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

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
波羅的海(Baltic Sea),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德語作Ostsee,瑞典語作Ostersjon,俄語作Балтийское море,芬蘭語作Itameri,波蘭語作Morze Baltyckie。波羅的海得名于從波蘭什切青到的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波羅的海被西歐各國(如英國,丹麥,德國,荷蘭等)稱之為東海,而被東歐的愛沙尼亞稱為“Lä auml nemeri”,亦即西海之意。波羅的海得名于從什切青到的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長1600多千米,平均寬度190千米,面積42萬平方千米,總貯水量達2.3萬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相當于我國渤海面積的5倍。波羅的海是個淺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隻有55米,最深處哥特蘭溝459米。[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波羅的(dì)海 外文名稱:Baltic Sea 地理位置:位于東北歐洲 面積:42萬平方千米 氣候條件:屬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地 平均深度:55米 最大深度:459米 海域面積:42萬平方千米 盛行風向:西風 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

概述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邊緣海、大西洋的屬海。波羅的海是在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才形成的。波羅的海位于北緯54°~65.5°之間的東北歐,呈三岔形,西以斯卡格拉克海峽、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裡加海峽等海峽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

從第三紀以來,波羅的海及其周圍區域曾經經曆了陸地和水域的多次相互交替。波羅的海是在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才形成的。這使得波羅的海的海岸複雜多樣,海岸線十分曲折,南部和東南部是以低地、沙質和潟湖為主的海岸,北部以高陡的岩礁型海岸為主,海底沉積物主要有沙、粘土和冰川軟泥。

波羅的海四面幾乎均為陸地環抱,整個海面介于瑞典、俄羅斯、丹麥、德國、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9個國家之間。向東伸入芬蘭和愛沙尼亞、俄羅斯之間的稱芬蘭灣,向北伸入芬蘭與瑞典之間的稱波的尼亞灣。

波羅的海得名于芬蘭灣沿岸從什切青到的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長1600多千米,平均寬度190千米,面積42萬平方千米,總貯水量2.3萬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相當于中國渤海面積的5倍。波羅的海是個淺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86米,最深處哥特蘭溝459米。

波羅的海中島嶼林立,港灣衆多,散布着奇形怪狀的小島和暗礁,有博恩霍爾姆島、哥得蘭島、厄蘭島、呂根島、果特蘭島等島嶼,以及深入陸地的波的尼亞灣、芬蘭灣、裡加灣等海灣。北部的波的尼亞灣長650公裡,最寬處250公裡,面積11.7萬平方公裡。平均深61米,最深294米。注入河流衆多。

波羅的海得名于芬蘭灣沿岸從什切青到的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長1600多千米,平均寬度190千米,面積42萬平方千米,總貯水量2.3萬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相當于我國渤海面積的5倍。波羅的海是個淺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隻有55米,最深處哥特蘭溝459米。

氣候特征

降雨

波羅的海位于位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區,全年以西風為主,秋冬季常出現風暴,降水頗多,北部的年平均降水量約500毫米,南部則超過600毫米,個别海域可達1000毫米;地處中高緯度,蒸發較少;周圍河川徑流總量豐富。波羅的海地區夏季雲量約6成,冬季則多于8成。南部和中部每年的霧天平均59天,波的尼亞灣北部霧最少,每年約22天。

洋流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難以進入波羅的海,海水得不到調節,緻使冬季氣溫比較低,而且南北差異較大,夏季氣溫不高,且南北差異很小。水溫自北向南升高,8月表面水溫,波的尼亞灣為9~13℃,芬蘭灣為15~17℃,海區中部為14~18℃,西部海區達20℃。2~3月,開闊海區水溫為1~3℃,波的尼亞灣、芬蘭灣、裡加灣及其他海灣均低于0℃。從南向北的1月平均氣溫為-1.1~10.3℃,7月為17.5~15.6℃。

冰雪

波羅的海的海水又淺又淡,很容易結冰。北部和東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于航行的冰封期,從每年11月初起,北部開始出現冰凍,冰複蓋的區域每年不盡相同。一般年份,海冰隻出現在各個海灣中。隻有在嚴冬時,幾乎整個海區才被冰所複蓋。海冰平均厚度為65厘米。波的尼亞灣冰封期達210天,中部的芬蘭灣和斯德哥爾摩附近為185天,裡加灣為80~90天,波蘭、德國沿岸冰封期30~40天。南部通常不結凍,但瑞典和丹麥之間的海峽有時也會冰封。波的尼亞灣的北部還容易形成大冰包,這種冰包有時可高達15米,給海上運輸造成困難,船隻通過隻能在冰凍的海面上開鑿水道,再緩慢前行。

航線運輸

波羅的海曾是古代北歐商業的通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材和魚是這個地區的主要商品。芬蘭、瑞典和俄羅斯的軟木是出口的大宗貨源;木材加工(如造紙、制纖維和纖維闆)在經濟上日益重要。瑞典的鐵礦、芬蘭和丹麥的造船和船舶機械、瑞典哥特堡(Goteborg)的汽車制造和輕型機械,都是沿岸重要工業。沿岸大城市有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列甯格勒、塔林(Tallinn)、裡加(Riga)、基爾(Kiel)、格但斯克(Gdansk)和什切青(Szczecin)。主要海産有鲽魚、鳕魚和鲱魚。熏制或腌制的鲱魚是重要的傳統外銷産品。丹麥法爾斯特(Falster)島外出産牡蛎、小龍蝦和對蝦。

波羅的海是北歐重要航道,也是俄羅斯與歐洲貿易的重要通道,航運意義很大,是沿岸國家之間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從彼得大帝時期起,波羅的海就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重要出口。俄羅斯與伊朗、印度等國合作醞釀連接印度洋和西歐的“南北走廊”規劃也是以波羅的海為北部終點。

自90年代初以來,航行在波羅的海上的輪船急劇增多。近兩年來,每年航行在波羅的海主航道的輪船已超過4萬艘。波羅的海有輪渡連通沿岸國家的各大港口。并通過白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甯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聯。

波羅的海的重要海港有聖彼得堡、加裡甯格勒(俄羅斯)、赫爾辛基(芬蘭)、斯德哥爾摩(瑞典)、哥本哈根(丹麥)、羅斯托克(德國)、格但斯克(波蘭)等。

戰略意義

波羅的海和北海諸海峽是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天然水系,是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各國相互來往和通往世界各大港口的主要航道。因此自古以來,波羅的海和北海地區以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而成為曆代封建王朝和帝國主義角逐之地。

從十五世紀後期起,沙俄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曾多次向立陶宛、波蘭和瑞典發動侵略戰争。十八世紀初,沙俄發動“北方戰争”,從瑞典手中奪得了涅瓦河口,并在芬蘭灣東端建立了波羅的海上的第一個俄國要塞、城市也是後來的首都--聖彼得堡。十九世紀末,德意志帝國為了控制波羅的海和北海而鑿通了基爾運河(Kiel-Canal,1895年開通)。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波羅的海和北海地區都是雙方激烈争奪的重要戰場。冷戰期間,這裡又成為北約和華約直接對峙的最前沿。

波羅的海和北海的重要性同時也賦予了溝通這兩大海域間諸海峽以巨大的戰略價值。波羅的海和北海間諸海峽是波羅的海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門戶,重要的戰略和軍事意義使得諸海峽始終成為各國企圖控制的目标。它們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出入大西洋的惟一通道。而美國則将卡特加特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列入其在世界上必須控制的16條著名的海上要道之中。

其他方面

水文

波羅的海從四周河流注入大量淡水,最長的河流為維斯杜拉(Vistula)河和奧得(Oder)河。氣候寒冷蒸發量少,幾乎四周環陸,出口處水淺,所以海水含鹽量低。有記錄的最高含鹽量海面為10%,海底為15%。由于海水淺而淡,容易結冰。波的尼亞灣底部和芬蘭海岸,有時積冰高達15公尺(50尺)。在奧蘭群島和芬蘭灣東段形成的浮冰厚達91公分。除了特别寒冷的冬天外,斯德哥爾摩、圖爾庫(Turku)和赫爾辛基之間可以通航。波蘭和德國港口,一年中至少有4個星期冰封。

強烈的北海潮汐不能達到波羅的海,因而波羅的海缺少潮流,潮波也很小。水面因風暴而流動,強烈的東北風導緻南海岸高浪,促成了沿海高水位;而優勢的西南風有助于沿德國和波蘭海岸的沙丘堆積,同時使波羅的海北部海岸水位高漲。

波羅的海的表層環流呈氣旋型,從南部沿岸自東向北,然後沿瑞典東岸向南又流到厄勒海峽,由厄勒海峽流出。流速約為5~20厘米/秒。在強風作用下,局部海區流向和流速會發生變化。近岸附近有時可達80厘米/秒以上,在開闊水域亦可增大到30厘米/秒。入海徑流量較大時,表層水經厄勒海峽進入北海;而波羅的海的外海海水從大貝爾特海峽的深處流入,先沿南岸向東流,再沿東岸向北流,形成逆時針方向海流。

波羅的海的潮汐分為不正規半日潮、不正規全日潮和正規全日潮。潮差變化隻有4厘米(克萊佩達)到10厘米(芬蘭灣)。但受風、氣壓、徑流和海水的交流等影響,非潮長周期波動(周期從幾小時到幾晝夜)可使沿岸水位發生巨大變化。由于氣旋的移行,開闊海區的近岸區域水位變動可達50厘米以上,而在海灣靠近内陸的部分可達1.5~3.0米。1824年11月,列甯格勒的水位曾達到4.1米。

北大西洋水流的改變效力,在波羅的海幾乎感覺不到。波羅的海之水所以寒冷,是由于這裡的海水所含的鹽分,隻有其他海洋之水所含鹽分的1/4,因而較易冰凍。歐洲1/5地面的水,經由250多條河流注入波羅的海,大量的淡水湧進來,而波羅的海之水經由狹隘通道排入北海的水又有限,因此這個海的水幾乎是淡的。春季長期的冰凍,減緩春天氣候的離去,而表面冰凍的緩慢擴展,則延長了秋天,甚至在波羅的海可以航行時,由于時常有強烈暴風雨和風力的突然改變,行船也是危險的。

鹽度奧秘

鹽度極低的奧秘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域,這是因為波羅的海的形成時間還不長,這裡在冰河時期結束時還是一片被冰水淹沒的汪洋,後來冰川向北退去,留下的最低窪的谷地就形成了波羅的海,水質本來就較好;其次波羅的海為海區閉塞,與外海的通道又淺又窄,鹽度高的海水不易進入;加之波羅的海緯度較高,氣溫低,蒸發微弱;這裡又受西風帶的影響,氣候濕潤,雨水較多,四周有維斯瓦河、奧得河、涅曼河、西德維納河和涅瓦河等大小250條河流注入,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437立方公裡,是波羅的海的淡水集水面積約為其本身集水面積的4倍。因此波羅的海的海水就很淡了。海水含鹽度隻有0.7~0.8%,大大低于全世界海水平均含鹽度(3.5%)。

波羅的海的海水含鹽度自出口處向海内逐漸減少,大貝爾特海峽和小貝爾特海峽海水含鹽度15‰,西部為8‰~11‰,默恩島以東降至8‰,中部為6‰~8‰,芬蘭灣為3‰~6‰(靠近内陸處僅為2‰),波的尼亞灣一般為4‰~5‰(最北部為2‰)。深層和近底層的鹽度,西部為16‰,中部為12‰~13‰,北部為10‰左右。當流入的大西洋海水增加時,西部的鹽度可增加到20‰。波羅的海深層海水鹽度較高,是由于含鹽度較高的北海海水流入所緻。

附近城市

最大的沿海城市(以人口排列):

聖彼得堡(俄羅斯)4,700,000(都會圈面積6,000,000)

斯德哥爾摩(瑞典)798,898(都會圈面積1,927,128)

哥本哈根(丹麥)502,204(都會圈面積1,823,109)(面向厄勒海峽)

赫爾辛基(芬蘭)559,716(都會圈面積1,200,000)

格但斯克(波蘭)462,700((波蘭三聯市)都會圈面積1,041,000)

裡加(拉脫維亞)717,371(都會圈面積885,000)

斯塞新(波蘭)413,600(都會圈面積674,000)

塔林(愛沙尼亞)401,774

加裡甯格勒(俄羅斯)400,000

馬爾默(瑞典)259,579(面向厄勒海峽)

格丁尼亞(波蘭)255,600

基爾(德國)250,000

埃斯波(芬蘭)234,400(赫爾辛基都會圈的一部分)

呂貝克(德國)216,100

羅斯托克(德國)212,700

克萊佩達(立陶宛)194,400

圖爾庫(芬蘭)175,000

奧盧(芬蘭)130,000

主要港口(但非大城市):

利耶帕亞(拉脫維亞)85,000

波裡(芬蘭)76,000

科特卡(Kotka)(芬蘭)55,000

希維諾烏伊希切(波蘭)50,000

派爾努(愛沙尼亞)44,568

文茨皮爾斯(拉脫維亞)44,000

波利采(港口位于奧得河河畔)34,319

波羅的斯克(俄羅斯)20,000

馬爾杜(愛沙尼亞)16,570

弗瓦迪斯瓦沃沃(波蘭)15,000

瑪麗港(芬蘭)11,000

漢科(Hanko)(芬蘭)10,000

薩斯尼茨(Sassnitz)(德國)(客運碼頭)

環境污染

工業、航運的發展,在使波羅的海的戰略地位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同時,也使波羅的海遭受着越來越嚴重的污染。

2007年波羅的海地區“赫爾辛基委員會”專家的一份報告指出,本世紀波羅的海地區的升溫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從而緻使該地區漁業遭受影響、作物生長季節延長。研究指出,該地區的升溫速度已經高出全球平均水平,在本世紀,整個波羅的海的年平均氣溫将升高攝氏3~5度。

前蘇聯在波羅的海遺留下來的污染原本就已經給海中生物的生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而氣候變暖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因為溫度升高而可能帶來的更多的降水,降低波羅的海的鹽分含量,繼續破壞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北部地區的升溫速度将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因為北部分布的深色土壤和水吸收的熱量遠遠大于具有反射性的冰和雪。

氣候變暖也有可能延長波羅的海地區的生長季節。到21世紀末期,波羅的海地區溫度将升高3~5℃,使得北部地區生長季節延長20~50天,南部地區則将延長30~90天,這将有利于作物以及森林的生長。波羅的海的冰期将大大縮短,北部地區将縮短1~2個月,中部地區縮短2~3個月。

在波羅的海,每年有相當多的過往船隻向大海洩漏或排洩廢油,波羅的海正遭受越來越嚴重的污染,每年有多達15萬隻海鳥喪命于油污。研究人員通過對波羅的海的哥得蘭島南部50公裡的海岸環境調查發現,這裡每年約有2萬隻海鳥因油污而喪生。據此推斷,每年在波羅的海越冬的數百萬隻海鳥約有15萬隻喪命于油污。

另外,波羅的海沿岸灰海豹生存狀況也已遭到周圍環境污染的嚴重威脅,許多灰海豹受到腸潰爛等疾病影響。波羅的海海域約有1萬隻灰海豹,在1900年時,這裡的灰海豹數量為10萬左右。20世紀70年代,由于受到多氯聯苯(PCB)的污染,灰海豹數量曾一度降至4萬頭。

由于含氧量嚴重不足,在波羅的海的許多區域,大片的海底已演化為“水下荒漠”,大量的海底植物和動物死亡。科學家們在總共47處被調查區域中僅發現4片動植物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而在37片區域中幾乎已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迹象。在波羅的海水面以下50-60米的區域,含氧量已接近零,而硫化氫、氮和磷的含量卻相對比較豐富。波羅的海水域的海水的自動淨化速度非常緩慢。如果這一狀況持續下去,該海域的生物極有可能面臨絕迹。

上一篇:罪言

下一篇:杏林春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