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鳥

杜鵑鳥

杜鵑科杜鵑屬動物
杜鵑鳥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主要是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有巢寄生現象。它屬于林業益鳥。關于杜鵑的詩詞歌賦很多,最典型的典故是望帝化杜鵑的故事。
    中文名:杜鵑鳥 拉丁學名:Cuculidae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鳥綱(Aves)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目:鵑形目(Cuculiformes) 亞目: 科:杜鵑科(Cuculidae) 亞科:杜鵑亞科 族: 屬:杜鵑屬(Rhododendron) 亞屬: 種:黃嘴美洲鵑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基本信息

學名:Cuculidae

中文名:杜鵑鳥

英文名:Cuckoo

屬:鵑形目,杜鵑科

杜鵑介紹

杜鵑鳥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常見的有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谷、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如像松毛蟲、毒蛾等其它鳥類都不敢吃,對杜鵑來說卻是美味佳肴。 [1] 

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隻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将卵産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鵑,就是一種種間巢寄生類型。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

巢寄生行為表現在宿主的選擇,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顔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産卵。春末夏初,便向北飛。它自己不會做窩,也不孵卵,平均每年産蛋2~10個,卻把産的蛋放在畫眉、葦茑的巢窩裡,讓這些鳥替自己精心孵化,而且它每飛到一個巢窩裡隻産一個。

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顔色、大小存有不顯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方面。對宿主繁殖影響,大杜鵑常表現在産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産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又有将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義親撫育,這樣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

典故

宋人劉克莊《憶秦娥》詞“……枝頭杜宇啼成血,陌上楊柳吹成雪。吹成雪,淡煙疏雨,江南三月。”詞中提到的是一個神話故事:在周朝末期,偉大的蜀王杜宇稱帝,号望帝。當時有個死而複生的人鼈靈當了宰相。而那時洪水為災,民不聊生,鼈靈鑿巫山,開三峽,除了水患。望帝見他功高,便把帝位讓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務農,死後仍不改其本性,他化為子規鳥(即杜鵑鳥,又叫布谷鳥),每到春天,總要呼喚人們“布谷”、“快快布谷”,以提醒人們及時播種。而此時,正是杜鵑花開放之時,古人因見杜鵑嘴上有一塊紅斑,認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鮮血,故有“盡是冤禽血染成”,俗稱杜鵑花。

古代詩人常吟杜鵑花,例如“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盡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彥雄);“晔晔複煌煌,花中無比方”、“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白居易)。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谷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顔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 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秋瑾)

據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裝如雀鹞,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宋代的蔡襄詩雲:“布谷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遊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谷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詩中催耕的布谷鳥。即杜鵑鳥。南宋詞人朱希真的“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苟猶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鵑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幹舌苦,唇裂血出,認真負責的精神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于“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上一篇:馬蹄蟹

下一篇:朝天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