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仁

溫體仁

明朝首輔
溫體仁(公元1573年-公元1638年)字長卿,号園峤,浙江烏程(今湖州)南浔輯裡村人,本貫歸安,明朝政治人物,内閣首輔。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進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編修官,累任到禮部侍郎。崇祯初年升為尚書,協理詹事府事務。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入閣後他逼迫周延儒引退,自己成為首輔。[1]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七月初二日,溫體仁去世,享年六十六歲(虛歲,實為六十四歲)。谥号為“文忠”。
    本名:溫體仁 别名:溫長卿、溫園峤 字:長卿 号:員峤 所處時代:明朝末年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浙江烏程輯裡村(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區)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崇祯年間任職最久的閣臣 出生年月:公元1573年 去世年月:公元1638年 官 職: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谥 号:文忠 追 贈:太傅

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溫體仁的祖先溫祥卿在元末由山西寓居浙江長興,曾跟随明朝開國功臣耿炳文守城,在洪武年間官至兵部尚書,遂落籍浙江。其後代溫亮遷居于烏程淤溪(今浙江湖州市南浔區輯裡村),世代為當地鄉紳。溫體仁的祖父溫應初、父親溫子佐雖無功名,但伯祖溫應祿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過探花。溫體仁十六歲成為秀才,後曾為浙江金衢道副使張朝瑞幕客三年,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鄉試,翌年中殿試二甲,賜進士出身,并被選為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萬曆四十年(1612年),遷南京國子監司業。翌年任左春坊左谕德。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正月署掌國子監事,溫體仁上疏推辭,神宗不允。七月升左春坊左庶子,管理诰敕。其時溫子佐入京,發覺朝中黨争險惡,溫體仁領略父意,力請調任南京,遂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升詹事府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到北京朝賀時也不見一客就回去,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時人稱為盛事。

溫體仁任職三年,後丁母憂。天啟二年(1622年)四月,溫體仁被起複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充《神宗實錄》副總裁,溫體仁稱病不赴,想繼續伺候失明的父親,但經過明熹宗的溫言曉谕和座師韓爌的勸告,于八月下旬來京供職,并充當皇帝經筵上的日講官。天啟四年(1624年)十二月傳來父親訃告,溫體仁回鄉丁憂。崇祯帝即位後,他于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被起複為南京禮部尚書。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任講讀官,入侍經筵。他在經筵上“屏氣鞠躬,進止有度”,處處顯露出“恭謹之氣”。十一月時已為禮部尚書。

得君賞識

溫體仁入仕三十年,雖然為人陰險,城府極深,但表面上非常謹慎,“硁硁自守”,從未被人彈劾過,也沒有結黨的迹象,赢得了一定的輿論聲望,他的同鄉原任内閣首輔朱國祯預計溫體仁不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冬就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春入閣。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初三日,因大學士劉鴻訓罷官,崇祯帝指示吏部會推内閣增補成員的候選人,吏部尚書王永光想把溫體仁加進名單,但被文選司郎中耿志炜拒絕。最終開出的名單包括吏部左侍郎成基命、禮部右侍郎錢謙益等人,東林黨巨頭錢謙益最有望入選。溫體仁見名單上沒有自己,很不高興,同時又看到此前不久因召對稱旨而得到崇祯帝青睐的禮部侍郎周延儒也沒有入選,便料定崇祯帝會因此有所懷疑,于是與周延儒聯手散布錢謙益的同黨把持會推的傳聞,自己也呈上一道《直發蓋世神奸疏》,重提多年前的錢千秋科場舞弊案,攻讦錢謙益身為主考官竟然關節受賄,結黨欺君,不應當成為閣員候選人。崇祯帝果然相當重視,于十一月初六日召見群臣于文華殿,命溫體仁和錢謙益對質。溫體仁緊緊抓住“臣一身孤立,滿朝都是謙益之黨”的核心觀點,與周延儒聯手攻擊錢謙益,錢謙益十分被動,隻好跪地待罪。崇祯帝判定溫體仁說的是實話,稱贊他“為國劾奸”,遂将錢謙益逐出朝廷。

同年十二月,江西道禦史毛九華彈劾溫體仁“媚珰”,即谄媚魏忠賢,并舉證稱閹黨在杭州西湖為魏忠賢建生祠,溫體仁率先為魏忠賢作詩歌功頌德,有“明德鼎馨”之語,暗示溫體仁對錢謙益的攻擊是閹黨餘孽對東林黨的反撲。崇祯帝要求毛九華回奏詳細情形,毛九華稱溫體仁丁憂回籍期間,以低價強買商人木材,受到商人訴訟,由于賄賂了閹黨崔呈秀才得以免予追究;閹黨親信在杭州為魏忠賢建生祠“迎像”那天,溫體仁父子匍匐前驅,賦詩贊頌,特地刊刻圖畫呈送魏忠賢,并獻上了包含溫體仁名字的獻媚魏忠賢的詩冊,詩内有“衮衣”“朱雀”“宮殿”之類的僭拟字眼。崇祯帝下令浙江巡撫、巡按核實上報。與此同時,貴州道禦史任贊化也參了溫體仁一本,告發他納娼妓倪瑞為妾,縱容其父倪四海上走私、勾結倭寇,被推官毛士龍捕獲。溫體仁害怕案發于己不利,賄賂獄卒,殺害倪四滅口。崇祯帝譴責任贊化以“穢詞穢事”告君,降一級調外任。溫體仁一面請求辭職,一面表示自己孤立無援,被錢謙益的黨羽所誣陷,要求與毛九華對質,極力否認為魏忠賢獻媚之事。崇祯二年(1629年)正月二十六日,崇祯帝再次在文華殿召對群臣,溫體仁、毛九華和任贊化都在場對質,崇祯帝判定毛九華所獻詩冊為僞造,兩人所報的溫體仁劣迹不實。經過這次彈劾溫體仁的風波,崇祯帝更加相信溫體仁是因為“無黨”才遭到攻擊,留下了溫體仁“孤忠”的印象,攻擊溫體仁的人越多,崇祯帝的這種印象就越牢固,對東林黨也就越懷疑。溫體仁也因此被東林黨人敵視,與周延儒、王永光以及兵部侍郎申用懋被稱為“四兇”。

入閣傾軋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南京禮部尚書一職空缺,吏部推溫體仁為候選,駱從宇備用,但崇祯帝點了駱從宇,将溫體仁留在北京。十一月,後金大汗皇太極率軍包圍京師,釀成“己巳之變”。溫體仁上密疏告發督師袁崇煥通敵,促使袁崇煥被捕下獄。十二月,崇祯帝決定讓周延儒入閣,立場親東林黨的兩位閣臣韓爌、錢龍錫推薦何如寵、錢象坤一起入閣,據說就是為了阻止溫體仁入閣。其後溫體仁與周延儒聯手,暗中指使彈劾曾支持袁崇煥的錢龍錫,使其被治罪下獄。在周延儒的建議下,溫體仁于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十一日和吳宗達進入内閣,兼東閣大學士。十一月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進武英殿大學士。十一月進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吏部尚書。

溫體仁作為内閣次輔,與周延儒表面上“同心秉政,相得甚歡”,暗地謀奪其首輔之位。其時山東籍的兵部尚書王洽為己巳之變負責而被殺,出自周延儒的主張,溫體仁趁機籠絡山東籍官員,江西籍官員也被他籠絡,都稱贊溫體仁而貶低周延儒。崇祯四年(1631年)二月,山東巨野籍的戶科給事中葛應鬥上疏彈劾吏部尚書王永光所親信的禦史袁弘勳、錦衣衛指揮張道濬“通賂竊權”,溫體仁利用周延儒外出主持科舉之機,拟了道嚴旨,治罪袁、張,得到崇祯帝采納,随後吏部尚書王永光也遭彈劾,引咎去職。溫體仁便讓自己的同鄉姻親闵洪學取而代之,掌控人事權,同時倚靠禦史史?、高捷及侍郎唐世濟、副都禦史張捷等為心腹,處心積慮欲攻倒周延儒。周延儒也指使華允誠等反擊,于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彈倒了闵洪學,由與溫體仁不親的李長庚出任吏部尚書。溫體仁暫時讨好周延儒,周延儒表示“死生決不相負”,于是溫體仁趁機收拾了據稱幫華允誠寫上疏的姚希孟,姚希孟求救于周延儒,周延儒坐視不救,最終被貶。

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周延儒因被太監王坤彈劾而處境危險,溫體仁卻不出一言相救,兩人又開始交惡。在此期間,凡是與周延儒為難者,溫體仁都幫助他們晉升,凡是幫助周延儒者,溫體仁就大力排擠,同時又能做到不露聲色,見機行事,使崇祯帝不懷疑。不久,周延儒被揭發曾私下稱崇祯帝為“羲皇上人”,于六月被迫辭職,批準其辭職的票拟即出自溫體仁之手,内閣首輔之位亦落入溫體仁囊中。周延儒去位時,為了報複溫體仁,推薦何如寵入閣,但何如寵畏懼溫體仁而不敢就任。刑科給事中黃紹傑直接指出何如寵就是畏懼溫體仁這種奸佞小人,請求将溫體仁逐出朝廷,崇祯帝斥其“率妄”,将他降調外任。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溫體仁進中極殿大學士,加少師。

晉升首輔

溫體仁升任首輔後,就試圖除掉與他不和的吏部尚書李長庚,從而控制人事權。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崇祯帝下旨寬恤被處分的朝臣。而李長庚未等刑部上奏的減刑名單奉聖谕批示,就在溫體仁的催促下開具起廢諸臣名單,疏上後溫體仁上密揭彈劾李長庚。崇祯帝對李長庚不待刑部釋罪疏得請就開具起廢名單大為不滿,認為他“屈法徇私,朋比欺蒙”,将李長庚削籍為民,溫體仁的親信吏部左侍郎張捷署理部事。八月二十一日,崇祯帝在平台召見群臣,會推吏部尚書,張捷推舉了名列“欽定逆案”中的閹黨呂純如,當場引發巨大争議,在場言官力執不可,甚至想毆打張捷,溫體仁隻好退而求其次,提議用自己的另一親信謝升為吏部尚書,并被崇祯帝采納。

其後,文震孟因講《春秋》而得到崇祯帝青睐,由于文震孟是親東林人士,所以被溫體仁忌恨。崇祯八年(1635年)六月,溫體仁回家養病,崇祯帝舉行了一場空前的廷試,打算以考試方式從官員中選拔閣員。文震孟因病未能應試,但結果被崇祯帝欽點,與應試的張至發一起入閣。溫體仁也于八月回内閣供職,每次拟旨必征求文震孟意見,而且往往聽從,文震孟以為溫體仁“虛懷”,放松了對他的警惕。十月,吏部尚書謝升要把曾因鳳陽皇陵被焚而彈劾溫體仁的言官許譽卿調往南京,文震孟卻很欣賞許譽卿,反對将他調往南京,并為此大罵謝升。謝升進一步奏稱許譽卿不想南遷是為了把持朝政,最終崇祯帝支持了謝升、溫體仁,并将許譽卿貶為民。文震孟對此大發牢騷,譏諷說“科道為民,極榮之事”,溫體仁便向崇祯帝告狀,崇祯帝果然大怒,指責文震孟及其同黨何吾驺“徇私擾亂”,随即将其逐出朝廷。

文震孟、何吾驺被貶後,鄭鄤十分不滿,溫體仁便想除掉他,借此敲打文震孟、黃道周等親東林人士。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溫體仁根據鄭鄤族舅吳宗達揭發的材料,上疏彈劾鄭鄤居家期間曾“杖母烝妾”,即杖打母親、強納父妾。崇祯帝下令将鄭鄤下獄,由于查無實據,此案拖延數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才以淩遲處死結案,但此時溫體仁已死。

卸任去世

溫體仁輔政期間,内外時局愈發不可收拾,因此遭到傅朝佑、劉宗周、楊光先、朱國弼、王昺等多人彈劾,崇祯帝都回護溫體仁,将這些人或下獄、或革職、或充軍、或奪俸、或奪爵。溫體仁自以為有皇帝庇護,愈發肆無忌憚。當時,溫體仁之弟溫育仁想加入張溥、張采創立的複社,卻被拒之門外。于是溫體仁慫恿原任蘇州府推官周之夔和文人陸文聲誣告複社“結黨恣行”“把持武斷”“逐官殺弁”“朋黨蔑旨”,企圖利用拟旨大權來鎮壓複社。由于提學禦史倪元珙、海道副使馮元飚沒有按照溫體仁的意思辦,才使其圖謀未能得逞。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常熟人陳履謙負罪逃到北京,慫恿溫體仁置錢謙益于死地,并讓常熟縣衙書手張漢儒攻讦已下野的政敵錢謙益、瞿式耜居鄉不法,結黨營私,妄議朝政,列舉罪狀共五十四條。奏疏呈進後,溫體仁立即代崇祯帝拟旨:逮錢謙益、瞿式耜下刑部獄。

錢謙益被逮捕後,求救于司禮監太監曹化淳和原大學士馮铨。不久,受溫體仁指使的陳履謙炮制錢謙益“款曹擊溫”(拉攏曹化淳、打擊溫體仁)的匿名揭帖,又要王藩出面自首此事,告發錢謙益出銀四萬兩托周應璧讨好曹化淳。這個匿名揭帖激怒了曹化淳,當即向崇祯帝請求清查此案。随後,曹化淳以奉旨大力追查,終于查清了陳履謙父子的罪行,把他們逮入東廠。他自己與東廠太監王之心、錦衣衛掌印指揮孟明在五更突擊審訊,陳履謙招出張漢儒如何起草誣告錢謙益的狀子,王藩如何出首,以及他們父子二人如何捏造“款曹和溫”又改為“款曹擊溫”等情節。繼而又審出以上這些情節“俱烏程(溫體仁)一手握定”。崇祯帝得報後,開始懷疑溫體仁“有黨”,馬上處死了張漢儒。此時溫體仁住進了湖州會館,向崇祯帝上疏,假意引疾乞休,自以為崇祯帝必定溫旨慰留。次輔張至發在溫體仁的乞休奏疏上已票拟好谕旨呈進時,崇祯帝毫不猶豫地提起朱筆,抹掉一些字句,批上三個大字:“放他去!”奏疏批答傳到溫體仁那裡時,他正在吃飯,一看到“放他去”三字,大驚失色,以緻筷子掉到了地上。京城百姓聽到溫體仁去職的消息,歡聲雷動,婦孺都舉手相慶,時為崇祯十一年(1637年)六月十一日,恰好就是七年前溫體仁入閣的日期。

溫體仁回鄉時,推薦了薛國觀和蔡弈琛,并在潞河上一揭帖,告發外戚周奎、周鑒、田弘遇等不法之事,而在此之前從未說過他們壞話。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初二日,溫體仁去世,享年六十六歲(虛歲,實為六十四歲)。崇祯帝得知後,覺得很可惜,為之辍朝,追贈太傅,賜祭九壇,加祭四壇,并且一反由閣臣先拟谥的慣例,親自決定溫體仁的谥号為“文忠”。南明建立後,溫體仁一度被削谥,弘光元年(1645年)在其同黨張捷、蔡弈琛的支持下複谥。

主要影響

溫體仁從崇祯三年(1630年)入閣到崇祯十年(1637年)辭職,輔政時間為崇祯朝五十閣臣中最久者。其為政風格有以下幾個特點:

精明幹練。溫體仁對于四方章疏中所呈報的紛繁複雜的刑名錢糧,一覽就能理清其頭緒,從未因為失誤而被駁回改正,所以其他輔臣也都佩服其精明幹練;特别是同列輔臣大多是庸才,更使他鶴立雞群。

清廉自律。在晚明官場中,溫體仁以“不納苞苴”(不收賄賂)著稱,也有說法是他“巧納苞苴”,但無具體證據。無論如何,溫體仁樹立起廉潔的個人形象,也因此得到崇祯皇帝的賞識。

善迎上意。溫體仁善于迎合崇祯帝,從不觸碰崇祯帝的“逆鱗”。每當崇祯帝向他追問兵饷事宜時,他都說自己是憑借文章才而獲得提拔,對這類事情一無所知,請崇祯帝親自裁決。崇祯帝認為他“樸忠”,愈發信賴。

溫體仁的為政風格确保他能久安于位,卻而在治國理政上德建樹則乏善可陳。面對後金侵擾與農民起義,溫體仁主張“兵亂宜剿不宜撫、寇亂宜撫先宜剿、募兵宜減不宜增、援兵宜分不宜合”。楊嗣昌為了解決财政困難、軍饷不繼的難題,提出清查溢地(指張居正改革期間清查出的新增耕地)以便加派剿饷,并且開采金、銀、銅等礦,溫體仁均以擾民為由加以反對,使其未能實行。溫體仁自己也沒有提出相應的對策,明朝的國勢在其輔政期間日益衰落。

曆史評價

《明史》:①周延儒、溫體仁懷私植黨,誤國覆邦。

②為人外謹而中猛鸷,機深刺骨。

③體仁雖前死,其所推薦張至發、薛國觀之徒,皆效法體仁,蔽賢植黨,國事日壞,以至于亡。

朱由檢:溫某輔政八載,始終無一字欺朕。

蔡弈琛:文忠公,先朝清正賢輔也。……蓋公一生心事光明磊落,意所不許,慷慨論列,人但見其豐裁之勁挺,豈知不見不聞之地,盡有發仲連之不伐其功、補韓王之牍不示其草者?以故公之任怨也彰,而種德也隐。從來黃屏一席,曰機要、日密勿。機之為言,微也;密之為言,藏也。微則斡旋在禍福未著之先,藏則收拾在成敗方胎之始。所以外庭無知名勇功之可窺,而九重默結一心一德之契。蓋淵穆中相,信者真矣,謗議叢集,終始優異,良有繇然。微讀公奏草,則深心大業,迄今未有知者,況彼時耳食者哉!公新膺簡命謝拜疏,情忠自矢,首戒貪欺,毅然以安内攘外、大法小廉為已任。竟公在事多年,先資數語,言言左券。

吳履中:皇上臨禦初年,天下猶未大壞也。特簡一溫體仁,顯托嚴正之義,陰行媢嫉之私,凡正人君子,必百計摧折,以緻賢士解體,救過不遑,使朝廷不得任人以治事,而釀成大亂之源者,體仁之罪狀也。

談遷:①烏程當國,天下同舌而诋之曰權曰奸。夫權則擅威福,奸則專傾險,先帝能容之乎?時尚嚴急,彼亦懔懔救過之不暇,反因嚴急以固主心,深械密機,伺隙下石。自佐政以來,缇騎四出,邊徼潢池,無月不警,漫無一畫。彼直以墨吏、饑氓、偾将、羸卒膜外置之,惟修郄鈎黨之是慮。知道路側目,勢不得中苞苴,而家監門客亦不為馮子都、董庭蘭之污黩,故目以權奸,不受也,即主上亦不為信也。其後宜興(周延儒)之汰,井研(陳演)之鄙,師烏程而過之,而釁自烏程始。神州陸沉,誠擢發不足數其罪也!

②忮刻陰險,釀禍國家。

王世德:上初即位,事事寬大。自溫體仁入閣,票拟務從深刻,由此遂失人心。論者謂亡國之禍體仁釀之,良然。

楊士聰:上即位以來,命相三、四十人,其中非無賢者,求其精神提挈得起者,惟宜興與烏程二人,但俱不軌于正耳。其初入門,更無少異;惟宜興近和、烏程近刻,其以自遂一也。烏程最久,不露破綻,大意主于逢迎,其後轉相摹仿,不離烏程一派,雖精粗不同,其揆一也。天下事的确是這個人壞了。

夏允彜:溫已首發難端,與滿朝為仇,勢不得不自結于上;及入政府,專意逢迎,惟以苛急為事,未嘗于上前救一人、争一事,上彌信其公忠,而天下元氣凋殘盡矣。其操守亦能自勵,故上始終敬禮之。盧杞之清忠強介,固其倫也。周再出,頗反溫之所為,而操守濫甚。敗壞國事,實在兩人,而實在東林過激以至此,遂緻天下左衽,痛哉!當溫之秉政,台省攻之者後先相繼,皆門戶異同,其言非盡由國家起見也。平心言之,不納苞苴,是其一長;其庇私黨,排異己,亦未嘗為之有迹,但因事圖之,使其機自發而發,上不疑也。無識者遂謂溫于各輔自勝,然其忮刻陰險,自非端人……國家元氣剝喪良多,至于敵寇交讧,不展一籌,則凡居政府皆如是,不得獨責溫也。

陳盟:體仁初佻達任率,在官職嘗納娼為妾,後稍稍簡約,忽以競進忿争,受上知遇,當軸者八年,崇祯朝閣臣久任未有如體仁者。小心謹毖,兢兢自持,既與門戶不協,眈眈伺隙,遂絕私交,謝絕情面,一惟迎合上旨,以是上益推重之。

曹溶:(溫體仁)斤斤自守,不殖貨賄,時上英明,恨廷臣苞苴亡狀,獨信任體仁。久之,希寵用事,厚私黨、排異已,日與士大夫為難,攻者竟無虛日。

李清:①體仁長于心計,凡閣中票拟,每遇刑名錢糧,名姓之繁多、頭緒之棼錯,皆相顧攢眉,獨體仁一覽便了,從不以舛誤駁改,故諸輔亦服其敏練。但存心過刻,伏機甚深,又不敢批逆鱗,其大病也。

②崇祯時,誤國輔臣皆指周延儒、溫體仁,誤國樞臣皆指楊嗣昌、陳新甲。然曆數前後輔樞,其智睿優長,又推四人最。蓋将相乏才,故衆口所诋,猶居然冠軍,此國事所以不支也。

愛新覺羅·弘曆:溫體仁巧詐阻深,貌為公直,以要結主知。及在閣,惟日以蔽賢植黨為事,甚至力翻閹案,變亂是非。而于邊計民生,皆漠然置之不問,已為誤國罪首。至流賊橫行日久,阃帥覆轍相尋,其糜潰滋深,雖童孺亦知為淪胥無日。乃體仁并未聞有剿蕩深謀,轉指劇寇為癬疥,置隐憂于度外,真不複少具人心。莊烈偏聽生奸,尚加信倚。崇祯十七年之間,相更五十,而體仁獨居位八年,終緻傾危莫挽。亡國之君,各賢其臣,于體仁又何責焉?

轶事典故

巧擠延儒

袁崇煥下獄後,周延儒與溫體仁曾聯手在幕後操縱對被指為袁崇煥後台的錢龍錫的攻擊。後錢龍錫免死出獄,兩人又先後去拜訪他。周延儒故意在錢龍錫面前誇大其詞,說皇帝對錢龍錫非常生氣,經過他辛苦挽救才使錢龍錫免于一死,錢龍錫對此十分感激。當溫體仁趕來看望時,錢龍錫把周延儒的話轉述了一遍,并說:“非公等力救,何以再生?”不料溫體仁卻說:“上原不甚怒也。”意在暗示錢龍錫并非周延儒極力挽回,其實皇帝無意嚴懲。時人獲悉周、溫二人與錢龍錫的對話後,多以為溫體仁為人質直而周延儒為人虛僞,其實這隻是溫體仁巧妙排擠周延儒的手段之一。

崇祯“遭溫”

崇祯三年(1630年)溫體仁入閣後,京師坊間流傳起一句童謠:“蟲(崇)皇帝、(溫)閣老”;四年後,溫體仁成為内閣首輔,又有一句俗語“崇祯皇帝遭瘟(溫)了”,諷刺崇祯帝被溫體仁蠱惑已深。還有人寫了一副對聯,内容是:“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榜眼、探花,有些惶恐;内閣翻成妓館,烏龜、王八、篾片,總是遭瘟”。上聯說的是當時的禮部尚書黃士俊和左侍郎孔貞運、右侍郎陳子壯,這三人分别中過狀元、榜眼、探花。而其重點在下聯,諷刺的是閣臣溫體仁、王應熊、吳宗達。因為溫體仁是烏程人,烏程緊挨着歸安縣,烏龜諧音“烏歸”;王應熊是巴縣人,王八諧音“王巴”;而吳宗達唯溫、王兩人馬首是瞻,被人們形容為毫無短長的“篾片”,結尾的遭瘟諧音“遭溫”,一時傳為笑談。

善察帝意

崇祯帝重視細節,發現一些章疏細節有誤而打回票拟,往往不明說,讓閣臣揣測,閣臣中又往往隻有溫體仁一人能發現細節問題。陳子壯給崇祯帝上疏,閣臣每票拟一次就被崇祯帝打回一次,就在閣臣百思不得其解之時,溫體仁慢慢說道:“或許是疏末沒有填寫哪日吧!”後來查看上疏,果然沒有填日期。崇祯八年(1635年)夏,崇祯帝依例褒恤鎮壓農民起義戰死的曹文诏,并升其子曹變蛟為副總兵,曹變蛟上疏謝恩,崇祯帝反複打回票拟,并在謝恩疏上的恤典日期和謝恩日期各加一點,閣臣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适逢溫體仁生病休養,等他入直後研究了謝恩疏許久,終于發現上疏日期與恤典日期隔得很近,征戰在外的曹變蛟不可能那麼快上謝恩疏。原來是曹變蛟托人在北京等恤典聖旨出來後就馬上代自己寫了謝恩疏。于是溫體仁在票簽上拟了一道詢問其緣故的文字,次日就得到崇祯帝批準下達。所以溫體仁的政敵文震孟也承認溫體仁“亦有小才”。

不市恩怨

當時,吏部拟各官罰俸幾月、兵部和工部拟各官賞銀多少兩,都是由閣臣來填寫數目。但到了溫體仁輔政時,就改了這個習慣,都讓皇帝親自填寫,自己既不施加恩惠,也不招來怨恨,崇祯帝也因此更加器重他。

申救言官

據崇祯朝錦衣衛指揮佥事王世德所稱,溫體仁在崇祯帝對某人發怒時從來不會解救。不過據溫體仁墓志所稱,曾有一個叫吳執禦的言官彈劾溫體仁等閣臣,崇祯帝震怒,打算嚴懲,溫體仁卻特地上揭帖請求寬恕,并說:“此臣等他山石也。倘冒重譴,則外庭猜疑愈滋,而臣等心迹愈晦。”還有一次,一個叫詹向善的言官批評加派遼饷等苛捐雜稅,觸怒崇祯帝,在武英殿厲聲斥責,并命錦衣衛将他拿下,溫體仁出班跪奏,稱:“容之,益彰聖度之宏;處之,翻成小臣之直。”經過再三申救,終于使崇祯帝息怒。

人際關系

祖父母

曾祖:溫瀚

祖父:溫應初

祖母:錢氏

父輩

父親:溫子佐

母親:沈氏

平輩

弟弟:溫育仁

再從弟:溫璜

姐姐:溫氏

妻妾

正室:嚴氏

妾:郁氏

子輩

兒子:溫俨、溫侃、溫佶

女兒:溫氏。嫁程廷梧(程元沖之子)

溫氏。嫁吳恂(吳瑞征之子)

溫氏。嫁潘基祯(潘士達之子)

溫氏。嫁茅胤廉(茅瑞征之子)

孫輩

孫子:溫暠、溫炅

孫女:溫氏。溫俨之女,嫁潘嘉謙(潘國瓒之子)

溫氏。溫佶之女

主要作品

《後潮音橋賦》

《邑侯王公優恤稅解美政碑記》

《烏程邑侯魯庵劉公造士文治碑記》

《重建松陽縣學記》

詩有如下兩首:

《贈僧行佳詩》

《題壽母圖冊子》

後世紀念

溫體仁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毗山腳下,立有“明大學士溫體仁墓遺址”石碑。後來出土了由蔡奕琛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撰寫的溫體仁及妻嚴氏合葬志。

史料索引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上一篇:卡拉瑪姐妹

下一篇:徐有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