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桶

火桶

取火的桶
火桶,顧名思義就是取火的桶,所以一般成圓形,由豎的木條圍成,下部略細,上部略粗,便于人體蹲下。内置陶制圓形火盆,在火盆稍上方的桶壁上有兩個稍突出的“耳”,這是放火格子的地方:一種鐵制的隔網,這樣人蹲在上面,膝蓋上再蓋上毯子,就絲風不透了。坐在上面吃飯、寫作業、打毛衣、聊天都很暖和。火盆裡燒的一般是木炭。
  • 中文名:火桶
  • 外文名:
  • 别名:
  • 用途:取暖
  • 分類:
  • 燃燒材料:木炭
  • 主要分布區域:皖南及湘西地區

簡介

“火桶”為皖南地區以及湘西地區的禦寒器物,現如今南方各地區都有出現,如長江中下遊的徽州地區幾乎家家都有。木制方形或圓形或橢圓形桶;高零點六米上下,桶内面積視其所需取不同尺寸,一般約一米見方。

其内部中空,内側面中下位裝置有隔火和負重用木栅;底面放置炭火盆;炭火盆下面墊習慣性墊上大磚塊或厚木闆進行隔熱。天寒時節,人在桶上橫搭一塊木闆坐其裡;必要時,可用棉被覆蓋膝部和桶的外緣;由于棉被之類的擺放不當易因此引起火災。

作用

由于木材越來越少,木炭的價格成倍增長,于是人們采用用電熱管取代了木炭。于是人們又在前面加了一個字,叫“電火桶”。電火桶跟火桶除了加熱方式之外,其它沒有任何不同之處。

由于電火桶的電熱管選材以及制造廠家的差異,導緻電火桶質量差異。冬季由于低質量的電火桶,以及使用者的使用不重視,由此導緻的火災偶爾發生。盡管如此,現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境内的苗族人民仍然使用木質火桶禦寒過冬,除火桶外還使用火盆、火櫃等禦寒器物。

制作方法

皖南的冬天很長,從十一月到來年三月,一年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結冰挂霜的,臘月正月更是滴水成冰,屋内也是,一杯水放在桌上,過了一夜就變成一坨冰塊。在這樣的天氣裡,火桶的存在就像是山民為自己創造的一個暖和洞穴。

火桶是桶匠做的。桶匠屬于木匠的行列,又有别于木匠。桶匠制作的器具主要是澡盆、腳盆、飯蒸子、火桶、馬桶、糞桶之類,木匠制作的器具有床、櫃、桌、椅等,同樣是木器制作,桶匠和木匠卻有泾渭之分。

桶匠是“圓”的工藝師,他需要把長條的木頭刨成光滑的弧形木片,再把每一片弧形拼在一起,在橫切面鑽眼,用竹釘連接,合攏後就是一個完美的圓桶。

給圓桶安底是整個制桶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工序,對工藝尺寸要求之精确容不得半點馬虎——失之毫厘、差之千裡,想想看,一塊由木片和竹釘拼接成的圓木闆成為桶的底部,不松垮,不掉脫,不漏水,就像天然生成的那般嚴絲合縫,這得需要多麼精巧的技藝才能完成。

桶做好了以後得打上箍。火桶有半人高,要打兩道箍,一上一下,這樣火桶就不會散闆了。桶箍需用青竹篾來編,青竹篾的韌性強,不易斷裂,有的人家不講究,用黃竹篾編桶箍,沒多久那箍就咔嚓成兩截了。

箍好的桶或盆在使用前還須塗上桐油。桐油是木頭的防腐劑,也防漏,上了桐油的木桶用個幾十年是沒有問題的,有些老人大半輩子用一隻馬桶,竹箍換了好幾副,外面一層紅漆磨損光了,照樣用着。

和烘籠一樣,火桶裡面也擺着一隻鐵火缽——也有用舊搪瓷臉盆做火缽的,火缽下面要先墊兩塊磚隔熱,這樣就不會把桶底烤成焦木了。火桶栅是火桶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有木制也有鐵制,其作用等同于烘籠蓋,能承受兩個成人腳踩的重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