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

桐油

油桐種子所榨取的油脂
桐油是我國特産油料樹種──油桐種子所榨取的油脂。油桐屬大戟科油桐屬,原産于我國,栽培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即有記載。元代經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介紹,桐油就逐漸遠傳海外。桐油是一種優良的帶幹性植物油,具有幹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着力強、耐熱、耐酸、耐堿、防腐、防鏽、不導電等特性,用途廣泛。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築、機械、兵器、車船、漁具、電器的防水、防腐、防鏽塗料,并可制作油布、油紙、肥皂、農藥和醫藥用嘔吐劑、殺蟲劑等。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桐子油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重慶、河南大别山區、四川盆地、湖南湖北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桐油 中文别名:桐子油、木桐油 體征:耐堿、防腐、防鏽、不導電等

産地

雲南省是中國桐油的重要産區,年産量現居全國第六位。産區分布于昭通、文山、曲靖、保山、大理、玉溪、德宏等地、州的五十多個縣,其中以昭通地區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為主産區。中國桐油幾個重要産區是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河南大别山區,四川盆地,湖南湖北兩省也是重要産區。

使用價值

桐油是将采摘的桐樹果實經機械壓榨,加工提煉制成的工業用植物油,整個過程為物理方法。桐樹是多年生木本林木,生長在遠離城市的山區。抗病蟲能力特強,整個生長過程中不須施肥和農藥。桐油是一種天然的植物油,它具有迅速幹燥、耐高溫、耐腐蝕等特點。桐油還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廣泛用于建築,油漆、印刷(油墨)、農用機械、電子工業等方面。

随着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能源供需矛盾日益顯現,以油桐為主要的生物質能源作為替代能源将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加之我國工農業、漁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内桐油需求量将會大大增加。

标準

外觀:澄清,透明液體

氣味:桐油特有的味道

透明度(24h/20℃):允許有少量沉澱

比重(20/4℃):0.9360--0.9395

折射率(20℃):1.5170--1.5220

碘值:163--173

皂化值:190--195

幹燥時間:<7.5分鐘

顔色:黃35,紅<5

酸價(mgKOH/g):<5%

水分和揮發物:<0.15%

雜質:<0.15%

區别

A:熟桐油:擦上後自然風幹,打磨後再擦,重複數次;清漆:刷一層清漆後自然風幹,打磨後再刷清漆,重複數次。

B:熟桐油:擦上後木料會完全把油吃進,使木料含油量更高,即使外表有損壞,但不會影響木料,也不會影響使用,從而更經久耐用;清漆:隻刷在表面,表面光亮,手感好。

C:熟桐油:純天然,綠色環保!絕未添加任何化學制劑;清漆:都是知道的~~

藥理分析

【藥材名】桐油

【拉丁名】AleuritesfordiiHemsl.

【别名】桐子油

【名稱考證】桐子油(《綱目》)

科目來源

大戟科植物

藥用部位

種子所榨出的油。

性味歸經

甘辛,寒,有毒。

功效主治

探吐風痰,外用治疥癬,臁瘡,湯火傷,凍瘡皲裂。治化膿性炎症,闌尾炎,膽囊炎,扁桃體炎。

用法用量

外用:塗擦、調敷或探吐。

古籍考證

出自《日華子本草》。《綱目》:"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化學成分

從油桐子熱壓所得的桐油,是一種幹性油(碘價157~170),以高溫(200~250℃)加熱,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膠,甚至完全固化。此特殊性質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桐油精(α-Eleostearin)〔三α-桐酸(α-Eleostearicacid)的甘油酯〕的聚合,這是其他幹性油所未有的特性。桐油含α-桐酸83%和三油精〔甘油三油酸酯(Triolein)〕15%。比較詳細的數據:桐油的混合脂肪酸含α-桐酸74.5%,亞油酸9.7%,油酸8.0%,飽和脂肪酸3.3%,不皂化物O.1%。又一資料:α-桐酸77%,亞油酸10%,油酸9%,飽和脂肪酸4%。α-桐酸分子中含有三個共轭雙鍵,故有多種幾何異構體。在飽和脂肪酸中有硬脂酸和棕榈酸。桐油含維生素E及角鼈烯〔Squalene(29.2毫克/100克桐油)〕。又含植物甾醇(Phytosterol)、戊聚糖(Pentosan)及幾種蛋白質。桐油的毒性成分,桐酸是其一,但還夾雜着油桐子中的有毒皂素等毒質(參考"油桐"條)。又熱桐油上發生的氣體,與皮膚接觸能引起急性皮炎。

相關選方

1、治血風臁瘡:一胡粉(煅過,研)、桐油調作隔紙膏貼之。二船上陳桐油石灰(煅過)、人發(拌桐油炙幹)。為末,仍以桐油調作膏,塗紙上,刺孔貼之。(《簡便單方》)

2、治慢性潰瘍:桐油、鮮桑白皮适量。搗爛,敷于創面,幹後再換,直至痊愈為止。(《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3、治腳肚風瘡如癞:桐油、人乳等分。掃數次。(《瀕湖集簡方》)

4、治酒齄赤鼻:桐油入黃丹、雄黃敷之。(《摘元方》)

5、治凍瘡皲裂:桐油一碗,發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溫水洗令軟,敷之。(《救急方》)

6、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華佗危病方》)

7、治被火灼傷:桐油、石灰。先将石灰攪水澄清,取清水,入桐油數滴,急以竹枝攪之,半時起白色膠質,敷患部,清快異常。(《中醫科學》(4):63,1936)

8、治指疔:用紗布浸桐油包患處;或将患指浸泡在桐油内。(《貴州草藥》)

藥理毒性

桐油毒性較大,臨床都作外用,禁忌内服。中毒者均系誤食(将桐油誤當一般食油烹調菜肴)所緻。據289例觀察,誤食後大多在2小時内出現中毒症狀,最早者40分鐘,少數在4小時左右。主要表現為惡心、頻繁的嘔吐;其次為腹痛,頭痛,頭暈,呼吸困難,四肢抽搐,手足麻木、發冷,嘔血、便血,發燒;嚴重者出現昏迷和喉肌痙攣。實驗室檢查提示,部分病例的腎髒有輕度損害;并能加劇肝髒疾患的臨床症狀及肝功能改變。經及時救治均告恢複。此外,尚有因持續食入微量桐油(食油中摻有桐油)而引起亞急性中毒者。據52例報告,其臨床表現較之上述急性中毒有如下不同之點:一胃腸症狀輕;二全身症狀明顯,發熱、氣憋、手足發麻遠多于急性中毒,且有下肢水腫、感覺減退、潮紅灼熱、心髒擴大等急性中毒者罕見的征象;三預後較嚴重,本組病例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毒理

桐油内含的桐酸對黏膜有剌激性,吸收後可損害肝、腎。桐油的外觀易與食用植物油相混淆,極易誤食中毒。誤食純桐油,由于劇烈地嘔吐,故吸收較少。若食用油中混有桐油,長期少量食用,可引起亞急性中毒,由于桐油全數被吸收,有時中毒症狀反較嚴重,并可緻死。

(1)潛伏期急性中毒較短暫,亞急性中毒則時間較長。

(2)中毒表現:①急性中毒:食後迅速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渴、頭暈;嚴重者便血、呼吸困難、驚厥,尿中出現蛋白質、管型及紅細胞;原有肝損害者,可使症狀及肝功能損害加重;急性中毒者若能及時處理,多能迅速恢複;②亞急性中毒:先出現惡心、上腹部不适、胃部燒灼感、腹瀉等胃腸刺激症狀,持續1~4周(多數2周)後出現下述毒物吸收後的症狀:下肢浮腫,并可逐漸延及全身;周圍神經炎樣症狀如肢體酸痛、四肢發麻、下肢觸覺和痛覺減退,腱反射正常或亢進或減弱;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皮膚潮紅、灼熱,可出現紫紅色斑紋;少數病例肺部有啰音,肝髒腫大,心髒聽診可能出現奔馬律,多死于心力衰竭;患者無急性中毒時的腎髒功能改變。

食油中混有桐油的檢驗測定法:①亞硝酸法:取待檢油5~10滴置于試管中,加入石油2ml,使油溶解,必要時過濾,于濾液中加亞硝酸結晶少許,并加5mol/L硫酸1ml,振搖後放置;如系純淨的食用植物油,則僅産生紅褐色一氧化氮氣體,油液仍然澄明;若食用油中混有桐油時,油液層則呈渾濁,并出現黃色絮狀物;如系純桐油則全部凝結成絮狀團塊,初呈白色,放置後變為黃色。②硫酸法:取油樣數滴置白瓷闆上,加純硫酸1滴,食用植物油與硫酸接觸部分呈橙黃色至褐紅色;如有桐油混雜時,則呈現血紅色凝塊而表現绉縮,顔色逐漸加深,用玻棒攪拌則粘結成團,似軟稠浸膏狀态;本法可檢測出食用植物油中混雜的3%~5%的桐油。

1.急性中毒

(1)刺激咽部催吐。

(2)予溫水洗胃。

(3)灌入稠米湯、藕粉或稀面糊以保護胃黏膜。

(4)靜脈補液,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5)對症處理。

2.亞急性中毒

(1)停食混有桐油的油類。

(2)水腫:予氫氯噻嗪25~50mg/次口服,每12小時1次;或其他利尿劑。

(3)心力衰竭:常規予洋地黃毒苷治療。

(4)周圍神經炎:常規肌内注射維生素Bl和維生素B12。

(5)對症處理。

桐油和木蠟油的區别

由于木油維護時間短,耐候性較差。現在的戶外木屋,别墅、園林景觀等木結構建築,已經很少用木油,取而代之的是用戶外耐候木蠟油,效果要比木油好很多。但木蠟油單位價格要比木油貴。簡單說一下木油與木蠟油的區别。

1.木油:天然植物油,屬幹性油。不能食用

木蠟油:亞麻油、豆油等植物油,可食用;巴西棕榈蠟、小燭樹蠟等植物蠟

2.木油:有漆膜,顔色單一

木蠟油:開放式表面,能夠清晰的顯示木材自然紋理,色彩豐富,裝飾性好

3.木油:可維持半年—1年時間,容易退色、起皮

木蠟油:保守可使用2-5年

4.木油:固含量較低,每升可以塗刷10平米左右

木蠟油:固含量高,塗布率大,易澤思木蠟油每升保守可塗刷16-24平米

5.木油:單純植物油,功能有限,有效時間短

木蠟油:植物油和植物蠟,耐磨耐擦,植物蠟可增強表面硬度和強度。防水防性好,防紫外線耐候性好。

上一篇:即墨老酒

下一篇:usp美國藥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