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罐療法

火罐療法

中醫療法的一種
火罐療法是利用燃燒時消耗罐中部分氧氣,并借火焰的熱力使罐内的氣體膨脹而排除罐内部分空氣,使罐内氣壓低于外面大氣壓,借以将罐吸着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火罐法其吸拔力的大小與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内燃火的溫度和方式、扣罐的時機與速度及空氣在扣罐時再進入罐内的多少等因素有關。如罐具深而且大,在火力旺時扣罐,罐内熱度高、扣罐動作快,下扣時空氣再進入罐内少,則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則小,可根據臨床治療需要靈活掌握。
    中文名:火罐療法 外文名: 就診科室: 英文名:Cupping therapy 操作原理:熱脹冷縮 醫學領域:中醫

操作方法

火罐

火罐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閃火法:用鑷子或止血鉗等挾住乙醇棉球,或用紙卷成筒條狀,點燃後在火罐内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後,迅速退出并及時将罐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方法,需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灼傷皮膚。

(2)投火法:将紙折成寬筒條狀,點燃後,投入罐内,然後迅速将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适用于側面拔,需注意将紙投入罐内時,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若燃燒後罐内剩餘紙筒條的長度大于罐口直徑稍多時,此法即便是用于仰卧位拔罐,也不緻灼傷皮膚。

(3)貼棉法:用直徑約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适中,浸少量75%~95%的乙醇,貼在罐内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于側面拔,需防乙醇過多、滴下燙傷皮膚。

水罐

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鍋内,加水煮沸,用鑷子将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涼毛巾緊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放入适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等症。

抽氣法

先将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将罐内的空氣抽出,使之産生所需負壓,即能吸住,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起罐法

起罐亦稱脫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将火罐口邊緣的皮膚輕輕按下,或将火罐特制的進氣閥拉起,待空氣緩緩進入罐内後,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損傷皮膚。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氣快速進入罐内,則負壓驟減,易使患者産生疼痛。

刺血拔罐法

(用消毒後的三棱針刺破穴位病竈部表皮,使之出血,然後立即拔罐

平衡火罐三步法

閃罐:可看做持續時間極短的“留罐”,把火罐口放到背部随即迅速拔開,再次燃燒罐内空氣,重複以上動作,有祛邪氣的作用。

走罐:往背部塗上甘油做潤滑油,留罐後來回拉罐。走罐能起到刮痧的效果,邪氣重的人也可以用走罐把“痧”刮出。

留罐:一種常見的拔火罐手法。在家中進行留罐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否則皮膚起水泡後護理不當,容易引起感染。

效果判斷

用于排毒時,玻璃罐的優點就開始顯現,因為觀察火罐内呈現的顔色可以判斷體内大概哪種邪氣較重。

一般來說,拔完火罐後罐内呈紫黑色的表示寒濕,深紅代表體内有熱氣,暗紫色代表體内有淤血,如果火罐裡霧氣蒙蒙的,則表示體内氣滞。脾虛濕困的人可以在腹部順時針用閃罐法,連續拔一兩百下至皮膚潮紅,能夠增強消化吸收,日子久了還可以減肚腩。

曆史源流

火罐療法是中國最古老的治療疾病方法之一,它屬于中醫外治法範疇,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争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追溯它的源流是育着極其悠久的曆史。據有關文獻記載,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者的《肘後方》中有角法治病的論述。角法是用獸角為工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公元755年唐代王焘着的《外台秘要》中有竹筒治療疾病的記載。其次是宋代的蘇轼與沈括所著《蘇沈良方》有久嗽火筒法。明代劉淵然著《濟急仙方》有竹筒吸毒法,陳實功者《外科正宗》有煮拔筒方。

清代的《醫宗金鑒》則有火罐氣治療篇記。随着人類日益的進步,社會文明的發展。火罐療法與祖國醫學一起不斷有所創新,火罐的質料也相應的得到改進。以原始的獸角開始,發展成竹罐、陶罐、玻璃罐,以至于煮藥罐、藥水罐、抽氣罐等。

治病機理

1.溫熱作用

拔罐法對局部皮膚有溫熱作用,溫熱刺激能促進以局部為主的血液循環,起到溫經散寒等作用。

2.負壓作用

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很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産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

3.調節作用

拔罐作用于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産生一種類組織胺的物質,加之拔罐法對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愈。

4.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走罐具有與按摩療法、保健刮痧療法相似的效應。循經走罐還能改善各經絡功能,有利于經絡整體功能的調整。再如藥罐法,在罐内負壓和溫熱作用下,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據用藥不同,發揮的藥效各異。

注意事項

操作事項

一.是體位須适宜,應拔的局部皮膚須保持緊張,如有皺褶,松弛,凸凹不平及體位更動等,火罐則易脫落。

二.是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适宜的火罐,如應用投火法時,火焰須旺,動作要敏捷,叩罐時用另一隻手掌擋一下罐口,或搖動一下火罐;應用閑火法時,蘸酒精不宜過多,以防滴下;貼棉法時,須防燃着的酒精脫落;用架火法時,叩罐要準确;用煮藥罐時,須甩盡罐内熱水,以免灼傷與燙傷皮膚。

三.是應用刺絡拔罐時,要掌握好針刺的深淺,宜出血多少,應按病情而定,但不宜出血過多。如拔罐後,血如噴泉,則應立即起罐止血。

四.是應用針罐時,須防撞壓,以免針刺過深,出現意外。

五.是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不宜過密,以免互相牽拉,引起疼痛,同時相互排擠,影響拔牢。

六.是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起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使火罐漏氣脫落。

七.是拔罐留置時間,不宜過長,成人10~15分鐘,小兒5~10分鐘即可,如時間過長易起水泡,但如病情需要者例外。

八.是應用電動拔罐時,首先要注意電源和電動機的保險絲是否規格(應是2.5安培)。機器起動後是否正常,如有噪音時,要及時停止檢修。

九.是起罐時,手法宜輕緩,以一手指抵住罐口邊的肌肉,按壓一下,使空氣透人,罐子即行脫落,不可硬拉強搬或旋轉。

十.是在留罐中,有時可發生暈罐。但術者要鎮靜,要診察有否其他病因,要安慰病人不要害怕,安靜片刻,即可緩解。

症狀:暈罐者出現頭暈、眼花、心慌、惡心或嘔吐、色蒼白等,甚則四肢厥冷、出冷汗、脈微弱、血壓下降。

原因:初診病人有恐懼心理,或饑餓,疲勞,體弱或體位不适,吸力過大等。

處理:暈罐的發生,究其原理多為腦部暫時性搬血所緻。如一旦發生,使患音安卧床上,頭部放低,或給些熱水,一般即可緩解,對機體毫無不良影響.

預防:對初次接受治療的病人,耐心的作好解釋工作,消除病人顧慮,盡可能采取卧位,操作要敏捷輕柔,在留罐中随時注意病人的面色表情,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則可減免暈罐的發生。

十一,是起罐後,發現皮膚起水泡,一般不需處理,發生水泡,療效更佳,如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過的針挑破,排出泡内液體,塗以龍膽紫藥水,以防感染。

季節事項

(1)春天

春天天氣轉暖,氣溫開始回升。但北方突然來襲的春寒,還是會讓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風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将寒氣拔出可有效緩解症狀。治療時要注意罐口的潤滑。北方天氣幹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幹。這種環境下人的皮膚缺少水分,拔火罐時容易造成皮膚破裂。

(2)夏天

夏天氣溫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膚病如痱子。這時拔火罐主要為了去濕氣。由于夏天出汗較多,拔罐前最好洗個澡,把身體擦幹,别讓汗液影響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3)秋天和冬天

這兩個季節氣溫低、幹燥,拔罐要選擇溫暖的房間,注意保溫。對需要進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當減少拔罐時間,不要讓身體暴露太久。拔完及時穿衣,可以适當喝點熱水,暖暖身體。秋冬兩季皮膚幹燥,拔罐要潤滑罐口,保護皮膚不受傷。

适應症

内科

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内分泌系統疾病。

外科

運動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以及急腹症及一般炎症。

婦産科

月經病、子宮及附件疾病,以及各種炎症。

兒科

同内外科各系統疾病。

五官科、皮膚科等,都有很大範圍的适應症。它不僅能治各種慢性疾病,而且對某些急性疾病和較為疑難重症,亦有很好的療效。此療法極為安全,無絕對禁忌症,但婦女妊娠期,腰腹部則不宜應用此法治療。

上一篇:同位素治療

下一篇:藥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