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君

滄海君

東夷濊人君主
滄海君(cāng hǎi jūn)史記作”倉海君“,秦時東夷濊人(穢人)的一個君長。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秦滅韓後向東見到他,從他這裡得到了一個大力士,于前218年在博浪沙用鐵椎狙擊了秦始皇。
  • 本名:
  • 别名:滄海君
  • 字:
  • 号:
  • 所處時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為張良提供大力士刺殺秦始皇
  • 中文名:滄海君
  • 民族:濊人
  • 職業:東夷濊人君主
  • 拼音:cāng hǎi jūn
  • 解釋:秦時一濊人君主之号

典源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典源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厘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産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民族考證

滄海君,秦時東方濊國(穢國)君主之号。滄,也寫作"倉"。濊國,又作穢國,是古代朝鮮半島東部的一個國家。穢國建立的具體時間不詳,《逸周書·王會篇》中已經出現用作族稱的“穢人”,《管子·小匡》:“北至于孤竹、山戎、穢貊”,說明春秋時期已将穢與貊連稱,穢國的建立一定在春秋時期以前。參之貊人在西周末年即已自蒙古草原向東北遷徙,與穢人融合形成穢貊族系,則穢國的出現當不晚于西周初。濊國的地理範圍,西南至單單大嶺(今朝鮮北大峰山脈),《三國志·魏書·東夷傳》稱濊:“濊南與辰韓,北與高句麗、沃沮接,東窮大海,今朝鮮之東皆其地也”,“自單單大嶺以西屬樂浪,自嶺以東七縣,都尉主之,皆以濊為民”。

大體上說,《三國志》、《後漢書》中所載後世夫餘、沃沮、高句麗等族的居住地都是古穢國的勢力範圍,所以這一區域内的東夷人都被稱為穢人。至遲在戰國中期,穢國已經成為箕氏朝鮮的屬國。《後漢書·東夷傳》:“穢及沃沮、句骊,本皆朝鮮之地也”,《三國志·魏書·東夷傳》與《後漢書·東夷傳》中的“穢傳”,在追述穢人的曆史時都是從箕氏朝鮮立國說起,證明箕氏朝鮮強盛時,除後世夫餘人的居住地以外的穢地都隸屬于箕氏朝鮮。

《漢書·武帝紀》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東夷薉(通濊、穢)君南闾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為蒼海郡”。範晔《後漢書》則雲:“元朔元年,濊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内屬。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乃罷”。《史記·平準書》:“彭吳賈濊、朝鮮,置滄海郡”、《漢書·食貨志》:“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可見漢武帝時設立的滄海郡或蒼海郡即是原濊國的領地,司馬遷修史記時濊國已被降為滄海郡,故直接以“倉海君”來稱呼秦時的濊人君長。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漢書.張良傳》同。◇集解如淳曰:“秦郡縣無倉海。或曰東夷君長。”○索隐姚察以武帝時東夷穢君降,為倉海郡,或因以名,蓋得其近也。正義漢書武帝紀雲“元年,東夷穢君南闾等降,為倉海郡,今貊穢國”,得之。太史公修史時已降為郡,自書之。括地志雲:“穢貊在高麗南,新羅北,東至大海西。”朝鮮學者李瀷也稱“張良之狙擊,東見滄海君。說者謂滄海,卽穢國,以今江陵當之”,并認為三韓之稱與中國戰國時期的韓國有關,正是這種民族上的親近使張良不惜遠赴朝鮮半島尋找報複秦國的幫手,并相信當地一定有肯冒死刺秦之人。

“六國之中,韓最近秦,故避秦之事,韓必先動。史雲卽墨大夫說齊王建曰:‘三晉大夫不便秦,在阿、甄之間者百數’可以為證。良,韓人,欲報秦,必東走海外。見滄海君,其人必拚死袖椎,祈有一售,非素與心迹同者能然乎?不然,良何以逆知千萬裡外有此等人,而亟走疾取如囊物也。”“當時,我邦南北分域,以漢水為界편011。今黃海、平安兩道為三朝鮮之地,漢水以外,始無統率,中國隻稱滄海。而韓之避秦者來據,故自号曰韓也”。

綜合這些古代學者的說法,則可知所謂“倉海君”是司馬遷根據當時滄海郡之名來稱呼秦時濊國的國君,張良時期的濊國是箕氏朝鮮的一個屬國,其地在漢武帝時先被降為滄海郡,在漢滅朝鮮後為臨屯郡所領,大緻在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韓國分治的江原道地區。秦時不少中國人為避徭役和戰亂逃亡到朝鮮半島,其中就有不少韓國人,他們在朝鮮也自稱韓人,并影響了當地的土著民族,使部分當地人也以韓人自稱。

有一部分韓人遷到了濊國境内,他們懷有對秦的深仇大恨,故對同為韓人的張良要求刺秦的想法感同身受,張良于是決定去遙遠的濊國尋找刺秦幫手。在拜谒了濊君以後,張良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和他回國一起謀刺秦始皇,而這位大力士很可能也是一位對秦懷有國恨家仇的韓國人,故願意冒死刺殺秦始皇。這應該就是曆史的真相。

不過也有人不認同這種觀點,顔師古《漢書》注:"晉灼曰:'海神也。'如淳曰:'東夷君長也。'二說并非。蓋當時賢者之号也。良既見之﹐因而求得力士。"唐李白《送張秀才谒高中丞》詩:"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一說﹐為假托的人名。見清袁枚《随園随筆.史遷叙事意在言外》。

不過這些說法都缺乏曆史依據,對史實的了解不太全面,應屬于自己的主觀猜測之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