雜肥,拌入1%左右的95%敵克松粉,混合均勻後蓋種,以見不到種子為度。并馬上澆透水,蓋上地膜。待苗出齊,即10~15天揭膜,播後1個月,苗高5~6厘米,3片真葉時間苗并定苗,每隔3厘米左右留苗1株。同時,施速效人糞尿1次。此後,每隔5天追肥1次。苗床内要适當控水,以利紮根蹲苗,培育壯苗。

移栽,當直播地和育苗床苗高10~15厘米時、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趁雨移栽。移栽時應掌握幾個環節。首先要透水拔苗,帶土移栽,現拔現栽;在整好的墒上采取縱向開溝,行距為15~20厘米,溝深5厘米左右,按5~7厘米的株距栽苗、每畝栽2萬株左右;栽後将根部的土壤按實,立即澆定根水,在定根水中摻點清糞水更有利于成活。

繁育系統

花部綜合特征與繁育系統

通過野外觀察,運用雜交指數、花粉.胚珠比、套袋實驗等方法,對短葶飛蓬自然種群的開花狀态及繁育系統進行研究。結果如下:短葶飛蓬具頭狀花序,由外圍舌狀花及中央的管狀花構成。種群花期一般為4~7月份,一個花序的花期約為19~25d。管狀花單花花期一般為7~10d,聚藥雄蕊,先熟,藥室内向開裂,成熟的花粉散于花藥筒中。花開後花柱快速伸長,導緻雄蕊伸出花冠,同時将藥筒中的花粉粒“推”出藥筒,形成花冠、藥筒、柱頭三者在空間上的分離。花序中不斷有小花開放,同一花序内的小花間具相互傳粉的機會。雜交指數≥4,判斷繁育類型屬于異交,部分自親和,需要傳粉者。P/O值約為1373,判斷繁育類型屬于兼性異交。套袋實驗證明短葶飛蓬異花授粉,蟲媒,蜂、蝶為主要傳粉者。在自然狀況下,短葶飛蓬結實率較低的原因可能是花粉競争。此外,短葶飛蓬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植株,為遺傳育種提供了材料。

地理分布

産于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及西藏等省區。

西藏變種産于我國西藏南部(曲水),海拔3600米。

白舌變種産于雲南東部(嵩明)。

異名

地頂草、燈盞花(《雲南中草藥》),地朝陽、雙葵花、東菊(《雲南中草藥選》)。

用藥部位

菊科植物短葶飛蓬的幹燥全草。

炮制方法

去淨泥土,紮成小把,幹燥陰幹,或适當烘幹曬幹。

植物形态

短葶飛蓬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莖粗壯,其上密生纖細的須根。葉為單葉,基生葉密集,匙形,長3~5厘米,寬1.2~1.5厘米,兩面有毛,邊緣常皺波狀,基部下延成柄,柄帶紅色;莖生葉長圓形,長僅2厘米,寬約0.6厘米。頭狀花序頂生,常單個,邊緣有2列紫色舌狀花,中央為黃包管狀花。瘦果扁平,有柔軟的冠毛。花期夏季。

生于向陽坡地。分布雲南、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

同屬植物含植物甾醇、樹膠(含半乳糖)、糖甙型樹脂、糖甙型鞣質、揮發油(為檸檬烯等)、焦性兒茶酚、氨基酸、糖等。

藥用價值

藥用全草(燈盞細辛):辛、微苦,溫。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健脾消積。用于癱瘓,風濕關節痛,牙痛,胃痛,小兒疳積,小兒麻痹及腦膜炎後遺症。

燈盞細辛能擴張血管,使血流量增加,促進血液運行;且能促進纖溶活性,抑制血小闆聚集,減少淤血形成,是一種很好的活血化瘀中藥材,常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具有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溫絡止痛之功效。對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可以使用燈盞細辛膠囊。可以有效治療瘀血阻滞導緻的疾病及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腦梗塞、血管性偏頭痛等。

功效

活血通絡止痛,祛風散寒。

主治

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風濕痹痛,頭痛,牙痛。

用法用量

9~15g,煎服或研末蒸雞蛋服。外用适量。

内服:煎湯,3~5錢;或蒸蛋。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感冒頭痛,筋骨疼痛,鼻竅不通:燈盞細辛,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小兒麻痹後遺症及腦炎後遺症癱瘓:燈盞細辛二至三錢。研末,蒸雞蛋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小兒疳積,蛔蟲病,感冒,肋痛:燈盞花三至五錢。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④治牙痛:鮮燈盞花全草,搗爛加紅糖敷痛處。(《雲南中草藥》)

⑤治疔毒,疖瘡:燈盞細辛,搗爛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以燈盞花為主,結合其它中西醫療法,治療高血壓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多發性神經炎、慢性蛛網膜炎等後遺癱瘓症,有一定療效。初步觀察31例,臨床治愈36%,顯着好轉42%,好轉12%,無效10%。其中以腦溢血後遺癱瘓療效較好。用法:㈠燈盞花14棵(約10克)蒸雞蛋1個,或炖豬腳服,每日1次。㈡燈盞花500棵(430克左右),浸白酒(濃度不限)500毫升。每次10毫升,日服3次。e燈盞花注射液4~6毫升,每日或隔日穴位注射1次,每穴1毫升(相當生藥0.5克)。所用穴位為一般治癱穴,如頭面部取頰車、地倉等,上肢取肩髃、曲池、養老、合谷等,下肢取環跳、足三裡、新伏兔、陽陵泉等。治療過程中,同時輔以維生素B1或B12、加蘭他敏、當歸注射液等穴位注射,以及按摩推拿、新針等。

上一篇:憂遁草

下一篇:毒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