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岩

清水岩

福建省4A級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始建于北宋,在明代重建過。北宋的神僧普足禅師曾在此修行,見泉水清冽,于是改名建寺。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蓬萊鎮蓬萊山。[1]古稱張岩山,山清水秀,風景幽潔,群峰聳峙,峰巒回環,疊翠披丹,雲煙缥缈。常在茫茫霧海行雲之中,美如“蓬萊仙境”。[2]
  • 中文名:安溪清水岩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蓬萊鎮蓬萊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6:30-17:00(下午17:00停止入場,遊客隻出不進,18:00關閉景區)
  • 門票價格:20.00元
  • 占地面積:11.1平方公裡
  • 著名景點:聖泉,枝枝朝北
  • 适宜遊玩季節:四季
  • 方言:閩南語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在地: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蓬萊鎮蓬萊山

簡介

清水岩位于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城關西北16公裡處的蓬萊山。景區總面積11.1平方公裡,主峰海拔763米,是一處以清水岩寺為主體,以清水祖師文化為特色,融宗教朝聖、生态旅遊、民俗展示、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台文物保護工程之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清水祖師信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清水岩及“帝”字形商标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标”。

概況

清水岩廟于依山而築,下臨深壑,為三層樓閣式。一層昊天口,二層祖師殿,三層釋迦樓。三層兩邊各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殿後有宋建清水祖師骨灰“真空塔”,上有新築三重檐方亭。殿于紅磚牆、青灰瓦,危樓重閣,隐在青松翠竹、煙岚缭繞的山頂,典雅壯觀。

岩附近有各具特色的景緻:“獅喉”、“清珠簾”、“方鑒圹”、“枝枝朝北”、“羅漢松”、“覺亭”、“石栗櫃”、“岩圖碑刻”、“三忠廟”等。“清珠簾”,“一泓清水流千古,四望蒼山壘萬重”;“枝枝朝北”為古樟樹,相傳為感嶽飛蒙難而枝杈北向;“岩圖碑刻”系浮雕清水岩石全景碑了這株樟兩岸信仰的清水祖師

由來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一帶多稱為“烏面祖師”,台灣則稱為“祖師公”、“祖師爺”。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師廟中,祖師爺的分身,别稱“蓬萊祖師”、“顯應祖師”、“照應祖師”、“輝應祖師”、“普足祖師”。

相傳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應(一說為陳昭或陳昭應),也有人叫陳榮祖,法名“普足”,宋仁宗慶曆四年正月初六誕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永春縣小姑鄉。陳應自幼在大雲院出家,因不堪寺院的虐待,于是到高太山結茅築庵,閉關靜坐,後經大靜山明松禅師指點,參讀佛典三年,終于悟道。明松禅師授他衣缽,并告誡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舍棄萬緣,以利物濟世為職責”,陳應便在麻章施醫濟藥,普救貧病,麻章人士尊他為“麻章上人”。

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永春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普足一到,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清溪人士便在蓬萊山上築一精舍,延請麻章上人居住,并稱此為“清水岩”。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九年,獨力募化,修橋鋪路,人人稱便,漳州、汀州一帶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宋徽宗靖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說教中端坐而逝,享年65歲。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奉報朝廷,敕賜“昭應大師”封号。

另根據台灣三峽祖師廟說明,清水祖師是北宋京都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曾追随宋丞相文天祥義舉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轉戰大江南北,是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師生前隐居于福建清水岩,死後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于福建省泉州安溪縣清水岩建立祠堂崇祀,因此泉州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其廟宇稱為“祖師廟”。

文化傳播

清水祖師文化在台灣、東南亞各地很盛行。清水祖師文化發祥地福建安溪清水岩,是一處聞名海内外的遊覽勝地。距安溪縣城24公裡處的蓬萊山清水岩,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區。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相傳是清水祖師所建。從宋至今,維修、重建、改建20多次。依山而建,相傳曾有99間,均為明清建築。

外觀似“帝”字形,分三層,一為昊天口,二為祖師殿,三為釋迦樓。殿後宋代真寶塔為清水祖師埋骨處。四周富于神話色彩,文物古迹衆多,吸引了海内外成千上萬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和朝拜。清水祖師謝世後,先後四次得到朝廷的敕封。說明清水祖師信仰在南宋時期得到地方官府的扶植和朝廷的承認,也說明清水祖師去世後,成為閩南百姓心目中的重要神靈。

安溪清水岩是台灣和東南亞衆多清水祖師廟分靈去的祖廟,它們和安溪清水岩具有悠久的曆史淵源關系。從明代以後,随着一批批安溪人紛紛遷移台灣和東南亞各地謀生,清水祖師的香火也傳到那裡。鄭成功收複台灣時,隊伍中有許多安溪人,他們身上帶着“清水祖師公”的香火。

清康熙年間,由于安溪人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推薦施琅平定台灣和以後的林總兵鎮台,施、林對安溪人有較大的關照,促使安溪人大批攜眷渡台定居。随着安溪人移民的增加和村落的形成,清水祖師廟也陸續建造起來。凡是有安溪人聚居的地方,大多有清水祖師廟。清水祖師信仰成為台灣安溪移民維系各自群體團結的精神力量。

據1930年台灣寺廟調查材料,排在前面的神佛,其中安溪的清水祖師排在第10位,廟宇83座。這說明安溪清水祖師信仰在台灣影響廣泛,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安溪清水祖師信仰在東南亞各國也廣泛傳播。随着安溪人飄渡南洋并在南洋落了戶,他們帶去了清水祖師公的香火,在南洋各國建廟奉祀。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家都有清水祖師公廟宇。

在馬來西亞槟城有一座著名的“蛇廟”,實際上是供奉清水祖師,這座蛇廟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緬甸安溪會館以“清水祖師廟”的名義,向當地政府申請立案而建立。緬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在仰光市首建“福山寺”祖師廟,奉祀清水祖師,懸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到緬甸時寫的“千山鐘神秀,百福相藏嚴”的對聯。

新加坡的祖師廟不少,較大的是蓬萊寺,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澳洲等地,也都建有清水祖師廟,奉祀祖師公。曆史上,台灣、東南亞清水祖師廟的信徒常來拜谒安溪清水祖師祖廟,進行清水祖師文化交流。他們朝拜祖廟并捐資修繕祖廟。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少僑胞回鄉朝拜祖廟并捐款修廟,如新加坡僑胞柯賢樹首倡修岩。1966年之後,新加坡李月母子和柯秋水父子續倡修岩。1982年劉慕賢倡邀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劉姓僑胞,集資改建檀樾祠和觀音閣。以後又有許多僑胞到祖廟拜谒并捐資修廟。1988年元月6日,僑胞林育敬、卓振卿,不遠萬裡,專程回來慶祝祖師聖誕,發起創立清水祖師教育基金會,并率先捐出人民币幾十萬元。

近幾年來,台灣同胞來安溪清水岩祖廟拜谒進香的越來越多,他們到清水岩祖廟遊覽、進香,有的還題字留念。先後有台北景美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台中縣龍泉鄉龍泉岩進香團、淡水清水岩進香團、淡水鎮保安廟管委會等數十個團體到安溪清水岩尋根攬勝。

台北三峽礁溪裡的蘇萬發等9人,專程拜谒祖廟,并在蓬萊山岩石刻下“溯本思源”作為紀念。從1987年至1990年台胞到祖師廟進香已達5萬多人次,以後逐年增多,并恭請清水祖師神像300多尊到台灣供奉,表達他們對祖廟的崇敬之情,也表達他們熱愛故土家鄉的情懷。

傳說

清水祖師流傳于民間的傳說,充滿濃厚的神話色彩,反映百姓對祖師驅邪鬥惡、濟世行善的崇仰之心,首先是"試劍石"傳說。說的是陳普足初築清水,并不一帆風順,常遇山鬼來擾,與争道場。一天,普足持劍,指對岩左險崖上的巨石,說一劍能叫巨石削分兩半。山鬼不信,普足對準大石,把劍一揮,大石劈為兩邊,衆鬼一見退避三舍。

再來是"方池傳浮杉"傳說:說的是當時建寺缺乏做大梁巨材,清水祖師開口說要買下山林中所有的“無尾杉”,木材商心知山林中的“無尾杉”并不多,當即收下了清水師的錢并要清水祖師在五天裡砍伐取貨,逾期不能再砍伐取材了。說也真怪,清水祖師付錢後并不上山砍伐杉木,而是回到清水岩,并叫衆僧徒在清水岩挖一個池塘,并在池中鑿了一個洞孔,大家不知道這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第二晚上,突然狂風大作。山林中的杉木被大刮斷吹倒了許多。第三天,清水祖師親自到山林中去選取所需的大杉木,并放入林中的水溝中,然後回清水岩。這時,清水岩中那個挖開的池塘洞孔裡接連冒出清水祖師從林選取的巨杉,一根接一根地出來,當出完第九根,第十根剛冒出頭來的時候,一位小和尚說了聲“夠了”,于是那出頭的第十根便立定不動了。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清水岩那池塘中的沒事洞孔還留着一根露個頭的杉材的原因。

第三個傳說是"袈裟收鬼衆":清水祖師在與山鬼鬥争中屢屢獲勝,山鬼很不服氣,還想尋機搗亂。于是清水祖師就想出了一個計謀來對付。一天,清水祖師把袈裟鋪在地上,自己端坐其中,這時,一群山鬼蜂擁而上,使勁地拉扯袈裟,清水祖師一動不動,還挑站似的口吻問衆山鬼不敢進到裡面來,山鬼以為自己的鬼衆量大,便紛紛奔入袈裟裡。隻等衆山鬼跳入袈裟裡來,清水祖師猛地一甩,山鬼大多被摔死。從袈裟角逃出來的四個山鬼,連忙跪地求饒,發誓再也不敢作祟搗亂了,并願為清水祖師效勞。于是清水祖師便将他們收為大殿的護法神,這就是今天仍立在清水法門的趙、王、蘇、李四大元帥。

主要景點

獅喉:祖師殿後有一塊巨大岩石,形似巨獅之首,釋迦樓就建在“獅頭”下方有石,形似獅口,可容數十人。獅口内還有圓每徑近二尺的孔穴,俗稱“獅喉”。“獅喉”内泉水涓涓,清風徐黎,猶如雄獅喘氣,傳說此洞穴直通泉州。

羅漢松:在覺路之旁,為清水祖師植,具有靈性。樹枝朝向殿宇,老樹橫枝,至徑直上,不敢侵徑,早時吐霧生煙,九百佘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相傳國漢楹每年長三寸,雷鳴電則矮三分。所以千年古樹也隻有13米高左右。有古詩《詠羅漢松》曰:“昔傳身似菩提樹,今見手栽羅漢松:諸品都空誰不好,隻留蒼骨老雲峰”。

清水法門:離開蓬萊祖殿昊天口,沿台階拾級而下,不一會兒就到了法門,法門類似于佛教寺院的山門殿,内中供奉承趙、王、蘇、李四位護法神,傳說他們原是山鬼,被祖師心伏為護法神,他們法術高超,協助祖師驅邪鎮妖。

枝枝朝北:聳天古樟生長地理位置獨特。傳說為清水祖師所植,現樹高31米,圍7米,樹枝坎朝北伸展,故名“枝枝朝北”。

覺亭: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原為茶亭,明代萬曆十四年(1586年)邑令廖同春在倡修“覺路”的同時,改建茶亭。題額“覺亭”,取“還惺轉念,一覺即是”之義。廖同春詠覺亭詩:“一落籠樊歲屢更,幾将五鬥負平生;行看覺路通仙路,靜聽泉聲雜梵聲。丹壁留名雲吐潤,琳官對潤鳥傳笙;同遊盡是煙霞客,千仞岡頭好結盟。”

綸音壇:又名石櫃壇,聳立在覺亭對面。綸音壇建于在覺亭對面。綸音壇建于在會宗延佑四年(1317年),壇高3.3米,上有小石塔,壇正面陰刻清水祖師在南宋四次榮受敕封的綸音牒文,上方浮雕翔龍和“皇帝诰命”及“敕賜照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的陰刻篆字,左邊垛陰刻不容緩延佑年間岩于重建成的記事。敕封牒文和岩宇重建記事對于研究清水祖和清水岩的曆史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詩詠綸音壇道:“石櫃崇隆鎮上方,敕書符緯栽堂皇;空山草木都生色,七在百年來佛國光”。

真空塔:相傳祖師在岩圓寂,鄉人将其葬于岩後,築塔亭覆其上。初無命名,南宋嘉定四年(1121),鄉人以祖師生前為僧,了悟真空,取名“真空塔”。

聖泉:在方鑒塘的不遠處,泉自石出,長年不竟竭,味甘且冽,據說飲之可以清心去病,沐之可以祛穢,帶回噴酒能驅災凝祥,保一家平安,故名聖泉。有詩詠聖泉道:“森森岫壑聽潺,一曲清澄有聖泉;掬水洗心修慧業,幾人到此悟靈源?”

窺天古樟:真空塔左頂,有一棵斷去尾梢的古樟,高約法10米,外圍約6.6米,樹心空洞,直徑約1.86米,數人盤坐于樹洞之中可窺視蒼穹,其妙不可言喻,俗稱窺天古樟。更令人驚的是,空心古樟樹木逢春竟長出二根新技,生機勃勃,又稱“母子樹”。

方鑒塘:方鑒塘又名浮杉池,傳說在興建岩時,因缺少巨材大梁,清水祖師扮作商人,到内山購買杉木。杉主問要買多少杉木?祖師說要買這山林中的所有的“無尾杉”。杉主早知山林中的杉樹寥寥無幾,且多不成材,當即收下幾缗錢,許諾山林中的無尾杉任其砍伐,且限五日内砍完搬離,逾期禁伐。祖師欣然成效。回岩後即在岩坑沼間,命徒衆挖懷方池,池中鑿一孔眼,衆人不解其意。第二天夜晚,狂風驟起,内山一帶風力更猛,許多杉木被喬得斷尾齊腰。第三天,祖師新自去取杉,杉主信守諾言,任憑祖師砍伐。祖師先砍其中大材,投放于水落石出溝中,悠然返岩。刹那間,水溝口的杉木不見了。小沙彌詫異萬分,先後從孔眼内拔出九根大杉,心要盤算着建造岩寺的橫梁大柱已足夠,情不自禁地叫道:“夠了!”話音剛落,第十根剛露出孔眼的杉木再也拔不出來了。直到如今,方鑒塘的孔眼中還露着大杉頭,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三忠廟:廟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始建于何時,無考。原杞張巡、許遠、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将伍予胥請出,改祀四位忠英靈。曆代相傳,廟原祀張巡,許遠和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将伍子胥請出,将嶽飛請入。從此“天下”的三忠廟就祀張巡、許遠和嶽飛。岩祀張巡為首。故曰張岩,山亦名張岩山。“宋元豐間,祖師于張岩之側,另自營建清水岩,而将張岩遷在覺亭侖,并名為”三忠廟”。不知何時,廟中卻增祀關羽,竟成“三忠廟四偶像”了。

海會院:海會院為民國重建,供奉南無阿彌陀佛、南海觀音、大勢至尊等菩薩。兩旁為十八羅漢、氣勢非凡、頗具特色。

清水山門:清水山門一九九八年秋後新建,在洋中鶴前大橋頭的上岩入口處。坊正中門高5.5米,寬4.00米,左右邊門各高5.00米,寬1.8米,頂蓋琉璃瓦,飛檐出水,總高達8.00米,莊嚴肅穆,堂皇矗立。石坊刻着中國佛學院教授、書法家虞愚先生題寫的牌額和“拜參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對聯。坊上邊柱镌刻楷寫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愛琛所書。

試劍石:在窺天古樟不遠處,有塊傳說清水祖師寶劍削去一半的岌石,名試劍石。有詩詠道:“當日大師卓錫遊,光芒劍氣欲橫秋;劈開此廠石分為兩,凜凜沖霄射鬥牛”。

蓬萊祖殿:蓬萊祖殿為清水岩的主體建築,創建于宋代。它依山臨壑,外觀呈“帝”字形,七妙地将人工建築與自然岩壑融為體,古典雅,輪奂輪閏正殿為重檐山頂的樓閣式建築,由昊夭口、祖師殿、釋迦樓三部分組成,大殿兩側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齋房、客舍等等,鱗次栉比,相傳共有九十九間。蓬萊祖殿無論在建築布局還是建築風格以及雕技術、裝外飾工藝方面都頗具特色,是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逍遙谷

下一篇:大明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