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馬

三河馬

乘挽兼用型馬
與河曲馬、伊犁馬并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内蒙古三河馬,是俄羅斯後貝加爾馬、蒙古馬及英國純種馬等雜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馴養曆史,主産于内蒙古呼倫貝爾三河地區,因此得名。三河馬外貌清秀,體質結實,動作靈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強等特點,是優良的乘挽兼用型馬。[1]
    中文名:三河馬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 目:奇蹄目(Perissodactyla) 亞目:馬型亞目(Hippomorpha) 科:馬科(Equidae) 亞科:馬亞科 族: 屬:馬屬(Equidae) 亞屬: 種:三河馬 亞種: 分布區域:原産中國内蒙古呼倫貝爾市(地級)的額爾古納市(縣級)和大興安嶺以西的濱州沿線。因當地有三條河流(海拉爾河、克魯倫河、哈拉哈河)而得名。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概述

馬的挽乘兼用型品種,具有體質結實、結構勻稱、抗寒力強、耐粗飼等優點。主産于内蒙古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右旗和大興安嶺以西的濱洲沿線。原以海拉爾為集散地,曾稱為海拉爾馬。1955年根據中心産區有3條河流而改稱現名。起源于20世紀以來由移民帶入的許多外來品種。後貝加爾馬和奧爾洛夫快步馬等雜種,及其與盎格魯-諾爾曼、阿拉伯和貝爾修倫等品種雜交後代就是三河馬的前身,經20多年的選育而形成了現在的三河馬。

本品種頭直,頸長适中。鬐甲明顯,胸深廣且長,背腰平直,尻較寬,稍斜。四肢堅強有力,關節輪廓明顯,肌腱發育良好。但蹄質欠堅實。毛色主要有骝、栗、黑3種。母馬平均體尺:體高146.0厘米,體長151.6厘米;胸圍179.2厘米,管圍19.8厘米。适用于多種用途。騎乘速度記錄:1600米為1分51.8秒;50公裡為2小時3分29秒。遺傳性穩定,用于改良蒙古馬效果良好。

外貌特征

體質結實幹燥,結構勻稱,外貌俊美,肌肉結實豐滿,氣質屬平衡穩定型,有悍威,性情溫馴。頭幹燥,直頭,部分呈微半兔頭,眼大有神,鼻孔開張,颚凹寬。頸略長,直頸。髫甲明顯。胸寬而深,肋拱腹圓,背腰平直寬廣,尻較寬略斜。四肢幹燥結實有力,肢勢端正,關節明顯,肌腱、韌帶發達,管骨較長,系長短适中,關節發育良好,部分馬匹後肢呈外向,蹄質堅實。鬃、尾毛疏而細,距毛不發達。毛色整齊一緻,主要為骝、栗兩色,雜色極少。

産區

三河馬,産區丘陵起伏,平均海拔660m,相對高差100-200m,水源較充足,較大的河流有根河、得爾布河和哈布爾河等,流向由東向西,形成寬闊的沖積平原,草生繁茂,為國内著名的天然草原。産區位于北緯50℃以上高寒地區,氣候幹燥寒冷,全年有6-7個月氣溫在0℃以下,最低可達-55℃,年平均氣溫-3℃,六、七、八月份多雨,年降水量約400mm,無霜期90-105d。土壤肥沃,多為黑鈣土和栗鈣土,表層土深35-50cm。盛産小麥、燕麥、馬鈴薯、蕪菁和胡蘿蔔等,産量較高。

草原植被以禾本科為最多,約占50%,主要有羊草、冰草、無芒雀麥、貝加爾針茅、早熟禾;豆科草約占15%-20%,主要有黃花苜蓿、達烏裡黃芪、野豌豆等,雜草約占20%-30%,覆蓋率70%-80%,草場産量和利用價值均較高,平均草層高度30~35cm。當地農牧民有打草、貯草習慣,青幹草畝産70~150千克。産區自然條件優越,為三河馬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該馬産于内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右旗三河地區和濱洲鐵路沿線一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三河馬先後被運往黑龍江、吉林、遼甯等十幾個省、自治區,計有種馬和役馬約萬匹,并有少量馬被輸出至越南。産區現有三河馬2萬餘匹,其中繁殖母馬7千餘匹。

生産發展

内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曾養育、生存過拓拔、匈奴、鮮卑、金、女真、蒙古等衆多馬背民族。他們在此發展壯大,或稱霸中原,或馳騁歐亞,推動了人類的進步。在這些馬背民族的發展曆程中,也創造了繁榮的養馬業,并培育出了聞名中外的優良馬種——三河馬。三河馬以外貌俊美、體質結實、結構勻稱、抗寒戀膘、抗病耐粗、性情溫順、速度快、具有良好的持久力而著稱,是國内各馬匹品種中的佼佼者,和國外品種亦敢比高低。

草原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節日,也是三河馬的歡樂時刻。我們的蒙古族朋友破例為遠道而來的攝制組舉行了這麼一場别開生面的采集聖火儀式。象征着蒙古人民豪邁、勇猛、不羁精神的草原鐵騎——三河馬迎面而來;燃燃的篝火映紅了天空;舞動的裙衫寄予了蒙古人民的深情厚誼。

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俄國馬。當時,俄國人曾攜帶後貝加爾馬及其改良馬在額爾古納河畔放牧或定居,以後,沙俄帝國修築中東鐵路(現在的濱州鐵路)時,又帶來一定數量的後貝加爾馬分布在鐵路沿線一帶。1917年至1918年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部分後貝加爾的哥薩克人,來到現在的呼倫貝爾草原額爾古納市境内定居,又帶來了相當數量的馬匹。1934年以後,僞滿時日本人在海拉爾設種馬場,引進盎格魯諾爾曼、盎格魯阿拉伯、英純血等種公馬,在呼倫貝爾草原與當地馬雜交,當時,三河地區曾引進50餘匹種公馬,因此,三河馬的血緣主要是在這些後貝加爾馬和雜種馬的基礎上,混入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馬的血液,經幾十年精心培育而成。三河馬外形較蒙古馬高大,毛色主要為骝毛和粟毛,力速兼備,持久力好,腳步輕快,三河馬屬于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 

1959年,全國農業展覽館要展出國内馬匹品種,上級決定從三河馬場選一匹優良種公馬和一匹母馬,并由飼養員送北京參展。三河馬在農業展覽館展出後,赢得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稱贊,前來購馬者絡繹不絕,三河馬的身價也随之不斷提高。從此,三河馬在國内享有盛名,且名聲遠揚。1960年,我國對越南輸出40匹三河馬。1957年,當時的額爾古納右旗室韋人為感謝前蘇聯人民的支援,以三河馬作為禮品贈送給前蘇聯的涅爾琴斯基紮沃德區農莊。三河馬作為國産名馬,不僅在民用生産、交通運輸等方面,是優秀馬匹品種,在國防和體育方面也是戰績突出。在中印自衛反擊戰和西藏平叛中,三河馬很快适應高山缺氧的惡劣氣候,較好地完成了戰備運輸任務。特别是在中印自衛反擊戰時,三河馬去了一個團,一匹都未損失,全回來了。内蒙古馬球隊就曾以三河馬做比賽用馬,這批三河馬以驚人的速度、持久的耐力和靈活性而著稱,多次在比賽中創造了較好的成績。在全國賽馬比賽中,三河馬更是所向無敵,多次打破全國記錄。三河馬作為中國名馬已寫進了教科書,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 

近年來,随着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和農牧業生産結構的調整,馬的用途也在快速轉換,對娛樂用馬、競技用馬、産品用馬的需求越來越多,在廣袤的呼倫貝爾草原,雖然沒有昔日的大型國營種馬場、配種站,但上百匹、近千匹的養馬大戶不乏存在。雖然沒有了育種核心群,但仍有近十萬匹的圈存量,不乏有良馬在産生,在廣州、深圳、北京等衆多馬術俱樂部有三河馬的身影。三河馬以其自身的優勢,結合呼倫貝爾獨特的環境,如經拉動,就将以新的姿态進入現代化馬業發展的快速車道,會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河馬的主産地呼倫貝爾市座落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一個以蒙古族、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集區。生活在内蒙古通遼市的蒙古族人民曆來有養馬、騎馬、愛馬的傳統。目前,全市馬匹存欄36萬匹,母馬存欄9.8萬匹,以蒙古馬為主體的良種改良種比重大,多次在全國性賽馬比賽中奪取金牌,第一屆“馬王”就誕生在這裡。根據蒙古馬肉用性好的特點,以發展肉馬為切入點,通過飼養屠宰肉馬,把馬肉價格擡高到等同于牛的價格,甚至高于牛肉,解決廣大養馬農牧民馬産業投入大、産出低的問題,以刺激農牧民養馬的積極性,增加馬的數量,同時以肉馬産出的效益推動競技馬、觀賞馬等項目的發展,最終推動整個蒙古馬業的發展。

馬肉有着獨特的營養價值,瘦肉多,脂肪少,必需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所以馬肉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受“瘋牛病”的影響,人們已談牛色變,在短時間内不容易恢複市場信心,全世界公認馬肉是最安全的肉食品。日本和歐洲市場急需馬肉,而且缺口極大。我國現在馬肉價格很低,和它本身實際價值極不相稱,價格上的增長空間很大。因此,現在是發展肉馬的大好時機。 

發展危機

近年來,由于馬業市場開發不力,相關産品的商品率低,群衆養馬的積極性不高,使得内蒙古三河馬數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在過去的十年間,由原來的17000匹降到4000多匹,并且畜種也呈退化的趨勢。 我國的馬業專家學者、廣大蒙古族同胞,馬業開發企業對馬懷有極深的感情,對我國馬産業的現狀顯露出深深的憂慮。

三河馬是經過兩代農墾人幾十年的精心改良選育适合本地氣候條件的地方優良品種,1986年,該馬被内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驗收命名為“内蒙古三河馬”。目前,三河馬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為拯救恢複瀕危物種内蒙古三河馬,保存和傳承三河馬文化遺産,海拉爾墾區将投入300萬元用于選育培育,以此來恢複三河馬種核心群,先期發展成200匹基礎種馬群,目前此項工作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投入300萬元聘請專業公司設計規劃,在三河馬場建立三河馬科技文化館。還将進一步探索研究以馬旅遊及養殖基地建設為基礎,在賽馬、馬術和藥品、肉食品等馬産品開發加工項目上尋求更多的市場和開發商機,擔負起拯救、延續和保護人類文明物種的神聖使命。  

上一篇:冰草

下一篇:比特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