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杜仲

杜仲科杜仲屬植物
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幹燥樹皮,是中國名貴滋補藥材。具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安胎等諸多功效。《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迄今己在地球上發現杜仲屬植物多達14種,後來它們在大陸和歐洲相繼滅絕。存在于中國的杜仲是杜仲科杜仲屬僅存的孑遺植物,它不僅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對于研究被子植物系統演化以及中國植物區系的起源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中文名:杜仲 拉丁學名:Eucommia ulmoides 别名:杜仲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超目: 目:薔薇目 Rosales 亞目:虎耳草亞目 Saxifragineae 科:杜仲科 Eucommiaceae Engler 亞科: 族: 亞族: 屬:杜仲屬 Eucommia Oliv. 亞屬:杜仲屬 Eucommia 組: 亞組: 種:杜仲 E. ulmoides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廣西、張家界、四川、安徽、陝西、湖北、河南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國家保護:CITES:IUCN:VU極小種群: 中文學名:杜仲 英文名:Eucommia ulmoides 二名法:Eucommia ulmoides 分布:廣西、張家界、四川、安徽、陝西、湖北、河南等地 原産地:中國 環境分布:平原丘陵 生态習性:陸生植物 生活型:落葉喬木 果 期:10月 日 照:喜光照 水 分:耐幹旱 花期:4月

形态特征

生活型:

落葉喬木;

株:

高達20米,胸徑1米;

莖:

樹皮灰褐色,粗糙,植株具絲狀膠質;

枝:

芽卵圓形,光紅褐色;

葉:

單葉互生,橢圓形、卵形或長圓形,薄革質,長6-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羽狀脈,具鋸齒;葉柄長1-2厘米,無托葉;

花:

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先葉開放,或與新葉同出;雄花簇生,花梗長約3毫米,無毛,具小苞片,雄蕊5-10,線形,花絲長約1毫米,花藥4室,縱裂;雌花單生小枝下部,苞片倒卵形,花梗長8毫米,子房無毛,1室,先端2裂,子房柄極短,柱頭位于裂口内側,先端反折,倒生胚珠2,并立、下垂;

果:

翅果扁平,長橢圓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圍具薄翅;

生長環境

低山,谷地或低坡的疏林裡,對土壤的選擇并不嚴格,在瘠薄的紅土,或岩石峭壁均能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于西南東南部、華中、西南東部至浙江等省區,現各地廣泛栽種。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宜選新鮮、飽滿、黃褐色有光澤的種子,于冬季11-12月或春季2、3月,月均溫達10℃以上時播種,一般暖地宜冬播,寒地可秋播或春播,以滿足種子萌發所需的低溫條件。種子忌幹燥,故宜趁鮮播種。如需春播,則采種後應将種子進行層積處理,種子與濕沙的比例為1:10。或于播種前,用20℃溫水浸種2-3天,每天換水1-2次,待種子膨脹後取出,稍曬幹後播種,可提高發芽率。n條播,行距20-25厘米,每畝用種量8-10千克播種後蓋草,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種子萌發。幼苗出土後,于陰天揭除蓋草。每畝可産苗木3萬-4萬株。

嫩枝扡插繁殖

春夏之交,剪取一年生嫩枝,剪成長5-6厘米的插條,插人苗床,入土深2-3厘米,在土溫21-25℃下,經15-30天即可生根。如用0.05毫升/升。奈乙酸處理插條24小時,插條成活率可達80%以上。

根插繁殖

在苗木出圃時,修剪苗根,取徑粗1-2厘米的根,剪成10-15厘米長的根段,進行扡插,粗的一端微露地表,在斷面下方可萌發新梢,成苗率可達95%以上。

壓條繁殖

春季選強壯枝條壓入土中,深15厘米,待萌蘖抽生高達7-10厘米時,培土壓實。經15-30天,萌蘖基部可發生新根。深秋或翌春挖起,将萌蘖一一分開即可定植。

嫁接繁殖

用二年生苗作砧木,選優良母本樹上一年生枝作接穗,于早春切接于砧木上,成活率可達90%以上。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土壤酸性至微堿性、排水良好的向陽緩坡地,深翻土壤,耙平,挖穴。穴内施入土雜肥2.5千克、餅肥0.2千克,骨粉或過磷酸鈣0.2千克及火土灰等。播種前澆透水,待水滲下後,将處理好的種子撒下。種子相距約3厘米,覆細土0.7-1厘米,播後畦面蓋草。播種量每公頃52.5-90千克。

苗期管理

種子出苗後,注意中耕除草,澆水施肥。幼苗忌烈日,要适當遮蔭,旱季要及時噴灌防旱,雨季要注意防澇。結合中耕除草追肥4-5次,每次每畝施尿素1-1.5千克,或腐熟稀糞肥3000-4000克。實生苗若樹幹彎曲,可于早春沿地表将地上部全部除去,促發新枝,從中選留1個壯旺挺直的新枝作新幹,其餘全部除去。

定植

1-2年生苗高達1米以上時即可于落葉後至翌春萌芽前定植。幼樹生長緩慢,宜加強撫育,每年春夏應進行中耕除草,并結合施肥。秋天或翌春要及時除去基生枝條,剪去交叉過密枝。對成年樹也應酌情追肥。北方地區8月停止施肥,避免晚期生長過旺而降低抗寒性。

标本分布

北京:

海澱

天津:

薊縣

河北:

遷西、赤城

山西:

永濟

江蘇    

浙江:

杭州、淳安、臨安、天台

安徽:

歙縣、黟縣、祁門、金寨、石台

福建:

順昌

江西:

新建、九江、武甯、修水、瑞昌、分宜、銅鼓

山東:

青島、泰安

河南:

鄭州、嵩縣、魯山、新鄉、濟源、盧氏、南陽、西峽、鎮平、夏邑、信陽、新縣

湖北:

竹溪、房縣、宜昌、興山、利川、建始、巴東、宣恩、神農架

湖南:

炎陵、南嶽、衡南、祁東、邵陽、邵東、新邵、新甯、石門、慈利、郴州、宜章、東安、江永、沅陵、湘西、古丈、永順

廣東:

連州

廣西:

鹿寨、融水、桂林、臨桂、全州、興安、龍勝、資源、淩雲、金秀

海南:

萬甯

重慶:

萬州、南川、城口、武隆、奉節、巫山、巫溪、石柱

四川:

蒼溪、峨眉山、宜賓、興文、荥經、泸定、雷波

貴州:

貴陽、清鎮、遵義、遵義、桐梓、道真、赤水、平壩、江口、德江、松桃、安龍、赫章、甕安、長順

雲南:

羅平、巧家、大關

陝西:

寶雞、鳳翔、洋縣、勉縣、略陽、留壩、安康、丹鳳

甘肅:

華亭、文縣、康縣

主要價值

杜仲是我國特有的單屬科、單種屬植物,在研究被子植物系統演化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柱仲的樹皮是著名的中藥材,全株除木質部外,各部分均含硬橡膠,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

保護措施

凡有杜仲自然分布的地區,都應重視保護,建立母樹林,應嚴禁亂砍濫伐,改進剝皮技術,控制樹皮收購數量。生産單位應積極開展育苗造林,擴大種植面積。

植物文化

其皮折之,白絲相連,江南謂之檰;初生嫩葉可食,謂之檰芽;——《本草綱目》

病蟲防治

立枯病

苗期病害多發生在4-6月多雨季節,病苗近地面的莖腐爛變褐,向内凹陷,植株枯死。n防治方法:苗床地忌用粘土和前作為蔬菜、棉花、馬鈴薯的地塊,播種時用50%多菌靈2.5千克與細土混合,撒在苗床上,或播種溝内。發病時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根腐病

一般多發生于6-8月間,危害幼苗。雨季嚴重,病株根部皮層及側根腐爛,植株枯萎直立不倒,易拔起。n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作苗床,實行輪作,病初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或50%退菌。

葉枯病

發病葉初期先出現黑褐色斑點,病斑邊緣綠色,中間灰白色,有時破裂穿孔,直至葉片枯死。n防治方法:冬季清除枯枝葉,病初摘除病葉,發病期用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5-7天噴一次,連續2-3次。

豹紋木蠹蛾

幼蟲蛀食樹幹、樹枝,造成中空,嚴重時全株枯萎。n防治方法:注意冬季清園,在6月初成蟲産卵前用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水40份調好後用毛刷塗刷在樹幹上防成蟲産卵。幼蟲蛀入樹幹後,用棉球蘸敵敵畏、敵百蟲塞入蛀孔内毒殺。

藥品簡述

藥名:杜仲

漢語拼音:du zhong

英文名:CORTEX EUCOMMIA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

功效分類:補益藥。

科屬分類:杜仲科。

别名:思仙、思仲、木綿、檰、石思仙、扯絲皮、絲連皮、玉絲皮、絲棉皮。

性味:甘;微辛;性溫。

歸經:肝經;腎經。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治:腰脊酸疼;陽痿;尿頻;小便餘瀝;風濕痹痛;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産。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生态環境: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陝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采收儲藏:

栽培10~20年,用半環剝法剝取樹皮。6~7月高溫濕潤季節,此時杜仲樹形成層細胞分裂比較旺盛,在離地面10cm以上樹幹,切樹幹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注意割至韌皮部時不傷形成層,然後剝取樹皮。經2~3年後樹皮重新長成。環剝法,用芽接刀在樹幹分技處的下方,繞樹幹環切一刀,再在離地面10cm處再環切一刀,再垂直向下縱切一刀,隻切斷韌皮部,不傷木質部,然後剝取樹皮。剝皮直選多雲或陰天,不宜在雨天及炎熱的晴天進行。

加工:剝下樹皮用開水燙泡,将皮展平,把樹皮内面相對疊平,壓緊,四周上、下用稻草包住,使其發汗,經1星期後,内皮略成紫褐色,取出,曬幹,刮去粗皮,修切整齊,貯藏。

炮制方法:

1、杜仲:除去粗皮,洗淨,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幹。 

2、鹽杜仲:先用食鹽加适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後置鍋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幹。(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後,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3、制炭:取杜仲塊,置鍋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斷絲,但須存性,用鹽水噴灑,取出,防止複燃,晾幹即得,每杜仲塊100kg,用食鹽3kg,或取杜仲塊,先用鹽水拌勻吸盡後置鍋中,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斷絲存性,用水噴滅火星,取出晾幹。每杜仲塊100kg,用食鹽3kg。

用藥禁忌

1、陰虛火旺者慎服。 

2、《本草經集注》:惡蛇皮、元參。 

3、《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4、《得配本草》:内熱、精血燥二者禁用。

民間食療

1、杜仲煨豬腰:杜仲10g,豬腎1個。豬腎剖開,去筋膜,洗淨,用花椒、鹽淹過;杜仲研末,納入豬腎,用荷葉包裹,煨熟食。源于《本草權度》。本方主要以杜仲補肝腎、強腰止痛。用于腎虛腰痛,或肝腎不足,耳鳴眩暈,腰膝酸軟。   

2、杜仲爆羊腎:杜仲15g,五味子6g,羊腎2個。杜仲、五味子加水煎取濃汁;羊腎剖開,去筋膜,洗淨,切成小塊腰花放碗中,加入前汁、芡粉調勻,用油爆炒至嫩熟,以鹽、姜、蔥等調味食。   源于《箧中方》。本方以杜仲補腎強腰,五味子補腎固精。用于腎虛腰痛,遺精尿頻。   

3、杜仲寄生茶:杜仲、桑寄生各等分。共研為粗末。每次10g,沸水浸泡飲。本方用二藥補肝腎,降血壓。用于高血壓而有肝腎虛弱,耳鳴眩暈,腰膝酸軟者。

4、杜仲核桃煲兔肉

配方:杜仲10克,核桃仁30克,兔肉200克,西芹50克,姜5克。蔥10克,鹽5克,雞湯400毫升。

制作:

1.把杜仲烘幹,打成細粉;兔肉洗淨,切成3厘米見方的塊,西芹切4厘米的段,姜切片,蔥切段。

2.把炒鍋置武火上燒熱,放入植物油,六成熟時,下入姜、蔥炒香,放入兔肉、核桃仁、杜仲粉、西芹、鹽炒勻、加入雞湯、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煲35分鐘即成。

功效:補肝腎,益氣血,降血壓。

5、杜仲少蹄筋

配方:杜仲20克,豬蹄筋300克,料酒10克,姜5克,蔥10克,鹽3克,雞精3克,白糖15克,醬油10克,植物油45克,清湯200毫升。

制作:

1.将杜仲碾成細粉,豬蹄筋用油發好後,用清水漂洗幹淨,切3厘米長的段,姜切片,蔥切段。

2.将炒鍋置武火上燒熱,加入植物油,燒至6成熟時,下入姜,蔥爆香,再加入白糖,醬油,炒成棗紅色,下入豬蹄筋,杜仲粉,清湯,燒熟,再加入鹽、雞精即成。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

6、杜仲煮冬瓜

配方:杜仲25克,冬瓜300克,料酒10克,姜5克,蔥10克,鹽2克,雞精2克,雞油25了克。

制作:将杜仲去粗皮,潤透,切絲,用鹽水炒焦,冬瓜去皮,洗淨,切2厘米寬4厘米長的塊,姜拍松,蔥切段。 将杜仲、冬瓜、料酒、姜、蔥、同放鍋内,加水1800毫升,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35分鐘,加入鹽、雞精、雞油即成。 功效:補肝腎,利尿化痰,降低血壓。适用于慢性腎炎,小便不利,高血壓等症。

7、杜仲羊骨粥

配方:羊骨1節,杜仲10克,粳米50克,陳皮6克,草果2枚,姜30克,鹽少許。

制作:1,羊骨洗淨錘破,粳米淘洗幹淨,杜仲打成粉。

羊骨、杜仲粉、姜、鹽、草果、陳皮放入鍋内,加清水适量沒用武火燒沸後,專用文火煮至濃湯,撈出羊骨、草果、陳皮,留湯汁。 另起鍋,放粳米、羊骨湯,用武火燒沸後,再用文火煮至米爛粥成即可。 功效健骨強腰。

8、杜仲丹參酒

配方:杜仲30克,丹參30克,川芎20克,米酒750毫升。

制作:1.将前3味一同搗碎,裝入紗布袋内,紮緊袋口。

2.将不帶放入幹淨的器皿中,倒入酒浸泡,密封。

3.5日後開啟,去掉藥袋,過濾裝瓶,溫熱碎量服用,不限時。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養血活血,祛風通絡,主治肝腎虛損,精血不足,腰酸腿痛,絡脈痹阻。

文獻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

2、《名醫别錄》: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3、《藥性論》:主腎冷JI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入藥炙用。 

5、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6、《本草正》: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 

7、《玉楸藥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 

8、《本草再新》:充筋力,強陽道。 

9、《本草綱目》:杜仲,古方隻知滋腎,惟王好古言是肝經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發昔人所未發也。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于筋。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其氣溫平,甘溫能補,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按龐元英《談薮》:一少年得腳軟病,且疼甚,醫作腳氣治不效。路钤孫琳診之,用杜仲一味,寸斷片折,每以一兩,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腎虛,非腳氣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則為效容易矣。 

10、李中梓:杜仲,雖溫而不助火。 

11、《本草經疏》:杜仲,按《本經》所主腰脊痛,益精氣,堅筋骨,腳中酸痛,不欲踐地者,蓋腰為腎之府,經曰,動搖不能,腎将憊矣。又腎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經虛,則腰脊痛而精氣乏,筋骨軟而腳不能踐地也。《五髒苦欲補瀉》雲,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腎之所苦,而補其不足者也。強志者,腎藏志,益腎故也。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者,祛腎家之濕熱也。益腎補肝,則精血自足,其主補中者,肝腎在下,髒中之陰也,陰足則中亦補矣。 

12、《本草彙言》:方氏《直指》雲: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質綿而韌,氣溫而補,補肝益腎,誠為要劑。如肝腎陽虛而有風濕病者,以鹽酒浸炙,為效甚捷;如肝腎陰虛,而無風濕病,乃因精乏髓枯,血燥液幹而成痿痹,成伛偻,以緻俯仰屈伸不用者,又忌用之。 

13、《藥品化義》:杜仲,沉下入腎,蓋腎欲堅,以苦堅之,用此堅腎氣,強壯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腳膝行痛,陰下濕癢,小便餘瀝。東垣雲功效如神應,良不爽也。牛膝主下部分,杜仲主下部氣分,相須而用。 

14、《本草求真》:杜仲,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且性辛溫,能除陰癢,去囊濕,痿痹癱軟必需,腳氣疼痛必用,胎滑夢遺切要。若使遺精有痛,用此益見精脫不已,以其氣味辛溫,能助肝腎旺氣也。胎因氣虛而血不固,用此益見血脫不止,以其氣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與牛膝、地黃、續斷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補肝腎,直達下部筋骨氣血,不似牛膝達下,走于經絡血分之中,熟地滋補肝腎,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續斷調補筋骨,在于曲節氣血之間為異耳。獨怪今世安胎,不審氣有虛實,辄以杜仲、牛膝、續斷等藥,引血下行。在腎經虛寒者,固可用此溫補以固胎元。若氣陷不升,血随氣脫而胎不固者,用此則氣益陷不升,其血必緻愈脫不已 。

上一篇:華蓋木屬

下一篇:廣玉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