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

消渴症

三多綜合征
消渴症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症狀。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則陰損及陽,熱灼津虧血瘀,而緻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絡脈瘀阻,經脈失養,氣血逆亂,髒腑器官受損而出現疖、癰、眩暈、胸痹、耳聾、目盲、肢體麻疼、下肢壞疽、腎衰水腫、中風昏迷等兼症。中國傳統醫學的消渴症始見于《黃帝内經·奇病論》,名為消渴。中醫所論消渴,肺熱傷津、口渴多飲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饑為中消;腎不攝水、小便頻數為下消。肺燥、胃熱、腎虛并見,或有側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内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消渴症 傳染病:否 主要特征:高血糖及尿糖

病因病機及方藥

1.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n

2.消渴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勝。其病變的髒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本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虛火、濁瘀。n

3.消渴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标,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大法。n

4.消渴的辨證論治:n

上消:肺熱津傷證—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方藥:消渴方。n

中消:胃熱熾盛證—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方藥:玉女煎。n

氣陰虧虛證—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方藥:七味白術散。n

下消:n

腎陰虧虛證—治法:滋陰固腎;方藥:六味地黃丸。n

陰陽兩虛證—治法:滋陰溫陽,補腎固澀;方藥:金匮腎氣丸。

辯證要點

1.辨病位

n消渴病的三多症狀,往往同時存在,但根據其表現程度的輕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熱、腎虛之别。通常把以肺燥為主,多飲症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以胃熱為主,多食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以腎虛為主,多尿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n

2.辨标本

n本病以陰虛為主,燥熱為标,兩者互為因果,常因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的不同,而陰虛和燥熱之表現各有側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進而由于陰損及陽,可見氣陰兩虛,并可導緻陰陽俱虛之證。n

3.辨本證與并發症

n多飲、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為消渴病本證的基本臨床表現,而易發生諸多并發症為本病的另一特點。本證與并發症的關系,一般以本證為主,并發症為次。多數患者,先見本證,随病情的發展而出現并發症。但亦有少數患者與此相反,如少數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癰疽、眼疾、心腦病症等為線索,最後确診為本病。

學術争鳴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消渴症來命名糖尿病,不盡準确,對治療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仝小林教授解釋說,有一些病的症狀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醫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稱為“消渴病”,其主要依據是“尿甜”,也就是現在說的“尿糖”。但臨床上很少會觀察尿是否甜,而且,這對治療也沒有多大意義。

更為重要的是,出現“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隻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臨床上并不出現“三多一少”。如果根據尿糖或是出現“三多一少”來診斷,會延誤大多數糖尿病人的病情。現在所講的糖尿病,無論是内涵還是外延,都與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發症如眼底病變、腎髒病變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

中醫習慣上将小血管叫做脈絡,将大血管叫做經絡。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損害體現在脈絡上,而它對心腦大血管的損害多是間接的,而且隻是損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仝小林教授認為,如果中醫要給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絡病”更恰當。将糖尿病稱為“糖絡病”的最大意義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絡”。這樣,從發現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會重視疾病對脈絡的損傷,着眼于防治因脈絡損傷而引發的并發症,做到“有則治療,無則預防”。

對确立消渴證的學術價值,也由支持的學者。如聶文濤認為,消渴證關注了人體内的一種驅動力,現代心身醫學稱之為内驅力。也就是身體有高分解的沖動;高分解的結果是消渴。

所以,針對消渴的治療方劑,往往同是對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這是中醫立足于身體體征變化解決疾病的價值所在。聶文濤在《是馴服血糖,不是束縛血糖》一文中指出:中醫學強調人體變化是必須有主導力量起作用。

也就是誰行“政令”的問題。這種“德”與“位”的關系辨析,也是《易傳·系辭上》開篇就講的。根據這種基本的中醫思維,人體胰島素不敏感狀态是因為胰島素不當令的原因。那麼,此時由誰來行“政令”呢?這就是胰高糖素。

這說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為胰高血糖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分解的,而胰島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合成的。顯然,頻發低血糖、相對低血糖或身體局部血糖供應不全都可能導緻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從而出現糖尿病。

因此,必須避免對血糖的這種刺激。所以,中醫學自《黃帝内經》以來一直注意谷物保護。現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經成為公認的糖尿病患者健康進食方式。

古代療法

古代方法治愈糖尿病的記載

近年來圍繞聶文濤治療方案發生很多争鳴。其實,治愈糖尿病的文獻記載很多。方法也有簡有繁。一些方法似乎更簡單,如梨是我國各地均有出産的水果,以北方品種為佳。梨又可入藥,性微寒,味甘、微酸,入肺、腎經。功效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主治熱病傷津煩渴、消渴、肺熱咳嗽、咯血、吐血、噎腸、反胃及便秘等症。糖尿病屬消渴病的範疇。古時有不少人用梨治療煩熱和消渴病,确有良效,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明代李時珍撰《本草綱目》中指出,梨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是一味治療消渴病的良藥。他說,宋代有一士人患重病,煩悶無聊,請名醫楊吉老診治。楊診後稱此病乃極為嚴重之熱症,氣血消爍,病勢險惡,無力回春,且預言三年後該士人當患癰疽病而死。揚吉老的診斷,說明那士人患的是消渴病即糖尿病,預言癰疽則是糖尿病的并發症。後來士人聽說江蘇茅山有一道士醫術精湛,但不輕易給人治病。

士人便穿上仆衣,徑直來到茅山求見道士,且表示自己願意當傭工,求道士收留他。道士應允,讓士人與弟子們生活在一起。不久,士人向道士告知求醫治病的實情。道士診脈後笑着說:“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幹者泡湯,食滓飲汁,病自當平。”士人遵囑照辦。一年之後,諸症悉除,消渴病痊愈。士人再次拜訪楊吉老,楊見他顔貌腴澤,脈息平和,便極其驚訝不解,士人便詳告經過。楊吉老慨歎學醫不精,願拜茅山道士為師。

據宋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述,唐代有一士人患風痰已深,醫生拒絕治療,隻勸說他早日返回家鄉。士人在惶恐不已之時遇到了獸醫趙鄂。趙建議士人每天多吃消梨(秋梨的一種,如紅消梨之類),感到口渴就吃梨。數月後,士人病終痊愈。士人雖說患風痰,但從他口渴不已的症狀來看,也同時患有消渴病。

據最近報道,石化集團第四建設公司離休幹部馮權朝在1971年患糖尿病,用吃甜梨的方法兩個月治愈。醫生總是告誡糖尿病患者,忌食糖份高的甜食,而古傳秘方恰恰相反。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狀是口渴、多飲、多食、多尿。馮氏的體驗是,口渴時,吃一兩個甜梨,仍感到口渴,可再吃梨,一直吃到不渴為止。并提出,一定要吃甜梨,如鴨梨、雪花梨、白梨等。遇無梨季節,亦可食白蘿蔔代之(長形甜味),與吃梨有同樣的效果。吃梨治消渴病的記載可以從馮權朝老人吃甜梨治療糖尿病的療效中得到驗證。

現代療法

現代方法治療糖尿病方法:

1、磺脲類——格列齊特等

作用機制:刺激胰島素β細胞釋放和分泌胰島素,是血糖水平迅速降低。

不良反應:β細胞功能衰竭;低血糖等。

2、雙胍類——鹽酸二甲雙胍等

作用機制:延緩葡糖糖在腸道的吸收。

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乳酸性酸中毒等。

3、α-葡萄糖幹酶抑制劑——阿卡波糖等

作用機制:延緩消化道對糖的吸收。

不良反應:胃腸道不适,惡心,腹瀉等。

4、中醫治療——恒濟悅泰膠囊等

作用機制:調節胰島分泌功能,保肝護腎,調節髒腑代謝機能等。

不良反應:無毒副作用,但見效慢。

典型症狀

1、疲乏無力:這一症狀主要是因為消渴症病人的胰島素缺乏,血糖不能進入細胞,使得細胞缺乏能量。據報告2/3糖尿病患者有無力的症狀,甚至超過消瘦的人數。

2、容易感染:消渴症病人由于營養不良,長期的飲食較少,影響免疫功能,以緻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皮膚疥腫,呼吸、泌尿膽道系統的各種炎症,且治療困難。

3、皮膚感覺異常:這一症狀的出現是因為消渴症病人的神經系統并發症引起。病人感覺神經障礙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膚感覺異常,如蟻走感,麻木,針刺感,瘙癢,尤其女性外陰瘙癢可為首發症狀。

4、視力障礙:消渴症可引起眼睛各個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現視力減退、黑蒙、失明等。

5、性功能障:消渴症引起血管、神經系統病變以及心理障礙等引發男性陽痿,女性性冷漠、月經失調等性功能障礙。

6、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腫:這一症狀出現的原因于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類似。都是因為人體的能量缺乏,蛋白質補充不充足,導緻人體的蛋白含量下降,出現低蛋白性的水腫。

7、排尿困難:排尿意識低下,排尿間隔時間延長,乃至排尿困難,膀胱内餘尿增多,膀胱擴張等症,都是消渴症的反應。嚴重者可出現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腎功能衰竭等合并症,有的還引起菌血症,難以醫治,預後很差。中老年男性出現排尿困難,隻考慮前列腺肥大是不全面的,還應聯系到是否患有糖尿病。

8、女性上身肥胖:肥胖易患消渴症。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腰圍/臀圍大于0.7的人,不論體重如何,糖耐量試驗異常要占60%以上。當腰圍/臀圍大于0.85時,必須做糖耐量試驗檢查,因為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體征,可做為診斷糖尿病的一項重要指标。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現上述病變。

重要文獻及價值

1、《黃帝内經·奇病論》

在中醫經典文獻《黃帝内經·奇病論》中已經明确從行為方式上闡述消渴:"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西方在二百多年前才把消渴證的最多數Ⅱ型糖尿病确認為行為方式疾病,其标志是John rollo在1797年發現了尿糖。

《黃帝内經·奇病論》确定消渴為行為方式疾病,并且認為是脂肪類物質攝入過多,主食攝入過少造成的。這一點在明代醫學着作《景嶽全書》中進一步做了說明:"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

相比John rollo,《黃帝内經·奇病論》不僅早關注行為問題近二千年,而且得出的結論也是正确的。而John rollo得出的結論但卻包含了大量的錯誤。John rollo通過對Meredith船長的觀察,發現當Meredith吃面包,谷物,水果等植物食品的時候,尿糖增多;而吃肉類食品的時候尿糖相對減少。

于是,John rollo得出結論:糖尿病應定位在腎髒(尿糖問題),是吃含碳水化合物高的植物食品造成的。因此飲食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和蛋白質是該疾病的飲食方案。這種飲食方案影響了十幾代糖尿病患者,造成了患者難以康複的局面。

我們已經知道:

(1)糖尿病的定位應是血糖而非尿糖;

(2)在胰島而不在腎;

(3)是攝入碳水化合物不足發病的而不是過多。實際上,有的時候尿糖增多正表明身體血糖升高的緩解,而不是加重。1999年劍橋大學Hales教授公開的調查結果被全世界所重視:在美國,亞洲人西方生活化後Ⅱ型糖尿病發病率迅速升高,歐洲人的發病率則沒有明顯變化。Hales教授的證據表明,生活方式(主要是飲食結構)改變造成了Ⅱ型糖尿病的爆發。谷物保護曲線的發現更證實了這一點。

現在高碳水化合物已經成為糖尿病人新的飲食指導标準。

2、《諸病原候論》

隋代醫學着作《諸病原候論》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導中直接指出了運動與進餐時間安排問題:"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這不僅提出了通過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來康複消渴,而且首次關注了運動量和吃飯時間的關系。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全世界所有的糖尿病康複指南都把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作為最先手段。

3、《千金方》

唐代醫學着作《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複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複作。"這裡的“已”,是解決的意思,也就是治愈。關于古代是否者的治愈過糖尿病的争議,是基于錯誤控制碳水化合物後見不到康複的糖尿病患者。

近年來,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谷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谷物保護曲線的發現使很多人相信孫思邈記載的糖尿病康複是真實的。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關注聶文濤的谷物保護曲線的發現和雙高綜合症等認識,提出《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并在發表時被合作者推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醫藥發展貢獻獎”。王英博士明确指出孫思邈關于消渴證康複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4、《辯證冰鑒》

清代醫學着作《辯證冰鑒》描述了進食對解除消渴的意義:"得食則渴減,饑則渴尤甚。"這些寶貴的經驗,為今天的糖尿病行為研究奠定了基礎。為當代學者發現谷物保護下的血糖曲線提供了文獻支持。這是中國古代記述碳水化合物對胰島功能保護意義的臨床經驗記載。美國糖尿病協會目前主張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也證實了陳氏記載的準确。王英博士在《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中明确指出谷物保護的主張是受到陳士铎的啟發。

上一篇:支氣管炎

下一篇:乳腺增生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