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

漢語成語
狐假虎威,漢語成語,拼音為hú jiǎ hǔ wēi,狐,指狐狸;虎,老虎;威,威風;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後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吓人。出自《戰國策·楚策一》。[1]
    中文名:狐假虎威 拼音:hú jià hǔ wēi 近義詞:仗勢欺人、狗仗人勢 反義詞:獨步天下、獨擅勝場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 用法:謂語 外文名稱:Borrowing power to do evil

釋義

狐,指狐狸;虎,老虎;威,威風;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後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吓人。

故事

提示,這是一則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說的是狐狸憑自己的智謀逃出了虎口。後來都用來比喻依仗别人的勢力欺壓人。狡猾的狐狸憑借老虎的威風,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詐的手法決不能使狐狸改變虛弱的本質。把戲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會受到群獸的圍攻,還将被受騙的老虎吞吃。引申說明仗勢欺人的壞蛋,雖然能夠嚣張一時,但最終決不會有好的下場。

寓意,人們用它來比喻倚仗别人的勢力欺壓人。也諷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勢,招搖撞騙的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别人的勢力欺壓人。

導讀,一切狡猾,奸詐的人,總是喜歡吹牛皮,說謊話,靠欺騙過日子.這種人雖借外力"逞雄"一時,而本質卻是最虛弱的.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典故說明

「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于《尹文子》,後來有多本文獻引及,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戰國策》。

《戰國策》所記載的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昭奚恤是楚國有名的大将,威震四方。楚宣王便問群臣:「我聽說北方國家都很怕昭奚恤,是這樣嗎?」群臣都無言以對,隻有江一打了個比方說:「老虎專門捕獵各種動物為食,有一天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敢吃我嗎?天帝已命我為百獸之王,你若吃我就是違逆天帝的命令。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後面,看看其它動物見到我有什麼反應。』于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後面,所有動物看到都吓得逃走。老虎以為牠們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實野獸們怕的是牠自己。今天大王您有五千裡的領地,有超過百萬的大軍,但統禦軍隊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諸國其實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軍隊啊!猶如野獸們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樣。

這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借着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例句

他平日依仗着出身官家,狐假虎威,欺負他人。

頭兒出來我都不怕,我還怕那些狐假虎威的小土匪?

今日給你點名分,你可别就狐假虎威,到處招搖惹事。

哼!他以為有個總經理嶽父,就可以狐假虎威亂欺人?

上一篇:被小三

下一篇:條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