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廊橋

泰順廊橋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順廊橋是指泰順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順境内現有的古廊橋中,保存較完好的木拱廊橋6座、木平廊橋22座、石拱木廊橋1座。其中最具科學、曆史、藝術和觀賞價值的是木拱廊橋,單孔跨度有的達34.14米,它的建築形式、結構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相似,被橋梁專家稱為“古橋瑰寶”。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泰順廊橋 類型:廊橋 所在地:浙江 建造時間:明中期 所在地:浙江最南端,與福建交界 票價:30元 類别:橋 建造時期:明中期 保護級别: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東北接文成,西北界景甯,南與福建省為鄰,總面積1700平方公裡,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内山高路遠,群峰疊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餘米。曆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

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曆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裡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裡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而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襲,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

“廊橋”這一稱謂泰順還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采用的。幾百年來,泰順人一直稱木拱廊橋為“蜈蚣橋”,實際上木拱橋并沒有“蜈蚣腳”。上海交大講師劉傑認為“蜈蚣橋”在結構上與蜈蚣相似。其實普通百姓對"蜈蚣橋"的稱呼代代相襲,至于木拱橋的力學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

在地理偏僻,交通閉塞的山區縣,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橋”在中國橋梁發展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曆史文物價值。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泰順這個廊橋王國偶然被有識之士所發現。1996年11月12日,《中國攝影報》用三分之一的闆面頭條刊登了蕭雲集“浙南廊橋有遺篇”的圖文報道,首次采用“廊橋”名稱。從此,中央、省、市級新聞單位和國内外學者紛紛到泰順來采訪、考察、研究。泰順廊橋這一國之瑰寶引起了國内外廣泛的重視。

泰順民間橋梁數量衆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共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内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

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歎!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橋梁專家矛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結構,在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記載泰順木拱橋4座。

泰順廊橋聞名于世,因其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故名虹橋。在中國橋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海陽縣的廣濟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

其中三座橋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橋卻隻留在畫中,如今在泰順發現以虹橋類似結構的廊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廊橋聞名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電影《廊橋遺夢》,浪漫的愛情故事感動無數人,也讓人們記住了“廊橋”。

結構

基本組合單元是六根杆件,縱向四根、橫向兩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壓産生的摩擦力,構件之間越壓越緊。這種結構,不用釘鉚,隻需用相同規格的杆件,别壓穿插,搭接而成。從力學上分析,上端的縱梁壓在橫梁上,橫梁又壓在相對一根縱梁上,上下兩根縱梁夾住一根橫梁,摩擦力使得橫梁不能滑動,結構簡單而奇妙,這種結構,整體為拱形結構,因此沿拱心線整體受壓,不會産生彎矩,就每一根杆件來說,又是最簡單的簡支梁,承受兩種集中荷載。

橋的構件統一,無特殊,異形的構件,伐下的樹木隻需經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構件,而且,裝卸方便,拆橋時可以做到不損構件,且可重複利用。小杆件便于運輸,用小構件形成大跨度,經濟合理。根據橋頭紀錄民衆捐資的情況,在道光年間重修共用去約一百萬文,這個造價在當時相對較低。

“蜈蚣結構”有很好的受壓性能,隻要兩端固定,橋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載,由于結構的特殊,橋受到向上的反彈力,就很容易失穩遭受破壞,為此,“蜈蚣橋”都采用了廊橋這種形成,橋廊非但不是負擔,反而增加了穩定性。每當山洪爆發時,當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體或大石頭搬到橋上來增加橋的穩定性。

開窗是泰順廊橋普遍采用的做法,窗架将橋外的風光分割成若幹部分。人行廊屋中,或坐在廊屋兩旁的木凳上,視線穿過透空的廊屋,窗外的山光、水色、雲煙、竹樹,盡入眼中,使窗外的風景産生了圖畫一樣的效果。這種開窗之法與古代園林中的借景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化

廊橋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場所。如北澗橋上一個個分割均勻的攤位,可想當年如溫州五馬街般繁榮的景象。橋頭形成一條小小的店鋪街,底層當店鋪,二層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貴的地方。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以前常常在北澗橋的橋頭上演木偶戲,而另一頭聚集上千觀衆。廊橋中一般都設有神龛供鄉民祭祀。

有的并不設在橋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對橋頭路沖。祭祀的對象有佛教任務如觀世音菩薩、門神神荼和郁壘,尉遲恭與秦瓊,也有義薄雲天的天帝爺,以及能給讀書人帶來好運的文昌帝和幫人發财的财神爺趙公明。

更有一些當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陳十四夫人、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還崇祀傳說中掌管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雜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期。鄉民從四面八方聚橋蔔,擺上一整隻豬頭,再添兩盤時令水果,插上幾炷香,磕頭作輯禱祈福。

建築藝術

泰順的木拱廊橋大多在風雨闆上刷紅漆,而其他類型的廊橋則十之八九都素面朝天,不施顔色。在風雨闆上刷油漆不僅起到保護作用,也增添了廊橋的美感——“綠水紅橋白闆扉,春生門巷最依依。”泗溪姐妹橋風雨闆上的紅漆更是運用得恰到好處,豔而不俗,從中可見工匠手工之不凡。紅色的運用使整體色彩印象有别于周圍呈綠色的自然環境,突出了主體地位,并與周圍環境的自然色彩融合起來,相得益彰。

木拱廊橋的屋檐一般設兩層,翼角飛挑,似盤龍卧虎,頗有吞雲吐霧之勢。屋脊平緩有序,轉折處彎曲有度。翼角稍稍伸出後,微微起翹,遠看給屋頂增添了一份動感,近觀有飛揚之勢。正如《詩經》所雲:“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這也使型制比較大的橋梁有了幾分空靈。

在橋屋中間建造歇山屋頂尤其精緻,原本随着橋屋的高低變化而産生的屋檐線條就已富有動感,再在這較長的線條當中突起一座歇山屋頂,就使屋檐變化有了主次之分,更具有強烈的韻律感和明快的節奏美。

仙洞虹橋的梁架、鬥拱等部分雖然構作比較簡單,在屋檐的裝飾上卻是下足了功夫,兩端歇山屋頂翼角起翹襯托着橋屋當中幾間懸山頂的脊獸“雙龍戲珠”,雙龍造型優美,栩栩如生。裝飾在屋脊之上的各種獸形瓦件——屋脊脊獸,據說最初是為保護木栓、鐵釘、防漏和加固房屋而設置的。後來為了美觀而裝飾成各種獸形,使屋頂上龍飛鳳舞、生氣勃勃,籠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典型

泰順古廊橋中比較著名的是:泗溪鎮的溪東橋和北澗橋(當地人稱“姊妹橋”);三魁鎮的薛宅橋、劉宅橋和永慶橋,洲嶺鄉的毓文橋和三條橋;筱村的文興橋。溪東橋和北澗橋可以說是泰順古廊橋的代表作。

溪東橋位于泗溪鎮泰順二中左首,是座疊梁式木拱廊橋,橋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橋的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廊橋在山峰的襯托下,更顯得秀美、輕靈。

北澗橋是個建築群,橋頭建有幾間古民宅與其相連,尤其是橋頭那株上千年的參天古樟,樹陰遮天,襯托着北澗橋分外肅穆典雅。橋頭的石碑上,記載着北澗橋的橋史和幾次修葺情況。該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慶八年(1803年)重建,橋長51.7米多,寬近6米,高11.22米。位于泗溪上橋西北,相距有1公裡,橫跨北溪,故稱“北澗橋”。後又分别四次修葺,每次修葺,都有熱心人捐資,最近的一次是于1986年至1987年重修。1989年,北澗橋被列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建築

三條橋

三條橋,位于洲嶺鄉和垟溪鄉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建于宋“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疊梁拱式木廊橋。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柱梁,柱頭有蝶形蓮花瓣頭拱座。

該橋起源較早,據泰順《分疆錄》記載,道光間修建時曾發現唐“貞觀”舊瓦,是本縣文獻記載曆史最早的橋梁。該橋精巧秀麗,曆史悠久,被編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作為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叢書宣傳,顯示了我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1982年列為泰順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永慶橋

永慶橋,位于三魁鎮戰洲下溪坪村,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全長33米,寬4.5米,離水面高8米,為伸臂式木廊橋,橋墩青石砌築,上置二層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鋪行道橋闆,有廊屋12間,明間為二層重檐樓閣,内設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翹,造型雅樸,是縣境内優美的古代木廊平橋。1994年列為泰順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仙居橋

仙居橋,位于仙稔鄉仙居村,距縣城20裡。創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曆經四次重建,橋毀之因,皆罹水患。現橋為清康熙十二年重建,全長41.83米,寬4.89米,高12.6米,跨徑34.14米,為平孔木拱廊橋。

據《泰順分疆錄》記載“······明知縣郭顯宗建,成化十九年(1483年)元月洪水沖毀,弘治四年(1491年)知縣範勉重建,嘉清三十年(1650年)崩圮,四十二年(1653年)知縣區益重建,今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裡人複建造之;該橋有橋屋十八間,80柱單檐。為跨徑最大及現橋曆史最長的木拱橋。”由于年之失修,破殘嚴重。目前該橋修建工程已列入縣委縣政府重要議事日程。n

踏上泰順著名古道“溫州大路”羅陽至仙居的一段,沿途可看到許多具有深厚内涵的文物。仙居清代文人張天樹曾作一首瑰麗的長詩描繪古道景物,題為《仙陵古意》,詩雲:“羅山日暖春花吐,迎春門接仙源路。三陽過處是石亭,楊柳灣深鎖煙霧。高低嶺盡見清溪,長空一道飛虹度。松林隐隐隔煙村,此中應有高人住……”。

霞光橋

霞光橋,位于橫坑鄉華洋村,系石拱木廊橋。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鹹豐、同治年間均有修建。橋長17.26米,寬4.42米,跨泾13.2米。n

霞光橋,像一隻從天而降的山鷹,停歇在溪流中,正要收翅飲水。霞尤橋系石拱木廊橋,平整的石頭砌成的橋拱呈半月形。均衡、勻稱,優美的線條倒映在清波之上。虛實結合,互相襯映。石拱之上,架起廊屋七間。廊屋外附木闆擋風,上設屋檐蔽雨。屋檐為重檐式,屋脊平緩有序,轉折處彎曲有度。翼角稍稍伸出後,微微起翹,遠看給屋頂增添了些許動感,近觀有飛揚之勢。整個屋頂給人以親切、柔和、輕盈、秀逸的美感。n

霞光橋在清雍正、鹹豐年間都有修建。但最終均“不戒于火”。“三都下洋橋者(即霞尤橋),浙閩來往之通津也”,橋毀則無法通往,當地家族族長召集衆人商議,“議者不利于木,思易以石,計費倍之。”造石拱橋。雖然造價要增加許多,但“木不如石之安且久也”。就是因為霞尤橋以前都是用木材建造,所以多次毀于火。為求耐久,幾位首事四處奔走化緣,最終“砌以石,而仍屋之”,将霞光橋改造成石拱木廊橋。

文物保護

泰順縣境内有30多座古廊橋,其中15座廊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座廊橋被列入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n

2006年5月25日,泰順廊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大庭廣衆

下一篇:世界四大漁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