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

園林設計技術
植物造景即以自然喬、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種類、結構,層次和外貌為基礎,通過藝術手法,充分發揮其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進行創作,形成山水一植物、建築一植物、街道一植物等綜合景觀,讓人産生一種實在的美的感受和聯想。[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植物造景 其他外文名:Plant Landscaping 産生年代:20世紀70年代 性質:綜合性很強的藝術

産生背景

植物造景是20世紀70年代有關專家針對當時園林建設中較多硬質景觀現象提出的園林建設方向,要求以植物材料為主體進行園林景觀建設。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它涉及到美學、植物學等衆多學科。既是諸多學科的應用,又是綜合性的創造,既要考慮到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效果,同時還要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

要求

要創作“完美的植物景觀,必須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即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态适應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産生的意境美”,這是植物造景的一條基本原則。植物造景的種植設計,如果所選擇的植物種類不能與種植地點的環境和生态相适應,就不能存活或生長不良,也就不能達到造景的要求;如果所設計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發展規律,也就難以成長發育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不同環境中生長着不同的植物種類。環境因子中溫度對植物的生态作用、物候的景觀變化以及各氣候帶的植物景觀均有影響;水分對植物的生态作用而有水生、濕生、沼生、中生、旱生等生态類型及其各種景觀;光照對植物的生态作用則有陽性、陰性。耐蔭植物的生态類型;土壤對植物的生态作用,不同基宕、不同性質的土壤有不同的植被和景觀。以上是就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環境因子對植物個體的生态作用,形成其生态習性,這是植物造景的理論基礎之一。

植物造景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為題材來創作景觀的,就必須從豐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現的形象汲取創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種植設計,必須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發展規律。本書論述了自然植物群落的組成成分、外貌、季相,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垂直結構與分層現象,群落中各植物種間的關系等。這些都是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設計的科學性理論基礎。

操作原則

1、發揮園林植物綜合作用

園林樹木具有美化環境,改善防護及經濟生産三方面功能,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時,應根據城市性質或綠地類型明确樹木要發揮的主要功能。不同性質的城市選擇不同的樹種,體現不同的園林功能。如以工業為主的城市,應先充分考慮到樹種的防護功能;而在一些風景旅遊城市,樹木的綠化美化功能就應得到最好的體現。

此外,街頭綠地、住宅綠地、校園綠地、城市廣場綠地,不同的綠地形式,功能不同,要結合功能性營造不同的植物景觀。

2、處理好種間關系

植物所生長的空間叫做“環境”,任何植物生長發育都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同樣,環境中所包含的各種因子對植物生存有着直接或間接影響。園林植物生長的好壞與後期管理固然重要,栽植前生态環境的預測,樹種之間的搭配卻直接關系到樹木的成活與否。所以必須掌握各種樹木的生态習性,培育不同類型的植物品種。

3、植物造景的藝術性原則

任何一個好的藝術類型的産生是人們主觀感情和客觀環境相結合的産物。不同的園林形式決定了不同立意方式。節日廣場,應營造出歡快、喜慶的氛圍,色彩上以暖色調為主;烈士陵園應以莊嚴、肅穆為基調,色彩以冷色調為主。園林綠化不同于植樹造林,保持各自的園林特色的同時,更要兼顧到每個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風韻、芳香等要素,考慮到内容與形式的統一。

4、處理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的關系

在園林綠化中,整體與局部的協調統一尤為重要。不同植物材料,或觀花,觀果,觀幹,要根據項目設計主題進行挑選,搭配,同時還要與周邊其他設施、小品、建築形成良好的組合關系。

此外,植物生長發育需要一段時間,欲充分發揮樹木配置後所形成的藝術效果,除應考慮整體美學構圖的原則外,必須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長規律,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互配置,喬灌草相結合,增強景觀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