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

梁山泊

山東省内的一個水泊
梁山泊,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内,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占地面積面積3.5平方公裡。據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号稱“八百裡梁山泊”,關于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見于《資治通鑒》:“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中文名:梁山泊 外文名: 别名: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 著名景點:水泊梁山 所在地區:山東省,濟甯市 總面積:3.5平方公裡

曆史沿革

北宋時,黃河潰決之水彙入,熙甯以後周圍達八百裡。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宋江等曾結寨于此,後演為《水浒傳》等長篇小說故事。《宣和遺事》前集:“宋江為此,隻得帶領朱同、雷橫并李逵、戴宗、李海等九人,直奔梁山濼上,尋那哥哥晁蓋。‘《水浒傳》引首:”水浒寨中屯節俠,梁山泊内聚英雄。“京劇《烏龍院》:這梁山泊四下方圓八百裡,縱橫河港一千條,地勢險要。“參閱《餘嘉錫論學雜著·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梁山泺》。

旅遊信息

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内,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山峰和虎頭蜂、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占地面積3.5萬平方公裡。

地理位置

黃河下遊、汶水和濟水彙聚地

概況

梁山泊(讀作pō 一聲)

據有關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滾滾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并與古巨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号稱“八百裡梁山泊”,即《水浒傳》中所描繪的“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裡”的梁山泊。當年梁山好漢正是憑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築營紮寨、抗暴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俠義故事,一部《水浒傳》名揚天下,水浒英雄舉世聞名。800多年過去了,由于黃河多次決口分洪改道,“八百裡梁山泊”泥沙沉積,于是梁山周圍湖泊變成了耕地。而且梁山縣多年來也有引黃河水再造萬畝湖泊,重現昔日“八百裡梁山泊”宏偉壯觀景象的打算。

蓼兒窪——大野澤——巨野澤——梁山泊——安山湖——東平湖

唐宋時黃河多次潰決,形成港汊縱橫,山水交錯的八百裡水泊,梁山成為湖中的孤山。《水浒傳》第十回、第十一回這樣描述梁山水泊:“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裡……山排巨浪,水接遙天……阻當官軍,有無限斷頭港陌。遮攔盜賊,是許多絕徑林巒。鵝卵石叠叠如山,苦竹槍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蘆葦蕩蕩……斷金亭上愁氣起,聚義廳前殺氣生……”

當年号稱八百裡的梁山水泊已經幹涸。水泊和連天蘆葦,早已蕩然無存。

水泊梁山“造水工程”由水面工程、供水工程、排水洩洪工程三部分組成。水面分為東、西兩個區域,西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梁山碼頭,水軍指揮塔,梁山水寨門,水軍營寨和朱貴酒店,全面展現 《水浒傳》中水軍的活動場景;東水域景點主要包括石碣村、漁村及垂釣台和水城門,并設立水上表演項目,建設觀衆台。水面建成後,将從根本上改變水泊梁山有山無水的現狀,重現當年宋江等好漢憑借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的英姿和梁山泊水寨風光成為現實。

2012年,5月,山北水面工程中采用專業的防滲技術,水面底部鋪設了防滲膜,用于防止水的下滲。

這裡的水并不是死水,闫淑香介紹,水源來自梁山縣污水處理廠,屬于中水回用。中水先進入古運河河道,然後通過逐級提水到達這裡。這個地段的地勢西高東低,水會順勢回流到古運河河道。為此,在工程中,鋪設了4公裡長的引水管道和排水明渠,實現引水和自動排水,同時實現了水的自動循環。

水面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據介紹,下一步,梁山縣還将圍繞水面興建部分景點。西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梁山碼頭、水軍指揮塔、梁山水寨門、朱貴酒店等,全面展現《水浒傳》中水軍的活動場景。東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水城門,并設立水上表演項目,建設觀衆台等。

景區風光

東平湖總面積626平方公裡,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裡,平均水深2.5米,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巨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鹹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她是《水浒傳》中八百裡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浒旅遊線路中的重要景區。

東平湖西近京杭大運河,東連大汶河,北通黃河。她過去是漕運要樞,現在蓄水滞洪,無論過去和現在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将實施的我國南水北調東線水利工程,東平湖将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東平湖水質肥沃,無污染,湖産資源豐富,生長的鯉魚、鳜魚、甲魚、鲫魚、鲶魚、大青蝦,田螺等50多種名貴魚類、貝類,菱角、雞鬥米、蓮藕等十幾種水生植物。麻鴨蛋、松花蛋、菱米、芡實等水産品暢銷國内外市場,各種魚類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味道鮮美的全魚宴、全湖宴是東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東平湖,三面環山,景色優美,素有“小洞庭”之稱。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東岸是水浒英雄頭領宋江攻打東平府城駐地,有後漢東平國憲王劉蒼及其後代墓葬地,有稱為東平古八景之一的“黃石懸崖”。西岸有我國古代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故道,有水浒英雄晁蓋等好漢初聚地司裡山,有國家森林公園臘山,有明朝萬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楚霸王”墓地,有風景秀麗的铧山景點,有北齊名僧安道一書寫的洪頂山摩崖刻經。湖東南方有宋朝時東平郡太守劉敞修建的樂郊池亭遺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泛舟梁山

泊,登上樂郊池亭曾寫道:“樂郊何所樂?所樂從公遊……有山在其東,有水出逶迤。有台以臨望,有沼以遊嬉。仰俯迷上下,朱欄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紅随四時。”

“樂郊池亭”是當時一處公園,歐陽修到公園遊玩數日發出感想。在樂郊有何樂呢?樂就到此地來遊玩,可見在古代東平湖就是一處遊玩的好去處。東平湖水下還淹埋着隋代建築清水石橋,由于黃河決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無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據考證,此橋建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橋長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趙州橋還早5年,唐代詩人高适看到此橋之後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橋水橫流”的詩句。據記載:石橋是在宋鹹平三年被淹沒的。

東平湖中的小島叫“土山島”,島呈橢圓形,據說曆史上曾是九省禦道,設有重兵把守,曆代都是軍事要塞,更是水浒傳中水浒英雄出沒之地,傳說“智取生辰綱”之後,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七個水浒頭領為了躲避官府緝拿,便來到此島寺院聚義,所以也稱“聚義島”。晁蓋死後,就葬于此島,島上原有一寺廟叫“觀音堂”,由于晁蓋生前喜愛梅花,為紀念晁蓋,後人便把觀音堂改稱為“藏梅寺”。寺内原有口大鐘,與東平府院内的大鐘合稱為“姊妹鐘”,撞擊其中一個,另一口大鐘則應聲而和。現如今寺院已毀,僅存鐘架、殘垣、斷碑。島上還留有“洄源亭”遺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詩人,東平郡太守蘇源明所建。

建成之後,他曾邀請濮陽太守、魯郡太守、濟南太守、濟陽太守一同來洄源亭飲酒賞景,他們看到這麼美好的景色,就把東平湖譽為“小洞庭”,吟詩作對中蘇源明這樣說到:“小洞庭兮牽方舟,風袅袅兮離平流;牽方舟兮小洞庭,雲微微兮連絕”,意思是說船随纖繩駛進“小洞庭”,輕柔的風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雲連着岸邊的絕壁形成一幅壯觀的圖畫。宋代文學家蘇轍夜過東平湖(梁山泊),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須月出波光淨,卧聽漁家蕩槳聲”的美好詩句。

東平湖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曆代衆多的文人墨客,李白、韓愈、白居易、李商隐、辛棄疾等文人都曾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

東平湖是《水浒傳》中八百裡水泊遺存水域,施耐庵所着的《水浒傳》這部書中的開頭語就寫道:“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内聚蛟龍”,當年的蓼兒窪就是現在的東平湖。水浒英雄戰官軍、仗義疏财,殺富濟貧、都曾在這片水域中出沒,幾百年過去了,雖不見當年水兵厮殺場景,但是有關水浒英雄,梁山泊好漢的故事傳說,至今還在當地廣為流傳。

傳說宋朝末年,宋江在郓城縣衙當押司時,他帶領官兵押船運糧,來到此水域,忽見十幾條小船直逼糧船,短短的時間就把糧袋裝入小船駛向蘆蕩。其實那十幾條小船是由梁山好漢朱貴帶領的,宋江與朱貴有八拜之交,與梁山好漢義氣深重,水上劫糧是他們早已約定好的,劫糧之後,宋江、朱貴就把糧食分給安山一帶的貧民百姓。因此當地百姓就湊錢給宋江立了-塊石碑,為了不讓官府發覺,碑上就沒有刻上碑文,如今這塊碑就在湖的南岸,可惜石碑隻剩半截,已成殘石斷碑。

《水浒傳》中“阮氏三雄”的故鄉,就在湖的西岸石廟村,石廟村原叫石碣村。阮氏兄弟共有七人,個個武藝高強,不畏強暴,殺富濟貧,兄弟幾人靠打漁為生,先後有四個兄弟離開人間,隻剩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個弟兄,因他們兄弟抗官府、殺漁霸,被梁山泊農民起義軍軍師吳用所聞知,便幾次密訪石碣村,誠邀三兄弟同聚大義,幾次密謀之後,阮氏三兄弟欣然同意,随吳用一起投奔晁蓋,在“智取生辰綱”之後,又随同晁蓋一同奔上梁山。阮小二、阮小五被封為節義郎,阮小七授蓋天軍都統制之後,遭别人陷害,又回到此地,仍以打漁為生,年過六十離開人間,當地百姓尤其是阮氏族人為紀念阮氏三兄弟,就在村内建起了“三賢殿”。如今這一帶還流傳着這樣的歌謠:“吳用石碣訪三賢,水泊梁山鬧翻天,天下英雄大聚義,百姓揚眉是青天”。

昔日的梁山泊是水浒傳中的古戰場,今日的東平湖便是旅遊觀光好去處,當遊客劃水槳,乘舟艇觀賞湖光山色的同時,可聯想到八百年前水泊舊觀,體味出當年梁山好漢泛舟之意趣。

文化價值

史書介紹

“梁山泊”最早見于《資治通鑒》: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它的形成,是從五代石晉開運初至北宋,因黃河在滑、郓、水庫澶、濮等地多次決口,河水彙集梁山周圍,與源于梁山東南的張澤泊(後稱南旺湖)連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為中心的巨泺,統稱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載:“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黃河又從滑州決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闊、水勢最大。

相關介紹

梁山泊卻實有其地。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各地都有稱梁山的山峰,《水浒》中的梁山指山東的梁山。現代學者經考證,大部認為宋朝時的梁山泊位于今山東陽谷縣、梁山、郓城縣之間,曆數百年滄海桑田之變,至今水泊絕大部分已成平陸,毫無往日那“縱橫河港一千條,四方周圍八百裡”的壯闊景象了。此處就是《水浒》中描寫的梁山泊舊址。多年來此說似乎已成定論,在史學界、文學界、戲劇藝術界廣泛流行。

然而,曹晉傑等人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見解。他們在《〈水浒〉雜考》一文中認為,《水浒》成書于元末明初,元末群雄并起,其中的張士誠起義在許多方面與《水浒》中描寫的宋江起義十分吻合,如張士誠自發難至失敗,曆14年,《水浒》寫宋江一班人聚義,也是14年,而真實的宋江起義,卻隻有一年多時間;張士誠最後投降元朝,宋江接受招安,也歸順朝廷;張士誠起義時,嘯聚造反的群雄,如金陵朱元璋、九江陳友諒等,有十五路,而《水浒》中列舉占據山寨、對抗朝廷的,如十字坡張青、揭陽嶺李俊等,也正巧是十五路。而且,《水浒》作者與張士誠又有過交往,因此,《水浒》中的許多内容是以張士誠起義為原型加工而成的,梁山泊也是以張士誠起義處作為原型的,這地方就是今江蘇省大豐縣草撚、白梁山地處黃河下遊、汶水和濟水彙聚地,古稱澤國。梁山泊形成于五代,綠柳垂岸,粉荷滿地,水鷗翔集,風光宜人,别稱小洞庭。唐宋不少文學家來梁山泊泛舟暢遊,飲酒賦詩。蘇轍在《夜過梁山泊》中留下“更須月出波光淨,卧聽漁家蕩漿歌”的優美詩句。五代以後水面漸大,至宋代形成以梁山為中心的八百裡水泊,成為藏龍卧虎、英雄豪傑出沒之地。水浒英雄行俠仗義,賦予水泊梁山千古永駐的浩然正氣。如今,八百裡水面早已退縮,留給今人的是梁山泊的遺迹東平湖。水泊景區建有多處旅遊景點駒一帶。因為,這一帶是水網地區,當年确有河港千條之多,如今雖然大都淤淺,改成平田,但煙波浩渺、蘆葦茂密,當年的氣派仍依稀可辨,正和《水浒》中描寫的“縱橫河港一千條,四方周圍八百裡”的梁山形勢相仿。同時,該地近處的興化境内也有一座梁山(名小梁山),張士誠起義時曾在此山安營紮寨。

同樣有梁山、有水泊,同樣起義反抗朝廷……此說引證,比照得力言之成理,頗能令人接受,遂與前一說分庭抗禮。于是,梁山泊的原型是何處?就成為令人注目的一謎。

歇後語

1.梁山上的軍師——吳(無)用

2.王倫當梁山寨主——安不得人

3.梁山好漢喝酒——大碗;大腕

4.梁山上的晁蓋——一把手

5.宋江下梁山——及時雨來了n

上一篇:月半節

下一篇:渠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