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獨步尋花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所作唐詩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共七首。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從惱花寫起;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寫黃四娘家盡是花;第七首總結賞花、愛花、惜花。組詩前四首分别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後三首顯示出賞花時的喜悅之情,蘊含春光難留之意。全詩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表現了杜甫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 作品名稱:江畔獨步尋花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品别名: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作品人物

作者杜甫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世稱“詩聖”,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1400首詩詞流傳至今。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将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

黃四娘

杜甫詩《江畔獨步尋花》中的人物。該《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寫道:“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

她是杜甫的鄰居,杜甫當時住在成都草堂,生活比較安定,有時到鄰居家走走,欣賞欣賞自然景色,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清代人浦起龍根據詩中“戲蝶”、“嬌莺”等字樣,曾認為黃四娘是古代唱歌、跳舞供人娛樂的“伎人”。今人根據娘的說法,認為這種說法沒有根據。因為“娘”和“娘子”在唐代是對一般婦女的習慣稱呼,并不是對伎人的特有稱呼。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曆。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颠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幹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

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複,标志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着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内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隐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轼、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代表作品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絕句》《贈花卿》《江南逢李龜年》《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望嶽》

《登高》《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八陣圖》《登嶽陽樓》

作品原文

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隻颠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

其七

不是看花即索死,隻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其一

①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獨步--獨自散步。

②塔墓地。

③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

其二

①料理

(一)

料理:按《世說》和《晉書》中的料理,乃安排、照顧之意,施于杜詩,殊欠妥帖。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詞彙釋》于料理條下歸納了四個義項:安排、幫助、排遣、逗引。認為杜詩之料理為安排、幫助之意。

②料理

(二)

料理一詞在六朝以迄唐宋的詩文中,除張相所歸納的四個義項外,還有作弄、欺侮、撩撥之義,其說詳見拙作《古漢語詞義劄記》一文(載《中國語文》1979第2期)。而杜詩的料理,正當作欺侮、作弄、撩撥解。

注明:訓料理為欺侮、作弄、撩撥,其主語便是春光,(春光被加以人格化,乃詩中恒見之現象。)

其五

①塔在這裡指墓地。

②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

其六

①獨步一個人行走,這裡指的步指散步,全意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②尋花賞花

③蹊(xī)小路。

④留連留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本詩句用來形容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留連”是個“聯綿詞”。構成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這個詞讀音的記錄,而與詞義無關,所以一個聯綿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留連”也寫作“流連”,詞的意義仍然一樣。

⑤時時時常。

⑥自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

⑦嬌婉轉動聽的。

⑧啼(某些鳥獸)叫聲。

⑨江畔江邊

⑩戲嬉戲。

作品譯文

其二:春天到了,

作品譯文

其二:春天到了,你看那大江之畔,繁花亂蕊,争妍鬥豔,可是我老了,步履維艱,行動不便,對着眼前這大好的春光,真有點怕呢!别看我垂垂老矣,可我還能賦詩飲酒,我并不服老。春光呀,你莫要欺侮(作弄、撩撥)我這個白頭人吧!

其五:黃師墓地前的錦江水向東流去,因為春光融融,春風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懶困。忽然看到一叢盛開的無主桃花美極了,卻使人不知愛深紅的好,還是愛淺紅的好。

其六: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垂了枝條。舍不得離開嬉戲着的不停飛舞的彩蝶,自由自在嬌媚的黃莺啼鳴和諧,動聽。

其七:(如果)不是因為愛花,活的就真乏味了。真怕這種美景過後,令人感傷衰老。所有的花朵都開放得那麼燦爛,那麼當它們凋謝的時候,也會如雪一般地紛紛急落吧?既然如此,我想與那嬌嫩的花兒商量商量,細細地,開得慢一些可好?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在飽經離亂之後,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本想尋伴同遊賞花,未能尋到,隻好獨自沿錦江江畔散步,每經曆一處,寫一處;寫一處,又換一個意;情随景生,一連成詩七首,共成一個體系,同時每首詩又自成章法。

作品鑒賞

第五首

從詩題看,詩中有江、花、人。詩第一句交代了地點,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時間,即春天,同時描寫了詩人懶困的神情。為什麼會懶困呢?原來是因為春光融融,春風和煦造成的,正當詩人要在春風中休息時,卻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淺不同的桃花盛開在江邊,詩人的精神也為之一振,“可愛深紅愛淺紅”一句,不僅寫出了桃花争妍鬥豔的景象,為畫面增添了亮麗的色彩,而且透過詩句,我們好像看到了詩人在桃花叢中欣賞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第六首

賞析一

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長滿花朵的枝條被壓得低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它們圍繞着花枝翩翩起舞。從這裡,我們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鳴的黃莺,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态,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恰恰”這些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将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也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

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豔。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豔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流連忘返。但他也許并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第四句“自在嬌莺恰恰啼”。“嬌”是形容莺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賞花時,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莺動聽的歌聲,将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

隻因為詩人内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莺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象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秾麗的,則不多見。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麗了。

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複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别,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并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啭。

“恰恰”為象聲詞,形容嬌莺的叫聲,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聽覺形象。“時時”、“恰恰”為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又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聲喚醒的刹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莺”二字,均為舌齒音。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惟妙惟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于心情的表達。

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渾然天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後聯骈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後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餘韻,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麼?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莺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

賞析二

詩人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春暧花開時節,他在江畔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春光爛漫的時候,在江邊獨自散步,萬物複蘇,生機勃勃,心中的喜悅心情忍不住随着這大好春光一起蓬勃旺盛起來。黃四娘家門前的小路已被雜花布滿,花團簇簇,将枝頭壓彎。眼前是五彩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地飛來飛去,耳邊有黃莺的清脆悅耳的輕啼。一切都充滿着一種鮮活的生機,讓人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其中。

第七首

愛花的癫狂,怕老的心态,繁枝易落的理性思考,卻歸于嫩蕊的慢慢展開,一個“商量”,将詩人的諧趣印在了詩裡。第一句說解釋自己是愛惜流年時光,不是僅僅愛花愛得要死(其實恰恰證明愛花愛得非比尋常)。後面兩句說,花一旦盛開就會紛紛凋落,所以還沒開的可要商量斟酌着慢慢地開啊。這兩句是他對花愛憐的叮囑,他甚至覺得花苞們懂得“商量”,這裡的花不但解語,簡直是一群機靈乖巧的小精靈。

思想感情

詩突出了詩人内心歡悅、興奮的感情,歌頌、贊美了春天,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向往甯靜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中成功地運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加親切有味、朗朗上口了。同時,此詩也運用了動靜結合、視覺聽覺結合的手法,通過選取繁花、粉蝶、黃莺等形象,描寫了春暖花開、花香鳥語的美好景色,抒發了詩人欣喜之情以及希望早日平息戰亂,讓人們過上幸福安定生活的祈願。

社會評價

杜甫用筆下芬芳的花香,招來了起舞的蝴蝶、啼鳴的黃莺,浸染出了如詩的美卷、明媚的春光。——作者:彭佩評

上一篇:華麗進行曲

下一篇:鹧鸪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