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珧

江珧

雙殼貝海蚌
江珧亦作“江鳐”,潮汕俗名:割豬刀、殺豬刀。亦作“江瑤”。一種海蚌。殼略呈三角形,表面蒼黑色。江珧根據貝殼表面中央縱裂的有無,分為裂江珧屬(Pinna)及無裂江珧屬(Atrina)。廣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中國沿海已知有10種,常見的有栉江珧〔Pinna(Atrina)pectinata〕、旗江珧〔P.(Atrina)strangei〕及紫色裂江珧(P.atropurpurea)。均具較大經濟價值。[1]
  • 中文名:江珧
  • 拉丁學名:pinna rudis linnaeus
  • 别名:
  • 界:
  • 門:
  • 亞門:
  • 綱:
  • 亞綱:
  • 目:
  • 亞目:
  • 科:
  • 亞科:
  • 族:
  • 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俗 名:江珧柱、割豬刀、殺豬刀
  • 生活于海邊:泥沙中
  • 特征特性:屬于雙殼貝
  • 口 味:鮮美
  • 作 用:利五髒,療消渴,能消腹中宿食

特征特性

江珧屬于雙殼貝,它的貝殼大而薄,前尖後廣,呈楔形。表面具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略斜向後方的小棘。顔色淡褐到黑褐,幼時略透明。足絲發狀,很發達。它以殼的尖端直立插入泥沙中生活,以足絲固着海底,成群聚集一起時,仿佛是海底的一片石林。它們一經定居以後,就終生不再移動了。江珧以一些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為主食,它的後閉殼肌很發達,約占體長1/3以上,又大又圓,肉嫩味美,營養豐富,它的幹制品就是江珧柱。江珧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沿海,中國以廣東、福建沿海産量最多。日本、墨西哥、玻利維亞和印度洋沿海國家,人們都把它當作一種美味食品。

生長環境

多分布于潮下帶,殼長150(40~220) mm以内的小個體大都生活于低潮區,殼長250(185~350)mm的大個體分布于50 m以内的潮下帶。泥沙、中沙和粗沙或軟泥底質、浮泥少、沙占60% ~80%、水流平緩、風浪小、水面平靜的内海灣區域分布較多。營半埋栖附着生活,當幼蟲下沉附着後,一般終生不再移動。常以殼之尖端直立插入泥沙中,同時以足絲固着于沙粒上,以寬大的後部露出底面生活。經三地12處生境觀察發現,與甲殼動物、多毛類環節動物、棘皮動物、海藻等群聚率達85%以上。也常與腔腸動物、腕足動物、豆蟹(Pinnotheres sp.)和大開腹蛤(Gastrochaena grandis)群居。

口味鮮美

肉柱味鮮美,為海味珍品。宋蘇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詩:“似開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宋劉子翚《食蛎房》詩:“江瑤貴一柱,嗟豈棟梁質。”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二·海月》:“《王氏宛委錄》雲:‘奉化縣四月南風起,江珧一上,可得數百。如蚌稍大,肉腥韌不堪。惟四肉柱長寸許,白如珂雪,以雞汁瀹食肥美。過火則味盡也。’”

在沿海有這麼一句俗語:海參鮑魚江瑤貝。也就是說,江瑤貝可與海參鮑魚相媲美。江瑤貝不僅口味鮮美,而且營養豐富,除含有豐富的動物蛋白質、磷酸鈣及維生素外,

牛黃酸含量也特别高,貝汁還是一種高級調味品。另外,江瑤貝柱還有補腎的作用,利五髒,療消渴,能消腹中宿食。

上一篇:馬來亞虎

下一篇:急就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