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

深圳經濟特區

中國早期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深圳經濟特區,1980年5月正式成立。深圳特區位于廣東省的南部沿海,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總面積327.5平方公裡。[1]它毗鄰香港,交通便利,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區将建成以發展工業為重點的工、商、農、牧、住宅、旅遊等多種行業的綜合性特區。
    中文名:深圳經濟特區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廣東 地理位置:廣東省南部沿海 面積:395.992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羅湖、福田、南山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紅樹林、内伶仃島自然保護區及海上田園等景區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别稱:深圳 建立時間:1980年8月26日 人口:1200萬人 知名産業:電子産業 知名企業:華為

特區簡介

深圳一名始自明永樂八年(1410年),因所處環境、河溝(南方人習稱圳或湧)縱橫,故名。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新安縣邊境修築了深圳、鹽田、大梅沙、小梅沙等21座墩台為邊陲哨所深圳經濟特區地圖,以後逐漸成墟。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深圳鎮。1979年3月撤寶安縣設立深圳市,市政府駐深圳鎮。

1979年8月撤深圳鎮,深圳一名由深圳市名沿用下來。深圳市地處廣東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歸線以南。深圳經濟特區是深圳市的一部分。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西連珠江口之安樂村,南與香港新界接壤,是中國主要進出口岸之一。深圳市1200萬人,170萬為戶籍人口。

1979年8月26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次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誰,在深圳市境内劃出327.5平方公裡(補更調查數據為395.992平方公裡)地域設置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準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區。

曆史沿革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1573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為生,甚少農墾。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于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公元331年(東晉鹹和六年),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于南頭設屯門軍鎮。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産食鹽、香料。至元朝,這裡又以出産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日深圳境内設立了東莞守禦千戶所及大鵬守禦千戶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島設立了南頭水寨(廣東6大水寨之一),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管轄與牽制範圍東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國艦隊出使南洋,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

明代建縣(公元1573年——1841年)

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意,擴建東莞守禦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并建縣治于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産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清朝初期,為防鄭成功及明代遺民在沿海進行抵抗活動,清政府實行沿海省份内遷50裡的“遷界”之舉。新安縣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複置新安縣,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複原。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英國占領。公元1860年(清鹹豐十年)1月11日,九龍半島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将新界租給英國99年。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裡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裡脫離其管轄。

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為避免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混淆,廣東省新安縣複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抗日戰争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裡外的深圳墟。

地名由來:當地人習慣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湧”。“深圳”地名始見于1410年(明永樂八年),因其水澤密布,田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于清朝初年建墟。

深圳建市: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決定,将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将深圳定為“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與廣州市相同的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準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并賦予其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特區發展

深圳經濟特區位于深圳市南部,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脈,南鄰香港,以深圳河為界。東西長49公裡,南北寬7公裡,總面積327.5平方公裡,實際可開發面積110平方公裡。設有全長86公裡的特區管理線。特區範圍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特區前身為原寶安縣的縣城,1978年全縣工業總産值僅有6000萬元。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開發了一平方公裡的荒坡建立工業區,興辦了23家工廠,開通了國際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貨運碼頭。其後又吸引外資興辦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内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化的工業小城。

1980年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财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裡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遊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利用從中賺到的利潤繼續進行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這種利用銀行貸款“滾雪球”式的發展為珠海、汕頭的起步建設提供了經驗。

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經營自主權、稅收、土地使用、外彙管理、産品銷售、出入境管理等。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和租賃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加速了經濟特區的迅猛發展。

自1979年創辦深圳經濟特區,至2002年止,實際利用外資315.18億美元。其中,1979~1989年10年間,深圳與世界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簽訂協議689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至1999年20年間,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深投資,累計投資項目2.36萬項,合同外資298.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45億美元。2009年,國内生産總值4479.15億元。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2000年開始施行的立法法,繼續保留了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同時還授予經濟特區所在市以較大市立法權。随着深圳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區内、外地方性法規的不一緻,造成“一市兩法”現狀,給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諸多障礙。

《深圳綜合配套 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下簡稱《方案》)2009年5月6日獲國務院批準通過後,深圳市高層正加緊研究該《方案》的3年分步落實規劃。其中2009年的改革重頭戲包括向中央申報将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即将原屬關外的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納入特區之内。如果獲得批準,深圳特區的總面積将由2009年的395平方公裡擴容為1948平方公裡。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深圳市地處廣東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歸線以南。陸域位置東經113°46′至114°37′,北緯深圳經濟特區地圖22°27′至22°52′。深圳經濟特區是深圳市的一部分。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西連珠江口之安樂村,南與香港新界接壤,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脈,東西長49公裡,南北寬平均7公裡,是中國主要進出口岸之一。

氣候狀況

深圳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為23.7℃,最高氣溫為36.6℃,最低氣溫為1.4℃,無霜期為355天。年日照時數1975.0個小時,太陽年輻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2.3%。每年5至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為1608.1毫米。夏秋兩季偶有台風。

土地物産

經重新勘測,深圳市總面積為1952.84平方公裡,略少于原來統計的2020平方公裡。其中,深圳經濟特區面積為395.81平方公裡。截至2003年末,深圳可建設用地931平方公裡,占土地總面積46.1深圳經濟特區%。土地開發面積逾488平方公裡,其中建成區面積超350平方公裡(特區内超150平方公裡)。盛産荔枝等名果,礦産資源主要為花崗岩、大理石等建築材料,金屬礦産可開采量較小,油、氣等能源靠外界輸入。

地形地貌

深圳全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土地形态大部分為低山、平緩台地和階地丘陵。西部為濱海平原,平原占陸地面積的22.1%。最高山峰為梧桐山,海拔943.7米。

山脈海洋

深圳海岸線長229.96公裡,多為優良港口岸線,6處港灣建有深水港。海域廣闊,水産資源豐富,擁有40多種名貴水産。梧桐山、七娘山、羊台山、大南山等山脈綿延,東部有大小梅沙、深圳經濟特區大鵬半島郊野森林等黃金海岸線風光,西部有紅樹林、内伶仃島自然保護區及海上田園等景區。

河流淡水

深圳大小河流160餘條,分屬東江、海灣和珠江口水系,但集雨面積和流量不大。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深圳河、茅洲河、龍崗河、觀瀾河和坪山河等5條。天然淡水資源總量19.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500立方米,約為全國和廣東省的1/3和1/4。

各區介紹

福田區

福田區位于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該區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7日成立。區政府駐沙頭街道。全區總面積78.8平方公裡,行政區域東起紅嶺路與深圳經濟特區鄧小平塑像羅湖區相連,西至僑城東路與南山區相接,南臨深圳河、深圳灣與香港新界相望,北與寶安區接壤。下轄園嶺、南園、華富、蓮花、福田、沙頭、香蜜湖和梅林8個街道、92個社區。2005年末常住人口116.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6萬人。

羅湖區

羅湖區位于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深圳市開發較早的商業中心區。著名商業街東門便位于此區.該區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1日成立。區政府駐黃貝街道。全區總面積78.36平方公裡,行政區域東接鹽田區,西至紅嶺路與福田區相連,南臨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與龍崗區、寶安區接壤。下轄黃貝、東門、南湖、桂園、筍崗、清水河、翠竹、東湖、東曉和蓮塘10個街道、115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86.0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3.27萬人。

南山區

南山區位于深圳經濟特區西部。該區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4日成立。區政府駐南頭街道。全區總面積182平方公裡(包括内伶仃島和大鏟島),行政區域東至深圳經濟特區僑城東路與福田區相連,西扼珠江口與珠海市相鄰,南至深圳灣和内伶仃島與香港隔海相望,北背羊台山與寶安區接壤。下轄南頭、南山、招商、蛇口、粵海、沙河、西麗和桃源8個街道、98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90.0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0.28萬人。

鹽田區

福田區位于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該區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7日成立。區政府駐沙頭街道。全區總面積78.8平方公裡,行政區域東起紅嶺路與羅湖區相連,西至僑城東路與南山區相接,南臨深圳河、深圳灣與香港新界相望,北與寶安區接壤。下轄園嶺、南園、華富、蓮花、福田、沙頭、香蜜湖和梅林8個街道、92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116.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6萬人。

寶安區

寶安區位于深圳市西北部。該區于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人民政府駐新安街道(寶安縣城)。全區總面積733平方公裡,行政區域東接龍崗區,西臨伶仃洋與中山市相望,南連南山區、福田區和羅湖區,北靠東莞市。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在該區轄區内。下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石岩、觀瀾、龍華、大浪和民治10個街道、173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330.0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5.49萬人。

龍崗區

龍崗區位于深圳市東部。該區于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人民政府駐龍崗街道。全區總面積844.07平方公裡,行政區域東南臨大亞灣與惠州市相鄰,西接寶安區,南連羅湖區、鹽田區,隔大鵬灣與香港相望,東北靠惠州市、東莞市。大亞灣核電站在該區轄區内。下轄布吉、坂田、沙灣、平湖、橫崗、龍崗、龍城、坪地、坑梓、坪山、葵湧、大鵬和南澳13個街道、127個社區。2005年年末常住人口1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2萬人。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就将在龍崗舉行。

光明新區

2007年5月31日,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光明新區,管轄公明、光明兩個街道。

坪山新區

2009年6月30日,坪山新區正式挂牌,這是深圳新設立的第二個功能區。

特區擴容

範圍

2010年5月3 1日,中央已經批準了深圳擴大特區版圖的申請。深圳特區範圍延伸至全市,特區總面積将由2010年的395平方公裡擴容為1948平方公裡,接近香港面積的兩倍(香港總面積達1103平方公裡)。并于2010年7月1日起執行!深圳經濟特區擴容後,為深圳發展和港深合作開辟了廣闊前景。也為5年後深圳特區經濟趕超新加坡和成為國際大都市、區域金融、經濟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第一經濟特區——深圳也将全新進入跨時代的建設步伐!

影響

因應特區擴容的臨近,深圳市正在為特區内外一體化發展加緊布排。至于擴容的具體方案,尚不得知。二線鐵絲網是否拆除問題也沒有具體說法。在2010年5月31日召開的深圳市人大會上,代市長王榮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及,加大特區外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提高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做好城市化過渡期後的體制轉軌工作,大幅度縮小特區内外發展差距,提高城市整體發展水平。

實行關内外同質化,可以把深圳整個城市提升一個平台。不但縮小關内外發展不平衡差距,還将從根本上解決“一市兩法”問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深圳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掃清障礙。

發展措施

一市兩法成曆史

深圳人習慣用“關内”和“關外”來區分是否為深圳經濟特區。“關内”是深圳經濟特區,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關外”則包括寶安區、龍崗區、光明新區。擴容後,原屬關外三個區納入特區之内。

猶如香港和中國内地“一國兩制”的關系,在深圳存在一個城市兩種制度,一個城市兩種法律的問題。

“一市兩法”的尴尬給深圳的行政管理、司法以及公民權益保障等帶來諸多難題。比如,企業在特區内外享受的稅收政策不同;同為深圳市民,特區内外工傷、養老保險的待遇卻迥然不同;特區内外交通管理存在差異,同樣是開車闖紅燈,罰款标準卻不一樣;甚至同一個案子,也因法律适用不一樣,在特區内外的法院判決結果迥異。

批複指出,廣東省和深圳市要認真做好經濟特區管理線撤銷相關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實施深圳全市域統一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态建設,有序提升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水平,實現更高質量的城市化,為新時期超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積累經驗、當好示範。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随着經濟的飛速發展,深圳出現了土地和資源難以維系的局面。關内土地告急,導緻房價節節高升。人口劇增帶來的交通、土地等的壓力,讓狹小的關内不堪重負。在巨大的土地資源壓力下,向關外擴展,尋求新的城市發展空間成為深圳的必然選擇。也是轉型期的深圳必須要走的一步。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表示,經濟轉型是深圳未來發展的主線。吸引更多高科技企業來代替勞動密集型企業是深圳正在進行的一項工作。深圳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多聚集在關外,擴容後的大特區将有利于實現産業置換。

特區版圖擴大至全市範圍後,深圳特區的中軸線将會向西移至前海及寶安中心城片區,龍崗、寶安兩區及光明新區的生活、交通、教育等配套将會進入一個新的層面。

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戰略目标,由于“二線關”的存在,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受到影響,令深圳的中心城市功能大打折扣。

深圳建設自一開始就沒有把特區内外納入同一發展序列。就深圳城市功能和整體水平來講,離國際化大都市的标準還有相當差距,主要是占全市六分之五面積的特區外城市化、現代化的水平仍不高,無論是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社會管理水平、經濟質量等方面,都嚴重滞後。

區位優勢

經濟開發區所位于的深圳市的前身是原寶安縣。寶安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秦代時屬番禺,晉朝始設寶安,以後其名稱和隸屬關系幾經變動,直到民國時期重稱寶安縣,解放後一直沿用。寶安曆史上有"粵省前哨"之稱,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鴉片戰争時期林則徐在這裡布防。

孫中山領導的"三洲田庚子起義"就在深圳沙頭角鎮三洲田村發起。抗日戰争時期,威震南疆的東江縱隊在這裡發祥和活動。寶安縣于1949年10月15日解放。1979年3月,改為深圳市。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1981年7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1988年10月,國務院批準深圳市計劃單列。

深圳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地理位置優越,是内地惟一與香港接壤的城市,是香港與内地的重要通道。全市總面積1948.69平方公裡,其中經濟特區391.71平方公裡。深圳東臨大鵬灣,西連珠江口,南與香港接壤,北與東莞、惠州市為鄰。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為低丘陵地,間以平緩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帶是濱海平原。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長35公裡。年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礦産資源已發現的有23種,81個礦點,部分已探明具有一定的工業儲量。深圳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4℃,一年四季,綠草如茵,鮮花盛開。

深圳市轄6個縣級建制區,即特區内的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區和特區外的寶安、龍崗區,市政府駐福田區。特區内已于1992年完成了農村向城市、農民向居民的"兩個轉變"。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2003年末,總人口557.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50萬人,暫住人口407.4萬人。深圳市市花為簕杜鵑。

深圳物産豐富,盛産龍崗"三黃雞"、南頭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龜桔、龍華方柿等農副産品。栖息、繁衍的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有虎紋蛙、蟒蛇、猕猴、大靈貓、金錢豹、穿山甲等。深圳海岸線長230公裡,海域産品豐富,沙井蚝是深圳特産。

深圳市已形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自然特色、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體系,主要景點(景區)有深圳西部海上田園旅遊區、野生動物園、華僑城旅遊度假區、觀瀾湖高爾夫球會、明思克航母世界等50多處。其中華僑城旅遊度假區和觀瀾湖高爾夫球會是中國首批最高等級的AAAA級旅遊景。

上一篇:市委組織部

下一篇:網盛生意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