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三祖

桐城三祖

桐城派早期三位作家
桐城三祖為桐城派早期三位重要作家,分别為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為桐城派的興起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代表作品方苞《獄中雜記》,劉大櫆《論文偶記》,姚鼐《登泰山記》。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姓名:桐城三祖 所處時代:清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安徽桐城 主要作品:方苞《獄中雜記》,劉大櫆《論文偶記》,姚鼐《登泰山記》 主要成就:創建并發展了桐城派 主要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

簡介

“桐城派”是清代中葉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他們三人則被尊為“桐城三祖”。

“桐城派”散文理論的建立,是從方苞開始的。

分述

方苞

方苞自幼聰明,4歲能作對聯,5歲能背誦經文章句,6歲随家由六合遷到江甯舊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歲随父回安徽桐城參加科舉考試。24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被稱為“江南第一”。大學士李光地稱贊方苞文章是“韓歐複出,北宋後無此作也”。方苞32歲考取江南鄉試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進士第四名。時母病回鄉,未應殿試。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發,方苞因給《南山集》作序,被株連下江甯縣監獄。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獄,定為死刑。在獄中兩年,仍堅持著作,著成《禮記析疑》和《喪禮或問》。

“義法”:所謂“義”,即“言物”,所謂“法”,即“言有序”。“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方苞要求文章的形式服從于内容,做到内容與形式的統一。文章語言要做到“清真雅正”和“雅潔”,去掉“冗辭”,直到“一字不可增減”。“義法”說,涉及文章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諸問題,對形成有益的文學理論,有積極的意義。

劉大櫆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籍貫安徽桐城(今屬安徽省枞陽縣湯溝鎮先進村)。早年着意功名,但雍正中兩登副榜,皆不獲舉;乾隆間一再受薦應試,亦被黜落。最後得到一個黟[yī]縣教谕,做了沒幾年便告老還鄉。晚年隐居枞陽,以耕讀自娛。n大櫆師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許;他又是姚鼐的老師,故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雖出方苞之門,但文風不同,方苞深于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确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采《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才氣雄放,波瀾壯闊。形成“日麗春敷,風雲變态”的風格。不僅如此,大櫆對“陽湖派”的形成影響也很大。乾隆間,常州錢魯斯受業于大櫆之門,後與大櫆弟子王灼一起以“師說”傳誦于陽湖恽敬、武進張惠言。恽、張二人始盡棄骈俪之學,專治桐城派古文,傳人日衆,後稱“陽湖派”。

大櫆修幹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铿锵,喜飲酒,好吟詩。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詩集》6卷、《古文約選》48卷、《曆朝詩約選》93卷等。逝世後,葬于今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墓為省級保護文物。

姚鼐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是劉大櫆的學生,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提倡文章要“義理”、“考證"、“辭章”三者相互為用。所謂“義理”就是程朱理學;“考證”就是對古代文獻、文義、字句的考據;“辭章”就是寫文章要講求文采。這些主張充實了散文的寫作内容,是對方苞“義法”,說的補充和發展。在美學上,提出用  “陽剛”、“陰柔”區别文章的風格。“陽剛”僦是豪放,“陰柔"就是婉約。兩大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劑,就産生出多樣的風格。 同時,又發展了劉大櫆的“拟古”主張,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文章八要。學習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聲、色),進而是重視精神(神、理、氣、味),才能達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姚鼐著有《惜抱軒全集》,所編《古文辭類纂》風行一時,有力地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

對比

方苞、劉大櫆、姚鼐三人各有千秋,方苞以學問勝,劉大櫆以才氣勝,姚鼐以見識勝。

上一篇:誇父追日

下一篇:摩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