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

應天府

明朝京師及後期留都
應天府,又稱京師、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為明朝前期首都,後永樂時期遷都順天府,應天府作為陪都。應天府下轄上元、江甯、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縣。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同年三月,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應天”之名意指“上應天意”。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為南京,為明朝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遷,以順天府為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攻克應天府後改名為江甯府。
    中文名:應天府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Tianfu 行政區類别:首都 政府駐地:江甯、上元 方言:南京官話、吳語 下轄地區:上元、江甯、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

建置

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曾任歸德節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即皇帝位,國号“宋”,即為北宋。

趙匡胤既以歸德軍節度使起家,宋州即成為了“龍潛之地”,即大宋的發祥地。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因趙匡胤曾于幹德元年(963年)受群臣尊号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将宋州改名為應天府,此時距宋朝建國已經過去了四十六年。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後土、祭老子祠之後,決定将應天府再次升格,建為南京,作為都城東京的陪都,并下旨修建一座歸德殿,作為新南京的主殿,接着規劃京城和宮城。

概述

應天一詞,最早出現伏羲時期的《簡易道德經》裡。根據《簡易道德經》記載:“推天說:一無天,二少天,三常天,四順天,五應天,六違天,七采天,八取天,九納天。”這是太昊伏羲以簡易圖推理出的天象。說明人們思想進步的表現,從一切順天發展到應天,應天的意思是響天,人們心裡很虔誠沒有違背天的想法,隻為生活需要而已。例如,最初人們生活在山上,山上沒有房子認為是天意,不可私造怕天怪罪,人們遮風避雨隻有找自然形成的山洞。地上原有的東西不敢亂動,後來人們動了沒有事,就敢在地上興建工程了這個時期為應天時期。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有雲:“湯受命而正,應天變夏作殷号。”這裡的“應天”,已有順應天命改朝換代的内涵。

北宋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唐代稱為宋州。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升為陪都,稱為南京,下轄宋城、甯陵、柘城、下邑(今稱夏邑)、谷熟、虞城、楚丘七縣,是距離京師汴梁最近的陪都。

中國江蘇網2019.7.197月15日,南京晨報報道了應天大街越城天地項目中的“應天府”樓盤要更名的新聞。

轄區

府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市),轄宋城、甯陵(今河南甯陵縣)、柘城(今河南柘城縣)、谷熟(今河南虞城縣谷熟鎮),下邑(今河南夏邑縣),虞城(今河南虞城縣),楚丘(今山東曹縣)共七縣。北宋應天府(商丘市)作為京東西路路治,管轄兖州、徐州、曹州、郓州、濟州、單州、濮州七州。

曆史沿革

據宋史記載,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北宋真宗皇帝率皇親重臣親臨應天府(今商丘),頒昭升應天府為南京,以三聖殿為鴻慶宮,為趙宋王朝之原廟,并賜宴三日,大赦天下,獎賞有功之臣,減免百姓有關賦稅,使之成為商丘曆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

設廟建都是趙宋王朝的一件大事,不是臨時動議,而是通過慎重考慮的。趙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生在洛陽馬夾營,為何要在商丘再設原廟呢?我認為,這裡除當時商丘自身優勢條件外,還有其重要的曆史原因。

當時的商丘,水陸交通便利,特别是水運乃通往東南之咽喉;這裡物産豐富,商賈雲集,經濟繁榮;這裡風景秀美,有三百裡梁園之遺迹;這裡曆史悠久,民風淳厚,有先遺王遺風,厚重多君子;這裡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根脈之地,教育文化厚重,人才集聚,有被封為國子監的應天書院等。這是趙宋王朝在此設廟建都的客觀條件,但僅此是不夠的,還有其重要的曆史淵源。

《歸德志》、《商丘縣志》等大篇幅記載了劉攽的《鴻慶三聖殿賦》及王仲旉的《南都賦》,賦中較為詳細地記述了趙宋王朝在商丘設廟建都的重要原因,即趙姓的血緣聖祖伯益盛德設報,商丘是趙姓先祖聖地、華夏火神之墟。

周成王3年(前1040年),封殷商後裔微子啟于宋(今商丘),國号為宋,都城睢陽(今商丘市南)。其疆域最大時包括河南東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周赫王29年(前286年),齊、楚、魏滅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屬魏。宋立國761年,共26世,32君。秦代分屬砀郡與陳郡。漢高帝5年(前202年)改砀郡為梁國,屬豫州,治所在睢陽(今商丘南)。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改梁國為梁郡,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時仍為梁郡。

南朝時,宋、齊為南梁郡,屬南徐州。北朝時,北魏為梁郡,屬南兖州。隋開皇初梁郡廢,16年(596年)置宋州,炀帝大業3年(607年)複置梁郡。唐武德4年(621年),又改為宋州。天寶元年(742年)置睢陽郡,屬河南道。幹元元年(758)複為宋州。五代後梁太祖開平3年(909年)升為宣武軍,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改為歸德軍,後周時仍為宣武軍。

北宋初複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屬京東西路(應天府始為京東東路路治,後為京東西路路治),大中祥符7年(1014年)升為南京,作為都城汴梁的陪都。

金太宗天會8年(1130年)更名為歸德府,屬南京路。

上一篇:天譴

下一篇:屹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