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

澎湖縣

中國台灣本島西部縣城
澎湖縣位于台灣海峽距離台灣約500000公尺處,共由90個島嶼所組成,是台灣唯一的島縣,在低潮時的總面積為141.052平方公裡,其中以澎湖本島最大(馬公市及湖西鄉),其次為西嶼鄉、白沙鄉,另外還有望安鄉和七美鄉共1市5鄉;澎湖縣花為天人菊,縣樹為榕樹,縣鳥為小雲雀。[1]
  • 中文名:澎湖縣
  • 外文名:Penghu County
  • 别名:澎湖、澎縣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縣
  • 所屬地區:中國台灣地區
  • 地理位置:北緯23度35分0秒,東經119度35分0秒
  • 面積:126.8641平方公裡
  • 下轄地區:1市5鄉
  • 政府駐地:
  • 電話區号:88607
  • 郵政區碼:88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媽宮城、馬公媽祖廟、通粱古榕
  • 機場:馬公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
  • 地區生産總值:

基本概況

澎湖縣位于台灣海峽中流,東與雲林、嘉義兩倒相望,西與福建廈門相對。澎湖縣由澎湖本島及周圍64個島嶼組成,統稱澎湖列島,極東是查某嶼;極西是花嶼;極南是七美島;極北是目鬥嶼;極西的花嶼亦是台灣版圖極西的島嶼。是台灣唯一全部以島嶼組成的縣。縣治設在馬公市。

澎湖群島位于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由于具有先天地理與港灣的優越特殊條件,自古即為軍事要沖及重要的移民中繼站,是台灣開發最早的地區,有“台灣海峽之鍵”的稱号。澎湖群島有早期移民的傳統聚落,為順應環境而發展出的特殊空間地景,有異國統治時期殖民與軍事防禦的空間地景。種種的空間地景呈現了澎湖悠長的曆史與豐富的文化特色。境内的天後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還有文石書院、觀音亭、七美人冢、西台古堡等,均有曆史可考。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橋、桶盤嶼、通梁榕樹等景觀,亦各有特色。

澎湖縣由于四面環海,居民主要以漁業維生;礦産則以文石為主,澎湖和意大利同為世界兩大文石産區,而澎湖文石質色均美,是舉世公認最佳的文石;澎湖縣緻力發展觀光旅遊業。

自然地理

澎湖島原為火山噴出之熔岩台地,既無高山,也不河川,不宜耕種,但漁産豐富,且品類繁多。桃色珊瑚和澎湖文石為其特産,用以加工制成的戒指、項鍊、耳環、領帶夾等飾物暢銷海内外。

澎湖縣是由100個大小島嶼所組成的群島,極東是查母嶼,極西是花嶼,極南是七美嶼,極北為目鬥嶼;本島與白沙島、西嶼島呈環狀連接,三島中間就是著名的澎湖灣。

風大、雨少為澎湖氣候的兩大特色。地理環境,加上氣候影響,土壤貧瘠的澎湖隻有一些旱田,甘薯、落花生、高梁曾列名為三大作物。目前澎湖的農産品以瓜果類居多,其中哈密瓜、嘉寶瓜、澎湖絲瓜都頗負盛名,後兩者尤為澎湖特産。而漁業仍是澎湖主要的經濟來源,這裡漁産十分豐富。

澎湖的生物資源相當豐富,除了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成群海豚随海流遊巡至此外,澎湖還劃有錠釣嶼、雞善嶼、小白沙嶼等自然保留區,以及望安島綠蠵龜保護區、貓嶼鳥類保護區,都是稀有動物的淨土。

受自然條件影響,澎湖觀光季集中在4~9月間,大部分遊客皆以觀海賞濤、從事水上活動及吃海鮮為主,但事實上,僅有一海之隔的澎湖,其人文風貌及地理景觀皆與台灣本島有着極大的差異,如果能在旅程中摻入這部分,澎湖之遊将更具可看性。

曆史

史前時期,有粗繩文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存在,證明澎湖至少在五千年前已有先住民生活的足迹。連雅堂台灣通史稱:“澎湖之有居人,尤遠在秦和漢之際,或曰楚滅越,越之子孫遷于閩,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湖”。

宋代時,“澎湖”一名正式見于野史及方志,而史書上有漢人居住澎湖的确實記載始自南宋,在南宋理宗寶慶元年(西元1225年)宗室趙汝适著“諸蕃志”中明确的指出“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

1281年,元代在澎湖設立巡檢司,但在明代1388年才廢棄。

1563年,俞大猷為繳海賊與倭寇,駐偏師于澎湖,複設澎湖巡檢司,但俞去職後巡檢司亦被廢止。

1604年,明代直到荷蘭艦隊企圖占領澎湖,才派兵澎湖将荷蘭人驅逐,有石碑記錄之,現存于天後宮内。

1622年7月,荷蘭人仍于成功占領澎湖,并築紅毛城建炮台。

1624年,明朝派福建巡撫南居易攻打澎湖,曆時八個月,最後明朝以荷蘭艦隊退出澎湖群島為條件,承認荷蘭的台灣占領權,重新獲得澎湖,并于暗澳(今文澳)築天啟城。

1626年至1658年,海盜鄭芝龍占領統治澎湖。

1661年,鄭成功自金門出兵,先後占領澎湖與荷蘭統治的台灣,在澎湖設安撫司。

1684年,清滅明鄭,澎湖附屬台灣縣。

1767年,通判胡建偉編成“澎湖紀略”為澎湖首創完整志書。

1778年,建西嶼外埯燈塔,隔年完成,為台灣燈塔之濫觞。

1885年,中法戰争法将孤拔率艦攻澎,清軍失利,3月清法議和,6月24日法軍撤退。

1887年,海壇鎮總兵吳宏洛任澎湖水師總兵,督造澎湖城(媽宮城)。

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日軍由良文港(龍門)登陸攻占澎湖;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把澎湖和台灣一并割讓給日本,設置澎湖島廳。

1898年,改成澎湖廳,直屬于台灣總督府。

1920年,改為“澎湖郡”,改隸屬高雄州。

1923年,日皇太子裕仁親王來台視察澎湖;1926年澎湖複改為廳,仍隸屬于台灣總督府。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澎湖列島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設立台灣省澎湖縣。

1995年,成立澎湖國家風景區,範圍為澎湖群島。

2009年6月,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至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周邊海陸域,成立台江國家公園。

對外交通n

海運

嘉義、高雄兩地分别有船班往來澎湖;海王星号/嘉義(布袋)←→鎖港,航程約90分鐘,此航線冬季停航;台華輪/高雄←→馬公,航程約4小時。n

島際交通

馬公與望安、七美之間有固定交通船往來,其餘離島則有私人經營的船班。n

陸上交通

澎湖本島有公車行駛,但班次不多,加上島内公路網簡明易行,路況極佳,一般遊客多租汽機車或包計程車代步。其中,本島風景線從馬公市出發,先經風櫃,到林投公園、果葉村,再至白沙、通梁古榕、跨海大橋、西嶼等地,全程約74.5公裡。若想租車,須備身分證及駕照,馬公市區租車行林立;欲知公車詳細路線可洽澎湖縣公共車船管理處,包車則可洽計程車同業公會(06)927-6742。每周六及周日車管處會發四班旅遊公車,停留地點包含馬公機場、澎湖水族館、北海遊客服務中心、通梁風景區、西嶼西台古堡,惟班次不多,最好先電洽發車時間。

學校教育

大專院校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高中職校

國立馬公高級中學

國立澎湖高級海事水産職業學校

國民中學

縣立文光國中;縣立馬公國中;縣立澎南國中;縣立中正國中;縣立中正國中虎井分部;縣立湖西國中;縣立志清國中;縣立西嶼國中;縣立白沙國中;縣立鎮海國中;縣立吉貝國中;縣立鳥嶼國中;縣立望安國中;縣立将澳國中;縣立七美國中

旅遊景點

中屯橋

在台灣澎湖縣中屯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中屯嶼為中心築有南北石堤,接連澎湖、白沙二島。1937年日人改建為石橋,長約1.800餘米,寬3米,可單線行車。台灣光複後,1950年加寬為6米,1952年完工,被取名“中正橋”。1971年在白沙島西南岸通梁村附近與漁翁島橫礁間,建有跨海大橋,長2.150米,跨越澎猢灣北口吼門水道,勢如海上長虹。自此,澎湖群島的核心三島,汽車可以通聯。

馬公媽祖廟

在台灣澎湖縣城馬公鎮上。相傳建自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為台澎地區最早的媽祖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媽祖被清廷加封“天後”,廟亦改為天後宮。正殿主祀天後神像,右側有節孝祠,正殿後進有清風閣。1919年天後宮重修時發現《沈有容谕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一方(嵌于清風閣右壁),沈是明萬曆間都司,曾率軍至澎湖驅逐荷人韋麻郎等入侵。

媽宮城

在今台灣澎湖縣城馬公鎮。馬公原名媽宮。明時鄭成功驅荷勝利後,始築城壘,置安撫司。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巡檢于暗澳(今馬公鎮西文裡》,後築小城,名澎湖新城。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後,廳署移置媽宮(今馬公),十三年開始築城,十五年竣工,周789丈餘,高1.8丈,有六門,昔曾雄峙海濱,曆經甲午之役及太平洋戰争浩劫,城已頹壞,僅存西門一隅,至今仍為馬公鎮上進出孔道。

通粱古榕

在台灣澎湖縣白沙島西南隅,通梁村古廟保安官前。相傳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來自大陸商帆在附近沉沒,船中所載盆栽小榕兩株飄浮至岸,為民間取植澎湖縣廟前。澎湖諸島散處海上,地平、水鹹、風烈,樹木本難成長,獨此榕茁壯,共發柱根多至28株,綠蔭籠蓋達660餘平方米,遊人憩息其下,留連忘返,成為島上一大奇景。

上一篇:四川民族學院

下一篇:昆明雲内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