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

軍火
東風-31(DF-31,北約代号CSS-10)是中國的一種三段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1]作為中國第二代戰略武器,應用了許多新技術。與其前輩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相比,東風31在體積、打擊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突破。東風-31型導彈射程為11500公裡,可攜帶一枚700公斤彈頭(相當于1百萬噸TNT炸藥當量的核彈頭),或者多枚更小的彈頭。改進後的東風-31A,載荷1050-1750公斤,可攜帶至少三枚彈頭或誘導彈頭以及重返大氣層載具、其射程為11270公裡。
  • 中文名: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
  • 外文名: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
  • 類型:洲際彈道飛彈
  • 設計生産公司:火箭動力技術學院(ARMT)
  • 首次試射:1999年8月2日
  • 長度:13.0米
  • 直徑:2.25米
  • 負載重量:1750公斤
  • 整體總重:42000公斤
  • 發動機:固體燃料引擎
  • 有效射程:11270公裡
  • 制導方式:慣性制導,激光制導,北鬥導航
  • 發射平台:發射井、鐵路或16輪發射卡車

簡介

東風-31型固體洲際彈道導彈(北約代号CSS-9)由中航集團公司、第二炮兵部隊和其它科研單位聯合研制,總設計師為航天一院劉寶镛院士。該導彈前身是東風23導彈計劃,1978年立項,項目編号203号工程,目的是研制一種能夠打擊前蘇聯歐洲地區的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用來代替射程5000公裡的東風-4型液體中程導彈。1984年因為新技術的注入而換項831工程。大口徑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鑄造技術一直是研制固體洲際導彈的瓶頸難題,經過中國軍工科技人員不懈努力,終于掌握了大口徑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室的鑄造技術,于1988年設計定型,1989年生産出第一枚原型彈,命名為東風三十一。

研制背景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移動式液體遠程導彈東風22(DF-22)導彈正式立項研制,這宣告中國第二代戰略導彈正式提上了日程。1978年底,東風22的方案論證和預研工作開始,代号“202工程”,主要着眼于實現機動、快速發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達到小型化、标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東風22項目有11項關鍵技術,包括高性能液體火箭發動機、儀器設備小型化設計、新型結構材料、機動發射模式、全數字化的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很快得到突破,到1984年底,導彈初樣的設計、生産和試驗任務均已完成。

但很快進展順利的東風22便告下馬,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七五”計劃期間,“以常規武器為主,适當發展戰略核武器”的方針意味着重心的傾斜及核武器研制計劃的精簡。而更适合機動的固體導彈則被挑中。其二,中國自行研制的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進展順利。1985年1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批準終止東風22導彈的研制工作。次年,在經過聯合論證組論證後,“大直徑、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認同。其後,航天工業部正式開始東風31(DF-31)研制工作。

研發曆程

東風31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研制的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80年代中期,ARMT(當時稱為航天四院)作為主要委任承包商,第二炮兵的研究機構提供支持,研制了接替東風4的第二代洲際彈道導彈東風31。原本作為巨浪-2以陸基為基礎的變體,東風31最初叫東風23,但後來由于不明原因的改名為東風31。

有報道稱,在東風-31開發過程中,其固體燃料發動機有技術問題。據稱,東風31在1992年4月29日進行了第一次測試發射,發射升空後由于存在部分質量問題爆炸。據報導,第二次試驗也由于類似的組件問題失敗。1999年,該導彈首次在國慶閱兵中公開展示。1999年8月2日中國國家新聞媒體報道了東風-31測試成功的消息。導彈的作戰部署據信于2002至2003年之間開始,但據美國國防部向國會報告稱,其初步部署實際在2006年的晚些時候。據美國空軍情報報告稱,到2009年為止東風-31型導彈已經部署至少15枚。

性能

東風-31型導彈射程為9000公裡,可攜帶一枚700公斤彈頭(相當于1百萬噸TNT炸藥當量的核彈頭),或者多枚更小的彈頭。改進後的東風-31A,載荷1050-1750公斤,可攜帶至少三枚彈頭或誘導彈頭以及重返大氣層載具、其射程為11270公裡。

核彈頭

東風-31固體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可攜帶一枚700公斤級的25萬噸至100萬噸核彈頭,或3枚9萬噸級的分導式核彈頭。

攻擊距離

火箭結構為三級固體發動機。射程超過8000公裡。打擊範圍可達美國西海岸的任何目标以及北部山區的幾個州和歐洲各地,具有打擊硬目标的能力,能夠摧毀包括美國“民兵-III”抗壓加固地井等戰略目标的能力。

精度

東風三十一的圓周偏差率沒有公開過,但是根據有關資料分析,井射型号的圓周偏差率約100米,機動型号的命中精确度約在150米左右。

生存能力

裝備有欺騙反導系統假彈頭,是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的戰略武器,從發射前的機動轉移,到導彈的末端飛行,攔截都将非常困難。

與美俄相比

東風31系列導彈總體而言已經較為先進。無論是緊湊的外形、較低的重量,還是射程與載荷比例,均與國外當前裝備的先進型号大緻相當。在打擊精度和生存能力上,也和主流型号基本處于一個檔次。

不過國外當前部署的很多同類武器都是上個世紀的産物,如美國民兵III甚至是70年開始部署的,快速反應改進型(Rapid Execution and Combat Targeting,REACT)也于1996年完成,東風31甲在射程、精度等方面并無優勢。此外國外同類型武器不少将執行改良延壽計劃,以SS-27(白楊M)為代表的最新型号也先于東風31甲進入現役,在末制導高精确度打擊、機動彈頭和速燃短助推段技術方面,東風31甲猶有不及。

相關報道

2012年9月4日,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發表比爾-戈茨的報道稱,中國繼續導彈測試,進行了第四次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文章稱,根據美國官員的說法,中國軍方上周四(8月30日)進行了第四次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發射了一枚新式的公路機動洲際導彈。美國情報部門檢測到此次DF-31A導彈從陝西某地的太空和導彈測試中心射向西部某地。這是自7月末以來中國進行的第四次遠程導彈飛行測試。

中國突然公開二炮洲際導彈試射西方稱在警告美國

據法新社2014年1月23日報道,《解放軍報》日前發布一組二炮部隊演習現場的圖片,其中涉及新型“東風-31”洲際導彈,“這是該導彈2006年交付二炮部隊以來,首次在野外訓練中亮相”。

西方專家認為,這種導彈能攜帶核彈頭,打擊8000公裡外的目标。它是中國第一種固體洲際導彈,首次公開露面是在1999年國慶閱兵儀式上。還有照片顯示,參演士兵身着防護服,暗示演習是在模拟發射導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