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蓮

湘蓮

古即為朝廷貢品
“湘蓮”,又稱寸三蓮,古即為朝廷貢品。經過數十代人的努力,它已成為湘潭市的支柱産業,遠銷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及歐美。湘潭市的“蓮城”美譽也因此名聲遠揚。據調查,湘潭市湘蓮生産面積5萬多畝,年産湘蓮約6000噸,主要分布在湘潭縣花石鎮、中路鋪等地。去年,截至2004年8月底的數據顯示,湘潭縣34家湘蓮企業共完成湘蓮及産品貿易總量達4.5萬噸,實現貿易産值5.3億元。湘蓮粒大飽滿,潔白圓潤,質地細膩,清香鮮甜,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安神固清、潤肺清心之功。在曆史上被稱為“貢蓮”,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種植曆史。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學名:湘蓮
  • 中文别名:寸三蓮、藕實、蓮蓬子
  • 二名法:Nelumbnnucifera Gaertn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也稱木蘭綱。
  • 亞綱:木蘭亞綱(Magnoliidae)
  • 目:睡蓮目(Nymphaeales)
  • 科:蓮科(Nelumbonaceae)
  • 屬:蓮屬(Nelumbo)
  • 種:湘蓮
  • 分布:湖南、湖北、福建、江蘇、浙江、江西。

簡介

我國蓮子以湖南省湘潭縣産的湘蓮,福建建甯縣産的建蓮,浙江武義縣宣平産的宣蓮最為著名,被稱為中國的3大蓮子。其中又以湘蓮為最有特色,曆來作為進貢朝廷的珍品,故又稱“貢蓮”,被譽為“中國第一蓮子”。後來人們逐漸擴大3大蓮子的範圍,泛指湖南蓮子為“湘蓮”。

植物特征

寸三蓮為早熟品種,耐旱,生長勢強。株高95~170厘米,單株葉片數30~40片,近圓形,葉徑40~58厘米,葉綠色,葉片較薄、光滑,紅褐色。藕較短小,質硬,主藕長60~90厘米,橫徑2~3厘米,黃白色,3~4節,單支藕重0.4千克。4月上中旬定植,100天後采收,采收期持續50~70天。植株開花較多,花單瓣,粉紅色,雄蕊花絲附屬物均為淡紅色。

蓮蓬大,扁圓形,畝有效蓬3400~4000個,單蓬總粒數平均14~20粒,多的有30~40粒,實粒數平均11~17粒,多的達25~30粒。百粒重120~140克,一般每667平方米産殼蓮90~130千克。蓮子顆粒大,卵圓形,3粒長約3.3厘米,故有“寸三蓮”之稱。蓮子品質好,澱粉細,色白,香氣濃,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産品之一。

新品種

湘蓮1号

株高158厘米,葉柄長140~150厘米,粗1.7厘米柄上着生深紅色剛刺,花尖粉紅色。蓬半球行形,蓬面突出,單蓬結實23~37粒。殼蓮近圓球形,黑褐色,百粒重150克,中熟偏早,從定植到收獲殼蓮105天,每畝可收殼蓮120千克。

湘蓮2号

花單瓣,粉紅色,單蓬心皮數平均30枚,蓮籽卵圓形,結實率78.5%,每667平方米産殼蓮150千克。

藥用價值

蓮的種子。又稱蓮實、蓮米、蓮肉。蓮子以湘蓮為優,湘蓮曆來作為進貢朝廷的珍品,故又稱“貢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清芳之氣,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中醫認為蓮子性平味甘、澀,入心、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肺、養心、益腎和固腸等作用。适用于心悸、失眠、體虛、遺精、白帶過多、慢性腹症等症。

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叫蓮子心,味很苦,卻是一味良藥。中醫認為它有清熱、固精、安神、強心、降壓之效,可治高燒引起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和夢遺滑精等症。蓮子居住的“房子”叫蓮房,又叫蓮蓬殼,能治産後胎衣不下、淤血腹疼、崩漏帶下、子宮出血等症。還有一種“石蓮子”,又稱甜石蓮,是蓮子老于蓮房後,堕入淤泥,經久堅黑如石質而得名。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口苦咽幹、煩熱、慢性淋病和痢疾等症。

蓮子的營養價值較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蓮子中的鈣、磷和鉀含量非常豐富,除可以構成骨骼和牙齒的成分外,還有促進凝血,使某些酶活化,維持神經傳導性,鎮靜神經,維持肌肉的伸縮性和心跳的節律等作用。豐富的磷還是細胞核蛋白的主要組成部分,幫助機體進行蛋白質、脂肪、糖類代謝,并維持酸堿平衡,對精子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蓮子有養心安神的功效。中老年人特别是腦力勞動者經常食用,可以健腦,增強記憶力,提高工作效率并能預防老年性癡呆的發生。蓮子心味道極苦,卻有顯著的強心作用,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蓮心還有很好的去心火的功效,治療口舌生瘡,助于睡眠。蓮子有益心補腎、健脾止瀉、固精安神的作用。

栽培曆史

湘蓮何時開始栽培,何時名登榜首,無從查考。3000多年前戰國楚大夫屈原,被流放在湖南沅湘之間時,寫下的詩辭中有大量關于蓮的描寫,如《招魂》:“芙蓉始發,雜芰荷些。”《湘君》:“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由此可知,當時湘蓮已引人注目,而且蓮的影響已滲入到湖南民間習俗之中。屈大夫筆下描寫的“少司命”的裝束是:“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複而逝。”他自己也要“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模仿“少司命”的穿着。

兩千多年前的《越絕書》中,就有“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湘”的記載。考古部門在澧縣九裡發掘的戰國一号楚墓中,發現有蓮藕等實物。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1号漢墓随葬的瓜果菜蔬中,發現有藕片,出土的竹簡“菜譜”中也有藕。這些實物為湖南2000多年前就盛産蓮藕提供了物證。

“湘蓮”一詞,在目前所見的書中,最早見于南朝江淹《蓮華賦》:“著缥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宮兮南楚。”賦中不僅用了“湘蓮”一詞,而且還提到了南麓。這正是古時湖南地域的稱謂。可見“湘蓮”在南北朝時已久負盛名,而此時尚未見到别的以地名稱呼的蓮種的記載,可見“湘蓮”之名早冠于其它蓮種。

種類

湘蓮品種主要有湘潭寸三蓮、雜交蓮,華容蔭白花,漢壽水魚蛋,耒陽大葉帕,桃源九溪江、衡陽的烏蓮等。湘蓮之中最優者為湘潭蓮子。湘潭蓮子不僅栽培曆史悠久,而且産量高,質量優良,馳名中外,飲譽古今。尤以“寸三蓮”名聲最著。據傳,戰國時湘潭白石鋪産的蓮子和藕粉就進貢朝廷。漢、唐、宋、明、清各代都把它納為貢品。

《湖南通志·物産志》載:“藕粉湘潭、湘鄉産,盛于他處,甲于全楚,歲以充貢。”清光緒《湘潭縣志》載:“蓮有紅、白二種,官買者入貢。”“土貢有蓮實,産縣西楊塘。既而求者衆,土人種者,珍以自用。貢饋者買之衡陽清泉,署曰‘湘蓮’。”直至清代宣宗(道光)年間,才“聖德恭儉,悉罷四方土貢,湘蓮貢亦罷。”西楊塘即今之白石鋪,所産之蓮為有名的“寸三蓮”。去殼後三粒連起來一寸長,故名“寸三蓮”。因湘潭蓮子品質極優,故有“湘蓮甲天下,潭蓮冠湖湘”之譽,湘潭縣被譽為“中國湘蓮之鄉”,湘潭市譽稱“蓮城”。

文化溯源

至隋唐時,湖南種蓮已十分普遍,而且名聲顯赫,這從當時留下的詩詞中可以看出。如唐代宋之問《秋蓮賦并序》:“向若生于潇湘洞庭,溱有淇澳。”崔橹《嶽陽雲夢亭看花蓮》:“似醉如慵一水心,斜陽欲暝彩雲深。……當時為汝題詩遍,此地依前泥古吟。”從詩中可見詩人們為“湘蓮”吟詠之多。晚唐譚用之寫了一首《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風萬裡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之句,說明當時湖南芙蓉之普遍,因而湖南有了“芙蓉國”的别稱。

關于譚用之詩中的芙蓉,是指水芙蓉(蓮花),還是木芙蓉(拒霜花)呢?有人認為是指木芙蓉。如1986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中《答友人》一詩的“芙蓉國裡盡朝晖”的“芙蓉國”注雲:“木芙蓉到處開放的地方。”新版《辭海》“芙蓉國”條也采此說。但引有譚詩上述詞句後說:“當時湖南湘江一帶多木芙蓉,故有此稱。

也有人認為是指水芙蓉。1980年出版的《新選唐詩三百首》中譚詩“芙蓉國”注:“指今湖南省,因湘中多湖泊沼澤,盛産水芙蓉,所以稱其為‘芙蓉國’。”還有采取折中辦法的,如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所編《中國分省概況手冊·湖南省》釋“芙蓉國”,便二說并存:“據說過去在湘江流域多植有芙蓉(一說為木芙蓉,一說為水芙蓉,即何花),所以湖南又有‘芙蓉國’之稱。”

更多的人則認為是指水芙蓉,理由有三:1、譚用之的這兩句詩,顯然脫胎于屈原《湘君》中的:“采蓮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屈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用到水中去采山上的薜荔,到樹颠去采水中的蓮花,比喻想見湘君而不可得。這裡的芙蓉指生在水中的蓮花。譚用之兩句詩也和屈原一樣,指陸地的薜荔和水中的蓮花。2、木芙蓉不一定要種在水邊,而蓮花隻能種在水中。譚當時是宿在湘江,看到的是水景,水中有大面積的荷花是可能的,要說水中或水邊有大面積的木芙蓉,則不合情理。3、湖南自

古就有盛産蓮花的記載,其普遍程度稱之為“國”是當之無愧的,而無盛産木芙蓉花的記載。再有木芙蓉并無大用途,怎麼會大面積地種植到可以稱為“國”的程度呢?明顯地此說不合曆史實際。“芙蓉國”應該是指到處都是蓮花的地方。

明、清之際是湘蓮發展的鼎盛時期,它不僅在湘潭縣大量種植,鄰近湘潭的衡陽、衡山、衡南等地,以及更遠一點的祁陽、耒陽等地也廣泛栽培,特别是衡陽小西門外有:“西湖十裡白蓮花”,成為衡陽八景之一。因而封建王朝在小西門設有“蓮實局”,專收蓮子稅。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衡陽縣圖志》載:“衡陽歲收蓮實有稅者六千餘萬斤,斤二百錢,值錢一千二百萬。”

清末,湘蓮生産逐漸衰落。民國時期,湘蓮有一定的發展,為湖南大宗出口特産,産量和出口量為全國之冠,暢銷湖北、廣東、上海、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市,并由廣州轉銷香港和南洋各埠,深受國内外市場歡迎。抗日戰争時期,湘蓮生産又趨衰落。抗戰勝利後,湘蓮恢複出口。1946年《湖南經濟》載:政府提倡湘蓮生産,“在不妨礙糧食生産的原則下,方應努力于質的改良與量的增加”。蓮的生産稍有提高,但因蓮子稅重,蓮農無利可圖,多将蓮田改種水稻,蓮子生産逐年遞減。

現代種植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中期便開始注意了發展蓮子生産。60年代,在湖南省水産科學研究所設立了水生植物研究室,在湘潭縣成立了“湘蓮研究所”,省供銷部門也成立了“湘蓮研究所”,湘蓮栽培技術的科學研究逐步開展起來。60年代全省有計劃地進行了品種更新,重點推廣湘潭縣良種白蓮“寸三蓮”以取代紅蓮,并在湘潭聘請蓮農技師分别到湘陰和漢壽幫助試種,每畝單産由10來斤提高到100市斤以上。此後,湘潭良種迅速普及到全省各蓮産區。

1975年,常德西湖農場正式列為湘蓮外銷基地。1979年,湘潭、漢壽兩縣定為湘蓮出口基地,國家在貸款、化肥、農藥方面予以扶持,使蓮子生産迅速發展。此外,各地先後建立了一批國營和集體蓮場,現有國營蓮場兩個(華容縣隆慶蓮場和益陽縣蓮場),集體蓮場10多個。由于采取了多種措施,全省湘蓮得到逐步發展。1979年至1981年,植蓮面積達到13萬畝左右,常年産量5至8萬擔。1984年植蓮面積猛增到31.79萬畝,産量突破35萬擔,創新中國産蓮的曆史最高水平。

在全省植蓮面積大大增加,産量、質量迅猛提高的情況下,湘潭蓮子始終占優先和主導地位。1982年9月,國家商品檢驗局對湘蓮進行了嚴格的測定,結論是:湘潭湘蓮含粗蛋白18.7%,粗脂肪1.91%,總糖55.8%,還原糖6.43%,是低脂肪、高蛋白優質品種。1985年武漢市商檢局把湘潭的“寸三蓮”和福建的建白蓮,江西的贛白蓮,湖北的湖蓮,進行了一次養分對比測定,結果在10項指标中,湘蓮在糖分、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粗纖維等7項主要指标上優于其它蓮種,使湘蓮的優質品地位,更加令人信服。1987年在北京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湘潭“寸三蓮”榮獲頭獎。

湘潭縣科研人員從1983年起,就潛心緻力品種改良研究,經過長期努力,把“寸三蓮”與福建建蓮進行雜交育種,曆經9年,培育出湘蓮新品種。1993年經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湘潭芙蓉蓮”。“芙蓉蓮”品質優于雙親,單産也高于雙親。畝産可達185公斤。在長期的實踐中,還總結出:“選擇蓮田,精選藕種,适時移栽,壯苗早發,以水調溫,清除老藕,調整蓮鞭、增施肥料,防治病蟲,保葉摘葉,增蓬增粒,适時采摘”的48字經驗。創造出蓮田養魚,蓮稻輪作等綜合利用蓮田的立體生産模式,使湘潭蓮子在種植面積、單位面積産量和質量上都大大提高。

1995年4月6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學會、中國優質産品開發服務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特産之鄉”命名大會上,湘潭縣被命名“中國湘蓮之鄉”。湖南把湘蓮及其系列食品,列入全省重點開發的“三大龍頭産業”和“十大霸主産品”之一。

現在,湘潭縣除了在本縣生産大量優質蓮子外,還在花石鎮形成了一個全國最大的蓮子市場。每年蓮肉購銷量近萬噸。全縣每年還有5000多位種蓮能手去外地傳授種蓮技術和承包蓮田,将湘蓮品種和種植技術,傳播到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廣東、江蘇及湖南本省大部分地區。福建建甯縣、江西廣昌縣、河南信陽地區、湖北洪湖地區、廣東韶關地區等紛紛到湘潭來接引湘蓮品種。江西廣昌縣還組團到湘潭學習湘蓮種植技術。湘潭已成為全國蓮子的大本營,而且形成一個集蓮種、人才、技術、信息、集散的全國性的中心大市場。

湖南藕蓮的栽培曆史很長,範圍十分廣泛,産量高,品質優良,尤以漢壽縣城郊西湖窪産的玉臂藕質量最優。藕白如玉,狀如臂,質嫩、清脆、清甜,營養價值高,被人稱為“泥水深處的鮮水果”。藕粗如小碗口,每支重約5公斤,一般畝産500公斤。據傳,明清時曾定為貢品,用這種藕加工成的罐頭,現在暢銷國内外。

食用方法

1、蓮子粥

嫩蓮子20克,粳米100克。将嫩蓮子發脹後,在水中用刷把擦去表層,抽去蓮心沖洗幹淨後放入鍋内,加清水在火上煮爛熟,備用,将粳米淘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清水煮成薄粥,粥熟後摻入蓮子,攪勻,趁熱服用。有補益脾胃的功用。

2、蓮子紅棗湯

蓮藕兩大截、紅棗4兩、蓮子2兩、冰糖适量,蓮藕去皮切塊洗淨瀝幹。紅棗和蓮子用水浸泡至軟後撈起。将藕塊和紅棗、蓮子加冰糖與水煮1個半小時,至食材軟透即可。可補血潤膚,是長期疲勞過度,消耗精神的藥補食品。

3、蓮肉糕

蓮子肉、糯米(或大米)各200克,炒香;茯苓100克(去皮)。共研為細末,白糖适量,一同搗勻,加水使之成泥狀,蒸熟,待冷後壓平切塊即成。具有補脾益胃之功。用于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大便稀溏等。

4、蓮子湯

蓮子60克,生甘草10克,水一大碗。小火煮至蓮子軟熟,少加冰糖,吃蓮子喝湯。具有利尿作用,可治療泌尿系統感染,兼治虛煩、低熱等症。

5、蓮子心茶

适量,用來泡茶,可以清目;此外尚有清熱、固精、安神的功效,可治高熱躁煩、神志不清、夢遺滑洩等症。還有降血壓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壓而有煩熱症狀者。

注意事項

脘腹脹滿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上一篇:一吻成災

下一篇:中國名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