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

公元184年-公元220年
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1]。指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直到曹丕稱帝結束,持續36年,這段時間内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兼并。東漢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兵馬,再加上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幹政,又無力管轄地方勢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着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
  • 中文名:東漢末年
  • 外文名:The last years of Han Dynasty
  • 開始标志:黃巾起義
  • 結束标志:曹丕篡漢
  • 具體時間:184年-220年

曆史背景

東漢末年,農業生産出現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直接導緻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

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于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蕩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着自己的财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兵馬的諸侯,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對于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占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州牧形成

除了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制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群雄割據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官員監察等級高的官員,以達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制衡官員),盡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将各州刺史改稱州牧。于是,刺史成為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于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

割據情況

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曹操、袁紹、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著名的勢力外,另外還有一些勢力的崛起經過,更能呈現出亂世所發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劉表,他就是典型的受專于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統治者。劉表成為荊州牧,掌握荊州的軍政大權。他在亂世之中,先殺孫堅,後抗曹操,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力量,不過劉表過于保守多疑,寵信奸佞。他死後,其子劉琮繼位後,曹操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劉琮便舉衆投降。

接下來是劉焉、劉璋父子,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議,而後主動申請赴任益州牧,到了該地後,一方面掃除地方勢力,加強自身的統治;另一方面公然斷絕益州與中央的聯系,成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後,由其子劉璋繼承其位,最後由劉備所降服。

領兵的武将如韓遂、馬騰等人,也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來源的一大途徑。他們曾一再擊敗中央政府的軍隊,而聲名大噪,不過後來發生内鬥情況,最終被曹操所分化擊敗。

此外,民間出現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現的武裝集團,例如張角領導的黃巾賊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另外還有一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間割據勢力,那就是張魯在漢中地區領導的五鬥米道教衆。涼洲枹罕的宋建則自立為河首平漢王。

四個十年

180年—190年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随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隽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188年漢靈帝采納劉焉的建議,将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雖有利于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内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例如益州牧劉焉割據巴蜀,借由五鬥米道首領張魯占領漢中,切斷與朝廷的關系。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的局面。

189年漢靈帝駕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将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弟陳留王劉協。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并州丁原帶兵增援。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争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董卓為了奪權,開始鏟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他促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的丁原奪得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将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最後董卓廢黜并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黃巾起義

    中國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标幟,史稱黃巾起義。東漢末年,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廣大農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國家的矛盾激化。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鬥争蓬勃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

    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10餘年間,徒衆達10萬 ,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兖、豫八州,分為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 。張角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語。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号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 ,張角命于三月五日同時起義。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于是36方“一時俱起”,衆達數十萬人。張角自稱“天公将軍”,弟張寶稱“地公将軍”,張梁稱“人公将軍”。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靈帝慌忙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瓒、曹操、孫堅、劉備等。

    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取得了很大勝利。與此同時,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但黃巾軍各自為戰,缺乏戰鬥經驗,以緻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颍川、陳國、汝南、東郡和南陽的黃巾軍相繼失敗。冀州黃巾軍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 ,張梁陣亡 。3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5萬多人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張寶也随即于下曲陽兵敗陣亡,10餘萬黃巾軍被殺害。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争。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衆百萬。後來因作戰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領導的黑山軍也投降。

    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于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

      189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少帝劉辯繼位。由于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後臨朝主政,皇權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為了取得控制皇權的特殊權力,鬥争日趨激烈。雙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擠,殊死鬥争。深知朝廷派系之争的董卓得知靈帝駕崩的消息後,心中竊喜,他密切注視朝廷各派動向,随時準備相應措施。見機行事。不久,在河東伺機而動的董卓便收到大将軍何進的密令。何進是少帝的舅舅,代表外戚勢力。靈帝死後,他與司隸校尉袁紹共同謀計誅殺張讓,遭到何太後的反對。于是,何進便誘董卓以好處,以聖旨名義召他立即進京讨伐張讓,并以此來威脅何太後。董卓接到聖旨後,大喜過望,立即召集人馬,連日引軍進京,并按何進的意思,上書少帝,要求“逐君側之惡”,“收讓軍,以清奸穢”。可是,董卓卻萬萬沒有想到,在他還沒來得及趕到洛陽之前,何進就在争鬥中被張讓等人殺死。這時,虎贲中郎将袁術(?一公元199年)也趁機領兵進入洛陽,聽到何進被殺的消息後,便放火燒毀了南宮,并追殺張讓等人。張讓和中常侍段珪慌忙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至黃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鞏縣西南)。行進中的董卓遠遠望見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況有變,打聽到少帝在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少帝被蜂擁而至的大軍吓得驚慌失措,淚流滿面。董卓威風凜凜,大搖大擺地走上前去參見少帝,并且向他詢問事變經過。少帝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陳留王劉協主動上前向董卓講述了整個事變的經過,叙述毫不含糊,條理清楚。當時,劉協隻有9歲,比少帝還小整整5歲。董卓大為歡喜,認為劉協要比劉辯強得多,而且又因他是董太後親自撫養的,于是,便有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的最初念頭。董卓把少帝奉迎至皇宮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幹預整個東漢中央政權。

        190年各州的最高長官

        南陽後将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劉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偏将軍馬騰,幽州奮武将軍公孫瓒,上黨行軍司馬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為了回避其鋒芒,于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并火燒舊都洛陽。其間,關東聯軍隻有孫堅、曹操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随之解散。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191年—200年

        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不久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其間涼州馬騰與韓遂等也率軍逼近長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長平觀擊敗馬騰等人。195年,由于李傕與郭汜等人内部不和,發生内鬥,分别挾持獻帝與大臣,長安陷入一片戰亂。7月,漢獻帝離開長安,開始東歸洛陽。李傕與郭汜等人又聯合起來,追擊獻帝。而後漢獻帝派人與李傕、郭汜講和才停止追擊。196年獻帝輾轉流亡,回到已成廢墟的舊都洛陽,随後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以漢獻帝脅迫其他諸侯,史稱“挾天子以令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習殺死。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領段煨等關中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誅殺,至此關中初定。 

        讨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中央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死。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後,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手抵禦曹操。孫堅在攻打劉表據有的襄陽時戰死,其子孫策投奔袁術後向他借兵,帶領孫堅舊部于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并等待時機北上中原。197年袁術于壽春稱帝,國号“成”,最後被曹操及劉備攻滅。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馬騰、韓遂等人則于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展勢力。公孫瓒擊敗劉虞後雄踞幽州,最後被袁紹滅亡。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兖州,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着奪其領地徐州,最後被曹操于下邳抓獲處死。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為徐州牧,但先後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後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占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約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東逃的獻帝于許昌後,借由朝廷名義來讨伐各地群雄;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由于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康,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的謀士毛玠對曹操說:“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馑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衆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

          意思是說:【如今國家分崩離析,國君四處遷移,百姓的生産廢棄,因饑餓而四處流亡,官府連一年的儲蓄都沒有。百姓沒有安心定居的念頭,國家在這種形勢下是難以持久的。現今袁紹、劉表,雖然手下士人、百姓衆多強大,但都沒有長遠的打算,不是建立基業的人。用兵以遵守禮義者勝,保住地位必須依靠财力,您應該尊奉天子而向不守臣道的人發号施令,整頓農業耕作,儲備軍用物資,這樣,霸王的業績就可以成功了】。曹操敬佩地采納了他的建議,轉調他為自己官府的功曹。

          而袁紹的謀士沮授,對袁紹說“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讨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說這個皇帝現在是個廢物啊,要他有什麼用呢?

          袁紹說:我現在把他弄來以後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請示,皇帝萬一意見和我們不一樣怎麼辦呢?我是聽他的呢還是不聽他的呢?我聽他的顯得我們沒分量,我不聽他的我不又是違抗聖意嗎?算了算了。袁紹又一想,這現任皇帝是董卓扶起來的,而且董卓要廢立皇帝的時候我袁紹是不幹的,我現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當然我現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張的那個皇帝再扶起來,那個已經被董卓謀殺了,拉倒吧。那麼這個事情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長安的漢獻帝在董卓死後,曆盡千辛萬苦,又回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這時的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破敗不堪,在洛陽,皇帝和百官的飲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果斷地采納謀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立刻前往洛陽并通過一番惡戰終于把皇帝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縣。

          201年—210年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劉表病死,曹操立刻讨伐荊州,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操率軍追殺,劉備抛棄妻子,僅帶十餘騎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于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争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将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将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赤壁之戰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說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矶山)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九月,曹軍進占新野(今屬河南南陽),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衆,号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坂坡(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于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将,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于赤壁。曹操将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采納部将黃蓋所獻火攻計,并令其緻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沖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緻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211年—220年

            211年,劉璋請劉備入蜀對抗張魯,并給予劉備錢糧,但劉備遲遲不打張魯,反過來攻伐劉璋,最後劉璋不得不出城投降,劉備得到益州。215年,孫權派呂蒙攻取荊州東部3郡。劉備與孫權進行湘水劃界。曹操率主力進攻漢中的張魯,占領漢中。孫權趁機進攻合肥,但被張遼擊敗差點被生擒。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襄樊發起進攻。曹操派徐晃長驅直入擊敗并追殺關羽,關羽敗退乘船過漢水,孫權又遣呂蒙渡江攻伐關羽,将關羽斬首。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

              公元211年7月,曹操率軍征伐涼州,在兩年内,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等外族勢力,涼州地區基本平定,由此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禦使大夫任命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陽逝世,享年66歲,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事件回顧

              建安元年(196年),呂布攻下邳大破劉備,俘獲劉備妻兒,劉備逃亡海西,饑餓疲憊,于是請求呂布接受他投降。

              建安元年(196年十月),袁術派大軍攻擊劉備,劉備求援呂布。于是呂布轅門射戟幫助劉備化解了此次戰争。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被曹操生擒,劉備對曹操說:不要忘了當初的丁原董卓是怎麼死的,呂布聽後悲哀的說:大耳賊是最無信用的小人,于是曹操将呂布處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之前劉備投奔曹操,程昱勸曹操殺掉劉備,可曹操不忍殺賢,最後還讓劉備統兵去攻伐袁術,但劉備背叛曹操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占領徐州。之後曹操親自東征劉備,劉備獨自棄城逃走投奔袁紹,丢下了妻兒兄弟。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派文醜,劉備進攻曹操,曹軍陣斬文醜,劉備又逃走了。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紹派劉備幫助劉辟攻打許昌,但被曹仁擊敗,劉備再次逃走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于長坂将劉備追上并大破其軍,劉備又逃走了,妻子被俘虜。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軍遠征烏桓,在白狼山下大破烏桓袁氏聯軍,臨陣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基本統一北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十月,其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号魏,都洛陽,建元黃初。

              220年,劉協禅讓帝位于曹丕,曹丕稱帝。東漢結束。随後,221年,劉備稱帝。229年,孫權稱帝。三分天下,東漢結束,拉開了嶄新的局面。

              軍閥列表

              河北軍閥

              1.t袁紹:大将軍、冀州牧、邺侯。

              2.t袁譚:青州刺史、車騎将軍。

              3.t袁尚:大将軍、冀州牧、邺侯。

              4.t袁熙:幽州刺史。

              5.t公孫度:遼東太守、武威将軍、永甯鄉侯。

              6.t公孫康:遼東太守、左将軍、襄平侯。

              7.t公孫恭:車騎将軍、假節、平郭侯。

              8.t公孫淵:燕王。

              9.t張楊:大司馬、假節钺,晉陽侯。

              10.t韓馥:奮威将軍。

              11.t公孫瓒:前将軍、幽州刺史、易侯。

              12.t劉虞:太傅、襄贲侯。

              13.t張燕:平北将軍、安國亭侯。

              14.t丁原:執金吾、并州刺史。

              15.t高幹:并州刺史。

              中原軍閥

              1.t曹操:丞相、冀州牧、魏王。

              2.t曹丕:丞相、冀州牧、魏王、魏文帝。

              3.t王匡:河内太守。

              4.t橋瑁:東郡太守。

              5.t張超:廣陵太守。

              6.t張繡:破羌将軍、宣威侯。

              7.t劉岱:兖州刺史。

              8.t孔伷:豫州刺史。

              9.t呂布:奮威将軍、左将軍、平東将軍、溫侯、徐州刺史。

              10.t袁遺:揚州刺史。

              11.t張邈:陳留太守。

              12.t鮑信:破虜将軍、濟北相。

              13.t孔融:太中大夫、北海國相。

              14.t陶謙:徐州牧、安東将軍、溧陽侯。

              15.t張濟:中郎将、鎮東将軍、骠騎将軍、平陽侯。

              16.t張繡:破羌将軍、宣威侯。

              17.t劉備:左将軍、徐州牧、豫州牧、蜀漢昭烈帝。

              18.t臧霸:鎮東将軍、良成侯。

              19.t笮融:下邳國相。

              漢江軍閥

              1.t孫堅:破虜将軍、豫州刺史、長沙太守、烏程侯。

              2.t孫策:讨逆将軍、會稽太守、吳侯。

              3.t孫權:吳王、吳帝。

              4.t劉表:荊州牧、鎮南将軍、假節、成武侯。

              5.t劉琮:谏議大夫、參同軍事、列侯。

              6.t金旋:武陵太守。

              7.t韓玄:長沙太守。

              8.t士燮:衛将軍、交趾太守、龍編侯。

              9.t陳溫:揚州刺史。

              10.t袁術:左将軍、後将軍、假節、揚州牧、徐州伯、陽翟侯。

              11.t劉度:零陵太守。

              12.t趙範:桂陽太守。

              13.t嚴白虎:吳地江東賊寇

              14.t劉繇:揚州牧、振武将軍。

              15.t王朗:司徒、蘭陵侯。

              16.t劉寵:東漢陳愍王。

              17.t吳巨:蒼梧太守。

              18.t吳景:丹楊太守、廣陵太守。

              19.t劉繇:振武将軍、揚州牧。

              西北軍閥

              1、馬騰:衛尉、槐裡侯。

              2、馬超:骠騎将軍、斄鄉侯。

              3、韓遂:征西将軍。

              4、董卓:相國、太師、郿侯。

              5、北宮伯玉、李文侯:羌族首領、涼州叛軍。

              6、邊章:新安令、涼州督軍從事。

              7、王國:合衆将軍,涼州叛軍。

              8、宋建:枹罕割據,河首平漢王、涼州叛軍。

              9、李傕:大司馬、車騎将軍、領司隸校尉,池陽侯。

              10、郭汜:車騎将軍、美陽侯。

              11、楊奉:車騎将軍

              12、楊秋:讨寇将軍,割據安定。

              13、段煨:大鴻胪、光祿大夫。

              14、樊稠:右将軍,萬年侯。

              西南軍閥

              1、劉焉:益州牧、陽城侯。

              2、劉璋:益州牧、振威将軍。

              3、張魯:鎮南将軍、阆中侯、五鬥米道天師。

上一篇:

下一篇:4K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