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

河馬

河馬科河馬屬動物
河馬,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河馬是半水生的。白天的時候他們會為了保持身體的清涼而待在水中或泥沼裡。公河馬具有領域性,繁殖及生産皆發生在公河馬掌控延伸的水域中。
    中文名: 拉丁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真獸亞綱 目:偶蹄目 亞目:豬形亞目 科:河馬科 亞科: 族: 屬:河馬屬 亞屬: 種: 亞種:3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河馬

外形特征

河馬是陸地上僅次于非洲象、亞洲象、非洲森林象、白犀牛、印度犀牛的哺乳動物,體軀龐大而拙笨,體長為300-360厘米,尾長約56厘米,一般體重0.9-1.8噸之間,(2.7噸以上數據都是衛星體重,或者是重量單位錯誤)但比較矮,四肢特别短,肩高隻有140-160厘米,還不及象的一半高。

有一個粗碩的頭和一張特别大的嘴,比現存陸地上任何一種動物的嘴都大,并且足可以張開呈90度角。嘴裡的牙也很大,門齒和犬齒均呈獠牙狀,是進攻的主要武器,下門齒不是向上生長,而是像鏟子一樣向前面平行伸出,長度可達60~65厘米,重量為2~3千克,犬齒的長度也達60厘米左右,而且硬度極高甚至可以彈開普通手槍子彈。

眼睛、鼻孔、耳殼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皮膚很厚,背部和兩側的厚度可達4~5厘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光滑無毛,僅在嘴端、耳内側和尾巴上有一些毛。前後肢上各有大小幾乎相等的4趾,趾尖有蹄,其形狀如同扁爪,趾間略微有蹼。河馬的身體由一層厚厚的皮包着,皮呈藍黑色,上面有磚紅色的斑紋,除尾巴上有一些短毛外,身體上幾乎沒有毛。河馬的皮格外厚,皮的裡面是一層脂肪,這使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從水中浮起。

當河馬暴露于空氣中時,其皮上的水分蒸發量要比其他哺乳動物多得多,河馬的皮上沒有汗腺,但卻有其他腺體,能夠分泌一種類似防曬乳的微紅色潮濕物質,并能防止昆蟲叮咬。河馬不能在水外待太長的時間。出于這個原因,河馬必須待在水裡或潮濕的栖息地,以防脫水。

造型憨厚的河馬可是無數卡通故事裡招人喜愛的形象:可愛的小耳朵、好玩的圓屁股、珠子似的小眼睛……似乎所有都是那麼溫和。但是你要知道,河馬也有暴躁的一面,它們認為自己的泥地神聖不可侵犯。河馬每年都會殺死幾個有意無意闖入它們地盤的人。

河馬一般重1.0-1.7噸,長3至3.6米,是陸地上第六大的動物,僅次于白犀牛、印度犀牛、非洲森林象、亞洲象、非洲象。最大野生個體重2.66噸,所謂3噸以上的野生個體都是衛星或者重量單位錯誤。

價值

河馬汗液呈紅色,有很大科研價值,常被稱為“血汗”。這種神奇汗液能使河馬長期暴曬于烈日下的皮膚不受損害,還有強大殺菌功能。

栖息環境

一般生活于河流、湖泊、沼澤附近水草繁茂和有蘆葦的地帶,有些栖息的海拔高度可以達到2400米。

生活習性

河馬是一種兩栖動物,喜群居,善遊泳,怕冷,喜溫暖的氣候。它們的皮膚長時間離水會幹裂,而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産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河馬是草食動物,但是稀疏獠牙長十厘米,母河馬為保護小河馬極具領域攻擊性。河馬成對或結成小群活動,老年雄性常單獨活動。

夜行性:它們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吃食,有時會順水遊出30多公裡覓食。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偶食陸地作物,以草為主,有時到田地去吃莊稼,食物短缺時,它們也吃肉。

河馬的身軀龐大,但在水中行走很輕便。在炎熱的太陽下,體表帶着泥水更能使其免受烈日的曝曬。河馬的皮膚的汗腺裡能分泌一種紅色的液體作為天然防曬劑,以濕潤皮膚,常被誤認為是排出來的血,稱為“血汗”。因為它的皮膚非常敏感,長時間離開水便會幹裂,所以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懶散地呆在水裡,靠水的幫助來調節體溫并防止皮膚幹裂,夜間睡覺則在岸上。它的視力很差,甚至在水面以上也看不清東西,但這并不影響它的生活,因為水下常常十分渾濁,根本無法看到遠處。

河馬喜歡營群栖生活,由雌獸統領,每群20~30隻,有時可多達百隻以上,尤其是在水草稠密的地方,平均每5.5平方米就有一隻。它有一套特殊的、如同閥門一般運用靈活的肌肉組織,在潛水時能将耳朵和鼻孔關閉起來,每次潛水時間可達5~10分鐘左右,但不像水生哺乳動物那樣在生理上有對水的适應能力,在陸地上生活的時間也很長,能以每小時20公裡的速度奔跑。

因此隻能算是一種半水生動物。平時河馬将全身沒入水中,隻把耳朵、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這樣不僅能夠正常呼吸,而且能夠及時發現危險而不被敵人察覺。除了安全和涼爽外,水也能幫助支撐其龐大而沉重的身體,使其在水中行走自如。

河馬雖然總是呆在水裡,但它不會遊泳,隻能潛水。在受驚時,一般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水中,潛伏水下時一般每3、5分鐘把頭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潛伏約半小時不出水面來換氣。河馬平時較安靜,一旦發起脾氣來,常常打架,它們各自用自己鋒利的牙齒去刺傷對方厚厚的皮膚。有時在河裡發起怒來,它敢頂翻小船,把船咬成兩段。

繁殖方式

河馬在水中交配,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雌獸的懷孕期為210~255天,在水中生産,每胎産1仔。初生的幼仔體重為40~50千克,出生後5分鐘就能行走和遊泳。帶仔的河馬媽媽,性情變得非常兇惡,仔獸出生後,雌獸便進行細心地照顧,在水中授乳,僅讓它們在看得見的範圍内活動,并耐心地教它們遊泳和打滾,保護它們不受到傷害。

此後的幾個月裡,雌獸常帶着它的幼仔遠離群體生活,因為幼仔可能會被兇殘的雄獸殺死,或者受到鳄魚的攻擊。4~6個月以後,幼仔就能吃草了,哺乳期約為1年,雌性通常單一承擔的後代撫養期可以延長至18個月。雌性成熟在7~9歲,雄性在9~11歲之間,壽命大約30~40年。

雌河馬一般會單獨帶着小河馬生活兩個月,安靜地享受着天倫之樂。母子倆常常靜靜地躺着休息,小河馬緊緊地依偎在母親的嘴邊。有時,母親又想帶它下水去,因為河馬總是擺脫不了如何穩定體溫的問題,岸上呆久了,就要下水去降降溫,這時小河馬便很熟練地爬上母親的背或脖子下水。

小河馬還需不停地吃奶,雌河馬身子橫卧,把一隻後腿伸開去,乳房便露了出來,小河吃奶時,母河馬會用另一隻後腿托住乳房不停地按摩,以刺激奶水。

蚊子會不時地飛來,這些家夥對流散的乳汁很喜歡,有時就歇在乳頭周圍,母河馬于是就用大嘴使勁地拍擊着河水,以此驚走到處亂飛的蚊子。小河馬可以自己上岸了,母河馬便不再溺愛它,讓它自己潛水,小河馬難免會在爬上岸時摔倒,母河馬就用嘴去扶住它,鼓勵它自己爬起來。母河馬也不縱容小河馬頑皮的遊戲,會用巨大的身軀來阻擋它,或者幹脆用大嘴巴來“教訓”它。

種群現狀

“河馬(Hippopotamus)”一詞的意思是指“河中之馬”,這是希臘人對這種強悍野獸的稱呼。而古埃及人的猜測則更為正确,他們稱它為“河中之豬”。曆史上,河馬在非洲幾乎所有的河流與湖泊中都生活過。從裝飾古埃及人紀念碑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斷定,當時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的河馬非常多,而且,獵殺河馬是一項廣受喜愛的消遣活動。河馬的長牙價值不菲,這是導緻河馬迅速減少的部分原因。其分布地區不斷減少,訖今,隻有在北緯17°以南才能覓到它的蹤迹。

河馬常見的主要威脅,是為了獵肉和牙齒而進行的非法和無限制的狩獵,及栖息地喪失。非法狩獵被認為在栖息地領域的發生的戰亂最為嚴重,超過8年的在剛果(金)内亂和戰鬥中,當地的河馬種群下降了95%以上,來自布隆迪和科特迪瓦也有報道廣泛被偷獵肉食。對于常見的河馬種群保護區高比例的國家,河馬數量的降低速度要低得多,因此要獎勵栖息地的保護并且對非法狩獵制定懲治措施。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12年哺乳綱紅色名錄——易危(VU)。

粉紅河馬

粉紅色河馬是英國一對野生動植物攝影師布蘭德盧卡斯兄弟檔(WillandMattBurrard-Lucas),上周在肯尼亞的馬薩馬拉(MasaiMara)野生動物保護區裡發現的。并且為它拍下這輯“粉紅寫真”。

發現經過

威爾和馬特兄弟倆當時正在肯尼亞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内追蹤遷徙的羚羊,卻意外邂逅了這隻通體粉嫩的小河馬。“我們的導遊說他聽到過有關粉色河馬的傳言,沒想到這次竟然被我們碰到了,”26歲的威爾說,“當時我們正在馬拉河邊吃早餐,突然注意到遠處河岸有一隻粉紅色小河馬。”

于是兩個人立刻抓住時機,逐漸靠近這個稀有的小家夥并按動快門。“這是一隻幼年河馬,”威爾表示,“它似乎很害羞,總是躲在母親的身後。”

兄弟倆認為,這隻小河馬很可能隻是患有輕度白化病,因為它身上有帶顔色的斑點,而且眼睛也是深色的。由于皮膚容易被太陽灼傷,也容易被捕獵者發現,患有白化病的動物通常很難在野外生存。但河馬卻不一樣,較大的身形使它們很少受到安全威脅,并且汗水可以起到防曬的作用。

背景資料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位于肯尼亞南部維多利亞湖與東非大裂谷之間,是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該保護區始建于1961年,面積達1800平方公裡,區内動物繁多,數量龐大,世界上熱播的許多動物紀錄片就是在此拍攝而成的。

人工飼養

上海動物園飼養河馬已有30多年的曆史。以上海動物園飼養的2頭河馬為研究對象,探讨了河馬在人工圈養條件下飼養和繁育的研究;分析了發情交配期雌雄河馬的妊娠期間雌河馬的身體變化特征,并總結了多年來河馬的繁育和育幼工作,上海動物園近3年共繁育了3頭河馬,成活率達到100%。

上一篇:放射鼠

下一篇:廣合腐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