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樹德

焦樹德

曾任中日友好醫院教授
焦樹德(1922~2008),男,中日友好醫院教授。焦樹德先生從事中醫内科臨床65年,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尤其擅長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中風病、慢性肝膽病等的診治。在長期的臨證實踐中,焦樹德教授經過無數次的實踐、學習,并結合多年的教學與科研心得體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臨證思辨特點與診療規律。[1]
    中文名:焦樹德 外文名:Jiao Shude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 學曆: 教學職稱: 臨床職稱: 執業地點: 職業:中醫

生平經曆

焦老于1991年10月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邀請有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挑選的五百名老中醫藥專家收徒拜師大會。1992年4月被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科技之星”,消息在《北京日報》頭版發表。自199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1994年被收錄于英國《劍橋國際名人辭典》。

焦樹德1922年5月31日出生在河北省束鹿縣(現改為辛集市)雙柳樹村一個耕讀傳家的中農家庭。自幼酷愛醫學,上小學時也常向當中醫的外祖父學背一些中醫歌訣,如“肝心脾肺腎,膽胃大小腸”,“醫之始,本岐黃”等。學醫救人的願望就這樣萌發了。

1937年7月後,由于日寇侵華,學校也停辦。焦老即在家鄉跟随其外祖父學習中醫,廣泛涉獵古今醫學名着,學習藥物炮制,如熬膏藥、軋藥、炒藥等,打下了深厚的中醫學基礎。

到了1940年,為了更好地求學,他又到本市萬億糧店作幫賬先生而半工半讀,考入天津“中國國醫函授學院”,系統學習中醫,同時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又考入天津西醫專門學校(後改為新醫專科學院)通過函授學習西醫。

1941年,他正式在家鄉懸壺行醫,在診所“濟生堂”内挂上了“樹德為懷”的橫幅,并将自己原來的名字“焦聚輝”改為“焦樹德”。從那時起,精研岐黃、濟世活人就成了焦老一生的追求。

後來,為了能更好地對醫學有所深造,他卷起家當,來到北京。

1950年春,在北京前門内大中府與其表姐夫楊長謙先生合開了“慈德中醫診所”,由于治愈了不少疑難病人,深受群衆和當地鐵路工人的歡迎。

1951年,焦老通過北京市衛生局舉行的“高級醫師考試”,積極響應政府号召,毅然關閉了收入頗豐的私人診所,成為一名國家醫務人員,進入北京市立第二醫院工作。從1977年起,焦老就擔任起了中央首長的醫療保健任務。1984年4月,衛生部成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焦老奉調籌建該院中醫内科。

焦樹德教授于2008年06月1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6歲,定于2008年06月22日于北京發喪并吊唁。

中日友好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醫教授主任醫師

博士學位審受委員會委員

第一、二屆重大科技成果獎評委會委員

科技進步獎評委會委員

科技攻關标書評委會委員

衛生部藥品評審委員會顧問

全國科技圖書評獎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藥學會顧問

中國中醫藥學會中藥學會理事

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風濕病學會主任

中國中醫藥學會急診醫學會顧問

中國老年學會中醫研究委員會顧問

中國中醫藥學會内科學會副主任

中國中醫藥學會内科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

中國民間中醫藥開發協會理事

北京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

《中醫雜志》編委

《光明中醫》常務編委

《中國醫刊》編委會顧問

《北京中醫》顧問

日本中醫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美國加州中國醫學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

美國中醫藥研究院學術顧問

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醫師學會永久學術顧問

主要作品

焦樹德教授臨床用藥經驗豐富,著有《焦樹德用藥經驗十講》,對深刻領會中醫作用,指導臨床用藥意義大。

個人榮譽

1958年秋,到北京中醫學院工作共27年。曆任内科教研室講師、副主任、副教授、教授,附屬醫院内科主治醫師、副主任、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中醫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生導師等職,培養了三屆碩士研究生。

1981年當選為北京市東城區第七屆人民代表。

1984年春,奉調到中日友好醫院任中醫内科副主任。

1984年冬被評為全院“先進個人”。

1985年夏,任中日友好醫院專家室副主任。

1986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的“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号。

擅長醫學

焦老擅治内科疑難重病,療效卓着。對肝膽、泌尿系統結石注重增強本髒功能排石。對萎縮性胃炎、潰瘍病(胃脘痛)采用自拟的三合湯、四合湯随症加減,不但能愈胃痛,而且胃鏡檢查也可見明顯好轉或潰瘍愈合。對冠心病、心肌炎、心絞痛(心痹),采用心、肺、胃、腎同治,理氣、通脈、助陽、滌痰并用,頗有良效。

對中風(急性及血管病),應用家傳中風三法,認為邪中于經,常歸于腑,必須注意清化陽明,通達三焦。對再障貧血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腎涼血、降氣抑火而生血止血。對高熱不退疾病,謹遵“見熱莫攻熱”古訓,活用青、疏、滋、降和等法,以解熱。對休克、厥症、人事不省諸疾,辨證治本,效如桴鼓。頑症危症,每每着手成春,深受患者擁戴。

學術成就

焦老在學術上強調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特别重視辨證論治,主張用整體觀和動變制化思想去分析觀察疾病發生、發展、傳變、合并、轉歸的規律。要求理、法、方、藥,絲絲入扣。對咳嗽的辨治,反對脫離辨證論治一味地鎮咳、止咳嗽的治法,提出宣、降、清、溫、補、潤、收治咳七法。常謂七法猶如音樂中的七個音階音符,相互搭配,變化無窮。

要做到法中有法,法外有法,圓機活法,存乎其人。提出“治喘兩綱六證三原則”,創拟了麻杏二三湯,麻杏蘇茶湯等六個治喘效方。對神經衰弱中的陰虛肝旺症和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創有挹神湯,對下肢淋巴回流障礙的足胫浮腫創有足消腫湯等等,這些方藥廣為臨床醫師采用。焦老主張有目的、有選擇、積極地吸收現代科研成果和西醫學的有關内容,取長補短,促進中醫藥學按照自身規律向前發展。他對中醫科研工作提出了“繼承前人學術,博采今人衆長,突出中醫特色,立足創新發揚”的研究方法。他提倡具有中醫特色的創新,在診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頗有心得。

1981年他對具有關節變形、骨質受損、肢體僵曲的痹病(包括西醫學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病),創議了“尪痹”這一新的病名,提出了初步診治規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痹病學組,1983年采用這一新病名和主要方藥,組織27個省市科研單位進行了臨床研究,與本溪第三制藥廠合作,共同創制了“尪痹沖劑”,該産品暢銷國外,并獲國優産品獎。

1990年焦老指導中日友好醫院“七五”攻關尪痹科研組,又與該廠協作,通過五年研究,研制出第二代新藥“尪痹複康”I、II号。本研究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這一科研成果與診治理論,不僅對尪痹病學術研究有一定促進作用,而且對《内經》行痹、痛痹、着痹、熱痹(痹熱)的分類法也有一定的補充意義,并且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焦老還多次應邀赴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講學,并被聘為日本中醫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和美國加州中國醫學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美國中醫藥研究院學術顧問、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醫師協會永久學術顧問,受到國外醫界人士高度贊譽。其主要着作《用藥心得十講》和《從病例談辨證論治》二書,均獲人民衛生出版社“優秀作品獎”。前者不僅在國内暢銷,還遠銷東南亞各國,後者已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刊行。

1996年出版的《方劑心得十講》,台灣準備刊行繁體字本,1997年出版的《焦樹德臨床經驗輯要》一書,三、兩個月銷售告罄,現在進行第二次印刷,并獲1999年國家科技圖書三等獎。焦老還發表《治咳七法》、《心絞痛的辨證論治》、《中藥臨床運用》、《尪痹刍議》、《尪痹的辨證論治》等醫學論文60多篇。

日本《中醫》、《新中醫研究》雜志、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特刊》上均有全文發表或轉載。焦老曾任中央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二屆重大科技成果獎評委會委員,科技進步獎評委會委員和科技攻關标書評委會委員。

上一篇:塔瑞克·加尼尤

下一篇:劉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