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張岱創作的散文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體現了作者的故國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歎。全文筆墨精煉,文筆清秀,表現力強,不足兩百字,卻融叙事、寫景、抒情于一體。[1]
  • 作品名稱:湖心亭看雪
  • 作者:張岱
  • 創作年代:清初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卷三
  • 文學體裁:散文

原文

湖心亭1看雪

崇祯五年2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3

是日4更定矣,餘拏5一小舟,擁毳6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7沆砀,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8。湖上影子,惟長堤9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10、舟中人兩三粒11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12對坐,一童子燒酒13,爐14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16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17而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8

及下船,舟子19喃喃曰:“莫說相公20癡,更有癡似21相公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個小小的綠洲上,與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對,成一個品字形。從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間被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後又再修。

2.崇祯五年:為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号。

3.俱:都。絕:無。

4.是日:這一天。更定:亦叫定更。古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兩小時。更定是一更開始,即晚上八時開始。

5.拏(ná):牽引,劃動。

6.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皮衣擁着爐火。毳,鳥獸的細毛。

7.霧凇:寒夜霧氣。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9.長堤:此指西湖裡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極細小。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氈(zhān):毛毯。

13.燒酒:燙酒,溫酒。

14.爐:燙酒的器具。

15.此人:這樣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請。

17.三大白:即三大杯。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舟子:船夫。喃喃:小聲自語,嘀咕。

20.相公:原指宰相,後為尊稱。

21.似:超過,勝過。

白話譯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着一葉小舟,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隻有一道長堤的痕迹,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别。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創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後。張岱在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即寫于他避居剡溪山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篇是張岱小品散文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隻一百五十九字,堪稱字字珠玑。此文篇幅雖小,意境卻闊大,表達的情緒也異常幽遠,從此也可以見出小品文的審美意趣。

文章開頭簡單地交代時間與地點,接着便切入描寫的對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許多可以值得寫的景緻,作者卻未像施耐庵在《水浒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那樣極盡渲染之能,隻用了“湖中人鳥聲俱絕”七個字加以概括、烘托,簡潔得近乎吝啬。用字雖少,卻有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加之從雪後之景起筆,甯靜、空明的景緻傳達出清涼、孤寂的意緒。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會熱烈、歡快到哪裡去。這種自然氛圍和内心情緒,奠定了全文純淨、明潔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調。

在用寥寥幾句奠定了全文的色彩和基調後,文章進入看雪具體過程的描寫,先寫出遊的時間和情景,次寫舟中所見,再寫亭上所遇和歸舟的情形,舟中所見是全文描寫的核心。從字數上看,也不過四十二字。看似疏陋,實質境界開闊用情幽深。在這裡,存在着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問題。就其描寫的方式看,很符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無我之境”的表達法。所謂“無我之境”,就是“以物觀物”的結果,表現為“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特點。但仔細體會這段文字的意味,仍然會發現這其實還是包含着作者内心情感的“有我之境”。聯系作者的身世變遷,就不難體會他在作品中滲透的那種傷感、落寞與凄涼。這種心緒其實在一開始就已展示出來了,隻不過展示得很隐蔽、很節制。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寫的又一重要情節。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無奇,實質上卻傳達出豐富的内心活動。“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飲酒人的驚訝,同時也道出作者的驚訝。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調在這裡得到調節,清冷的基調融入了些許暖色。這種暖色來自情趣相投的喜悅與撫慰。特殊場景下相遇,定然有許多相似的心緒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無從言傳的感受可以被對方捕捉。雖然是路人,卻又是情感上的相知;雖是相知,卻終究是路人。這種複雜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時找不到合适的表達方式,隻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滿的傳遞。于是,不會飲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強飲三大白”。

文章最後,在基調上緊接上一段,是一種暖色的持續。在這裡,清涼的雪景隐退了,落寞的心境也因亭中偶遇而變得微溫。舟子的話,是對作者内心感慨的點白。這樣處理,最大限度地隐蔽了“我”的影子,從而與全文的基調保持一緻,使全文處于和諧中有變化,變化中寓和諧的情感波動之中。在舟子喃喃而語的時候,大概可以猜測得出抒情主人公颔首微笑的神情。

此文除了在情緒的傳達上朦胧幽深外,在寫作手法上也極富藝術感染力。首先,文章圍繞西湖大雪賞雪所見亭中所遇這一線索展開,逐層遞進又峰回路轉;其次,描寫景物時充分吸取了中國寫意山水畫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細膩而注重全局的生動與傳神,不求多而求簡,追求以少勝多、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家祁豸佳:餘友張陶庵,筆具化工。其所記遊,有郦道元之博奧,有劉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麗,有王季重之诙諧,無所不有;其一種空靈晶映之氣,尋其筆墨,又一無所有。為西湖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矣。(《西湖文氣夢尋·序》)

近代作家施蟄存:借舟子的話,來點明自己看雪的癡态。卻又用一個更癡的人來作陪襯,顯得“吾道不孤”,天下還有不少這樣高逸之士。(《古文鑒賞大辭典》)

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章培恒、駱玉明:這是孤獨者與孤獨者的感通,孤獨者與天地自然的感通,很多深深有會于心的東西留于言外。在張岱的小品文中,我們看到曠達與癡情共同釀成了純美的意境。(《中國文學史》)

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吳小如:夫看雪景本不足奇,看雪景而行蹤不同凡俗則奇;而不同凡俗地欣賞雪景卻意外地巧遇知音同好則尤奇。這樣,此一短小之文就不僅描繪了客觀的雪景,而且主要的是這一方面更刻畫了作者的主觀精神世界;不僅借景以生情,而且用知音同好以助其情;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後半的叙事帶抒情的一段描寫,則前半的景物描繪充其量不過是一幅略具特色的風景畫而已。(《曆代名篇賞析集成》)

北京師範大學文科學報編審林邦鈞:作者于嚴冬傍晚,冒寒踏雪,領賞湖中雪景的雅興逸情,以“湖中人鳥聲俱絕”為反襯,以亭中兩人賞雪品酒為陪襯,可用“癡絕”概括。作者選用幾個“一”字,别具匠心地選用了幾個表示微小的量詞“痕”、“點”、“芥”、“粒”,不僅準确新奇,而且反襯出冰雪世界的浩渺,人煙之稀絕。短文寫盡湖山雪景的潔淨、迷蒙,傳盡西子銀裝素裹的風姿神韻。晚明嘉興人汪珂玉有“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說。驗諸本文可謂不謬。(《陶庵夢憶注評》)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漢族,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文學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精于茶藝鑒賞,明亡後不仕,曾參加過抗清鬥争,後“披發入山”著書以終。文筆幹練,豐神綽約,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