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五龍潭

濟南五龍潭

中國5A級景區
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天下第一泉景區五龍譚公園内,是三大泉群的主要泉眼之一。五龍潭居公園中部。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淨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内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五龍潭公園内,散布着形态各異的26處古名泉,構成濟南四大泉群的五龍潭泉群。環繞諸多泉池,形成了龐大的五龍潭泉系并成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
  • 中文名:濟南五龍潭
  • 外文名:five dragon pool
  • 地理位置: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秦瓊廟,古溫泉,回馬泉
  • 别稱:五龍潭
  • 所在地區:濟南市,曆下區
  • 淡季門票:5元/人
  • 開園時間:7:00
  • 閉園時間:22:00
  • 保護級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總面積:5.44平方公裡
  • 所屬國家:中國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簡介

五龍潭也是濟南一大奇迹,位于濟南舊城西門外,泺源橋北,因内有五龍潭而得名。

五龍潭居公園中部。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淨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内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

五龍潭公園内,散布着形态各異的26處古名泉,構成濟南四大泉群的五龍潭泉群。環繞諸多泉池,形成了龐大的五龍潭泉系并成為濟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質最好的泉群。

遊覽最佳時節為四月和十月,四月公園内百花競放,滿園春色。公園内設有潭西茶社,這裡是品茶賞泉的最佳去處。

古溫泉位于五龍潭東南側,因泉水溫度較高,且曆史悠久而得名。隆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紛飛,而泉中卻熱氣蒸騰。清代泉旁曾建有漪園,後荒廢。泉南側有一座二層小樓,是早期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所在地。

懸清泉又名賢清泉,位于五龍潭北側。泉池深2.4米,呈不規則狀,以自然石駁岸。

泉水清澈,楊柳垂蔭,景色怡人。清人沈廷芳在《賢清園記略》中寫道: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其著者為趵突,為珍珠,而賢清實具二泉之體而微焉者也。

清代懸清泉畔曾建有一處别緻的水景園--朗園。現朗園已廢,人們在其舊址上修建了攬泓榭,景色亦佳。天鏡泉又名江家池,位于五龍潭南端。因泉水清澈明亮,日月星雲倒映水面如天垂鏡,故名。清道光《濟南府志》中載:天鏡泉……即江家池,方廣一畝,可鑒須眉。天鏡泉是五龍潭泉群中第二大泉,水勢甚好。池内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很是好看。

七十三泉在五龍潭西南側葡萄架下。泉池以自然石駁岸,玲珑别緻,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彙入五龍潭。七十三泉的出現尚有一段佳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著名學者桂馥命人在五龍潭西側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時,竟挖出一個泉眼,泉水汨汨噴湧,水勢甚佳。桂馥大喜,大宴賓客,請衆人為此泉起名。衆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後桂馥靈機一動,為此泉起名為七十三泉,衆人無不稱妙。桂馥還賦詩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數五龍潭。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

記載

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淨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内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

金《名泉碑》著錄,稱灰灣泉。位于泺源橋北,東距護城河西岸百餘米處。潭池石砌,南北長方規整形式。長70米,寬35米,水深4米餘,潭池溢水标高25.80米,常年湧水,久旱不涸,湧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諸泉之首。相傳,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辄應,故元朝初年,在潭側建廟,内塑五方龍神,此後便稱五龍潭。

傳說

五龍潭與隋末唐初的山東英雄秦瓊的傳說有關,傳說秦瓊的宅第在一次豪雨之後下陷,就是今天的五龍潭,據說以前潭邊還立有“秦瓊故居”的碑石,大概也是好事者為之的了。五龍潭又名淨池、烏龍潭、龍居泉,古時曾是大明湖的一部分。相傳昔日五龍潭頗有靈性,每逢大旱,在潭邊祈雨必靈。故元朝初年,在潭邊建廟,内塑五方龍神,此後便稱五龍潭。關于五龍潭的形成,傳說甚多。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複龍祥觀施田記》中說:“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清代訓诂學家桂馥在《潭西精合記》中寫道:“曆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

曆史

五龍潭,位于濟南舊城西門外,泺源橋北,南臨趵突泉,北接大明湖。潭周名泉衆多,形成五龍潭泉群,為濟南四大泉群之一,内有泉池27處。其中11處被評為濟南72名泉,分别是:五龍潭、天鏡泉、玉泉、月牙泉、濂泉、東蜜脂泉、賢清泉、官家池、古溫泉、回馬泉、虬溪。五龍潭北魏時水域頗大,為大明湖之一隅,稱“淨池”。宋稱“四望湖”。元時水面縮小。潭周曆代多有建築,北魏有“大明寺”,“客亭”。唐時建秦瓊祠堂,相傳秦瓊顯赫後,在此建府第,遂有秦瓊府第之稱。

元初潭側建“凝碧宮”,明末建有"霖雨亭",清初有“鲛人館”、“我憶園”。乾隆時又建“潭西精舍”。公園的建園風格兼具南北造園之精華,是以潭池溪港等景觀構成,質樸野逸為特點的園林水景園,此水域風景秀麗、錦魚嬉戲,素有“夾岸桃花,恍若仙境”之美譽,風景幽雅獨具特色。秦瓊故宅碑立于五龍潭。秦瓊,字叔寶,山東曆城縣大槐樹莊人,約生于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卒于唐貞觀12年(公元638年)。

唐時,隋術宗征戰,累立戰功,官到左武衛大将軍,封為胡國公,死後陪葬昭陵。相傳,秦瓊顯赫後,在五龍潭側建府 第,後人就地建祠,并存有“唐左武衛大将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石碑,解放後,1979年定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把五龍潭說成是秦瓊故宅始見于元朝,桂馥《潭西精舍記》沿用了這一說法。碑載:“曆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一旦為神物奪去”古曆亭舊址,位于五龍潭西,武中奇書法篆刻作品西展館南。

古曆亭,即日曆下亭,因為對曆山(千佛山古稱曆山)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泺水北為大明湖……此水便成淨池也,池上有客亭”據殛于欽《齊乘》記載,淨池就是現在的五龍潭。由史實可見,北魏時時曆下亭即《水經注》中所說的客亭,是官家為迎賓接诏所建。唐朝詩人杜甫即于此賦《陪李北海宴曆下亭》詩一首,自此已有古亭之稱。據舊唐書記載,天寶元年,齊州改為臨淄郡,所以當時也稱此亭為臨淄亭,唐末,曆下亭随着古大明湖的消失而頃圮。

形成

關于五龍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複龍祥觀施田記》中說:“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續修曆城縣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記》中說:“曆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潭之名始見于于欽《齊乘》。”(《續修曆城縣志·金石考二》)以上記載,僅是傳說,不足為信。

據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濟水》記載,這個地方當時稱“淨池”。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載,宋代,這裡又稱“四望湖”。又據今秦氏後裔考證,五龍潭處并沒有建秦瓊府第,隻有地方先賢所建的唐胡國公秦瓊祠堂,并且也不屬五龍潭(1987年10月)秦家所有。

該潭的形成,應是地質變化的緣故。根據鑽探得知,這裡地底上層,是21.5米厚的第四紀粘土層,其下是40米厚的閃長岩,閃長岩下面是奧陶紀灰岩。由于石灰岩長期被地下水溶蝕,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層粘土和閃長岩塌陷,形成深潭。

特色

此潭,景色極佳,碧波蕩漾,澄澈如鏡,水木明瑟,錦魚戲遊。傍晚,月輪初升,倒影入潭,曲欄畫橋随波晃動,宛若仙境。每當雨後新晴之時,潭水湛藍,藓苔靛青,雜樹成蔭,垂楊滴翠,更顯得格外清幽,世稱“蒼生霖雨”,為舊時曆下十六景之一。

由于景色佳麗,潭周曆代多有建築。北魏時有“客亭”(唐代時稱“曆下亭”,唐天寶四年杜甫與李邕宴飲曆下亭,即此),其後有“水簾寨”的稱謂。元時又建五龍廟,明清兩代擴建,改名為“龍祥觀”,先後由道士與和尚住持。

明清時期,又先後建起了靈雨亭(亦稱霖雨亭)、鲛人館、杖影閣、倚杖橋、談助亭、畫壁、水檻等,其中最有名的為著名學者、戲劇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因年久失修,後來館舍亭閣大都傾圮。

1965年,在五龍潭西側“潭西精舍”舊址建起潭西閣(1994年改稱名士閣)和展廳、遊廊。經多次整修,景色勝過當年。潭池以自然石駁岸。岸邊,翠柳如雲,碧絲蘸波。潭北潭東,疊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懸崖垂青條,叢木隐一小亭,取《莊子·在宥》“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的意思,取名為“淵默亭”,暗括“龍”字。遊人在亭中可賞看龍潭秀色。名士閣為二層,于上俯瞰,正得魚趣,稱“龍潭觀魚”,為泉城一大勝賞。

特産

阿膠酒:阿膠因産于原東阿縣城(現平陰縣東阿鎮)而得名,它以專用黑驢皮與當地得天獨厚的天然水質——狼溪河水熬制而成,已有兩千年曆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将阿膠稱為“聖藥”,與人參、鹿茸并稱中藥三寶。

龍山小米:章丘市名産“龍山小米”,在曆史上為全國四大貢米之一。相傳自有“龍山文化”以來就有“龍山小米”。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向皇帝進貢.“龍山小米”的營養很豐富,據化驗,它含脂肪5.26%,比其它小米高2%;含蛋白質10%;維生素A和維生素B1及維生素B2的含量也超過其它小米。因此,人們把它作為敬養老人、哺育幼兒、滋補身體的佳品。“龍山小米”集中産于龍山村周圍十裡内,全都是旱田春播,不澆水,不施化肥,多用農家肥和餅肥,是一種無公害食品。

明水白蓮藕:明水白蓮藕産于明水百脈泉頭,花潔白如玉,藕質地細膩,塊大脆甜,嚼後無渣,是宴席上的佳菜,蓮子既可上席,又可入藥,有清淤理氣之功能。十年動亂期間,白蓮藕瀕臨絕産,現已發展到500多畝,畝産5000斤以上。

明水香稻:明水香稻産于明水鎮硯池村附近百脈泉水的泉頭,已有2000年的曆史,從明朝開始就作為貢米向皇帝進獻.以濃郁的香味而聞名中外,有詩為證“一處開花滿坡芳,一家煮飯四鄰香”。1959年,明水香稻參加了在印度舉行的國際香稻品種展覽,各國專家一緻認為中國的明水香稻為最好,其次是美國、日本和印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