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音樂學院

武漢音樂學院

高等音樂學府
武漢音樂學院是我國中部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高等音樂學府。1953年,由中南文藝學院、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和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之音樂部分組建而成的中南音樂專科學校,是武漢音樂學院的建校起點。其前身包括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1930)、湖南省立音樂專科學校(1947)、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46)、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38)、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1947)和香港中華音樂院(1947)等,她們共同構成了武漢音樂學院豐富多樣、積澱深厚的音樂教育曆史傳承。1958年中南音樂專科學校與武漢藝術師範學院合并組建湖北藝術學院。1985年改建定名為武漢音樂學院。[1]
    中文名:武漢音樂學院 校訓:立德,自強,崇文,精藝 外文名稱: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學校領導

胡志平:武漢音樂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高雁:武漢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塗方劍:武漢音樂學院紀委書記、黨委委員。李幼平: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院系專業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武漢音樂學院有作曲系、音樂學系、民樂系、鋼琴系、管弦系、聲樂系、舞蹈系、音樂教育學院、演藝學院共9個普通本科教學單位,設有研究生部、思想政治課部、公共基礎課部、繼續教育學院(含成人教育)等教學單位,開辦有6個普通本科專業。n

師資力量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武漢音樂學院有在職教職工687人,其中專任教師(含聘用教師)475人;教師隊伍中,現職教授56人,副教授109人。n

學科建設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武漢音樂學院共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術性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

創作成果

武漢音樂學院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武漢音樂學院承擔并完成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如編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的部分條目;完成《聶耳全集》和《冼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譜錄音的工作,編寫《全國中、小學生音樂欣賞曲庫》音帶32盒及《曲庫欣賞指南》2冊等;在計算機與作曲、演奏的結合,多媒體音、像、譜的自動生成、轉換,作曲技術理論課程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作曲技術理論學術數據庫、民族音樂文化與宗教音樂的研究方向已出版專著12部,在中國國内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40餘篇。

形象标識

校訓

立德,自強,崇文,精藝n立德:德是貫通中國倫理、華夏文化和學校育人的核心理念,“立德”作為該校校訓之首,以勉勵師生傳承遵守中華民族之美德、誠信守法之公德、教書育人之師德、勤奮笃學之品德、求真善美之藝德。n自強:自強是一種積極向上、砥砺奮進、高尚自重的精神,一種凡有遠大理想目标且欲達不休者都必須具備的重要精神,以此為訓,以激勵師生志向高遠、自尊自愛、開拓進取、奮鬥前行。n崇文:文指文化,也指文藝,音樂藝術的創作、表演、研究、傳播以及人才培養等等,惟有深厚的文化學養滋潤和廣博的人類知識支撐方能成之,把“崇文”一項列入該校校訓,以強調學校的教書責任,也強調其育人标準。n精藝:藝者,不可一日不練,不可一時不勤,不可一刻自滿,不可須臾自诩已達天涯海角或在高山之巅而成精藝,把“精藝”一項列入學校校訓,以勉勵師生勤學苦練、持之以恒、永不自滿、更上層樓。

校徽

武漢音樂學院校徽武漢音樂學院校徽主色調為朱紅,寓意着學校師生勤勉向上、不斷進取的澎湃熱情和開創未來、勇于創新的果敢毅力,校徽主體包含楚鳳、編鐘、小提琴、長江等元素造型,一來指明學校所在城市“江城”武漢,二來顯示了所在省份湖北省擁有的燦爛楚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三來表明了學校的辦學特色:音樂。

樂團文化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武漢音樂學院成立有東方交響樂團、中華編鐘樂團、民族室内樂團、合唱團等樂團,其中中華編鐘樂團與國際音樂家譚盾、馬友友合作,曾在美國、英國、法國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東方交響樂團先後在中國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連等演出,2002年還承擔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中國新春音樂會”,并先後在德國法蘭克福“世紀大廳”和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國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以及中國作曲家在交響音樂創作領域的成果。

上一篇: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上海普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