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潮陽

汕頭潮陽

廣東省汕頭市轄區
潮陽區(Teoyall),廣東省汕頭市轄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因地處海之北而稱潮陽。潮陽東晉隆安元年(397)置縣,曆代隸屬潮州府。1993年4月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3月,撤銷縣級潮陽市,分設潮陽區和潮南區,劃歸汕頭市管轄。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區劃調整後,潮陽區轄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個街道和海門、和平、谷饒、貴嶼、銅盂、河溪、西胪、關埠、金竈等9個鎮,有727個農村基層組織,其中村委會202個,居委會93個,區劃面積674.67平方公裡,其中城區面積21平方公裡。域内長海岸線19.6公裡。人口162.6641萬人(2010年),方言主要為潮州話(練江小片潮陽口音),榕江片區的關埠鎮和金竈鎮說揭陽口音的潮州話。西胪鎮、金竈鎮及谷饒鎮等有部份居民說客家語。
    中文名:汕頭潮陽 外文名: 别名: 所屬地區:廣東省,汕頭市 下轄地區:9鎮4街道辦事處 面積:674.67 人口:162萬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南部 著名景點:蓮花峰風景區、大峰風景區、靈山寺、文光塔等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電話區碼:0754 郵編區碼:515100 政府駐地:文光街道中華路136号 火車站:廈深鐵路潮陽站 行政類别: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汕頭市 地方方言:潮州話、練江小片、潮陽話、客家語 車牌代碼:粵D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經緯度:北緯23度16分,東經116度36分 行政代碼:440513

介紹

汕頭市潮陽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因地處海北而稱潮陽。潮陽于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縣,1993年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撤市分設潮陽區、潮南區,劃歸汕頭市管轄。潮陽區現轄文光、城南、棉北、金浦4個街道和海門、和平、谷饒、貴嶼、銅盂、河溪、西胪、關埠、金竈9個鎮,272個村(社區),區域面積665.74平方千米,總人口180.86萬人,旅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20多萬人,是全國著名僑鄉。n

潮陽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緊靠北回歸線,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溫度21.5℃。全區地貌以丘陵、平原為主,有練江、榕江兩大水系。交通便利,有國道324線、深汕高速公路、省道234線、省道237線、廈深鐵路及正在規劃建設的汕湛、潮惠、揭惠、潮汕環線四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73萬公頃,常用耕地面積1.38萬公頃,林地面積1.7萬公頃;有香蕉、三撚橄榄、烏酥楊梅、玻璃油甘、珍珠鮑魚、膏蟹等特色農漁産品。海岸線長84.6千米,外海岸線21.3千米,内海岸線63.3千米;擁有國家一類口岸潮陽港、國家級中心漁港海門港和内河良港關埠港。

行政區劃

2005年12月31日,潮陽區轄4個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個鎮(海門、河溪、和平、西胪、關埠、金竈、谷饒、貴嶼、銅盂)。截止2008年末,總人口1559582人。

交通

潮陽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經過潮陽區境内的主要公路有324國道、沈海高速公路(G15),揭海公路(S234)、灰田公路(S237)、廣葵公路(S337);汕湛高公速公路(S14)自東向西穿境而過,揭惠高速公路(S13)自北向南貫穿境内,潮莞高速公路(S20)從西北部穿過。

區主幹道、鎮道全部混凝土化,全區295個行政村實現通機動車,基本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區通鎮二級路,鎮通鎮三級路标準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廈深鐵路從西北部穿過,設有潮陽站;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的潮陽港和内河良港關埠港,潮陽港已建成5000噸級集裝箱碼頭,3000噸級油碼頭和5000噸級小船泊位;全區有火力發電廠1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以及華能海門電廠1機組和2機組正在加緊建設;有各類學校324所,有醫療衛生機構24家。

潮陽區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僑鄉優勢得到發揮,雄厚的外資給潮陽區的經濟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潮陽區的基礎設施已形成規模,道路交通,港口碼頭,供水供電,電信金融等硬件設施配套齊全,為各方來潮投資的客商提供了優越的投資環境。全區擁有鄉鎮企業三千多家,形成紡織服裝、日用化工、五金電子、文具、塑料、音像等支柱産業。潮陽的經濟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發展。

經濟

概況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注重經濟效益,國民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79~1980年是“五五”計劃後期,生産持續發展,1979年工農業總産值4.15億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同比增長7.51%,1980年工農業總産值4.83億元,同比增長16.29%。

1981~1985年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潮陽縣全面貫徹“對外實行開放,對内搞活經濟”的政策,在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完善和落實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國民經濟在改革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各項經濟建設取得較好成績。1985年工農業總産值7.08億元,比1980年增長46.73%,人均創值397.89元,增長32.91%。1985年财政收入4814.6萬元,比1980年增長44.7%,年均遞增7.7%。

2013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62.44億元,增長13.0%。全區有工業企業近2000家,其中規模上企業434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有注冊商标6164件,其中省著名商标32件,省名牌産品10個。民營工業已初步形成紡織服裝、音像制品、紙品文具、機電制造和建築安裝等支柱産業。

擁有谷饒紡織服裝、和平音像制品、貴嶼廢舊機電産品拆解利用等産業集群,谷饒鎮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針織内衣名鎮”,和平鎮是中國CD-R光盤主要生産基地,貴嶼鎮是中國最大的廢棄機電産品拆解利用基地和中國循環經濟試驗基地唯一鎮級試點單位,擁有谷饒鎮、和平鎮、貴嶼鎮3個省級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

農漁産品主要有水稻、花生、大豆、柑桔、香蕉、橄榄、楊梅、油甘、珍珠鮑魚、膏蟹等,其中三棱橄榄、烏酥楊梅、竈香牌香蕉、玻璃油甘等特色水果遠近聞名,“金玉三撚橄榄”成為市首個獲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

農業

1979年全縣糧食畝産849.5公斤,實現雙跨《農業發展綱要》(《綱要》指标為畝産200公斤,雙跨《綱要》為畝産400公斤)。1982年湧現司馬浦、竈浦、關埠、貴嶼、陳店5個年畝産超噸糧人民公社。

1984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20.71萬畝,單産409公斤,總産49.33萬噸,當年糧食種植面積占用耕地52.15萬畝,年畝産達到946公斤,單産和總産雙創曆史記錄。1988年後糧食生産實現穩步發展,1989~2000年糧食、水稻年畝産“雙千斤”,連續12年保持“噸谷市(縣)”稱号。2001~2002年,受到台風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而減産。

潮陽縣從1990年2月至1991年11月實施中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項目《潮陽平原創年畝産噸糧綜合技術》,兩年全縣有25個鎮參與“豐收計劃”項目實施,1990年和1991年糧食面積分别為43.16萬畝和43.36萬畝,年畝産分别為1077公斤和1094公斤,總産分别為46.48萬噸和47.44萬噸,兩年與前三年畝産同比分别增加95公斤和112公斤,增産10.59%和11.41%。合計新增糧食總量9.86萬噸,新增總産值5517.39萬元,1991年潮陽縣獲“中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1992~1997年潮陽市(縣)實施中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汕頭市噸谷高效技術創六連冠》項目,實施範圍包括沙隴、司馬浦、金浦、井都、兩英、貴嶼、谷饒、關埠、竈浦等9個鎮(街道),以鎮(街道)為單位集中連片,承擔面積27萬畝,預期經濟指标:每年比前三年平均畝産稻谷增加15公斤;總産增加4050噸;每畝耕地年産值2500元;新增總産值4519萬元(簡稱“四項經濟指标”)。

1997年11月潮陽市再次獲“中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工業

國有企業

1979年,全縣國有工業企業15家,職工3544人,工業産值3732.1萬元,有5家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勵。1980年興建縣糖廠,國有工業增加到16家,職工3925人,工業産值3783.3萬元,固定資産原值2267.96萬元,利潤-130.22萬元。

此後,引進、技改、開拓新興産業,加快國有企業的發展,湧現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工業産品。1985年,全系統國有工廠22家,職工7228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30人),固定資産原值4901.6萬元,工業産值8029萬元,利潤226.9萬元。1983~1986年,國有企業全面實行經濟核算責任制。

1987年後,為扭虧增盈,在調整結構、優化産品和開發新産品的同時,着手外引内聯和對企業内部進行配套改革,使一批骨幹産品和骨幹企業脫穎而出,彩電、塑料玩具、仿毛裝飾布、煤礦液壓支柱等48種産品,形成具有特色的“潮貨”打入國内外市場。

1994年後,分不同工業企業的類别,實施不同的改革。實行“勞動、人事、分配”3項内部制度改革的有4家企業;實行責任、效益、工資等分配制度改革的有3家企業;對潮陽市絨布廠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提高其生産經營效益。潮陽市絨布廠組建成為集團公司,被省列入國家綜合改革試點企業之一;對停産工業企業進行合、兼、并改革的4家,合兼并後,把開發地産獲得的利益,作為卸掉經濟包袱,解決職工生活遺留問題。

截至2002年,在國有企業處于滑坡的形勢下,國有工業企業保持18家,其中轉産經營5家,停産13家。為積極穩妥的推進公有制工業改革,經潮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對農機一廠、汽車配件廠、通用機械廠、動力機械廠實行資産重組、減員增效的改革。是年,國有企業産值8878萬元。

集體企業

二輕企業1979年,潮陽手工業聯社轄下35家二輕工業企業,其中棉城25家、海門9家、司馬浦1家,全系統有職工5838人,從事塑料皮革、五金機電、工藝服裝、家具、鐵木紙制品、文具印刷、竹器、搭篷、腰果、食品飲料等行業的生産。

1982年起,縣手工業聯社着手抓系統工業企業的改革工作。是年将縣量具廠并入縣機械廠。1983年全面實行經濟核算責任制。1986年後,外引内聯并舉,引進絲綢和時裝加工業。1988年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二輕系統工業企業37家,職工7179人,産值5674.96萬元。

1991年、1994年分别對第一、二輪承包經營責任制進行承包基數審計,兌現獎懲。1992年,潮陽縣電機廠兼并機械廠後,實行科學管理,不斷創新,使企業生産從單一的電機品種,發展成為家用電器、健身器材等電機系列産品,年産電機40萬台,成為中山威力洗衣機有限公司系列電機定點廠,發展到1996年,工業産值2250萬元,擁有固定資産1062.6萬元,創彙133.8萬元,職工488人。

鄉鎮企業1979年,全縣社隊企業發展到1898家,從業人員11.6萬人,總收入1.24億元,固定資産原值2548.1萬元,總産值2263萬元。1984年,鄉鎮企業(前稱社隊企業)擴大為區辦、鄉辦、村辦、合作辦和個體辦5個層次,稱“五個輪子”一齊轉。是年,企業增至2996家,從業人員19.14萬人,總收入2.91億元,固定資産原值5340.1萬元。

“三來一補”企業

1979年10月,旅港同胞柳炎城到峽山洋内創辦一家“三來一補”工藝廠,該廠為潮陽縣“三來一補”企業之首例。1982年全縣“三來一補”工業企業發展到298家,客商投資(引進設備)745.86萬美元,出口商品總額552.44萬美元,償還客商投資175.12萬美元。1985年“三來一補”工業企業1463家,客商投資6162.3萬美元,出口商品總額2227.25萬美元,償還客商投資343.94萬美元。

此後有下滑趨勢,逐年減少的“三來一補”工業企業,主要是轉為獨資生産經營。1990年“三來一補”工業企業358家,從業人員2.75萬人,引進設備850.6萬美元,工繳費1292萬美元。1996年,“三來一補”工業企業178家,從業人員1.46萬人,引進設備2570萬美元,工繳費6703萬美元。2002年全市新建和續建的“三來一補”工業建設項目44個,投資總額為6.19億元。

“三資”企業

潮陽縣“三資”企業始于1984年。時縣塑料廠(1985年稱塑料片材廠)與泰國日新實業兩合公司合作,生産塑料玩具,總投資88萬美元,其中外商占40%,中方占60%,企業定名為“潮新塑料玩具有限公司”。翌年與美國布朗公司簽訂進口三層雙色塑料片材生産設備協議,生産單層闆材和雙層、三層共擠闆材,是年産值30.5萬元。

1992年,“三資”企業增至97家,從業人員6743人,累計投資2046萬美元,出口商品總額2094.6萬美元。2002年,全市“三資”企業337家,從業人員2.13萬人,累計投資3.54億美元,出口商品2.85億美元。1994~2002年,“三資”企業營業收入在億元以上的有9家,占全市營業收入在億元以上的58家工業企業的15.52%。

社會

教育

1979年開始,經過4年逐步調整,全縣高中學校數從1978年27所調整至1982年12所。1983年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将部分普通高中改為職業高中,改變中等教育單一化的狀況。1985年,全縣有縣管中學29所,計完全中學10所,職業高中8所(不含兼辦),初級中學11所,還有區辦聯中和附設初中班的小學159所。

1986年1月18日印發《中共潮陽縣委潮陽縣人民政府關于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大力發展我縣教育事業的意見》,要求各地進一步調整學校布局,增辦初級中學。

各區(鎮)根據五年内教育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初中布局,增辦初中或聯中,減少附中,逐步摘掉小學附設初中班的帽子,做到平均每1.3萬人口的地區有一所初中或聯中(後來又改為每3萬人口辦一所初級中學),1萬人口的鄉有1所獨立初中。此後,根據上級有關要求以及當地實際情況,逐步進行小調整,學校布局相對比較合理和穩定。

醫療

醫療設施建設較為完善,擁有潮陽人民醫院、大峰醫院兩家重點醫院,各鎮也建有醫療衛生站和中小型醫院。

名勝古迹

文物名勝衆多,是汕頭市旅遊景點最多的區,區内現有古迹和旅遊景點100多處,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蓮花峰風景區、大峰風景區、靈山寺、文光塔、曲水流、東岩、西岩、大北岩、古雪岩等名勝遠近聞名,其中蓮花峰風景區屬國家AAA級風景區,汕頭新八景之一。

潮陽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有礦泉水、花崗岩、石礦場等資源礦種;海岸線長,灘塗池塘多,海淡水養殖面積218公頃,年産量達2.2萬噸,可開發利用的淺海面積3.6萬畝;農産品主要有香蕉、三棱橄榄、烏酥楊梅、玻璃油甘、珍珠鮑魚、膏蟹等。

蓮花峰風景區

地處海門濱海。正門牌坊雄偉壯觀,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題書“蓮花峰”。風景區内奇石聳立,樹茂花繁,亭台淩空,碑刻琳琅。南宋祥興元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勤王至此,登蓮花峰望帝舟,此後引來無數政要名人至此憑吊并題刻于石,形成寶貴的摩崖石刻群,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1月,景區榮膺國家首批AAA旅遊景區。2015年12月,蓮花峰風景區成功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和平大峰風景區

地處324線國道和平路段的旁側的雄獅山,辟于1989年5月,總面積2.6平方公裡,距潮陽市區12公裡。是為紀念建和平古橋造福民衆的宋代高僧大峰而得名。大峰風景區另一重要景點便是“宋大峰祖師紀念館”。該館将古色古秀與現代派渾然融為一體,館内的大峰祖師漢白玉雕像是從緬甸刻造運進,法相莊嚴。

另外,大峰風景區還有許多古迹和景點:如明代天啟四年熹宗皇帝禦賜的“靈泉護國禅寺”,清代拓建的虎地“保靈庵”,泉水清澈甘醇的“大峰古泉”、“龍泉古井”和“虎津古井”,大峰祖師設壇祈禱的“獅尾石”,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匾的“報德樓”等。靈泉古寺位于潮陽和平大峰風景區西部,始于宋宣和年間(1120年),名僧大峰從福建到和平,為建和平橋結廬于此,橋建未竣工于此圓寂。

明天啟四年(1629)知縣王三重奏熹宗朱由校禦賜該寺為“靈泉護國禅寺”。1992年被批準列入潮陽縣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山寺

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約25公裡的谷饒鎮小北山麓(地名幽嶺,又稱塔口山)。靈山寺是慧能大師嫡傳第三代弟子——大颠禅師開創于唐貞元七年(791),由當地巨富朝請大夫洪圭(名大丁)舍地捐資,助成善舉。大颠比此寺為西天的靈鹫嶺,故命名“靈山”。

唐長慶四年(824),大颠圓寂,墓塔建在寺左。據明林大春《隆慶潮陽縣志》載:“唐末有發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盡化,惟舌根尚存如生,複瘗之,号瘗舌冢。宋至道中(995-997年),鄉人又發現之,惟古鏡一圓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後人遂稱大颠祖師塔為“"舌鏡塔”(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靈山寺以舌鏡塔、留衣亭、拔木塢、寫經台、祝聖碑、開善藏、白石槽和千業果合稱為“靈山八景”,已分期全部修複。此外,1991年又于寺後建立千佛寶塔。

名人

先賢

許申: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應殿試第一,官終刑部郎中,被列為唐宋潮州八賢之一。

林大春:棉城鎮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舉人,二十九年登進士,後官拜戶部主事。

蕭端蒙:棉城鎮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登進士選庶吉士。二十二年任山東道禦史,掌管京城防務治安。

黃武賢:關埠鎮人,清末雲南提督。其府第今存。

鄭之僑:金浦鎮人,清乾隆二年(1737)進士,其《農桑易知錄》是中國一本幸存的珍稀古代農書。

學術界

鄭麐:中國政治學開創者之一,精研古代曆史哲學、英譯先秦古籍。

鄭壽麟:著名學者。

李展騰:官員學者,被稱為“小饒宗頤”,是“潮汕前有李嘉誠與饒宗頤,後有馬化騰和李展騰”中的“一騰”。

郭任遠:銅盂鎮人,中國心理學奠基人。

劉遵義:谷饒鎮人,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培宣:納米醫學開拓者之一,現任美國NIH納米醫學中心主任,辛辛那提大學講席教授。

郭永基:中國大陸電力系統自動化開拓者之一。

陳輝堂:中國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是中國大陸第一批自動控制專業的創始人之一。

文藝界

鄭正秋:成田鎮人,中國電影事業奠基人之一。1913年編導中國電影史上首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蔡楚生:銅盂鎮人,曾編導出轟動一時的《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優秀影片。

陳運彰:民國著名書法家。

陳大羽:著名書法家。

郭經:貴嶼人。寫得一手好文章,文宗桐城派。

軍政界

劉侯武:曾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參加過黃花岡起義。

蕭洪達: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副書記

吳南生:原廣東省省委書記

郭榮昌:原廣東省委副書記

蔡東士:原廣東省委副書記

商業界

林百欣:著名愛國慈善商人。

連瀛洲:著名愛國慈善商人。

黃光裕:國美創辦人。

姚文琛:上海潮汕商會會長,宇琛撲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世界撲克之王。

鄭開德:現為深圳德惠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泛華建築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南粵慈善家。

上一篇:聯合

下一篇:煙台東方國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