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

樊於期

戰國末期将領
樊於期(?―公元前227年),戰國末期将領。原為秦國将軍,參與謀反。畏罪叛逃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荊轲謀刺秦王政時,荊轲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帶)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獲悉,自刎而死。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所持理由僅兩人名稱發音相似,記載時間接近,時代差距無法考證文字讀音,記載時間接近者衆,因此此說僅為假說,尚未證實,理由亦不充分。注:①”於(wū)“曆史書多簡化為“于“;②“期”曆史書上讀“jī”。[1]
  • 本名:樊於期
  • 所處時代:戰國末年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蠡縣南莊村
  • 主要成就:先後擔任秦國、燕國大将
  • 别稱:桓齮
  • 去世時間:前227年

人物生平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呂不韋為報五國攻秦之仇,決定攻打山東五國。派蒙骜同張唐督兵五萬伐趙。三日後命令長安君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萬為後繼。秦兵出函谷關後,蒙骜率領前軍取路上黨徑直進攻慶都,駐紮在屯留,作前面秦軍的聲援。趙國派龐煖為大将,扈辄為副将率兵十萬抗拒秦軍。堯山一仗,秦軍未能取勝,蒙骜派張唐到屯留催取後隊軍兵。當時,成蟜隻有十七歲,不谙軍務,忙召樊於期商議。

樊於期平時就憎恨呂不韋納妾盜國的事(所謂嬴政是呂不韋之子是假說,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嬴政非嬴子楚之子),便乘機對長安君說:“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還揭露說呂不韋這次派他出兵的目的就是想借機除掉他并進而獻計道:“今蒙骜兵困于趙,急未能歸,而君手握重兵,若傳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宮闱之詐,臣民誰不原奉嫡嗣者。”成蟜接受了樊於期的計謀。樊於期便假意對來使說大軍即日移營。

使者去後,樊於期就起草一篇檄文。樊於期将檄文四下傳布。秦國人多聽到過呂不韋進妾的傳聞,等見到檄文中有懷妊奸生等語,才信是實。盡管懼呂不敢起兵響應,也都采取觀望的态度。張唐知長安君已反,星夜奔往鹹陽告變。秦王政見檄文大怒。召尚父呂不韋計議。遂派王翦為大将,領兵十萬,往讨長安君成蟜。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國滅趙國以後兵至燕國南界。燕國太子丹懼怕,準備派荊轲去刺殺秦王。荊轲對太子丹說:“不用太子說,我也要見您。若去秦國,沒有東西讓秦王相信,是不能與秦王親近的。樊将軍,今秦王用金(古代以銅為金)千斤,邑萬家的重賞捉拿樊将軍,如果拿樊将軍的人頭和燕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秦王必然高興地見我,我這樣就可以報太子之恩。”太子丹說:“樊将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用自己的私事傷了長者的意願。願你再考慮!”荊轲知道太子不忍心殺害樊於期,便自已去見樊於期,說:“秦王對将軍,可謂是十分惡毒,父母宗族都被他殺害,眼下又重賞緝拿将軍,要怎麼辦呢?”樊於期仰天長歎,痛哭流涕,說:“我每想到這些,真是恨入骨髓,隻是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荊轲說:“今天我有個計策,能解燕國的憂患,又可報将軍之仇,你看怎麼樣?”樊於期問是什麼計策,便說:“我願得到将軍的頭去獻給秦王,秦王肯定開心地見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這樣将軍報了仇,燕國被淩辱的仇也報了 。将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卷起袖子,露出右臂,(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表示憤慨),說:“我朝思暮想要報這切齒之恨,今日幸得指教!”遂自刎。

太子丹聞知樊於期自刎的消息後,急切趕來,扶屍痛哭,悲哀至極。後來,荊轲刺秦王雖未成功,但樊於期為國家甘願一死,至今仍為人們所敬仰。後人言“燕趙之地重節義之風,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對樊於期、荊轲不畏強暴壯舉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據考,樊於期與荊轲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他死後,其遺骸葬于故裡南莊村,後人立祠祭祀。據清《蠡縣志》載:“南莊有大冢,呼為樊将軍墓。舊有廟碑,今皆廢 。”

後世紀念

座靈塔

距保定易縣城西南3.5公裡處的血山村村西,平地突兀湧起一座小孤山。山高約20來米,占地約10來畝,山表面土層很厚,長滿荊棘灌木,裡面卻是堅硬無比的花崗岩石。山頂正中霍然挺立着一座殘塔。說它殘塔,不隻是因為它曆經700多年确實殘破不堪,還因為它天生就沒有頂,看上去就像被刀削掉的一般。此塔殘高7米,三層方形,塔心室南面辟門,磚結構,造型非常小巧精緻。這座孤山就叫血山,這座與衆不同的塔就叫座靈塔。

該塔始建于元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應為佛教建築,但民間、《縣志》記載都認為該塔是為紀念樊於期而建。樊於期就是當年荊轲刺秦王時借給荊轲人頭的那個人。

樊於期原為秦國大将,參與謀反、畏罪逃到燕國。燕太子丹将他待為上賓,為他在這座山上建起樊館,此山也因此名為樊館山。

當秦國大兵攻破趙國,燕國危在旦夕之時,燕太子丹策劃了著名的“荊轲刺秦王”行動。在荊轲出發之前突然提出,見秦王不僅要帶上督亢地圖,還要帶上秦王日思夜想的樊於期的人頭。太子丹仁厚又兼愛惜人才,不忍心殺掉困境中前來投奔的樊於期。荊轲就自己去見樊於期。

這一段《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荊轲對樊於期說:“将軍得禍于秦,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将軍首,金千斤,邑萬戶,将軍何以雪其恨?”樊於期仰天長歎,淚流滿面說:“每一思及秦政,痛徹心髓,願與之俱死,恨未有其地耳!”荊轲趁機說道:“今有一計可解燕國之患、将軍之仇,将軍可納否?”樊於期毫不猶豫地說:“苟報秦仇,粉身碎骨,某所不惜,有何出口之難也?”荊轲說:“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将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於秦,秦王必喜而見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将軍之仇得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将軍以為如何?”聽到這兒,樊於期仿佛看到荊轲刺死秦王的場面,看到了自己大仇得報的那一天,内心做出犧牲的決定。於是樊於期脫掉外衣露出右臂,跺着腳大喊:“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随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

所以說一同去鹹陽擔任刺秦任務的應是三個人,除了荊轲、秦舞陽之外還有一個人,就是樊於期。隻是他在出發前就已經做出了犧牲,或者說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頭依然是刺秦的主要工具之一。遺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卻親眼看到了荊轲刺秦的失敗與無可奈何。

對于樊於期的死,後人褒貶不一。但更多的人感歎樊於期面對生死抉擇大義凜然從容赴死,認為其舍生取義值得稱道,同時也為荊轲刺秦這部曆史大劇增添了悲壯色彩。清代愛新覺羅·成桂有詩曰:“去國傷無奈,投燕冀力同。舉家無孑影,孤館有凄鳳。願遂頭甯斷,行違計未工。空将一縷血,血染至今紅。”明代陳璟卻認為“将軍肯緩須臾死,山鬼罾魚禍已萌。”明代的何景明也評論說:“燕丹寡謀當滅身,光也自刎何足雲,惜哉枉殺樊将軍!”

然而百姓有感于樊於期輕生重義,都給予同情和贊美。樊於期死後,樊館山即因樊於期血灑此地而改名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為名,就叫血山村。後人在山上建塔紀念,塔三層,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無頂,象征樊於期遺體有四肢而無頭顱。塔南建法華寺,内供樊将軍牌位。荊轲塔下原來建有三義廟,明清朝時廟裡一直供奉着荊轲、田光和樊於期。可見,樊於期作為殺身成仁的義士,千百年來始終是受人景仰的。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詩詞

張志真《祭樊於期将軍》

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86

《秦始皇》

徐二牛

1996

《千秋英烈傳·刺秦》

李文波

1996

《秦頌》

袁苑

1996

《大刺客·荊轲》

李海生

1997

《東周列國·戰國篇》

李迎旗

1998

《刺秦》

呂曉禾

2000

《劍客春秋》

張培韬

2004

《荊轲傳奇》

王亞楠(成年)

郭宇宙(童年)

2017

《秦時麗人明月心》

譚天銘

2018

《刺客榮耀-荊轲》

侯俊桀

2020

《大秦賦》

鄭楚一

上一篇:梁小冰

下一篇:鮑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