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蘇

水蘇

唇形科植物
水蘇(Stachys japonica)全草入藥,民間用治百日咳、扁桃體炎、咽喉炎等症。多年生草本,高15-60(80)厘米。根狀莖長,橫走。生于濕地。分布于我國河北、内蒙古、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區,俄羅斯、日本也有分布。水蘇(植物名實圖考)雞蘇(植物名實圖考),望江青、還精草、玉莶草、銀腳鹭鸶、血見愁(本草拾遺),望江青、天芝麻(百草鏡),白馬藍(浙江溫州、青田),泥燈心、方草鳥草兒、野地蠶(浙江麗水),望江青、銀腳鹭鸶、天芝麻(浙江杭州),白根草(浙江嘉興),元寶草(江蘇南京),芝麻草(江蘇阜甯),水雞蘇(江西),寬葉水蘇(東北植物檢索表)。
    中文名:水蘇 拉丁學名:Stachys japonica 别名:雞蘇、望江青、天芝麻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超目: 目:管狀花目 Tubiflorae 亞目: 科:唇形科 Labiatae 亞科:野芝麻亞科 Lamioideae 族:野芝麻族 Lamieae 亞族: 屬:水蘇屬 Stachys 亞屬: 組:水蘇組 Sect. Stachys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産遼甯,内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系:沼生水蘇系Ser.Palustres Knorr.

簡介

水蘇Stachys japonica

屬種:Stachys japonica

屬名:水蘇屬 Stachys

科名:唇形科 Labiatae

屬種名定名:Stachys japonica Miq.

異名:芥蒩(《本經》),雞蘇(《吳普本草》),香蘇、龍腦薄荷(《補缺肘後方》),芥苴、勞蒩(《别錄》),野紫蘇、山升麻、烏雷公、朋頭草、陳痧草(《湖南藥物志》),水雞蘇(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水蘇的全草。

采集:7~8月采收,曬幹。

氣味(莖、葉)辛、微溫、無毒。

歸經: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再新》:"入肺經。"

用法與用量:

内服:煎湯,3~5錢(鮮品0.5~1兩);搗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搗敷。

宜忌:《本草從新》:"走散真氣,虛者宜慎。"

别名

水蘇(植物名實圖考)雞蘇(植物名實圖考),望江青、還精草、玉莶草、銀腳鹭鸶、血見愁(本草拾遺),望江青、天芝麻(百草鏡),白馬藍(浙江溫州、青田),泥燈心、方草鳥草兒、野地蠶(浙江麗水),望江青、銀腳鹭鸶、天芝麻(浙江杭州),白根草(浙江嘉興),元寶草(江蘇南京),芝麻草(江蘇阜甯),水雞蘇(江西),寬葉水蘇(東北植物檢索表)。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60(80)厘米。根狀莖長,橫走。莖直立,棱上疏生倒生刺毛或近無毛,節部毛較多。葉有柄,長1-2.5厘米;葉片卵狀長圓形,長4.5-12厘米,寬1.5-2厘米,基部截形,圓形或微心形,有時稍斜截形,先端鈍尖至漸尖,邊緣具圓鋸齒,、兩面近無毛,苞葉與葉同型,向上漸小。輪傘花序多輪,每輪6花,于莖頂或分枝頂端集成穗狀花序,苞片線形,長3毫米,邊緣有纖毛;花萼鐘形,長約7毫米,外被腺毛,萼齒5,具刺尖,花冠紫紅色,長1-1.2厘米,花冠筒稍超出花萼,裡面有毛環,上唇較短,直伸,外面密生腺毛,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花絲中部有毛,藥室平叉開,花柱先端2裂,裂片相等,鑽形。小堅果卵形,無毛。

生于濕地。分布于我國河北、内蒙古、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區,俄羅斯、日本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生于水溝、河岸等濕地上,海拔在230米以下。

主要分類

綿毛水蘇

多支水蘇

直花水蘇

林地水蘇

功用

疏風理氣,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癰,頭風目眩,口臭,咽痛,痢疾,産後中風,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下氣,辟口臭,去毒,辟惡。"

②《别錄》:"主下氣,殺谷,除飲食。主吐血、衄血、血崩。"

③孟诜:"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産後中風服之彌佳;煮汁洗頭,白屑不生。"

④《日華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頭風目眩,産後中風及血不止。"

⑤《本草圖經》:"主諸氣疾及腳腫。"

選方

①治感冒:水蘇四錢,野薄荷、生姜各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痧症:水蘇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風熱頭痛,熱結上焦,緻生風氣痰厥頭痛: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荊芥湯下。(《聖惠方》)

④治吐血及下血,并婦人漏下:雞蘇莖葉煎取汁飲之。(《梅師集驗方》)

⑤治鼻衄血不止:生雞蘇五合,香豉二合,合杵研,搓如棗核大,納鼻中。(《梅師集驗方》)

⑥治血淋不絕:雞蘇一握,竹葉一握,石膏八?碎),生地黃一升(切),蜀葵子四分(末、湯成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和葵子末,分溫二服,如人行四、五裡久,進一服。(《廣濟方》)

⑦治暑月目昏多眵淚:生龍腦薄荷葉搗爛,生絹絞汁點之。(《聖濟總錄》)

⑧治腫毒:鮮水蘇全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⑨治蛇虺螫傷:水蘇葉研末,酒服并塗之。(《易簡方》)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水蘇

(《本經》中品)【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雞蘇(《吳普》)、香蘇(《肘後》)、龍腦薄荷(《日用》)、芥(音祖)、芥苴(并《别錄》)。

時珍曰∶此草似蘇而好生水旁,故名水蘇。其葉辛香,可以煮雞,故有龍腦、香蘇、雞蘇諸名。芥、芥苴當作芥蘇,乃是一名而誤錄爾,亦因味辛如芥,故名。宋《惠民和劑局方》,有龍腦薄荷丸,專治血病。元吳瑞《日用本草》,謂即水蘇,必有所據也。周定王《救荒本草》,言薄荷即雞蘇,以生東平龍腦岡者為良,故名;陳嘉谟《本草蒙筌》,以薄荷種于蘇州府學地名龍腦者,得名俱不同,何哉?【集解】《别錄》曰∶水蘇生九真池澤。七月采。

弘景曰∶方藥不用,莫能識;九真遼遠,亦無能訪之。

恭曰∶此蘇生下澤水側,苗似旋複,兩葉相當,大香馥。青、齊、河間人名為水蘇,江左名為荠,吳會謂之雞蘇,而陶氏更于菜部出雞蘇,誤矣。

保升曰∶葉似白薇,兩葉相當,花生節間,紫白色,味辛而香,六月采莖葉,曬幹。

頌曰∶水蘇處處有之,多生水岸旁。南人多以作菜。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謂雞蘇、水蘇是兩種。陳藏器謂荠自是一物,非水蘇。水蘇葉有雁齒,氣香而辛,荠葉上有毛,稍長,氣臭也。又茵陳注雲∶江南所用茵陳,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名龍腦薄荷。

宗曰∶水蘇氣味與紫蘇不同。辛而不和,然狀一如蘇,但面不紫,及周遭槎牙如雁齒耳。

瑞曰∶水蘇即雞蘇,俗呼為龍腦薄荷。

時珍曰∶水蘇、荠一類二種爾。水蘇氣香,荠氣臭為異。水蘇三月生苗,方莖中虛,葉似蘇葉而微長。密齒,面皺色青,對節生,氣甚辛烈,六七月開花成穗,如蘇穗,水紅色。

穗中有細子,狀如荊芥子,可種易生,宿根亦自生。沃地者苗高四五尺。

莖葉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本經》)。主吐血衄血血崩(《别錄》)。治肺痿血痢,崩中帶下(《日華》)。主諸氣疾及腳腫(蘇頌)。釀酒漬酒及酒煮汁常服,治頭昏目眩,及産後中風。惡血不止,服之彌妙(孟诜)。作生菜食,除胃間酸水(藏器)。

【發明】時珍曰∶雞蘇之功,專于理血下氣,清肺辟惡消谷,故《太平和劑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熱諸病,有龍腦薄荷丸方,藥多不錄。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附方】舊六,新九。

漏血欲死∶雞蘇煮汁一升,服之。(《梅師方》)吐血下血∶雞蘇莖葉,煎汁飲之。(《梅師方》)吐血咳嗽∶龍腦薄荷焙研末。米飲服一錢,取效。

衄血不止∶《梅師方》∶用雞蘇五合,香豉二合,同搗,搓如棗核大,納鼻孔中,即止。

《用龍腦薄荷、生地黃等分,為末,冷水服。腦熱鼻淵,肺壅多涕。雞蘇葉、麥門冬、川芎、桑白皮(炒)、黃(炙)、甘草(炙)、生地黃(焙)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參湯下。(《聖濟總錄》)風熱頭痛∶熱結上焦,緻生風氣、痰厥頭痛。用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荊芥湯下。(《聖惠方》)耳猝聾閉∶雞蘇葉生搗,綿裹塞之。(孟诜《食療》)沐發令香∶雞蘇煮汁,或燒灰淋汁,沐之。(《食療》)頭生白屑∶方同上。暑月目昏,多眵淚生。龍腦薄荷葉搗爛,生絹絞汁,點之。(《聖濟總錄》)中諸魚毒∶香蘇濃煮汁飲之,良。(《肘後方》)蛇虺螫傷∶龍腦薄荷葉研末,酒服,并塗之。(《易簡方》)

上一篇:雪鴿

下一篇:附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