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香腸

灌香腸

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吃之一
灌香腸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吃之一,是北京人喜愛的一種大衆街頭小吃。[1]灌香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灌香腸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麥澱粉、醣類以及微量鐵、鈣、鉀、鈉等成份,所以大有補血、健脾、壯筋骨等功能。加上好吃不貴,尤為廣大群衆所喜愛。
    中文名:灌香腸 外文名: 分類: 口味: 類型:美食 起源:明朝地區 适合人群:廣大群衆 成分:豬肉、香腸料 釋義:一種香腸的特殊做法

生産制作

先将豬血放入30%的鹽水溶液裡,用木棍攪拌,不使凝固。繼之,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适量地灌入洗淨的豬腸之中,待其血槳、面汁之混合體在腸内凝固後,即可放入水鍋内用小火溫煮,并要不斷用針剌腸,使之冒出氣泡,以免腸衣崩破。一般情況下約一個半小時即可煮熟食用,如再進行加工更好。其加工方法是:用手托腸,以刀剖為适量薄片,根據不同季節和食者愛好,可用蒜汁、香油調拌,稱之為燒灌香腸;或放入底平煎盤,加油煎,看好火色,待塊體由紅變紫黑,腸衣向外津油,用小鐵鏟翻動,即可盛入分盤食用,稱之為煎灌香腸。用小磨香油煎更好。

灌香腸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麥澱粉、醣類以及微量鐵、鈣、鉀、鈉等成份,所以大有補血、健脾、壯筋骨等功能。加上好吃不貴,尤為廣大群衆所喜愛。

食用指南

這種灌香腸兒其實和“腸”沒太大關系。它是用澱粉在籠屜上蒸成大坨兒,晾涼了後用刀旋成不規則的片兒,在大鐵铛裡用油炸了,澆上蒜汁兒吃的。請注意這個“旋”字,很多号稱北京風味的餐廳裡所賣的灌香腸兒之所以不是那麼回事兒,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不是“旋”出來的,而是切出來的。炸灌香腸兒的技術之一,就是要炸到薄的地方焦脆,厚的地方嫩軟,隻有旋成有薄有厚、不規則的菱形片才能出這個效果。吃灌香腸兒講究是拿牙簽紮着吃,因為若是炸老了,紮不動;炸嫩了、散了,紮不起來。這吃法兒本身也是檢驗灌香腸兒質量的手段。

吃灌香腸兒必須要澆蒜汁兒。灌香腸兒能吃出肉味的奧秘也就在這蒜汁兒上。蒜汁兒做起來也有技巧。把大蒜瓣兒放在一碗裡,撒上一點點鹽後,用木制的蒜槌搗爛了,然後再用涼開水一激。注意,蒜必須是搗爛的,而不能用刀切或拍。必須用涼開水,因為水一熱了,就出蒜臭。另外,搗蒜之前放了鹽,蒜才不會亂蹦。

營養成分

灌香腸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麥澱粉、醣類以及微量鐵、鈣、鉀、鈉等成分。

質量标準

色澤鮮豔,紅白分明,表面幹燥,無發白現象。具有特殊的香味,表面不應有較大橫花紋,收縮皺紋較整齊。每條香腸長短相似,粗細均勻,肥瘦肉比例适宜。

選購香腸時可采用一看、二聞、三捏的鑒别方法。

一看是觀察顔色。優質香腸的肉色鮮明,已變質或快要變質的香腸肉呈黃色,肥肉呈淡黃色。當然,香腸的顔色并非越紅越好,顔色太紅說明加入亞硝酸鈉過多。

二聞是檢查香腸的味道。香腸通常味香可口,變質香腸則會發臭有酸味。

三捏是檢查香腸的幹濕程度。香腸曬幹回收率約為65%,幹香腸的瘦肉捏起來硬,腸衣上面會收縮起皺紋。凡未收縮、無皺紋、捏起來軟綿綿的香腸質量差。香腸不宜貯存過久,否則易發黴。黴變的香腸則容易被毒力較強的肉毒杆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原料

豬肉、香腸料、白酒、白糖、醬油、鹽

做法

1、晚上将肉放冰箱冷凍,早上切會好切些,也可以讓賣肉的幫你絞好。切肉的時候肥肉切成丁,瘦肉切成條。

2、香腸料兩小包(很多地方有賣吧),白酒100克,白糖100克,醬油500克,鹽100克.倒入肉中,将肉拌勻。沒必要用我的方法哈,因為香腸調料包不同。

3、拌好的肉要腌一到兩小時

4、腸衣洗淨,裡面最好也沖一下将腸衣的一頭系好找一個大的漏鬥,漏鬥雜貨店就有賣,2塊錢一個将腸衣套在漏鬥上。

5、找一個盆,将漏鬥放在盆裡,然後将肉放在漏鬥裡

6、帶上一次性手套,直接用手往下推就可以。灌一會,用手往下捏一捏,使肉變的更緊實,但不要太用力,容易擠破腸衣。

7、有空氣的地方可以用牙簽紮一下。

8、每隔十厘米左右扭一下,以後吃的時候從此處切斷即可。最後将頭上打結。

9、在每根腸上都紮上幾個小孔,就可以放陰涼處晾了,最好選擇溫度比較低的地方。

10、20天左右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蒸熟就可以,如果一次吃不完,可以繼續晾在溫度比較低的屋裡或者放冷凍,吃的時候直接切片就可以。

上一篇:玫瑰饅頭

下一篇:溜豆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